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高频RFID技术高级教程
定价:45.00元
售价:30.6元,便宜14.4元,折扣68
作者:无线龙著
出版社:冶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4-01
ISBN:978750245874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40kg
编辑推荐
这本《高频RFID技术高级教程》由无线龙编著,以高频RFID读卡器设计为主线,通过对RFID读卡器核心微控制器硬件和软件技术的深度解剖,让学生和读者对高频RFID技术建立起完整和高级的概念,并经过亲手操作和实践,全面掌握高频RFID核心技术并且使用这些核心技术完成实际应用项目开发。
内容提要
这本《高频RFID技术高级教程》由无线龙编著,从RFID的基本概念和基础原理讲起,首先让读者对高频RFID有一个初步了解,然后进入高频RFID读卡器核心微控制器原理和底层软件的学习,并且掌握MSP430微控制器C语言编程技术。掌握了微控制器编程之后开始学习TI高频RFID读卡器芯片和微控制器接口,并且通过软件编程,进入RFID读卡器芯片,了解高频RFID的一些基本原理和开发实践。《高频RFID技术高级教程》适合高等学校及高职高专物联网等专业教学和实验课使用。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讲解深度真是令人佩服。它没有停留在基础的理论介绍上,而是直接切入了实际应用中的那些“硬骨头”。比如,它对标签编码机制的剖析,简直就像拿着一把精密的解剖刀在操作,每一个字节的意义、每一个校验位的计算逻辑都交代得清清楚楚。我过去在处理一些复杂的多标签识别冲突问题时,总是感觉抓不住头绪,但读了这本书里关于防碰撞算法的章节后,豁然开朗。作者似乎对这个领域的痛点了如指掌,直接给出了好几种主流算法的详细流程图和伪代码,甚至连不同算法在特定场景下的性能权衡都做了定性的分析。尤其是关于定制化读写器开发的章节,它没有简单地介绍标准接口,而是深入到了底层寄存器的操作细节,这对于那些想自己设计高性能系统的工程师来说,绝对是无价之宝。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再是简单地使用RFID设备,而是真正理解了它们“如何思考”和“如何工作”,这种从工具使用者到系统设计者的思维转变,这本书功不可没。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瞄准的读者群定位非常精准——那些已经对基础RFID概念有所了解,但渴望在特定领域深耕的技术人员。它在高级安全特性方面的论述尤其引人注目。我一直好奇于如何确保标签数据不被恶意克隆或篡改,这本书详细介绍了 ISO/IEC 15693 标准中的安全扩展,以及更先进的加密技术在供应链追溯中的实际部署案例。它不仅仅是罗列标准,而是深入分析了不同加密算法的计算开销与实时性之间的矛盾。举个例子,书中对“物理不可克隆函数”(PUF)在安全标签中的潜力进行了探讨,这部分内容非常超前,提供了许多值得深入研究的方向。阅读体验上,虽然内容密度很高,但作者的逻辑层次感极强,每一个高级主题都是建立在前面章节的坚实基础之上,使得即使是复杂的安全协议也能被系统地梳理清楚,非常适合作为特定项目攻坚阶段的案头必备工具书。
评分如果说市面上大部分RFID书籍都在讨论“能做什么”,那么这本则深入探讨了“为什么能这样做”以及“如何做得更好”。我尤其欣赏它在系统集成和标准化方面提供的宏观视角。例如,关于EPCIS(Electronic Product Code Information Services)接口的设计与实现,作者不仅讲解了数据模型的结构,还详细阐述了在不同企业资源规划(ERP)系统之间进行无缝数据交换的最佳实践,这对于构建端到端的物联网追溯系统至关重要。书中对工业物联网(IIoT)环境中RFID系统的部署挑战,如大规模部署时的网络延迟和数据一致性问题,也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提供了基于时序数据库的解决方案思路。这种将底层硬件技术与上层企业级应用架构紧密结合的写法,是这本书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它帮助读者跳出单一设备的视角,站在整个信息生态系统的高度去规划和优化RFID的应用策略。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对“定制化”和“优化极限”的极致追求。对于那些在恶劣工业环境下需要极高可靠性的应用场景,这本书简直是救星。它花了相当大的篇幅讨论了材料兼容性——比如在金属、液体、高湿度环境下的标签选择和部署技巧,其中涉及到的介电常数对耦合系数影响的分析,非常细致。我尤其关注了它对能量采集(Energy Harvesting)与RFID标签结合的研究,作者提供了一些关于超低功耗标签设计和唤醒机制的创新思路,这对于开发自供电传感标签极具参考价值。与其他侧重于市场推广和产品介绍的书籍相比,这本书完全沉浸在工程实现的细节之中,对于那些需要将性能推向理论极限的研发人员来说,它提供的洞察力是其他地方难以寻觅的。阅读它,感觉就像是得到了一个经验丰富的老专家的私人辅导。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排版和阅读体验确实需要适应,它更像是一本扎实的参考手册,而不是那种追求流畅叙事的科普读物。对我个人而言,最大的亮点在于它对射频链路的物理层分析做得极其透彻。很多教材往往一笔带过,只给出公式,但这本书却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解释为什么在某些环境下信号衰减会急剧增加,以及如何通过调整阻抗匹配来最大限度地提升读取距离。书里那些关于天线设计和电磁场耦合的章节,简直就是一本微波工程的速成课,充满了复杂的数学推导,但每一步推导都紧密联系着实际应用中的信号质量问题。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波束形成和多输入多输出(MIMO)技术在RFID中的应用时所表现出的前瞻性,这部分内容目前市面上很少有教材能涵盖到如此深入的层面。虽然阅读过程中需要频繁查阅附录中的公式表,但为了得到这种深度的理解,这点付出绝对是值得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