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可编程序控制原理及应用系统设计技术(第3版)(本科)宋德玉
定价:36.00元
售价:24.5元,便宜11.5元,折扣68
作者:宋德玉
出版社:冶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4-01
ISBN:978750245465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宋德玉编著的《可编程序控制原理及应用系统设计技术(第3版)》以工程系统设计为主线,在介绍可编程序控制器结构及工作原理的基础上,着重讨论了可编程序控制器硬件系统设计方法、应用系统软件设计方法、可编程序控制器典型产品的指令系统及补充方法、可编程序控制器工程应用系统设计实例等内容,尤其对工程上广泛应用的FX系列和S7—200系列产品的应用特点、指令系统、编程设计方法技巧及应用实例作了较详细的修订,增加了西门子触摸屏的人机界面设计,反映了“可编程”技术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应用性更强,系统性更好。 本书适用于工业各领域从事自动化控制、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和计算机应用等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使用,也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参考书。
内容提要
宋德玉编著的《可编程序控制原理及应用系统设计技术》第3版的修订,坚持了原书以工程实际为主线的脉络,介绍了可编程序控制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阐述了可编程序控制器硬件系统设计方法、指令系统及编程方法,举例说明了可编程序控制器应用系统设计方法。第3版在第2 版的基础上增加了FX系列顺序控制梯形图的编程方法及编程实例、Fx系列可编程序控制器功能指令和用法及其特殊功能模块、三菱FX2N系列可编程序控制器编程及调试、西门子触摸屏组态和应用、S7-200系列可编程序控制器的编程技巧等内容,通过介绍相关应用实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第3版反映了“可编程”技术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其工程实用性更强,系统性和逻辑性更好。
《可编程序控制原理及应用系统设计技术》可作为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供各工业领域从事自动化控制、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和计算机应用等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参考及使用。
目录
1 绪论 1.1 可编程序控制器定义 1.2 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发展过程及现状 1.3 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基本特征 1.3.1 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功能 1.3.2 可编程序控制器的特点 1.4 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应用 1.5 可编程序控制器应用系统设计的基本内容和步骤 1.5.1 可编程序控制器应用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 1.5.2 可编程序控制器应用系统设计的基本内容 1.5.3 可编程序控制器应用系统设计的一般步骤 思考练习题……2 可编程序控制器结构及工作原理3 可编程序控制器应用系统硬件设计方法5 S7-200系列可编程序控制器的指令系统及编程方法6 西门子触摸屏组态和应用7 可编程序控制器应用系统软件设计方法8 可编程序控制器应用系统设计实例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需要一定专注度的,它绝不是那种可以轻松翻阅的“速成读物”。它的文字风格非常严谨,学术气息很浓厚,每一个专业术语的引入都伴随着清晰的定义和严格的逻辑推导。例如,在讨论中断服务的优先级和嵌套关系时,作者的论述非常精炼,每一个分句之间都存在着强烈的逻辑联系,如果你漏掉其中任何一个细节,后面理解起来就会吃力。对于我这种对底层逻辑有执着追求的读者来说,这种严谨性是巨大的优点,因为它保证了知识的纯粹性和准确性;但对于时间紧张或者希望快速入门的读者来说,可能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去“啃”。不过,正是这种毫不妥协的严谨,使得这本书在经过多次修订后,依然能保持其在行业内的权威地位。它强迫你慢下来,真正去理解每一个控制指令背后的计算过程和状态变化,这种沉淀下来的知识才最可靠。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纸质手感真是没得挑,拿到手里就觉得沉甸甸的,一看就是下了真功夫的教材。我最欣赏的是它在概念讲解上的那种抽丝剥茧的细致。比如讲到PLC的扫描周期和指令执行流程时,作者不是简单地罗列步骤,而是通过非常形象的比喻和流程图,将这个原本抽象的过程变得可视化了。我记得有一次调试一个复杂的定时器逻辑,卡住了很久,翻到书里关于定时器复位和保持状态的章节,作者用一个实际的工业流水线案例来剖析了不同模式下的状态转换,瞬间就茅塞顿开。这种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讲解方式,对于初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它确保了读者在理解后续更高级内容前,基础知识点已经扎得像磐石一样牢固。另外,书中大量的图示,尤其是硬件连接图和梯形图示例,都非常清晰规范,这对于动手实践至关重要,避免了我们在实际操作中因为看不懂图纸而走弯路。整体来说,这是一本打底子非常扎实的教材,读完后,我对可编程控制系统的整体架构和底层逻辑有了非常清晰的认知框架。
评分这本书的配套实践环节设计得非常巧妙,简直是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典范。我尤其喜欢它引入的那些贴近实际工业现场的案例。它没有停留在教科书上那种过于理想化的“开关量控制”层面,而是引入了PID调节、步进电机定位控制、以及常见的人机界面(HMI)数据交互等中级技术点。作者在描述这些复杂应用时,并没有急于给出标准答案,而是首先引导我们思考“为什么需要这种控制策略”,然后才详细讲解如何用PLC的特定功能块来实现。这一点非常关键,它培养的不是简单的“照猫画虎”的操作者,而是具有解决问题能力的工程师。我记得我尝试用书里的例子去模拟一个温控系统,书中对传感器信号的线性化处理和死区补偿的讲解,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在真实系统中,PID参数的整定总是那么困难。这种“教你思考方法”的深度,远超一般教材的肤浅罗列,让我在离开书本后,依然能带着这种系统性的思维去面对新的控制难题。
评分这本书的编排结构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教学经验,逻辑层次感极为分明。从最基础的数字逻辑和继电器符号开始,逐步过渡到基本指令集(如LD, MOV, ADD等),再到功能指令(定时器、计数器、数据寄存器操作),最后才是复杂的程序结构和通信协议。这种自下而上的构建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学习曲线的陡峭程度。我个人特别欣赏它对程序结构化编程的强调。在早期的PLC编程中,很多教材倾向于教那种“面条式”的程序写法,但这本书从一开始就大力推崇模块化、子程序调用和故障诊断块的设计。通过大量的实例展示如何使用跳转指令和子程序返回指令来构建清晰的程序框架,这对于日后维护大型自动化项目来说,是无价的经验。可以说,这本书不仅教会了我们如何“让机器动起来”,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们如何写出“健壮、易于维护”的工业控制程序。
评分作为一本“第3版”的教材,它在与时俱进方面做得相当到位,成功地将传统PLC的核心原理与现代工业控制的发展趋势融合在了一起。我关注到了书中对网络通信和分布式控制系统的介绍,虽然篇幅可能不如专门讲工业以太网的书籍那么深入,但它清晰地阐述了如何在传统的硬连线控制基础上,引入串行通信(如RS-485)和更现代的总线技术,实现数据采集和远程监控。这种“承前启后”的讲解角度非常高明。它没有盲目追逐最新的热点,而是紧密围绕“可编程控制”这个核心概念,讲解了新技术如何服务于这个核心。这让我理解到,无论是多么先进的工业互联网概念,底层依然离不开对I/O信号的精确时序控制和逻辑处理。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构建了一个稳固的“控制理论基座”,让读者能够以不变应万变,去适应未来工业自动化领域不断涌现的新技术和新标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