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信息论基础(第三版)
定价:29.00元
售价:20.3元,便宜8.7元,折扣70
作者:石峰,莫忠息著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9-01
ISBN:978730714254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前言
章 概论
1.1 信息理论的基本内容
1.2 信息理论的发展简史
1.3 控制论、信息论与系统论
1.4 信息理论的应用
第2章 信息与熵
2.1 信源熵
2.2 联合熵与条件熵
2.3 熵函数的性
2.4 熵函数的性质
2.5 连续型随机变量的熵
2.6 意义信息和加权熵
2.7 Renyi熵与Tsallis熵
习题
第3章 互信息
3.1 平均互信息
3.1.1 事件的互信息
3.1.2 多随机变量下条件互信息与联合事件的互信息
3.1.3 平均互信息
3.2 互信息与其他熵之间的关系
3.2.1 互信息的等价定义
3.2.2 熵之间的关系
3.3 多个随机变量的互信息
3.3.1 两组随机变量之间的互信息
3.3.2 条件互信息
3.3.3 随机向量中各随机变量之间的互信息
3.4 互信息函数的性质
3.5 连续型随机变量的互信息
习题
第4章 离散信源的无错编码
4.1 信源与信源编码简介
4.1.1 信源
4.1.2 信源的分类
4.1.3 信源编码
4.2 无记忆信源的渐近等同分割性与定长编码定理
4.2.1 渐近等同分割性(AEP)
4.2.2 定长编码定理
4.3 离散无记忆信源的变长编码
4.3.1 前缀码与Kraft不等式
4.3.2 Huffman编码与优编码定理
4.3.3 常用变长编码
4.4 离散平稳信源及其编码定理
4.4.1 平稳信源的熵率及冗余度
4.4.2 平稳信源的编码定理
4.5 马尔可夫信源及其编码
4.5.1 马尔可夫信源
4.5.2 马尔可夫信源的编码
习题
第5章 离散无记忆信道的编码理论
5.1 信道容量
5.1.1 信道容量的定义和例子
5.1.2 离散无记忆信道容量的有关性质
5.1.3 某些简单情况下信道容量的计算
5.1.4 转移概率可逆时信道容量的计算
5.1.5 离散无记忆信道容量的迭代计算
5.1.6 达到信道容量时输入输出字母概率分布的性
5.2 信道编码
5.2.1 信道编码概述
5.2.2 联合典型序列
5.3 信道编码定理
5.3.1 信道编码定理的证明
5.3.2 Fano不等式和逆编码定理
5.3.3 信源一信道联合编码
5.4 高斯信道
5.4.1 高斯信道容量
5.4.2 高斯信道编码定理
5.4.3 高斯信道编码定理的逆定理
5.5 级联信道和并联信息的信道容量
5.5.1 级联信道
5.5.2 并联信道
5.6 信道编码实例
5.6.1 重复码
5.6.2 Hamming码
习题
第6章 线性码
6.1 线性分组码的定义及表示
6.2 系统编码和校验矩阵
6.3 系统编码及其优译码的实现
6.4 线性码的差错概率及纠错能力
第7章 信源的率失真函数与熵压缩编码
7.1 熵压缩编码和信源的率失真函数
7.2 率失真函数的基本性质
7.3 对离散信源求解率失真函数的迭代算法
习题
第8章 大熵原理与小鉴别信息原理
8.1 大熵原理
8.1.1 大熵原理的提出
8.1.2 大熵原理的合理性
8.1.3 大熵谱估计
8.2 鉴别信息
8.2.1 鉴别信息的定义
8.2.2 鉴别信息的性质
8.3 小鉴别信息原理
8.3.1 小鉴别信息原理
8.3.2 独立分量分析
习题
第9章 组合信息与算法信息
9.1 自适应统计编码
9.2 组合信息
9.2.1 基于组合的信息度量
9.2.2 Fitingof通用编码
9.3 算法信息
9.3.1 Kolmogorov算法熵
9.3.2 算法熵的不可计算性
9.3.3 Lewpel—Ziv通用编码
9.3.4 Kieffer—Yang通用编码
9.4 近似熵与样本熵
习题
0章 密码学引论
10.1 古典密码学
10.1.1 古典密码举例
10.1.2 古典密码分析
10.2 基于信息论的密码学
10.2.1 完全保密
10.2.2 解距离
10.2.3 实用安全性
10.3 数据加密标准(DES)
10.3.1 DES的描述
10.3.2 DES的讨论
10.4 其他
10.4.1 公开钥密码系统
10.4.2 认证系统
10.4.3 数字
10.4.4 密钥的管理
10.4.5 电子货币
部分习题解答或提示
参考文献
这本书的更新迭代体现了作者对前沿动态的持续关注。即便我阅读的是第三版,也能感受到它并未固步自封于香农时代的基础理论。它谨慎地融入了现代通信、统计学习和机器学习中对信息论原理的应用案例,虽然篇幅不多,但足以点明方向。例如,在讨论压缩感知的背景时,它巧妙地联系到了稀疏表示与信息论中的信息瓶颈原理,这种跨领域的知识嫁接能力,极大地提升了本书的现代实用价值。这表明作者深知,信息论作为基础科学,其生命力在于不断与新兴技术对话。对于我这样身处工程领域的研究人员来说,一本既能打下坚实理论基础,又能预见到未来发展脉络的教材,是极为难得的。它就像是一座连接经典理论与未来创新的桥梁,让我有信心去探索那些尚未被完全定义的新领域。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一种沉稳而专业的感觉,那种经典的理工科教材的风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不是一本泛泛而谈的普及读物。拿到手里分量十足,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翻开内页,字体清晰,排版工整,这一点对于长时间阅读和学习非常重要。初读目录时,我注意到它对一些核心概念的划分非常系统,从信息的基本度量到信源编码、信道编码的深入探讨,再到最后的网络信息论,逻辑链条清晰可见,显示出作者在构建知识体系上的深厚功力。尤其是它对概率论和随机过程基础知识的梳理,虽然只是作为预备知识,但其严谨性足以让初学者建立起坚实的数学基础。我个人非常欣赏这种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编排方式,它不像有些教材那样急于抛出复杂的公式,而是耐心地引导读者理解每一个概念背后的物理或数学直觉。这本书的厚度本身就说明了其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它更像是一个知识的宝库,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去仔细挖掘,而不是一蹴而就的快餐读物。对我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用来应付考试的工具书,更像是一部可以反复研读的参考手册,每当我遇到新的研究问题时,总能从中找到理论支持和灵感启发。
评分这本书的叙述风格极其严谨,几乎没有一句废话,每一个定理的提出和证明都遵循着无可挑剔的数学逻辑。我记得初次接触到信道容量这个概念时,感觉像是触及了信息论的灵魂所在,而这本书对“香农公式”的推导过程讲解得极为透彻,不仅仅是公式的堆砌,更是对信息传输极限的深刻哲学阐释。作者似乎总能站在一个非常宏观的角度来审视这些数学工具的意义,使得原本枯燥的数学推导充满了智慧的光芒。这种“重证明、强逻辑”的写作倾向,对于那些希望真正掌握理论精髓的人来说,是无价之宝。但是,我也必须承认,对于完全没有接触过高等数学和信息论背景的读者来说,开篇可能会略显吃力,因为它没有过多地使用类比或生活化的例子来软化概念。它假定读者已经具备一定的数理基础,因此,如果想把它作为零基础入门的第一本书,可能需要同步辅以其他更直观的辅助材料。然而,一旦跨过了最初的门槛,你会发现你所学到的知识是多么的扎实和富有弹性,能够应对未来技术发展的各种挑战。
评分我特别关注了书中关于“失真信源编码”和“网络信息论”的章节,这部分内容往往是其他入门教材中一笔带过或者根本不涉及的。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处理堪称教科书级别的典范。对于失真度衡量的引入,以及在此基础上对率失真函数的详细分析,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信息处理边界的认知。它不再仅仅关注“能不能传”,而是深入探讨“传多少信息是值得的”这一经济学和信息学的交叉问题。网络信息论的部分,虽然理论复杂,涉及的随机过程和多用户交互模型极为精妙,但作者巧妙地通过引入一些关键的拓扑结构和博弈论思想,使得抽象的模型变得可感可知。阅读这些章节时,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在草稿纸上反复演算和画图,才能真正消化其中的奥妙。这种需要“动手实践”的阅读体验,恰恰说明了内容本身的深度和价值,它强迫你进行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接受。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思维训练。
评分这本书的配套习题设置,是我认为它区别于市面上其他教材的关键点之一。习题并非简单的公式代换,而是巧妙地设计成了对理论知识的深化理解和应用拓展。有些习题本身就是一个微型的理论证明,需要读者在理解了正文内容后,自己去探索和构建逻辑链条。更令人惊喜的是,书中提供的部分习题解析(虽然不全,但已足够有价值)往往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提示性的引导,引导你思考更深层次的数学结构。这使得我在准备一个复杂课题时,可以把书后的习题当作一个个迷你项目来攻克。这种“挑战性”的设计,虽然可能会让一些追求速成的读者感到沮丧,但对于真正想成为领域专家的学者或工程师而言,这正是我们所需要的磨砺。通过解题过程中的反复试错和顿悟,我对信息论的理解不再停留在表面概念上,而是真正内化成了解决问题的工具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