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铁血文库:011:011 | 作者 | 宋毅 |
| 定价 | 39.80元 | 出版社 | 时代文艺出版社 |
| ISBN | 9787538753974 | 出版日期 | 2017-05-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本期奥斯曼帝国专题,特别选取了奥斯曼帝国塞利姆一世的辉煌远征以及帝国从征服到失去埃及的全过程,让读者全面了解奥斯曼这个曾经横跨亚欧非三大洲的超级帝国。 塞利姆一世 (1467—1520),奥斯曼帝国第九任苏丹(1512—1520),因以严峻手段治国而被称为“冷酷者”。他先是通过激烈的竞争夺取了王位,又一改父亲巴耶济德二世时期相对和平的外交政策,对外大肆扩张,使奥斯曼帝国的版图扩展到叙利亚和北非地区。如此迅速的扩张力度,让他成为历代奥斯曼苏丹中夺取领土*多的一位。1520年病故前,他通过继承人之外的所有男性后代,确保了苏丹位置安全地传到儿子苏莱曼一世手中。《冷酷的奥斯曼征服者——塞利姆一世远征记》通过对这个远征王者的叙述,带你领略奥斯曼帝国*为鼎盛辉煌的时代。 中东,似乎永远是这个地球上的焦点,从中东战争到两伊战争、海湾战争、叙利亚战争,战火连绵。实则许多的恩怨,可以追溯到一个庞大帝国的统治时代——奥斯曼帝国。奥斯曼帝国从成为横亘欧亚之间的壁垒,到沦为被欧洲欺虐的病夫,民族纷争、领土纷争层出不穷。而这其中,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埃及,成为*的焦点之一。《帝国之殇——奥斯曼王朝统治下的埃及》一文中的埃及与奥斯曼帝国三百年恩怨情仇,带你了解这个庞大帝国的兴与衰。 堑壕战,在人们的脑海中总是与残酷的*次世界大战联系在一起。有关一战的资料浩如烟海,《堑壕战——索姆河战役的血色回忆》一文从全新的视角,精选了四个老兵关于*次世界大战堑壕战的生动回忆,并对回忆中出现的各种战略战术和武器装备进行了详尽解说,旨在让读者头脑中关于一战堑壕战和战争中与死神相伴的老兵形象丰满起来,对战争得出自己的结论。 在人类延绵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面对现实利益的纠葛,其实真正能与邻邦做到“和睦友好、相安无事”的国家并不多。但如英格兰和苏格兰这样,从始至终都彼此仇视,几度分分合合却又始终保持着藕断丝连关系的“奇葩”,却也并不多见。《同室操戈——英格兰与苏格兰的千年恩怨》一文便将带领读者,回顾英格兰与苏格兰之间充斥着刀光剑影的恩怨情仇。 |
| 作者简介 | |
| 宋毅,《铁血文库》系列MOOK主编,中国散文协会会员,上海作协会员,历史、军事作家,曾获《现代兵器》杂志2009 年度作者一等奖等荣誉。出版有《战争特典:隋唐英雄》《壬辰1592 :决战朝鲜》《祖先的铁拳:历代御外战争史》等多部畅销著作。 |
| 目录 | |
| 冷酷的奥斯曼征服者 ——塞利姆一世远征记/米南德 001 帝国之殇 ——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埃及/陈杰 037 堑壕战 ——索姆河战役的血色回忆/刘萌 079 同室操戈 ——英格兰与苏格兰的千年恩怨/赵恺 125 |
| 编辑推荐 | |
| ◆ 强调文章的考究和精彩,深入挖掘每一个主题的特色,并追求知识的准确性与文字的趣味性,收入的作品优中择优,品质至上。 ◆奉行给读者带来细节、新意和趣味为原则,用精美的图文排编和优美的文字内容给读者带来阅读快感和思想深度。 ◆历史、军事作家宋毅主编。 |
| 文摘 | |
| |
| 序言 | |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阅读门槛相对较高,它要求读者有一定的背景知识储备,否则可能会在初期感到吃力。但正是这份“不妥协”的专业性,让它在众多快餐式读物中脱颖而出。作者在专业术语和历史背景的阐释上,采取了一种“信任读者”的态度,即默认读者愿意花时间去理解那些晦涩的术语或复杂的政治生态,而不是进行冗长而生硬的解释。这种处理方式,虽然可能劝退一部分休闲读者,却极大地提升了作品的深度和严肃性。我个人非常欣赏这种对知识分子的尊重,它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仿佛自己也在同步学习和成长。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不仅读完了一个故事,更像是上了一堂关于那个时代军事、政治乃至社会心理学的综合课程。这种知识密度极高的体验,是很多故事性强但内涵浅薄的作品所无法比拟的。对于那些渴望在阅读中获得实质性知识增量和思想深度的老饕来说,这本书绝对是值得投入时间和精力的宝藏。
评分我这个人对阅读体验的要求很高,不仅仅是看故事本身,更关注作者如何构建叙事节奏和语言风格。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它的叙事节奏像一台精密的机械,时而急促如暴雨倾盆,毫不留情地将读者卷入冲突的核心;时而又像老式留声机放出的老唱片,带着一丝悠扬的怀旧感,让人沉浸在对逝去时光的沉思中。作者的用词非常考究,绝非堆砌华丽辞藻,而是精准地捕捉到了那个特定时代特有的语汇和情绪张力。我特别喜欢他处理人物对话的方式,那种不直接点明,而是通过只言片语、微妙的停顿和眼神交流来展现人物之间复杂的权力关系和情感暗流,高明得很。举个例子,在描述两位宿敌的最后一次会面时,双方的对话短促到令人窒息,但字里行间却充满了千钧之力,比直接描写打斗场面更具冲击力。这种克制和留白,让读者不得不主动参与到文本的解读中去,每一次重读都会发现新的层次。它没有迎合大众的阅读习惯,而是提供了一种需要用心去体会的阅读过程,这恰恰是我所追求的阅读的深度与广度。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抓人眼球的艺术品,那种深沉的墨绿色调搭配烫金的字体,散发出一种厚重的历史感和神秘感,让人在书架上第一眼看到就挪不开目光。我一直对那种带有强烈时代烙印和硬核气质的叙事特别着迷,而这个“铁血文库”的系列名本身就预示着一种不妥协的精神。我拿到手的时候,那种纸张的质感也相当出色,不是那种廉价的光滑纸,而是带着微微纹理的、略微粗粝的触感,仿佛捧着的是一份尘封已久的档案。光是翻阅前几页的引言部分,作者那种冷静却又饱含激情的笔触就已经把我带入了一个宏大而又残酷的背景之中。他似乎并不满足于简单的历史复述,而是深入挖掘了那些推动历史巨轮转动的关键人物内心深处的挣扎与抉择。那种对细节的考据和对氛围的营造,功力可见一斑。特别是开篇对某个关键战役前夜的心理描写,那种山雨欲来的压抑感,让我甚至能闻到硝烟的味道。我对这种能在文字中构建出立体世界的作者总是心怀敬意,这不仅仅是写作技巧的胜利,更是洞察人性的深刻体现。这本书的装帧和内容所散发出的整体气场,让它在同类题材中显得格外鹤立鸡群,绝对是值得珍藏的佳作。
评分作为一个业余的历史爱好者,我评判一本历史题材作品的标准,往往在于其“温度”。很多作品写历史,写得像冷冰冰的教科书,只剩下了年代和结果。但这本书读下来,我感受到的却是滚烫的人性挣扎。作者显然花了大量时间去研究那些被主流叙事忽略的“小人物”的命运。他并没有将历史简化为善恶对立的肥皂剧,而是极其坦诚地展示了在宏大历史背景下,个体所面临的道德困境和生存抉择的复杂性。那些被推上风口浪尖的英雄人物,在书中也卸下了神圣的外衣,露出了和我们一样的恐惧、犹豫和偶尔的懦弱。我读到其中一段描写后方补给线上的普通士兵的日常时,那种对日常琐碎和生命脆弱性的细腻刻画,深深地打动了我。它让我意识到,历史是由无数个微小的、充满血肉的人性故事堆砌而成的,而非仅仅是帝王将相的棋局。这种将视角下沉,聚焦于微观个体命运的做法,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思想厚度,也让我对那个时代产生了更深层次的共情。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设计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例,作者在处理多线叙事时展现出了惊人的掌控力。初看之下,故事线索似乎错综复杂,涉及多个势力阵营和时间跨度,很容易让人迷失方向。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你会发现所有的线索都像是精心编织的丝线,最终汇集到一条清晰的主题脉络上。这种结构美学,体现了作者对整体布局的深思熟虑。它不是简单的线性推进,而是采用了大量的闪回和交叉叙事,但每一次切换都处理得极其自然流畅,没有丝毫的突兀感。更绝的是,作者似乎深谙“伏笔”的艺术,很多在早期看似不经意的细节或对话,在故事的后半段会以一种令人拍案叫绝的方式被激活和揭示,形成强大的回响效应。这种结构上的严谨和精妙,让阅读过程本身变成了一场解谜的乐趣,你不断地在脑海中构建事件的关联,并期待着最终的真相揭晓。对于喜欢追寻文本内在逻辑和结构美感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内在骨架值得细细品味和研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