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木质林产品碳储量及其动态变化
定价:30.00元
售价:20.4元,便宜9.6元,折扣68
作者:白彦锋,姜春前,张守攻
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2-01
ISBN:9787109186989
字数:
页码:19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森林采伐和木质林产品使用改变了森林和大气之间的自然碳平衡,木质林产品碳核算是国际气候变化谈判的一个重要内容,并被包含在国际气候变化谈判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议题中,且LUI。UCF碳储量变化是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提高我国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的编制质量并认识我国木质林产品的碳储量变化,通过查阅公开发表的文献和外业调查的方法以及与对采集的样品进行测定相结合的方法获取木质林产品碳储量估算需要的诸如基本密度、含碳率和使用寿命以及不同行业的木材消耗强度等基本计量参数。《中国木质林产品碳储量及其动态变化》对谈判中木质林产品的范围进行了明确界定,突出了公平性原则,提出碳质量概念并用其评价产品储碳效果。
木质林产品碳储量基于不同分类途径进行估算。首先基于FAO定义分类途径,以IPCC方法学框架为指导,应用储量数据法和逐步递归方程估算我国木质林产品的碳储量以及进出口木质林产品的碳储量;采用蒙特卡洛模拟分析碳储量结果的不确定性。然后在产品用途分类途径基础上,采用灰色系统模型预测我国建筑业和煤炭业的未来发展趋势,通过木材消耗强度法推算我国不同行业木材消耗情况,采用国家专门方法来分析我国不同部门消耗木材的碳储量变化。从数据获取难易的角度,按产品用途分类途径要优于FAO定义分类途径。从目前碳储量估算结果来看,我国木质林产品是一个增长的碳库,也是木质林产品净进口国,因此应用储量变化法对我国较为有利。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木质林产品议题谈判
1.3.1 谈判进程
1.3.2 主要缔约方的立场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森林经营对森林碳储量影响
1.4.2 木质林产品碳储量研究现状
1.4.3 分解率和使用寿命
1.4.4 转化系数
1.4.5 减排潜力
1.4.6 存在的问题
1.5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标
1.5.2 主要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方法
2.1 木质林产品分类
2.1.1 基于FAO定义的分类
2.1.2 基于HWP用途的分类
2.2 数据的采集和样品测定
2.2.1 产品使用寿命调查
2.2.2 基本密度和含水率测定
2.2.3 含碳率
2.3 碳储量的估算
2.3.1 1961年以前生产和贸易数据
2.3.2 灰色系统模型GM(1,1)的建立
2.3.3 碳储量的估算
2.3.4 未来木质林产品碳储量
2.4 不确定性的估算
2.4.1 不确定性的合并
2.4.2 蒙特卡洛模拟
第3章 木质林产品的相关概念
3.1 木质林产品涵义和范围
3.2 其他概念
3.2.1 终产品
3.2.2 寿命周期和寿命
3.2.3 估计和核算
3.2.4 方法/途径
3.2.5 国家专门数据
3.2.6 碳储量和碳储量变化
3.2.7 碳质量
3.3 计量方法
3.3.1 IPCC缺省法
3.3.2 储量变化法
3.3.3 生产法
3.3.4 大气流动法
3.4 小结
第4章 中国木质林产品碳储量分析
4.1 中国在用木质林产品碳储量
4.2 在用木质林产品碳储量变化
4.3 各类在用产品碳储量
4.3.1 在用锯材产品碳储量
4.3.2 在用人造板产品碳储量
4.3.3 在用纸和纸板产品碳储量
4.3.4 在用其他工业原木产品碳储量
4.4 不同产品对在用木质林产品碳库的贡献
4.5 由薪材加工成产品的碳储量
4.5.1 薪材所加工产品的碳储量
4.5.2 薪材生产的产品碳储量变化
4.6 中国所有在用木质林产品碳储量及变化
4.6.1 中国所有在用木质林产品碳储量
4.6.2 中国所有在用产品的碳储量变化
4.7 进出口木质林产品碳储量动态
4.7.1 进出口木质林产品碳储量
4.7.2 进出口工业原木的碳储量
4.7.3 进出口其他产品碳储量
4.8 不确定性分析
4.9 小结
第5章 不同行业木质林产品碳储量
5.1 建筑用材碳储量
5.2 家具用材碳储量
5.3 造纸业用材碳储量
5.3.1 造纸业现状
5.3.2 造纸用材需求预测
5.4 煤炭业用材碳储量
5.5 我国工业和建筑耗材碳储量
5.6 木质林产品的减排潜力
5.6.1 替代建筑材料的减排潜力
5.6.2 延长使用寿命的减排潜力
5.7 两种分类途径的对比
5.8 小结
第6章 计量方法的选择及其应用对我国的影响
6.1 计量方法的比较和选择原则
……
第7章 讨论与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
拿到这本书,我第一感觉就是它厚实而有分量,纸张的触感也相当不错,不是那种轻飘飘的印刷品,而是精心制作的学术著作。翻开目录,立刻被里面细致入微的章节划分所吸引。从基础的理论介绍,到各种复杂的模型构建,再到案例分析,内容涵盖之广,让我对作者的严谨和专业性肃然起敬。每一章的标题都精确地指明了研究方向,似乎在引导读者一步步深入探索中国木质林产品碳储量这个深奥而又至关重要的话题。
评分这本书的论述风格非常严谨,逻辑清晰,层层递进。作者在引入概念时,总是先给出权威的定义和相关的理论背景,然后逐步引申到具体的研究方法和数据分析。在解释复杂模型时,不仅仅给出公式,还会用图表和生动的语言来辅助说明,即使是对相关领域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相对容易地理解其核心思想。读起来感觉像是与一位博学的学者在进行一场深入的学术对话,受益匪浅。
评分我特别喜欢书中引用的大量数据和图表。这些图表并非简单的堆砌,而是经过精心设计,直观地展示了复杂的统计信息和研究结果。比如,我看到一些反映不同树种碳储量变化趋势的折线图,还有展示不同地区林业碳汇潜力的柱状图,这些都极大地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数据是研究的基石,而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扎实,让读者能够对中国木质林产品的碳储量变化有一个直观且量化的认识。
评分这部书的封面设计就吸引了我。深邃的绿色背景,仿佛是茂密的森林,上面用一种古朴而有力量的字体书写着书名,旁边点缀着几片精致的树叶图案,传递出一种自然、稳重且富有生命力的气息。光是看着封面,我就能想象到书中内容定然是关于我们赖以生存的森林,以及它们所承载的宝贵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案例研究部分尤其令我印象深刻。作者选择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对当地的木质林产品碳储量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对其动态变化的原因进行了细致的探讨。通过这些鲜活的案例,我不仅了解了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也看到了不同地区、不同管理方式对森林碳汇功能的具体影响。这使得研究结果更具现实意义,也为未来的森林管理和碳减排政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