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事典:031:031 9787516813928

战争事典:031:031 9787516813928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指文烽火工作室 著
图书标签:
  • 战争史
  • 军事
  • 历史
  • 战争
  • 军事史
  • 百科全书
  • 参考书
  • 冷战
  • 战略
  • 军事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韵读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ISBN:9787516813928
商品编码:29729706747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5-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战争事典:031:031 作者 指文烽火工作室
定价 49.80元 出版社 台海出版社
ISBN 9787516813928 出版日期 2017-05-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胶订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明末,西南土司频频叛乱,继万历“播州杨应龙之乱”后,天启年间又爆发了“奢安之乱”。在这场大战乱中,贵阳城被围三百余日,十万户人家只余千人!其惨烈与绝望,几可透过纸面直扑而来,震人心弦!
从1598年留里克王朝绝嗣而终,到1613年罗曼诺夫王朝拉开序幕,俄国历经了五位沙皇,他们中不仅有一位假王子,甚至还有一位波兰—立陶宛人!贵族争权、农民起义、外国干涉贯穿了整个“大”时期。看俄国怎样结束震荡,迎来新的统治家族!
“八王之乱”这场耳熟能详的皇族内乱,是导致西晋灭亡的直接祸首。然而“八王之乱”只有“八王”参与吗?“八王”竞逐之际,其余宗王在做什么呢?诸王中形象*为正面的淮南王司马允,又有着怎样的立场和盘算?他的经营对之后的东晋又提供了多少帮助?
抛石机,作为金属火炮成熟之前威力不凡的重型远程攻击武器,可谓无往不利的攻坚利器,而其中的佼佼者——中国杠杆式抛石机的出现、发展、运用与传播,您又清楚几分呢?

   作者简介

指文烽火工作室:由众多深历史、战史作家组成,从事古今历史、中外战争的研究、写作与翻译工作,致力于通过严谨的考证、精美的图片、优美的文字、独到的视角为读者理清历史的脉络。目前已经出版军事历史类图书40余本,其中包括《战争事典》《战场决胜者》《透过镜头看历史》《信史》四款MOOK系列丛书,以及《中国古代实战兵器图鉴》《倭寇战争全史》《明帝国边防史》《拿破仑战记》《秘密战三千年》《帝国强军:欧洲八大古战精锐》《帝国强军:中国八大古战精锐》等专题性图书。
原廓:现任指文烽火工作室和自媒体公众号“冷兵器研究所”主编,深记者,电视纪录片策划及撰稿人,音速及北朝论坛古战版块深版主,长期致力于军事历史研究及相关图书的策划、编审、出版工作,努力打造专业军事图书和自媒体平台,致力于专业的古代与近代军备评测,普及中外军事历史知识,讲述不为人所知的战争故事。
临溪主人:90后历史爱好者,有考据癖,喜欢对历史影视剧中出现的不合理处进行考据,同时对政治史情有独钟,较多涉猎明史、土司史、少数民族史。
明忆:军事历史爱好者,对各种历史类外文书刊略有涉猎,致力于欧美近代历史题材文章的翻译和写作工作。
萧牧之:中古文史女博士,主攻汉唐间的文学与文化思想史,涉猎政治、经济、学术、制度、人文地理及物质史等研究领域,擅长群体心理分析与复杂人际利害关系的爬梳整理,为纯军事探讨提供助力。
郑礼添:历史爱好者,古代冷兵器、黑兵器研究者,贴吧火器吧、朱棣吧和重炮巨舰吧吧主。


   目录
前言
贵阳围城始末——明末奢安之乱中惨烈的一役
1612年代——沙俄内乱与罗曼诺夫王朝的崛起
“八王之乱”,何止八王!——西晋淮南王司马允集团的野心与盲动
攻者利器,皆莫如砲——中国杠杆式抛石机的发展历程析

   编辑推荐
围城三百余日,十万户人家只余千人!贵阳一役惨绝人寰,“奢安之乱”创伤难愈!
留里克王朝与罗曼诺夫王朝更迭之际,俄外多方势力展开激烈角逐,、阴谋、厮杀、反抗,你方唱罢我登场!
“八王”之外,有多少宗王和利益集团卷入“八王之乱”?其后隐藏着怎样的利益诉求和朋党关系?以淮南王司马允为线索,梳理其中关键!
详述攻城拔寨的远程利器——中国杠杆式抛石机的出现、发展,以及向世界各地扩散、传播的千年历程。

   文摘





   序言

烽火连天下的历史回响:一部深入剖析人类冲突与演变的宏大叙事 导言:历史的重量与时代的脉搏 人类文明的进程,始终与战争的阴影和烽火的洗礼紧密交织。它既是毁灭的代名词,也是技术革新、政治格局重塑乃至社会结构变迁的强大驱动力。我们试图理解战争的本质——为何冲突会爆发?它是人性之恶的体现,还是权力结构必然的产物?战争的形态如何随着技术和社会组织的发展而演变? 本书将带读者穿越数千年的人类历史长河,聚焦于那些定义了时代转折点、塑造了现代世界版图的关键性军事冲突与战略思想的演进。这不是一部简单的战役罗列,而是一部试图挖掘冲突深层动因、解析军事思想流变、并最终反思战争对人类文明影响的深度历史剖析。 --- 第一部分:古代战争的起源与古典秩序的奠基 在文明的曙光阶段,战争形态相对原始,但其社会功能却异常显著。它关乎生存资源的获取、部落间的边界划定以及早期国家形态的构建。 一、早期冲突的社会学意义:从掠夺到统治 本篇章将追溯美索不达米亚、尼罗河流域早期城邦之间的冲突。探讨早期军事组织——如步兵方阵、战车的使用,如何从单纯的武力展示,演变为维护统治秩序和阶级分化的工具。我们将分析亚述帝国征服策略中的心理战运用,以及埃及法老如何将军事胜利神圣化,以巩固其宗教与政治权力。 二、希腊城邦与马其顿的军事革命 古典时代的军事艺术达到了一个高峰。雅典的海权霸主地位与斯巴达的陆军至上理念,构成了地中海世界两种截然不同的军事哲学。我们将深入解构马其顿方阵(Phalanx)的战术优势与弱点,分析腓力二世和亚历山大大帝如何通过军事创新、后勤组织以及对地形的精妙运用,一举打破了传统的城邦军事均衡,建立起空前辽阔的帝国。重点将放在亚历山大远征中,对东方军事力量(如波斯战车和象阵)的战术应对与整合。 三、罗马的军事机器与帝国扩张的逻辑 罗马军团的组织性、纪律性和工程能力,是古代世界最复杂的战争机器。本部分将详细阐述罗马军团的编制(从大队到百人队)、标准的战术部署(三线阵)以及其无与伦比的后勤保障体系。更重要的是,我们将探讨“罗马和平”(Pax Romana)背后的军事逻辑:通过持续的军事压力和高效的军事工程(道路、堡垒),将军事力量转化为长期的政治控制力。对布匿战争、高卢战争中,罗马与迦太基、凯尔特人等不同风格对手的较量进行深入剖析。 --- 第二部分:中世纪的骑士精神与技术的停滞与复苏 从中世纪早期到文艺复兴前夕,战争形态经历了封建化和技术适应的漫长过程。 一、封建化的军事结构:骑士的兴衰 中世纪早期,重装骑兵成为战场的主宰。本章分析了西欧封建制度如何塑造了骑士阶层,以及围绕城堡防御和围城战的发展。我们将探讨十字军东征,考察欧洲军事力量在面对东方复杂战场环境和不同宗教动机的对手时所展现出的适应性与局限性。对拜占庭帝国先进的军事手册和战略思想,与西欧的“荣誉”驱动型战争模式进行对比。 二、火药的传入与战争的范式转移 火药技术自东方传入欧洲,预示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本部分关注早期火炮(如攻城炮)的出现如何挑战了中世纪城堡的防御优势。同时,分析火枪(早期火绳枪)的推广,对步兵与骑士的传统关系产生了何种冲击,以及由此引发的早期军事专业化趋势。 --- 第三部分:近代早期:绝对王权与线列步兵的时代 16世纪至18世纪,欧洲国家通过集中的财政和行政能力,建立起常备军,战争的规模和复杂性显著提升。 一、宗教战争与“军事革命”的初期阶段 荷兰起义和三十年战争是分析近代早期战争的绝佳案例。本章侧重于火绳枪与刺刀的结合(“插枪战术”),以及军队如何从松散的佣兵团转向更具纪律性的国家化步兵方阵。分析古斯塔夫·阿道夫等军事领袖在机动性、火力密度和炮兵协同方面的创新。 二、路易十四的战争与国家间的均势博弈 绝对君主制国家的军事机器达到了空前的效率。本部分关注如何通过国家资源的调动,支撑起更大规模的常备军。重点剖析17世纪末至18世纪的战争,如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战争的形态从决定性的会战,逐渐转向更注重后勤和围城的消耗战,外交与军事行动的联结日益紧密。 三、腓特烈大帝与机动战的萌芽 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的军事思想,标志着对僵化线列战术的突破。分析其著名的“斜行战术”(Oblique Order),如何通过集中优势兵力打击敌军的侧翼或尖端,实现战术上的突然性和决定性。这为后来的拿破仑时代的大规模会战奠定了基础。 --- 第四部分:革命与帝国:拿破仑战争与民族主义的崛起 法国大革命及其后续的拿破仑战争,彻底改变了战争的规模、速度和政治意义。 一、从征兵制到“民族战争” 革命的理念催生了“全民皆兵”的征兵制(Levée en Masse)。本章分析了这种新型军队在数量和士气上对旧制度常备军构成的压倒性优势。战争不再仅仅是君主之间的角力,而是民族意志的体现。 二、拿破仑的战略与战役艺术 深入研究拿破仑的军事天才所在:快速的部队集结与机动(“行军路线的艺术”)、集中优势兵力的“精确定位”(Point Decisif),以及师、军、集团军的指挥体系的建立。对奥斯特里茨、瓦格拉姆等战役的深入解析,展示了如何在运动中发现并利用敌方战略弱点。 三、战争与政治的彻底结合 拿破仑的失败,也昭示了过度军事化的局限性。分析其在西班牙的“溃疡”和俄法战争的灾难性后果,探讨了后勤、国家资源和民众抵抗对超越传统军事逻辑的战争形态所产生的决定性影响。 --- 第五部分:工业化时代的转型与全面战争的前夜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被全面应用于军事领域,战争的毁灭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一、技术对战场形态的重塑 铁路的普及如何改变了军队的动员速度和战略纵深?铁甲舰的出现如何终结了数百年的海上战术?来复枪、后膛装填步枪和机枪的列装,如何使得步兵的防御能力远超进攻能力,直接导致了堑壕战的出现? 二、俾斯麦的“铁血”外交与欧洲均势的崩溃 分析普鲁士通过三次“自上而下”的战争(对丹麦、奥地利、法国)实现的国家统一。重点研究莫尔特克老元帅的“战略机动”思想,以及欧洲大国之间复杂而脆弱的联盟体系,如何为即将到来的全球性冲突埋下了伏笔。 三、美国内战:工业时代全面战争的首次演习 美国内战被视为第一次“现代战争”。本章将详细考察南北双方如何利用工业生产力、铁路运输和电报通讯进行跨区域的大规模后勤调动和持久战。对格兰特和李将军在战略和战役层面的领导力进行对比分析,尤其关注“总体战”理念的早期体现。 --- 结论:永恒的反思 本书的收尾部分将不再聚焦于某一具体的战役或技术,而是回归到对冲突本质的哲学性探寻。战争是人类历史的必然剧本,还是可以避免的悲剧?我们如何从这些浩瀚的历史经验中,汲取智慧,理解权力的运作、技术的反噬,以及和平所蕴含的真正价值。这部历史的回响,是对未来决策者的永恒警示。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我过去阅读的经验来看,优秀的“事典”类书籍,其价值往往体现在其索引和注释系统的完善程度上。我个人阅读习惯是,遇到不熟悉的概念或人名时,会频繁地查阅后文的附录或索引,以求快速定位相关信息点,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一本结构松散的参考书,会让查阅过程变得极其痛苦,从而打断阅读的连贯性。我非常期待这本书的后记部分,那里往往能体现出作者的学术态度和资料的可靠性。例如,它引用了哪些一手资料?是否有详细的图表和地图来辅助理解复杂的地理和兵力部署?如果附有清晰的术语表和人名索引,那就更完美了。这能极大地提升它作为工具书的实用价值,而不仅仅是摆在那里的装饰品。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视觉享受,纸张的质感拿在手里就很舒服,那种微微的粗粝感和厚重感,让人感觉这不是一本快餐读物,而是一件值得珍藏的工艺品。封面图案的排版和用色也相当考究,虽然内容我还没来得及细读,但光是欣赏这个外壳,就足以体会到出版方在细节上花费的心思。我一直相信,一本好书首先要能吸引人拿起它,而这本书的“颜值”绝对是顶级的。特别是侧边书脊的字体处理,那种低调的奢华感,让它在书架上自带光芒。当然,内在的美感同样重要,希望翻开之后的内页设计和字体选择,能和外在一样,带来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我尤其期待它在版式布局上能否做到既大气磅礴又不失细腻,毕竟涉及到“事典”这类需要大量信息梳理的作品,清晰的结构是阅读流畅度的生命线。

评分

我最近正在系统地梳理一些历史背景知识,对那种宏大叙事下的微观切入点特别感兴趣。这本书的标题虽然比较抽象,但“战争事典”这个定位让我嗅到了一丝不寻常的气息,它似乎预示着一种不同于传统历史叙事的角度。我更倾向于那些能够提供丰富案例和详尽数据支持的著作,而不是空泛的理论探讨。如果这本书能够做到对特定历史阶段的冲突进行细致入微的剖析,比如对武器装备的演变、后勤补给的挑战,甚至是不同时期交战双方的战略思维差异,那对我来说价值就太大了。我希望它不是那种蜻蜓点水式的概述,而是能深入到战役的肌理之中,让读者仿佛能亲临现场感受那种紧张和残酷。那种能让人在合上书本后,脑海中还能构建起清晰的战争图景的作品,才是真正的史诗。

评分

我最近对信息传播的“效率”和“准确性”非常敏感。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本厚重的书如果不能有效地将复杂的信息结构化,很容易沦为“故纸堆”。这本书的篇幅和专业性,让我联想到它是否采用了现代信息学的手法来组织材料。例如,会不会有时间轴的穿插,或者关键节点的对比分析模块?我尤其关注那些能够打破线性叙事,进行多维度交叉解读的内容。我不希望读到的是流水账式的历史记录,而是能看到作者对材料经过高度提炼和重构后的洞见。如果它能像一个精密的仪器一样,将纷繁复杂的历史碎片精确地组合起来,揭示出隐藏在事件背后的规律,那么这本书的阅读价值就会被放大无数倍。我期待它能给我带来一种“茅塞顿开”的智力上的快感。

评分

说实话,我对这种带有编号体系的书名格式(比如031:031)感到一丝好奇,这通常意味着它可能是一个系列中的一卷,或者采用了某种独特的内部编目系统。如果真是系列丛书,那么对前置知识的依赖度就成了我关注的重点。我担心如果我直接从中间一卷开始阅读,会不会在理解上出现断层,尤其是在术语和背景设定上。我更喜欢那些无论单本阅读还是系列阅读都能保持完整自洽逻辑的著作。如果这卷能独立成章,讲述一个完整且自洽的故事或专题,那无疑会大大提升阅读的便捷性。如果不是,我可能需要花更多时间去追溯前序的内容。当然,如果它是一个庞大体系中的“最佳切入点”,能用最精炼的方式概括核心理念,那我也非常乐意接受这种挑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