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图解元器件识别、检测与应用
:39.80元
售价:27.9元,便宜11.9元,折扣70
作者:王学屯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7-01
ISBN:978712120824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本书是看图学技能大讲堂系列图书之一,内容新颖,知识点较多,语言通俗易懂。“图解形式”的讲解方式使读者学习起来十分轻松愉快,操作起来也更加容易上手。基本上避免了烦琐的理论讲述,对于需要学习和掌握电子元器件的读者来说,是一本难得的工具型、资料型图书。
章 电阻的识别与检测 1
1.1 电阻的分类 1
1.1.1 通孔电阻的外形及特点 2
1.1.2 贴片电阻的外形及特点 7
1.1.3 电阻的外形、特点及电路符号 9
1.2 电阻的识别 10
1.2.1 通孔电阻的识别 10
1.2.2 贴片电阻的识别 24
1.3 电阻的检测 28
1.3.1 通孔电阻的检测 28
1.3.2 贴片电阻的检测 33
第2章 电容的识别与检测 34
2.1 电容的分类 34
2.1.1 通孔电容的分类 35
2.1.2 贴片电容的分类 38
2.2 电容的识别 39
2.2.1 通孔电容的识别 39
2.2.2 贴片电容的识别 44
2.3 电容的检测 48
2.3.1 指针式万用表检测电容 48
2.3.2 数字式万用表检测电容 50
第3章 电感的识别与检测 51
3.1 电感的分类 51
3.1.1 通孔电感的分类 52
3.1.2 贴片电感的分类 57
3.2 电感的识别 58
3.2.1 通孔电感的识别 58
3.2.2 贴片电感的识别 62
3.3 电感的检测 65
3.3.1 通孔电感的检测 65
3.3.2 变压器的检测 66
第4章 二极管的识别与检测 69
4.1 二极管的分类 69
4.1.1 二极管的外形及特点 70
4.1.2 贴片二极管 76
4.2 二极管的识别 79
4.2.1 国产二极管的型号命名 80
4.2.2 日本产晶体管的型号命名 81
4.2.3 美国产晶体管的型号命名 83
4.2.4 国际电子联合会半导体器件的型号命名 83
4.2.5 二极管的主要技术指标 84
4.2.6 二极管的识别 85
4.3 二极管的检测 91
4.3.1 普通二极管的检测 91
4.3.2 特殊二极管的检测 92
第5章 三极管的识别与检测 98
5.1 三极管的分类 98
5.1.1 通孔三极管的外形及特点 98
5.1.2 贴片三极管的外形及特点 99
5.1.3 几种特殊三极管的外形及特点 100
5.2 三极管的识别 102
5.2.1 国产三极管的型号命名 102
5.2.2 国外三极管的型号命名 103
5.2.3 三极管的封装形式及引脚识别 104
5.2.4 三极管的主要技术指标 111
5.3 三极管的检测 112
5.3.1 指针式万用表检测三极管 112
5.3.2 数字式万用表检测三极管 114
5.3.3 三极管几个参数的检测 116
第6章 场效应管、晶闸管和单结晶体管的识别与检测 117
6.1 场效应管的识别与检测 117
6.1.1 场效应管的分类 117
6.1.2 场效应管的型号命名 118
6.1.3 场效应管的识别 118
6.1.4 场效应管的检测 119
6.1.5 场效应管使用注意事项 120
6.2 晶闸管的识别与检测 120
6.2.1 晶闸管的分类 120
6.2.2 晶闸管的型号命名 123
6.2.3 晶闸管的识别 124
6.2.4 晶闸管的检测 124
6.3 单结晶体管的识别与检测 127
6.3.1 单结晶体管的结构、外形及特点 127
6.3.2 单结晶体管的型号命名 127
6.3.3 单结晶体管的主要参数 128
6.3.4 单结晶体管的检测 128
第7章 常用集成电路的识读与检测 129
7.1 集成电路的分类 129
7.2 集成稳压器 130
7.2.1 集成稳压器的分类 130
7.2.2 集成稳压器的主要技术指标 134
7.3 集成运算放大器的分类、特点及外形 134
7.4 集成音频功率放大器的分类、特点及外形 135
7.5 集成电路的识别 136
7.5.1 国产集成电路的型号命名 136
7.5.2 国外集成电路的型号命名 137
7.5.3 集成电路的封装形式 140
7.5.4 集成电路的引脚识别 143
7.6 集成电路的检测 145
7.6.1 直流电阻检测法 146
7.6.2 总电流测量法 147
7.6.3 对地交、直流电压测量法 147
7.6.4 集成电路质量好坏的判断方法 148
第8章 机电元件的识别与检测 150
8.1 开关的识别与检测 150
8.1.1 开关的分类 150
8.1.2 开关的主要技术指标 156
8.1.3 开关的电路符号 157
8.1.4 开关的检测 157
8.2 连接器 158
8.2.1 连接器的分类 158
8.2.2 连接器的检测 163
第9章 电-声换能器件的识别与检测 165
9.1 扬声器 165
9.1.1 扬声器的分类 165
9.1.2 扬声器的主要性能指标和特征 168
9.1.3 电-声器件的型号命名 169
9.1.4 扬声器的检测 170
9.2 耳机 172
9.2.1 耳机的分类 173
9.2.2 耳机的型号命名和参数 175
9.2.3 耳机的检测 176
9.3 压电蜂鸣片、蜂鸣器 177
9.3.1 压电蜂鸣片、蜂鸣器的分类 177
9.3.2 YYS12系列音乐声蜂鸣器 178
9.3.3 压电蜂鸣片、蜂鸣器的检测 179
9.4 话筒 180
9.4.1 话筒的分类、特点及外形 180
9.4.2 话筒的型号命名 182
9.4.3 话筒的主要技术指标 182
9.4.4 话筒的检测 183
0章 LED显示器件 186
10.1 数码管 186
10.1.1 数码管的分类 186
10.1.2 数码管的型号命名 187
10.1.3 数码管的内部连接方式 187
10.1.4 数码管的主要参数 189
10.1.5 数码管的检测 189
10.2 点阵 191
10.2.1 点阵的外形结构及特点 191
10.2.2 点阵的型号命名 193
10.2.3 点阵的检测 193
1章 石英晶体振荡器的识别与检测 196
11.1 石英晶体振荡器 196
11.1.1 石英晶体振荡器的分类 196
11.1.2 石英晶体振荡器的等效电路与识别 197
11.1.3 石英晶体振荡器的型号命名 197
11.1.4 石英晶体振荡器的主要参数 198
11.1.5 晶振的检测 199
11.2 陶瓷谐振元件 200
11.2.1 陶瓷谐振元件的分类、特点及外形 201
11.2.2 陶瓷谐振元件的型号命名 202
11.2.3 陶瓷滤波器的检测 202
2章 控制及自动控制元件 204
12.1 继电器 204
12.1.1 继电器的分类 204
12.1.2 继电器的型号命名 207
12.1.3 电磁继电器的主要技术指标 209
12.1.4 继电器的检测 209
12.2 熔断器 213
12.2.1 普通熔断器的分类及特点 213
12.2.2 热熔断器的分类及特点 213
12.2.3 自恢复熔断器的分类及特点 215
12.2.4 熔断器的检测 216
12.3 温控器 217
12.3.1 温控器的分类及特点 217
12.3.2 温控器的检测 220
附录 221
附录A 万用表简介及使用方法 221
附录B 常用半导体三极管的主要参数 226
附录C 常用1N系列二极管的主要参数 228
附录D 常用稳压二极管的主要参数 228
附录E 常用元器件封装图 229
参考文献 233
说实话,我原本以为这只是一本简单的元器件“图谱”,充其量就是把datasheet上的内容重新排版一下。然而,阅读深入后发现,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手把手的教学。书中在介绍完某个特定类型的元器件(比如运算放大器或某种传感器)的基本参数后,立刻就衔接到了“应用场景”和“检测方法”。检测部分的描述尤为实用,它没有停留在理论上的“万用表电阻档测量”,而是详细介绍了在特定电路环境下如何用示波器观察波形,如何通过替换测试来快速定位故障。例如,针对某类需要特定偏置电压的晶体管,书里直接给出了一个标准的测试电路图,并标注了正常和异常情况下的电压值范围,这种操作层面的指导性非常强,直接可以应用到实际的故障排除工作中,大大缩短了我的摸索时间。
评分这本工具书的封面设计非常直观,色彩搭配考究,初次接触电子元器件的读者大概能一眼看出它的定位——一本扎实的实践指南。我拿到手后,首先被其详尽的插图和清晰的标注所吸引。它不仅仅是罗列公式或者理论概念,而是通过大量的高清实物图片,将那些抽象的电路符号和实际的元器件一一对应起来。对于我这种需要经常在维修台前对照实物进行操作的人来说,这种“所见即所得”的学习方式效率极高。比如,在区分不同封装的电阻和电容时,书中提供的多角度实拍图,配上精确的尺寸参考,让我很快就能分辨出贴片与直插元件的细微差别,这在过去常常需要反复查阅厚厚的元件手册才能确认的步骤,现在可以迅速解决。更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对一些常见元件的内部结构也做了剖析图,虽然是示意图,但足以帮助理解其工作原理,这对于提升对电路的整体认知非常有帮助,而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识别层面。
评分我特别喜欢书中那种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编排逻辑。它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复杂的集成电路,而是从最基础的电阻、电容、电感这些无源元件入手,详细解析了它们在不同频率和温度下的实际表现变化,这对于理解电路的“特性”而非仅仅是“数值”至关重要。随后过渡到二极管、三极管等有源器件,它对这些元件的“选型”标准做了清晰的梳理,比如在开关电路中对开关速度的要求,在电源电路中对耐压和电流容量的权衡。这种对应用环境的考量,远远超越了一本基础参考书的范畴,它实际上是在传授一种工程思维——如何根据系统需求来选择最合适的“零件”,而不是盲目追求最高参数。这种思维的培养,对于初级电子爱好者或在校学生来说,是无价之宝。
评分从一个资深技术爱好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在于它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元器件语言体系”。它不仅仅教你“这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告诉你“它在电路中扮演什么角色”以及“如何跟它打交道”。比如,对于一个看似简单的保护元件,书中会深入探讨其在浪涌电流下的响应特性,以及如何与其他保护元件进行级联配合。这种对元件“行为模式”的深入描绘,让我对电路设计的鲁棒性有了更深的理解。它没有过多纠缠于晦涩的半导体物理学理论,而是聚焦于工程实践中的可操作性知识,这正是很多理论教材所欠缺的。可以说,这本书像是为电子工程师准备的“现场速查手册”与“原理精炼宝典”的完美结合体,极大地提升了我在实际项目中的决策效率和准确性。
评分这本书的排版布局堪称典范,阅读体验非常流畅。在信息密度如此之大的专业书籍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图文的平衡。关键信息点被提炼成简洁的要点列表,而不是冗长的段落,这使得快速查阅成为可能。同时,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比如电解电容的极性识别、晶体管的PNP与NPN结构对比,作者使用了对比表格和醒目的警告图标进行提示,有效避免了低级错误。我注意到,书中在讲解一些较新的或特定领域的元器件时,比如一些用于射频电路的元件,也给出了相对现代的介绍,显示出编撰团队对行业前沿的关注度。整体感觉就是,这本书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了读者的“使用场景”,无论你是想系统学习,还是只想在遇到特定元件时快速查证,它都能很好地适应需求。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