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现代化对话
:48.00元
售价:32.6元,便宜15.4元,折扣67
作者:于维栋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4-01
ISBN:9787030369451
字数:178000
页码:18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00kg
于维栋专著的《现代化对话(现代化行程之辨析)》以对话的形式系统阐述了现代化的有关问题。全书以世界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为背景,沿着“现代化”自身发生、发展和演进的历史脉络,围绕现代化的概念、起点、“进程、评价指标体系等展开详细论述,并对中国现代化的行程进行了专题解读。
现代化是一场具有300多年历程的世界,是一场剧烈的国际竞争。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落后了,每个人都要吃苦头;现代化搞好了,每个人都会受益。21世纪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中国将重新站在世界的前列,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要顺利推进这一崇高事业,就要了解现代化,按照现代化的规律办事。
本书以对话的形式,用大众的语言向读者阐述了:什么是现代化及如何评价现代化;300年来世界现代化的进程及21世纪的展望;中国现代化的历程、现状和前景。
本书可供各级党政机关、社会各界精英、大专院校师生及对现代化感兴趣的普通民众阅读,也可供研究和制定政策的实际工作者参阅。
于维栋,男,1934年生。
1982~1995年在中央书记处研究室、中央办公厅调研室从事科技政策研究工作。
现任中国高科技产业化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理事、研究员。
于先生在中央机关和国家科研机构工作多年,自2000年以来,一直专注于现代化研究:
参与编写了《中国现代化报告》的年度报告12本;
发表了一批高质量的现代化研究论文;
与三位专家联名建议成立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2002年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正式成立。
现在,先生仍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现代化事业进行不懈的探索!
这本书在结构上的创新性非常值得称赞。它仿佛不是按照传统的小说模式写作,更像是一系列精心编排的碎片化片段,但这些碎片之间又有着隐形的强大联系,最终拼凑出一个完整而立体的世界观。作者似乎非常擅长运用“留白”的艺术,很多关键的情感转折和重大的事件,都没有被直白地写出来,而是通过人物的反应和环境的暗示,让读者自己去完成“脑补”的过程。这种互动性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参与感,每次重新回味某个章节时,都会有新的发现和理解。我个人认为,这本书最成功的一点在于它对“不完美”的接纳和赞美。书中的角色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或完人,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缺点和局限,正是这些真实的不完美,让他们的挣扎显得如此动人和真实。作者并没有试图去修正他们,而是温柔地记录和呈现了他们成长的轨迹。这使得这本书读起来非常接地气,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感,只有一种平视众生的理解和包容。对于喜欢深度挖掘人物内心冲突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难得的宝藏。
评分这本书的书写风格可以说是极其的“冷峻而克制”,作者似乎刻意避开了所有情绪化的表达,但讽刺的是,正是这种冷静到近乎客观的叙述,反而激发出读者内心最强烈的情感波动。我感觉作者像是一个冷眼旁观的记录者,他只是将人物放在特定的情境中,然后观察和记录他们的反应,但这种“不干预”的态度,比任何强烈的修辞都要具有冲击力。文字的密度非常高,没有一句废话,每一个词语的出现似乎都经过了最严苛的筛选和锤炼。这种极简主义的表达方式,对读者的理解能力提出了不低的要求,你需要主动去填补那些被刻意省略的部分,但一旦进入了作者构建的思维模式,你会发现这种“阅读的努力”带来的回报是巨大的。它迫使你跳出固有的思维定势,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审视人际关系和社会结构。整本书读完后,给我的感觉是,我不仅读了一个故事,更像是完成了一次严谨的学术研究,充满了智力上的满足感。这种挑战读者的创作方式,在新一代文学作品中是十分罕见的。
评分我是在一个非常喧嚣的周末开始阅读这本书的,本以为会读不进去,没想到它竟然有种奇特的“镇静”效果。作者的写作节奏像极了古典音乐中的慢板乐章,缓慢、悠扬,却充满了内在的力量。他似乎对“慢下来”的力量有着深刻的理解,通过对日常琐事的细致描摹,将时间拉长,让读者得以观察到那些在高速生活中被我们匆匆略过的微小细节。比如他对一次下午茶的描写,从茶叶的舒展到光线在杯沿上的折射,都描绘得极具质感,让人忍不住放慢自己的呼吸去感受。这种对细节的执着,并没有让故事变得拖沓,反而因为它饱满的细节,让故事的“密度”大大增加。它像一块高品质的玉石,表面温润,但内里却有着复杂而精妙的纹理。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几乎没有明显的“故事情节”的起伏,它更像是一幅长卷,你需要耐心展开,才能领略到其中的全貌。对于那些厌倦了套路化叙事,渴望体验纯粹、沉浸式阅读体验的读者,这本书绝对是值得一试的。
评分我必须承认,初读这本书时,我对它宏大的主题感到有些无从下手,但很快就被作者那充满哲思的笔触所吸引。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对“存在”这个概念进行了多维度的探讨,它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像一位耐心的导师,引导着读者去提出更深刻的问题。那些穿插在叙事中的引文和历史典故的运用,显得那么恰到好处,它们不是简单的堆砌,而是与当前情节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为故事增添了厚重的历史感和文化底蕴。作者对语言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他的句子结构多变,时而短促有力,掷地有声;时而又绵延不绝,如同一条缓缓流淌的长河,承载着岁月的重量。这种语言风格的丰富性,使得阅读过程本身就成了一种享受。我尤其喜欢作者对于一些抽象概念的具象化处理,比如“时间流逝”或者“记忆的本质”,他总能找到一个令人拍案叫绝的比喻或意象来呈现,让原本晦涩的思考变得清晰可见。这本书的后劲很大,读完后需要时间去消化和沉淀,它强迫你去思考那些日常生活中被我们忽略的、关于“为什么”的根本性问题。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简直是一股清流,作者仿佛拥有一种魔力,能将最寻常的场景描绘得栩栩如生,让人仿佛亲身置身于那个时空。特别是对人物内心活动的刻画,细腻得如同工笔画,每一个微小的犹豫、每一次不经意的眼神交流,都被捕捉得精准到位。我读到主人公在面对重大抉择时的那种挣扎和反思时,甚至能感受到自己心跳的加速,那种共情能力是很多作品难以企及的。情节的推进并不依赖于刻意的戏剧冲突,而是源于角色之间真实、自然的情感互动和成长轨迹。这使得整个故事读起来非常扎实,没有丝毫的虚浮感。作者对环境的描写也极具功力,无论是城市霓虹的斑斓,还是乡野清晨的薄雾,都成为了烘托人物心境的绝佳背景。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事节奏上的把控,时而舒缓,让读者有时间沉浸在细节中回味;时而又突然加速,将故事推向高潮,这种张弛有度的节奏感,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愉悦性。总的来说,这是一部让人沉浸其中,并且能在合上书本后,依然能在脑海中留下深刻余韵的作品。它不仅仅是讲述了一个故事,更像是一次对人性深处的探索之旅,让人在跟随角色经历的同时,也审视了自己的生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