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微电子机械加工系统(MEMS)技术基础孙以材
定价:26.00元
售价:17.7元,便宜8.3元,折扣68
作者:孙以材,庞冬青著
出版社:冶金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3-01
ISBN:978750244794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32开
商品重量:0.182kg
编辑推荐
本书着重于MEMS元件设计中的有限元静电场和电流场,温度场,MEMS元件各向同性应力场和各向异性应变分析及压电效应介绍。本书重点还放在MEMS元件制造,包括硅片腐蚀加工和硅片键合,封装和引线。编者在上述各方面曾作过许多研究,完成多项科研任务,有一定的经验和收获。
内容提要
MEMS技术是21世纪发展的重大技术,涉及国防、航天、医疗等领域。本书以各种微型阀、微型泵、微型马达、压电元器件的制造为目的,阐述其功能,所依据的物理原理及定律。本书还详细介绍了电学,热学和力学有限元方法的要领,相关软件的使用及硅片的加工处理方法。阅读本书,可以为MEMS元件的设计和制造打下较好的基础,从而可以灵活应用所学知识。
本书可供国防、航天、医疗等专业的技术人员阅读,也可供大专院校有关专业师生参考。
目录
1 静电场数值计算有限元方法
1.1 静电场中重要定律和方程
1.1.1 欧姆定律
1.1.2 奥-高定律
1.1.3 静电场中的泊松(poisson)方程
1.1.4 高斯定理
1.1.5 格林定理
1.1.6 静电场能量
1.2 变分原理与泛函
1.2.1 变分原理与泛函
1.2.2 场域中存在电荷时泛函L(φ)
1.3 静电场有限元法的计算过程
1.3.1 场域的剖分与函数的近似表示
1.3.2 泛函的计算过程
1.3.3 综合方程的系数矩阵形式
1.4 静电场有限元数值计算在电流场电势分析中的应用实例
1.4.1 概述
1.4.2 原理
1.4.3 计算结果
2 应力场数值计算有限元方法
2.1 有限元应力分析概述
2.1.1 原理
2.1.2 FEA的输入信息
2.1.3 应力分析的输出信息
2.1.4 图形输出
2.1.5 总评
2.1.6 ANSYS的分析例子
2.2 ANSYS软件在硅岛膜电容式MEMS压力传感器设计中的应用
2.2.1 ANSYS力学分析步骤
2.2.2 问题的提出
2.2.3 ANSYS分析
2.3 MEMS弹性膜的二维有限元应力计算原理
2.3.1 弹性膜的有限元剖分
2.3.2 虚功原理的应用
2.3.3 单元刚度方程与整体刚度方程
2.3.4 整体刚度方程的求解
2.3.5 弹性膜应力分布有限元法计算结果
2.4 压力传感器三维有限元法应力计算简介
2.4.1 单元的选择与形变自由度
2.4.2 用结点位移表示单元中任何一点位移
2.4.3 单元刚度矩阵
2.4.4 总体刚度方程
2.4.5 计算结果
2.5 高温压力传感器热模拟
2.5.1 概述
2.5.2 AIN、Si02、A1203作为绝缘层时的比较
2.5.3 散热层不同厚度时衬底温度的比较
2.5.4 散热层不同厚度时电阻中心点温度的比较
2.6 受径向力圆环中正应力的周向分布规律及其应力计算的分析解法
2.6.1 概述
2.6.2 由格林定理推导正应力的周向分布规律
2.6.3 力的平衡条件
2.6.4 利用力矩平衡条件决定A值
2.6.5 计算结果
2.7 MEMS单晶元件各向异性正应变的计算
2.7.1 概述
2.7.2 在单轴应力下,进行X射线衍射实验测量
2.7.3 正应力作用下晶面正应变机理
2.7.4 不同晶向正应变与正应力间的关系
3 硅MEMS元件的化学腐蚀微机械加工
3.1 概况
3.2 湿化学腐蚀
3.2.1 电化学腐蚀机理
3.2.2 影响腐蚀速率的因素
3.2.3 阳极腐蚀法
3.2.4 凸角腐蚀及其补偿
3.2.5 无掩膜KOH腐蚀技术
3.2.6 各向异性腐蚀过程计算机模拟
3.2.7 腐蚀过程的几何分析
3.2.8 二维腐蚀过程计算机模拟
3.2.9 三维腐蚀过程计算机模拟
3.3 微电子机械元件的压力腔腐蚀工艺
3.3.1 常用腐蚀液及其特性
3.3.2 硅杯压力腔口掩膜尺寸设计
3.3.3 适合腐蚀法制备弹性膜的外延结构
3.3.4 KOH各向异性腐蚀制作近似圆形膜技术
3.3.5 各向异性腐蚀设备
3.3.6 简易双面对准技术
3.4 表面微机械加工——牺牲层技术
3.5 等离子体刻蚀技术在微细图形加工中的应用
3.6 微细电化学加工技术
3.6.1 微细电铸
3.6.2 微细电解加工
4 MEMS系统的封装
4.1 MEMS系统的封装意义及要求
4.1.1 封装的作用与意义
4.1.2 MEMS封装设计中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4.1.3 封装结构及封装材料
4.1.4 接口问题
4.1.5 封装外壳设计
4.1.6 热设计
4.1.7 封装过程引起的可靠性问题
4.1.8 封装成本
4.2 焊球栅阵列倒装芯片封装技术
4.3 MEMS中芯片封接方法
4.3.1 黏结
4.3.2 共晶键合
4.3.3 阳极键合
4.3.4 冷焊
4.3.5 钎焊
4.3.6 硅-硅直接键合
4.3.7 玻璃密封
4.4 硅片与硅片低温直接键合
4.4.1 各种硅-硅直接键合法
4.4.2 硅-硅酸钠-硅低温直接键合过程
4.4.3 影响键合质量的因素
4.4.4 质量检测方法
4.5 封接材料的性质
5 微电子机械元件的引线
5.1 MEMS元件的引线键合
5.1.1 引线的作用
5.1.2 对键合引线材料的要求
5.1.3 MEMS元件中应用的引线键合工艺
5.2 MEMS系统压力传感器的引线键合工艺
5.2.1 超声键合设备
5.3 引线的可靠性与可键合性
5.3.1 材料间键合接触时的冶金学效应
5.3.2 各种材料的键合接触
5.4 压力传感器的键合工艺及效果
5.4.1 芯片电路及引线
5.4.2 压力传感器键合工艺步骤
6 MEMS元件的制作
6.1 硅膜电容型压力传感器
6.1.1 电容变化量与流体压力的关系
6.1.2 测定方法
6.2 压电型压力传感器
6.2.1 压电材料和压电效应
6.2.2 压电方程与压电系数
6.2.3 表面电荷的计算
6.2.4 压电型压力传感器的电荷测量
6.2.5 压电型压力传感器的结构及其特点
6.3 MEMS微型阀和微型泵的制作
6.3.1 微型阀
6.3.2 微型泵
6.4 基于压电原理的MEMS微驱动器
6.4.1 压电纳米驱动器
6.4.2 压电喷墨头
6.5 气体传感器阵列中微加热器的制作
6.5.1 利用扩散电阻作加热器
6.5.2 微型热板式加热器(MHP)
6.5.3 绝缘层之间的金属Pt膜或多晶Si膜作加热器
6.6 微型燃烧器的制作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对前沿动态的把握真是太到位了,它绝不仅仅是一本停留在基础理论上的“老旧”教材,更像是一份与时俱进的技术路线图。在探讨传统工艺的同时,书中花费了大量篇幅来介绍近年来取得突破性的新型材料应用、先进的光刻技术迭代,以及面向下一代传感和执行器的最新设计理念。特别是关于特定器件的案例分析部分,选取的新鲜度和代表性都非常高,直接反映了当前工业界和学术界的热点方向。通过这些案例,我能直观地感受到理论是如何转化为实际产品,以及未来技术发展的潜力所在。这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基础参考书的范畴,它更像是一份指导未来研发方向的战略参考手册,能激发读者对未来技术创新的深度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印刷质量简直让人耳目一新,纸张的厚度适中,拿在手里沉甸甸的,丝毫没有廉价感。装帧设计也相当讲究,封面采用了哑光处理,触感细腻,配合着恰到好处的烫金字体,透露出一种专业而又不失优雅的气质。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内页的排版,字号大小设置得非常合理,行距和段落间距也把握得恰到好处,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插图和公式的清晰度极高,线条锐利,灰度过渡自然,对于理解复杂的微观结构和电路图来说,简直是事半功倍。清晰的图文配合,让那些原本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直观,这一点对于自学者和初涉该领域的研究者来说,无疑是巨大的福音。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人觉得作者和出版社对知识的尊重,也体现了他们对读者体验的重视,绝对是值得收藏的实体书。
评分作为一本技术专著,这本书在案例分析的实用性和深度上做到了极高的水准。它没有停留在理论推导的纸上谈兵,而是提供了大量来源于实际工程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方案。每一个关键工艺步骤,几乎都配有详细的参数设置、潜在的缺陷分析以及相应的优化策略。这些案例的编写非常扎实,充满了“实战经验”,读起来让人感觉不是在看理论推导,而是在跟随工程师解决实际生产线上的难题。特别是对误差源的讨论,细致入微,把很多初学者容易忽略的细节都一一剖析清楚,这对于我今后进行实验设计和工艺控制,无疑具有极高的指导价值。这种高度的工程实践性,是衡量一本技术书籍是否真正“有用”的关键指标,而这本书无疑在这方面表现出色。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组织结构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典范,逻辑推导严谨得像瑞士钟表一样精确。它不是简单地堆砌知识点,而是采用了层层递进的方式,从最基础的物理原理和材料特性讲起,逐步过渡到复杂的制造工艺和系统集成。每一章节的衔接都非常自然,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被挖掘得淋漓尽致,让人在阅读过程中能清晰地勾勒出整个技术体系的脉络。特别是在介绍那些关键的理论模型时,作者似乎总能找到最精妙的比喻和最简洁的数学表达,使得那些原本高深莫测的物理现象变得可以被理解和掌握。读完一个章节,你不会觉得知识点散落一地,而是感觉自己构建了一个坚实而完整的知识框架,为后续更深入的学习打下了极其牢固的基础,这种结构上的精妙,是很多同类书籍难以企及的。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真是令人印象深刻,它成功地在学术的严谨性和科普的易懂性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作者的叙述既有深厚的学术功底支撑,确保了术语的准确无误和论证的无懈可击,但同时又避免了过度使用晦涩难懂的行话和故作高深的表达。读起来感觉就像是有一位经验丰富、耐心十足的导师在耳边为你细致讲解,他总能预料到你在哪个环节可能会产生困惑,并提前给出清晰的解释和旁注。对于我这样需要跨学科背景的读者来说,这种平易近人的叙述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学习曲线的陡峭程度。它没有将读者视为已经掌握了所有背景知识的专家,而是以一种鼓励和引导的姿态,陪伴读者一步步探索复杂的技术世界,这种“亲切感”在专业书籍中实属难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