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光通信信号处理——现代通信信号处理丛书
定价:27.00元
作者:任海兰,刘德明著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08-01
ISBN:978712102568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38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介绍光通信工程和全光通信网中的光信号处理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应用,全书共分10章,内容包括光调制、光复用、光再生、光路控制、光逻辑控制、光检测、光波长技术、光传送网功能等。其中原理部分的阐述力简明清晰并注重理论的实用性和指导意义;应用部分的介绍则建立在系统收集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资料的基础上,涵盖了近几年光信号自理技术的进展和未来的发展动态。
本书层次清晰,内容新颖,系统性和实用性强,可作为光纤通信、光电子、应用物理等的科技和工程人员的参考用书,同时也可作为相关专业研究生教材和本科高年级学生的选修教材。
目录
章 光通信与光信号处理概述
1.1 光通信的发展
1.2 光通信中的光信号处理
第2章 光调制技术
2.1 光调制技术的分类
2.2 电光调制
2.3 声光调制
2.4 磁光调制
2.5 电吸收调制
2.6 光传感中的光调制技术
第3章 光复用技术
3.1 光波分复用
3.2 光时分复用
3.3 光码分复用
3.4 光极化复用
3.5 微波副载波复用
第4章 光再生技术
4.1 信号再生的概念与光再生技术概况
4.2 光放大技术
4.3 光整形技术
4.4 光时钟恢复技术
第5章 光路控制技术
5.1 光隔离器与环形器
5.2 光开关
5.3 光滤波与光上下复用
5.4 光波长变换
5.5 色散补偿技术
5.6 光功率分配器
第6章 光逻辑控制技术
第7章 光检测技术
第8章 光波长交换与路由技术
第9章 光分组交换与路由技术
0章 光传送网功能与光信号处理
缩略语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是一名负责光模块集成的硬件工程师,对软件算法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能用”的层面,缺乏深层认识。这本书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我过去总觉得信号处理是软件工程师的事,但通过阅读本书,我开始理解为什么某些DSP芯片的设计需要特定的内存结构和并行处理能力,以及为什么选择不同的均衡算法会对功耗产生巨大影响。书中对基于有限脉冲响应(FIR)滤波器的均衡器结构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讲解,甚至涉及到了量化误差和固定点运算对最终性能的影响。这些细节对于我们进行定制化硬件加速和低延迟设计至关重要。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架起了理论与工程实践之间的桥梁。它没有用过于晦涩的语言去“炫技”,而是务实地告诉读者:“在光通信的特定物理约束下,我们必须采取什么样的数学工具来解决问题。”这让我的设计思路更加清晰,也更能与算法团队进行高效沟通,真正实现了软硬件的协同优化。
评分这本《光通信信号处理——现代通信信号处理丛书》简直是为我这种在光纤通信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工程师量身打造的宝典。我记得我刚接触这个行业时,对信号处理的复杂性感到无从下手,各种调制格式、均衡技术、噪声抑制算法看得我头大。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黑暗中的一束光,清晰地勾勒出了光通信信号处理的全貌。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深入探讨了现代光通信系统中实际遇到的挑战,比如色散补偿、偏振模色散、非线性效应等等。书中的数学推导严谨又不失清晰,即便是相对晦涩的DSP算法,也能通过作者巧妙的案例分析和图示,让人豁然开朗。我尤其欣赏它在算法实现细节上的着墨,这对于我们进行硬件优化和软件定义光网络(SDON)的开发至关重要。读完这本书,我感觉我对光信号的“生命周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从发射端的光源调制,到传输链路中的损伤累积,再到接收端的相干检测和高效恢复,每一个环节的信号处理艺术都被展现得淋漓尽致。这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份顶尖专家的实战指南。
评分作为一个资深的研究人员,我阅读了市面上几乎所有关于光通信和数字信号处理的经典著作,但坦白讲,很多书籍要么理论过于陈旧,要么过于偏重某一特定领域,缺乏系统性和前瞻性。这本《光通信信号处理——现代通信信号处理丛书》的价值在于它的“现代”二字。它准确地抓住了当前光网络向超高比特率(如400G、800G乃至更高)演进过程中,信号处理所面临的核心瓶颈。书中对光纤非线性损伤的建模和补偿策略的探讨尤其深刻,这通常是学术界和工业界公认的难题。作者没有回避这些困难,反而提供了多种创新的、可行的解决方案,并且详尽地分析了这些方案在计算复杂度和实时性上的权衡。我特别喜欢它将理论模型与实际的性能指标(如OSNR裕度、误码率)紧密结合的写作手法。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会停下来,在脑海中构建一个虚拟的链路,并尝试用书中学到的知识去“调试”这个链路,这种互动性极大地提升了我的研究效率和洞察力。
评分这本书的整体结构和内容布局体现出一种罕见的宏大视野和严谨的学术态度。它绝非简单的公式堆砌,而是一部构建光通信信号处理知识体系的力作。从最早期的线性损伤(色散、损耗)的数字补偿,到后来面对高阶调制格式(如DP-QPSK, DP-16QAM)带来的相位噪声和偏振串扰,再到更前沿的非线性克制和盲均衡技术,内容覆盖面广而不失深度。我特别欣赏它在讨论每一种技术时,都会追溯其理论根源,并清晰地阐述其在实际网络部署中的优缺点和成本效益分析。例如,书中对不同超差分编码(FEC)方案的比较,不仅仅停留在纠错能力上,还深入分析了它们对系统抖动和时延的影响,这对于构建高性能、低延迟的下一代骨干网至关重要。这本书不仅是学习光通信信号处理的优秀参考书,更是一本启发创新思维的智库。它让我认识到,光通信的未来发展,必然是物理层与信息论、数字信号处理深度融合的产物。
评分我是一个刚入行的研究生,导师推荐我阅读这本关于光通信信号处理的书籍,说实话,刚翻开目录的时候,我还有些忐忑,生怕里面的内容过于高深莫测,难以消化。然而,实际阅读下来,我的顾虑完全打消了。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注重逻辑的递进和知识的构建。它并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复杂的公式,而是从光通信的基础原理入手,循序渐进地引入信号处理的必要性和核心概念。比如,它对几种主流的数字信号处理(DSP)技术,如频域均衡(FDE)和时域均衡(TDE)的对比分析,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精彩。通过阅读,我不仅理解了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场景,还看到了它们在不同光纤类型(如单模光纤、多模光纤)下的性能差异。更令人称赞的是,书中对前沿技术的介绍非常到位,比如相干检测技术在高速率传输中的应用,以及如何利用机器学习的思想辅助信号恢复,这让我对未来研究方向有了更明确的把握。这本书为我打下了极其坚实的基础,让我对光通信这一交叉学科充满了探索的欲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