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DMA网络规划与优化——移动通信前沿技术丛书(附CD-ROM光盘一张)

CDMA网络规划与优化——移动通信前沿技术丛书(附CD-ROM光盘一张)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兴通讯《CDMA网络规划与优化》编写组著 著
图书标签:
  • CDMA
  • 移动通信
  • 网络规划
  • 网络优化
  • 无线通信
  • 通信工程
  • 移动通信前沿技术
  • CDMA技术
  • 通信技术
  • 工程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008641
商品编码:2972938017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5-0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CDMA网络规划与优化——移动通信前沿技术丛书(附CD-ROM光盘一张)

定价:32.00元

售价:21.8元,便宜10.2元,折扣68

作者:中兴通讯《CDMA网络规划与优化》编写组著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02-01

ISBN:978712100864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9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从无线通信的基础知识开始,依次对CDMA的原理及规划优化方面的知识进行了介绍,形成了一个较完整的知识体系。本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蜂窝移动通信基础、CDMA技术简介、CDMA网络规划、CDMA网络规划专题、CDMA网络优化、CDMA网络优化专题、CDMA网络仿真、干扰、CDMA网络规划优化软件介绍。
以实例的方式进行介绍是本书的一大特点,本书内容丰富,语言通顺,图文并茂。
本书可供CDMA网络规划优化工程师阅读,也可作为相关人员的参考书。

目录

第 1 章 蜂窝移动通信基础
1.1 蜂窝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
1.2 蜂窝概念
1.3 无线传播基础理论
1.4 无线传播模型
1.5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天线
第 2 章 CDMA技术简介
2.1 CDMA技术的发展
2.2 扩频通信
2.3 CDMA关键技术
2.4 CDMA系统信道结构
2.5 CDMA扩频序列
第 3 章 CDMA网络规划
3.1 网络规划流程
3.2 覆盖规划
3.3 容量规划
3.4 网络拓扑结构设计
3.5 组网单元选用
3.6 工程实践经验
第 4 章 CDMA网络规划专题
4.1 直放站的规划设计
4.2 室内分布系统的设计
4.3 多扇区组网
4.4 特殊覆盖需求的解决方案
4.5 多载频网络解决方案
第 5 章 CDMA网络优化
5.1 概述
5.2 网络优化内容
5.3 网络优化数据的来源
5.4 网络优化数据分析方法
第 6 章 CDMA网络优化专题
6.1 终端接入问题
6.2 话音质量问题
6.3 掉话问题
6.4 数据业务问题
第 7 章 CDMA网络仿真
7.1 概述
7.2 基本知识
7.3 传播模型校正
7.4 无线网络仿真设计流程
7.5 无线网络仿真设计质量评估
7.6 仿真在规划优化中的应用
第 8 章 干扰
8.1 干扰的分类
8.2 干扰对覆盖的影响
8.3 干扰对容量的影响
8.4 不同系统之间的干扰分析
8.5 干扰排查
第 9 章 CDMA网络规划优化软件介绍
9.1 ZXPOS T1
9.2 ZXPOS A1
9.3 ZXPOS O1
9.4 ZXPOS S1
附录A 中兴通讯CDMA 2000移动通信系统
附录B 中兴通讯CDMA精品网络解决方案
附录C 中兴通讯3G CDMA 2000解决方案
附录D 中兴通讯GOTA集群业务解决方案
附录E 缩略语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CDMA网络规划与优化——移动通信前沿技术丛书(附CD-ROM光盘一张) 第一章 CDMA技术概述 1.1 CDMA技术的基本原理 码分多址(CDMA)技术是一种先进的移动通信技术,其核心在于利用唯一的用户码(Gold码、PN码等)将不同用户的信号区分开来。与早期的时分多址(TDMA)和频分多址(FDMA)技术不同,CDMA允许所有用户在同一时间和同一频率上传输信号,通过“扩频”技术,将用户数据序列与一个高码率的伪随机噪声(PN)码进行卷积,从而使信号的带宽大大扩展。接收端则利用与发送端相同的PN码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解扩”,将有用信号提取出来,而其他用户的信号则被视为噪声,通过良好的相关特性被抑制。这种“弱信号捕获”能力是CDMA最重要的优势之一,使得其在容量、抗干扰和安全性方面表现出色。 1.1.1 扩频与解扩 扩频是CDMA信号处理的关键步骤。原始的基带信号(语音、数据等)经过调制后,其信息速率相对较低。为了实现码分复用,需要将这个低速率的信号与一个具有极高码率的PN码进行序列混合(通常是XOR操作)。PN码具有良好的统计学特性,例如自相关函数在零延时处达到最大,在其他延时处接近于零;互相关函数也具有类似的特性,即不同PN码之间几乎没有相关性。扩频后的信号带宽大大增加,其频谱分布类似于白噪声,从而具有良好的抗干扰能力。 接收端则需要执行解扩操作。接收到的包含多个用户信号的混合信号,通过与本地生成的相同PN码进行序列混合,可以有效地将目标用户的信号“收敛”到其原始带宽,而其他用户的信号由于其PN码不匹配,其能量会以噪声的形式被扩散到更宽的频谱上,从而被有效抑制。解扩过程的本质是利用PN码的良好相关性,实现对目标信号的检测和对干扰信号的抑制。 1.1.2 扩频码 扩频码是CDMA系统的灵魂。不同的扩频码决定了用户之间的区分能力。CDMA系统通常使用伪随机噪声(PN)码,这类码序列虽然看起来随机,但实际上是确定的、可重复的。PN码具有以下重要特性: 周期性: PN码序列是周期性的,重复的长度称为码长。 自相关性: PN码序列与其自身的延迟序列进行相关运算时,在零延时处取得最大值,在非零延时处接近于零。 互相关性: 不同PN码序列之间进行相关运算时,其结果通常接近于零。 常用的PN码类型包括: 伪随机噪声(PN)序列: 通过线性反馈移位寄存器(LFSR)等电路产生,具有良好的统计特性。 Gold序列: 由两个m序列(一种特殊的PN序列)通过异或操作得到,具有较低的互相关峰值,适用于多用户场景。 Walsh码: 具有良好的正交性,能够完全正交(在特定条件下),但其周期性使得其在非同步系统中容易产生干扰。在CDMA系统中,Walsh码通常用于区分同一用户在同一时间的不同业务信道(如前向业务信道、反向业务信道、导频信道等)。 1.1.3 扩频增益 扩频增益是CDMA技术的核心优势之一,它指的是扩频后信号带宽与原始信息带宽的比值。例如,如果原始信号带宽为1.25 MHz,而扩频后的信号带宽为3.84 MHz,则扩频增益约为3。 扩频增益直接影响了CDMA系统的抗干扰能力和容量。一方面,通过扩频,用户的信号能量被分散到更宽的频谱上,使得单个用户的信号功率密度降低,从而降低了其对其他用户的干扰。另一方面,接收端的解扩过程可以放大目标信号,同时将干扰信号的能量扩散开来,因此,扩频增益越大,系统的抗干扰能力越强,能够容纳更多的用户。 1.2 CDMA系统的关键技术 1.2.1 软切换(Soft Handoff) 软切换是CDMA系统区别于GSM等TDMA系统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其覆盖能力和用户体验提升的关键。在软切换过程中,当移动台(手机)从一个基站的覆盖区域进入另一个基站的覆盖区域时,不会像硬切换(Hard Handoff)那样先断开与旧基站的连接,然后再连接到新基站。相反,移动台会同时与多个基站保持通信,直到新基站的信号质量优于旧基站时,才会逐渐断开与旧基站的连接。 软切换的优点: 减少掉话: 由于在切换过程中移动台同时与多个基站通信,即使其中一个基站的信号暂时减弱,另一个基站的信号也能保证通信的连续性,从而大大降低了掉话率。 提升通话质量: 在切换过程中,系统可以利用先进的合并算法(如选择性合并、最大比合并等)将来自不同基站的信号进行优化处理,从而获得更好的通话质量。 延长手机续航: 相比于频繁的硬切换,软切换的功耗更低,有助于延长手机的电池续航时间。 软切换的类型: 单向软切换: 仅在前向链路(基站到手机)或反向链路(手机到基站)上实现软切换。 双向软切换: 同时在前向和反向链路上实现软切换。 回环软切换(Break-before-make): 在某些场景下,为了避免产生不必要的干扰,会采用先断开与旧基站的连接,再建立与新基站的连接的方式,但这与真正的软切换有本质区别,更接近硬切换。 插入软切换(Make-before-break): 这是CDMA软切换的典型形式,即先建立与新基站的连接,再断开与旧基站的连接。 1.2.2 功率控制(Power Control) 功率控制是CDMA系统实现高容量和良好服务质量的关键技术之一。由于CDMA系统允许多个用户在同一频率上共享频谱,如果某些用户的信号功率过高,就会对其他用户产生严重的干扰。反之,如果信号功率过低,则可能无法保证通信质量。因此,CDMA系统需要实时、精确地调整发射功率。 前向链路功率控制: 由基站负责,用于控制基站向移动台发送信号的功率。主要目的是保证移动台能够接收到足够强的信号,同时尽量降低对其他移动台的干扰。 反向链路功率控制: 由移动台负责,用于控制移动台向基站发送信号的功率。其主要目的是保证基站能够接收到足够强的信号,同时尽量降低对其他基站和该基站上其他用户信号的干扰。反向链路功率控制是CDMA系统容量提升的关键,通过减小功率高的用户的干扰,显著提高了系统容量。 1.2.3 联合检测(Joint Detection) 在CDMA系统中,由于扩频码之间并非完全正交(尤其是在移动场景下,用户的位置和移动速度不同,导致信号存在多普勒效应和多径传播),接收端在解扩目标信号时,很难完全消除其他用户的干扰,这种现象称为“近邻干扰”(Near-Far effect)。联合检测是一种先进的接收技术,它不单独处理每个用户的信号,而是将所有或部分用户的信号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联合估计和检测。 联合检测的优势: 有效抑制多用户干扰: 能够更有效地识别和分离出各个用户的信号,从而显著提高系统的容量和鲁棒性。 克服近邻效应: 能够更好地处理功率差异较大的用户信号。 提升数据传输速率: 在某些情况下,可以支持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 1.3 CDMA网络的发展与演进 CDMA技术并非一成不变,它经历了从第一代(1xRTT)到第三代(cdma2000 EV-DO)的演进,并在技术细节和性能上不断提升。 CDMA IS-95 (1xRTT): 这是CDMA技术最早的商用标准,主要提供语音通信和低速率的数据业务。 cdma2000 1xEV-DO (Evolution-Data Optimized): 这是CDMA向3G演进的重要一步,专注于提供高速数据业务,其下行速率可达数百kbps,甚至Mbps级别。EV-DO Rev. A和Rev. B进一步提升了数据传输速率和支持能力。 第二章 CDMA网络规划 CDMA网络的规划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过程,其目标是在满足业务需求、保证服务质量的前提下,以最低的成本构建和优化网络。 2.1 网络规划的目标与原则 覆盖目标: 确保网络在预期的地理区域内提供稳定可靠的信号覆盖,满足用户随时随地的通信需求。 容量目标: 能够满足预期的用户数量和业务量增长,避免网络拥塞,保证用户数据传输速率和通话质量。 服务质量(QoS)目标: 满足业务对时延、抖动、误码率等方面的要求,提供良好的用户体验。 成本效益: 在满足技术要求的前提下,优化基站选址、天线配置、传输资源分配等,降低网络建设和运营成本。 网络演进性: 规划应考虑未来技术升级和业务发展的需求,为网络演进留有余地。 2.2 基站选址与容量规划 基站选址是网络规划的核心环节。科学的选址能够最大程度地提升网络覆盖和容量,同时避免不必要的投资。 覆盖分析: 传播模型: 利用各种无线传播模型(如Okumura-Hata模型、COST231-Hata模型等)预测信号在不同环境下的传播损耗,确定基站的覆盖范围。 地形地貌: 考虑城市、郊区、农村等不同地形地貌对无线电波传播的影响。 障碍物: 建筑物、山体等对信号的遮挡和衰减。 室内覆盖: 考虑室内信号穿透损耗,必要时需要部署室内覆盖解决方案。 容量分析: 用户密度: 分析目标区域的用户数量和业务需求。 业务模型: 考虑不同业务(语音、数据、视频等)对网络资源的需求。 CDMA系统容量因子: 了解CDMA系统特有的容量限制因素,如干扰、功率控制等。 信噪比(SNR)/信干噪比(SINR)要求: 确保在任何区域,用户都能获得满足业务要求的信噪比。 基站类型选择: 宏基站: 覆盖范围广,适用于人口密集或面积较大的区域。 微基站/微蜂窝: 覆盖范围较小,适用于热点区域或室内覆盖。 室内分布系统(DAS): 用于大型建筑物、体育场馆等室内场所的信号覆盖。 邻区规划: 同频邻区: 规划与当前基站工作在相同频率的邻近基站,用于软切换和覆盖扩展。 异频邻区: 规划与当前基站工作在不同频率的邻近基站,用于减少同频干扰,扩大网络容量。 2.3 频率规划与码道分配 CDMA系统的高容量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有效的频率使用和码道分配。 频率复用: CDMA系统理论上可以实现100%的频率复用,即所有基站都可以使用相同的频率。然而,为了更有效地管理网络资源和优化性能,通常会采用分扇区、分小区等方式,在局部区域内进行频率规划。 码道分配: 前向业务信道(FCH): 用于传输基站到用户的数据。 反向业务信道(RCH): 用于传输用户到基站的数据。 导频信道(PILOT): 用于同步和信道估计,是CDMA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步信道(SYNC): 用于基站同步。 寻呼信道(PCH): 用于基站向用户发送呼叫和短消息。 控制信道(如RRC信道、PDP信道等): 用于传输控制信令。 CDMA系统使用 Walsh 码来区分同一基站内不同信道(如前向链路的不同业务信道、控制信道等),使用 PN 码来区分不同基站(例如在 IS-95 中),或者在 cdma2000 中,不同基站可以共享相同的 Walsh 码集,但拥有不同的 PN 码(或者说不同的“伪随机序列”)。码道的分配需要精心设计,以确保每个信道都能获得足够的资源,并尽量减少用户之间的干扰。 2.4 传输网络规划 传输网络是将基站连接到核心网的“生命线”,其容量和可靠性直接影响到整个网络的性能。 传输链路容量: 根据基站的吞吐量和用户数量,规划所需的传输链路容量。 传输技术选择: ATM、IP等传输技术的选择,以及SDH/SONET、MSTP等传输设备的配置。 传输路径冗余: 保证传输链路的可靠性,避免单点故障导致网络中断。 时钟同步: 保证传输网络中的时钟同步,对于CDMA系统的高精度定时至关重要。 2.5 核心网规划 核心网是移动通信网络的“大脑”,负责用户鉴权、业务路由、信令处理等关键功能。 移动交换中心(MSC): 负责语音呼叫的建立、切换和释放。 分组数据服务节点(PDSN)/移动IP代理(MIP-AGW): 负责IP数据业务的接入、路由和管理。 认证中心(AuC)/鉴权、授权和计费(AAA)服务器: 负责用户身份的鉴权、授权和计费。 信令网关(SGW): 负责不同信令协议之间的转换。 第三章 CDMA网络优化 网络优化是网络规划的延续,旨在通过持续的监测、分析和调整,提升网络的性能,改善用户体验,降低运营成本。 3.1 网络性能指标监测 覆盖类指标: 信号强度(RSCP/RSSI): 衡量接收到的信号强度,过低或过高都可能影响性能。 信号质量(Ec/Io/SINR): 衡量有用信号与干扰加噪声的比值,是衡量通信质量的关键指标。 覆盖盲区: 信号强度低于特定阈值的区域。 容量类指标: 呼叫建立成功率: 用户发起呼叫时,成功建立连接的比例。 数据吞吐量: 用户在一定时间内能够传输的数据量。 小区负载: 小区内活跃用户数量与小区最大容量的比值。 切换类指标: 切换成功率: 用户在移动过程中,成功从一个小区切换到另一个小区的比例。 切换掉话率: 用户在切换过程中因信号丢失等原因导致通话中断的比例。 软切换指示器: 衡量软切换的效率和覆盖范围。 业务类指标: 掉话率: 用户通话过程中意外中断的比例。 数据业务接入成功率: 用户发起数据业务时,成功建立连接的比例。 时延/抖动: 数据传输的延迟和不稳定程度。 3.2 覆盖优化 天线参数调整: 下倾角调整: 调整天线的垂直倾斜角度,以改变覆盖范围和信号强度分布。 方位角调整: 调整天线的水平指向,以优化特定区域的覆盖。 基站参数调整: 发射功率调整: 根据覆盖需求,适度调整基站的发射功率。 切换参数调整: 优化软切换的门限值,以确保平滑的切换过程。 新增/迁移基站: 当现有基站无法满足覆盖需求时,考虑新增基站或将现有基站迁移到更优的位置。 微蜂窝/室分部署: 针对覆盖盲区或信号弱的区域,部署微蜂窝或室内分布系统。 3.3 容量优化 功率控制参数优化: 精细调整反向链路功率控制的参数,以最大化系统容量,减少近邻干扰。 切换参数优化: 优化切换的门限值和时延,以减少不必要的切换,提高小区利用率。 码道分配优化: 动态调整业务信道和控制信道的分配,以应对业务量的变化。 扇区合并/拆分: 根据用户分布和业务负载,对基站扇区进行合并或拆分,以优化资源利用。 干扰抑制技术应用: 识别和分析干扰源,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抑制。 3.4 切换优化 切换门限值调整: 优化软切换的“加入”和“离开”门限,确保用户在进入新基站覆盖区时能够及时接入,在离开旧基站覆盖区时能够及时断开。 切换迟滞优化: 引入切换迟滞,避免用户在两个基站覆盖区边缘频繁切换,影响通话质量。 邻区关系维护: 定期检查和更新邻区列表,确保切换参数的准确性。 3.5 干扰分析与抑制 干扰源识别: 识别来自同频、邻频、同系统、异系统等各种干扰源。 干扰类型分析: 区分外部干扰(如其他无线设备)和内部干扰(如基站间干扰)。 抑制措施: 优化天线参数: 调整天线方向和下倾角,减少对邻区的干扰。 调整频率方案: 在必要时,考虑引入异频小区,减少同频干扰。 功率控制优化: 严格控制各基站和用户的发射功率。 采用滤波技术: 在基站端部署滤波器,抑制特定频率的干扰。 3.6 数据业务优化 QoS参数调整: 优化数据业务的QoS参数,如带宽分配、优先级设置等,以满足不同业务对传输速率和时延的要求。 TCP/IP参数调优: 针对CDMA网络特性,对TCP/IP协议栈中的相关参数进行优化,提升数据传输效率。 连接管理优化: 优化数据业务的连接建立和释放过程,减少用户等待时间。 第四章 CDMA网络监控与维护 CDMA网络的稳定运行离不开全面的监控和及时的维护。 4.1 网络监控系统(NMS) 网络监控系统是CDMA网络管理的核心平台,负责实时采集、分析和展示网络运行数据。 性能监测: 收集各项性能指标,如信号强度、切换成功率、呼叫成功率等。 告警管理: 实时接收和处理网络设备的告警信息,及时通知维护人员。 配置管理: 对网络设备进行配置下发、查询和备份。 故障管理: 协助进行故障定位和排除。 报表生成: 定期生成网络运行报表,为网络优化和管理提供数据支持。 4.2 维护流程与策略 日常巡检: 定期对基站、传输设备、核心网设备等进行物理检查和性能检查。 告警处理: 快速响应和处理告警信息,分析原因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故障排查: 依据告警信息和监控数据,准确判断故障原因,并组织技术人员进行维修。 预防性维护: 对设备进行定期的保养和软件升级,预防潜在的故障发生。 应急响应: 建立完善的应急预案,应对突发性网络故障。 4.3 故障诊断与排除 从现象到本质: 依据用户投诉、告警信息和网络监控数据,初步判断故障类型和影响范围。 逐步排查: 从用户终端、基站、传输链路、核心网等各个环节进行逐一排查。 工具利用: 熟练运用各种故障诊断工具,如路测仪、协议分析仪、告警分析工具等。 协作配合: 与设备厂家、传输运营商等进行有效协作,共同解决复杂故障。 4.4 CD-ROM光盘内容说明 本光盘包含丰富的CDMA网络规划与优化相关资源,为读者提供实践操作的支持和深入学习的参考。 规划仿真软件: 提供CDMA网络规划仿真工具,用户可以利用该软件进行基站选址、覆盖仿真、容量计算等。 优化工具: 包含常用的CDMA网络优化工具,用于进行路测数据分析、干扰分析、参数调整等。 案例分析: 收集了多个CDMA网络规划与优化的实际案例,涵盖不同场景下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技术文档: 提供CDMA相关的技术规范、标准文档、论文摘要等,帮助读者深入理解技术细节。 故障排除指南: 针对CDMA网络中常见的故障现象,提供详细的诊断与排除步骤。 培训材料: 包含CDMA网络规划与优化的培训课件,有助于读者进行自学和培训。 结论 CDMA网络规划与优化是构建和维护高效、可靠移动通信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深入理解CDMA技术原理,掌握科学的网络规划方法,并运用有效的优化手段,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挥CDMA网络的优势,为用户提供卓越的通信服务。本丛书旨在为广大移动通信从业者和研究者提供一个全面、实用的技术参考,助力CDMA网络的持续发展与进步。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通信技术演进史抱有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更看重这类书籍所能提供的“时代背景感”。我希望通过阅读,能够体会到在那个带宽极其有限、频谱资源无比宝贵的年代,工程师们是如何凭借智慧去挤压每一分性能的。这本书如果能穿插一些早期标准制定会议上的争论焦点,或者某个关键算法被采纳前后的技术路线的曲折,那将是一部技术史诗,而不仅仅是工程指南。例如,CDMA的功率控制机制是其性能的命脉,它涉及发射端、接收端、基站和移动台之间的复杂反馈回路。我期待书中能详细描绘这种实时动态调整的压力与精度要求,以及在终端电池寿命和系统稳定性之间必须做出的权衡。如果这本书能让读者感受到,每一次成功接通和清晰通话的背后,都蕴含着一套极其精密的、实时运行的控制系统在默默工作,那么它就成功地完成了从技术说明到启迪思想的升华。

评分

这本书的出版信息显示它属于一个“前沿技术丛书”,这让我对它所涵盖的深度和广度有了更高的要求。我希望它不仅仅是对标准流程的复述,而是能涵盖到CDMA技术在特定发展阶段所遇到的前沿难题和创新解决方案。例如,在网络初期,如何应对城市峡谷效应下的深度覆盖盲区;或者是在特定行业应用(比如早期的公共安全网络或特定区域的专用移动通信)中,CDMA是如何被“客制化”以满足特殊需求的。如果书中能包含一些关于软切换(Soft Handoff)算法的细微调优策略,或者对不同CDMA标准(如IS-95到CDMA2000的演进路径)在优化侧的主要差异进行比较分析,那这本书的参考价值会大大提升。我尤其看重那种“黑箱”被打开的感觉,即那些通常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功能背后,隐藏着多少工程师的智慧结晶和反复试验。我希望它能揭示这些不为大众所知的工程细节和取舍艺术。

评分

这本厚厚的书拿到手里,沉甸甸的,光是封面上的“移动通信前沿技术丛书”这几个字就让人对里面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本来以为它会是一本纯粹的技术手册,塞满了各种复杂的公式和晦涩难懂的协议栈描述。毕竟“CDMA”这个词,听起来就带着一丝时代的厚重感,像是上个世纪的王者,现在虽然有更先进的技术在舞台中央,但理解它的底层逻辑和优化思想,对于任何一个想在通信领域走得更远的人来说,都是一块不可或缺的基石。我特别留意了一下附带的光盘,这可是个大加分项,想象着里面是不是有大量的仿真案例、实际的网络拓扑图集,甚至是早期CDMA网络部署的视频资料,这些“活的”材料远比书本上的静态文字来得生动有力。如果这些数据真的能支撑起书中的理论推导,那这本书的价值就不仅仅是理论参考,更是一套实战训练的工具箱了。我希望作者能用一种由浅入深的方式,把CDMA那种基于扩频和码分复用的核心优势,以及它在多径干扰和功率控制方面的精妙设计,用清晰的逻辑链条展现出来,而不是堆砌术语。毕竟,读技术书最怕的就是那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阅读体验,期待它能彻底打通我的认知壁垒,让我真正领会到这项技术曾经的辉煌与设计智慧。

评分

当我翻阅目录时,一个强烈的信号是,这本书的编写团队可能拥有非常深厚的工程背景。现在的很多技术书籍,要么过于学术化,脱离实际应用场景;要么又过于肤浅,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缺乏深度的数学推导或系统分析。我特别想看到的是,书中对于系统容量的建模分析是否足够严谨。CDMA的核心挑战之一就是“软容量”和系统噪声的相互作用,它不像TDMA或FDMA那样有明确的边界。这本书如果能用清晰的数学模型,展示出随着用户增加,系统背景噪声如何非线性地上升,从而导致所有用户性能下降的那个临界点,那才算真正抓住了CDMA的精髓。更进一步地,书中对“前向链路”和“反向链路”的隔离与处理策略,有没有进行细致的对比和深入的讨论?这些底层机制的理解,对于任何想要构建健壮通信系统的工程师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内功心法”。如果它能把这些复杂的物理层和链路层交互过程,用类比或者图形化的方式解释清楚,那么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将是极佳的。

评分

说实话,我这次抱这本书回来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想找寻一种历史的纵深感。如今市场上的主流讨论都在5G的Massive MIMO和毫米波上,CDMA这种经典技术似乎成了博物馆里的展品。但通信技术的发展从来都不是断裂式的,理解了早期的瓶颈和突破口,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现有技术是如何解决那些遗留问题的。我特别关注的是书中对“网络优化”这部分的阐述。优化,才是真正考验工程师功力的地方,它涉及的不仅仅是理论上的完美,更是对现实世界中各种不确定因素——比如地形、用户分布、干扰源——的妥协与平衡。我期待这本书能深入剖析在实际部署中,如何通过调整扇区功率、切换参数、或重规划扇区覆盖范围,来达到容量和用户体验的最佳折中点。如果能结合一些早期的网络验收标准或者故障排查的经典案例,那就太棒了。例如,某个区域的掉线率居高不下,通过哪些指标的分析,最终定位到是伪距噪声增大导致的,而不是简单的信号强度问题,这种实践性的描述,是教科书上难以提供的宝贵经验。我希望它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前辈在耳边指导,而不是一本冷冰冰的规范说明。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