基本信息
书名:作物根茎收获技术
定价:40.00元
作者:王俊发
出版社:黑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0-01
ISBN:9787811296341
字数:
页码:27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作物根茎收获技术》分析了玉米、黄芪和防风等作物根茎的生物学特性,研究了玉米根茬的收获理论与技术、玉米根茬收获机关键部件、根茎类中药材收获技术,并对相关技术进行了相关试验研究及参数分析。提出了作物根茎收获工艺,开发了玉米根茬收获机械和根茎类中药材收获机械。
目录
绪论
参考文献
章 几种主要作物根茎的生物学特性
1.1 玉米根茬的生长特性及空间分布规律
1.2 根茎类中药材的生长特性及空间分布规律
1.3 米根茬的结构及力学特性
参考文献
第2章 玉米根茬的收获理论与技术
2.1 玉米根茬收获技术的现状
2.2 玉米根茬收获技术的难点分析
2.3 作物根茬减阻挖掘理论
参考文献
第3章 玉米根茬收获机关键部件的设计与分析
3.1 整机工作原理及结构优化
3.2 首轮样机挖掘弹齿的设计与分析
3.3 优化样机偏置柄式挖掘铲的设计与分析
3.4 优化样机伸缩齿捡拾机构的设计与分析
参考文献
第4章 玉米根茬收获机挖掘部件的试验与参数优化
4.1 挖掘弹齿的有限元分析
4.2 偏置柄式挖掘铲结构强度的有限元分析
4.3 偏置柄式挖掘铲土槽试验及田间测试
参考文献
第5章 玉米根茬收获机样机设计
5.1 虚拟样机设计
5.2 虚拟样机虚拟现实工艺过程的实现
5.3 物理样机的田间试验对比分析
5.4 优化样机的设计特点及参数指标
5.5 优化样机的性能测试
5.6 优化样机的推广应用
5.7 作物根茬资源化利用发展战略
参考文献
第6章 根茎类中药材收获机的研究与开发
6.1 根茎类中药材收获技术的研究现状
6.2 整机结构及工作原理
6.3 关键部件的设计及有限元分析
6.4 虚拟样机设计
6.5 根茎类中药材收获机物理样机的试验研究
6.6 物理样机关键部件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及分析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玉米根茬收获机附图
附录2 根茎类中药材收获机附图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作物根茎收获技术》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对“效率”和“质量”之间平衡的深刻解读。我一直觉得,收获这事儿,要么就快点,要么就小心点,很难兼顾。但这本书给我展示了一种更科学、更系统的方法。它详细分析了不同收获工具的优缺点,以及在不同土壤条件下,哪种工具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它对比了铁锹、叉子,甚至是专门的根茎挖掘器,并给出了操作时的角度、力度建议,这远比我之前“大力出奇迹”的蛮干要有效得多。而且,它还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收获动作,还延伸到了收获前的准备工作,比如如何对土壤进行适当的松动,如何事先清除地表杂草,这些细节都能大大提高收获的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损耗。同时,书中也强调了收获过程对作物本身的影响,以及如何通过精细操作来保持根茎的完整性,这对于提高农产品的商品价值至关重要。读完这本书,我才真正理解到,原来收获也是一门艺术,需要科学的知识和精湛的技术来支撑。
评分这本《作物根茎收获技术》绝对是为我这种菜园爱好者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对如何高效、精准地从土里取出那些娇贵的胡萝卜、土豆或者红薯感到头疼。以前总觉得凭感觉或者用力猛拉就行,结果往往是收获惨淡,不是弄断了根茎,就是把它们弄得伤痕累累,影响口感和储存。这本书简直就像给我指明了方向。它详细介绍了不同根茎作物在成熟时的最佳采收时间,以及如何根据土壤的湿度、质地来调整收获方法。最让我惊喜的是,书里还给出了很多工具使用的技巧,比如如何选择合适的铲子,如何正确地撬动土壤,甚至是如何利用一些简单的农具来辅助,避免对根茎造成损伤。我尤其喜欢关于“小心翼翼”的章节,它用了很多生动的比喻,让我仿佛能感受到每一个根茎的脆弱,也体会到了收获的乐趣不仅仅在于数量,更在于这份对自然的尊重和呵护。我迫不及待地想在下一个收获季里实践书中的方法,相信今年的收获一定会比往年大有不同。
评分我原本只是抱着随便看看的心态购买《作物根茎收获技术》,想了解一下是否有什么新颖的收获方法。没想到,这本书的内容之丰富、讲解之透彻,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教你如何“挖”,更是告诉你“为什么”要这么挖,以及“如何”挖得更好。书里对不同土壤质地(比如黏土、沙土)在收获时应采取的不同策略,以及如何在不同天气条件下(晴天、雨后)调整收获方式,都做了非常详细的说明。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减少机械损伤”的章节,它列举了多种可能导致根茎损伤的因素,并给出了相应的规避措施,这对我这种注重产品品质的人来说非常有价值。此外,书中还涉及到了收获后处理的一些基本原则,例如收获后的堆放方式、初步的清洁方法等,这些内容虽然看似简单,但对于保证收获物的新鲜度和储存性至关重要。总的来说,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让我认识到作物收获技术远比我想象的要复杂和精细,也更加注重对细节的把控。
评分老实说,我之前对“收获”这个概念的理解非常狭隘,总觉得就是把东西从地里弄出来。但《作物根茎收获技术》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把收获的过程分解得非常细致,不仅仅是物理上的挖掘,还包含了对作物生理状态的判断,对土壤环境的评估,以及对工具和方法的选择。它里面有一个章节讲到了如何通过观察作物的叶片颜色、生长状况来判断是否成熟,这个对我来说太重要了。我以前总是凭感觉,有时候会错判,导致收获过早或者过晚。这本书还详细介绍了不同类型根茎作物的根系分布特点,以及它们在成熟时与土壤的结合紧密度,这让我知道为什么有些作物需要用撬的,有些则可以直接拔。更让我惊喜的是,它还提到了很多关于收获时节和天气选择的建议,比如在干燥的天气收获,土壤比较疏松,对根茎的损伤会小一些。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细节,却能对最终的收获成果产生巨大的影响。
评分说实话,我之前对《作物根茎收获技术》这个书名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可能觉得它比较偏向专业农业领域,不太适合我这种只是偶尔种种菜的家庭用户。但当我翻开它之后,我的想法立刻改变了。它不仅仅是关于“如何把东西从土里挖出来”那么简单。书里探讨了许多关于作物生长周期的知识,以及不同根茎作物在不同生长阶段对环境的需求。虽然不是直接讲收获,但理解了这些,我才能更好地判断什么时候才是收获的最佳时机,避免过早或过晚采收导致产量和品质下降。它还提到了很多关于收获后处理的内容,比如如何清洁、分类,以及最关键的储存方法。这一点对我来说非常实用,因为我经常发现自己辛辛苦苦种出来的东西,因为储存不当很快就坏掉了。书里关于不同根茎作物适宜的储存温度、湿度,以及常用的保鲜技巧,都写得非常具体,有数据,也有实例。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技术”,更是在学习一套完整的作物管理知识,受益匪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