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战争事典:031:031 | 作者 | 指文烽火工作室 |
| 定价 | 49.80元 | 出版社 | 台海出版社 |
| ISBN | 9787516813928 | 出版日期 | 2017-05-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明末,西南土司频频叛乱,继万历“播州杨应龙之乱”后,天启年间又爆发了“奢安之乱”。在这场大战乱中,贵阳城被围三百余日,十万户人家只余千人!其惨烈与绝望,几可透过纸面直扑而来,震人心弦! 从1598年留里克王朝绝嗣而终,到1613年罗曼诺夫王朝拉开序幕,俄国历经了五位沙皇,他们中不仅有一位假王子,甚至还有一位波兰—立陶宛人!贵族争权、农民起义、外国干涉贯穿了整个“大”时期。看俄国怎样结束震荡,迎来新的统治家族! “八王之乱”这场耳熟能详的皇族内乱,是导致西晋灭亡的直接祸首。然而“八王之乱”只有“八王”参与吗?“八王”竞逐之际,其余宗王在做什么呢?诸王中形象*为正面的淮南王司马允,又有着怎样的立场和盘算?他的经营对之后的东晋又提供了多少帮助? 抛石机,作为金属火炮成熟之前威力不凡的重型远程攻击武器,可谓无往不利的攻坚利器,而其中的佼佼者——中国杠杆式抛石机的出现、发展、运用与传播,您又清楚几分呢? |
| 作者简介 | |
| 指文烽火工作室:由众多深历史、战史作家组成,从事古今历史、中外战争的研究、写作与翻译工作,致力于通过严谨的考证、精美的图片、优美的文字、独到的视角为读者理清历史的脉络。目前已经出版军事历史类图书40余本,其中包括《战争事典》《战场决胜者》《透过镜头看历史》《信史》四款MOOK系列丛书,以及《中国古代实战兵器图鉴》《倭寇战争全史》《明帝国边防史》《拿破仑战记》《秘密战三千年》《帝国强军:欧洲八大古战精锐》《帝国强军:中国八大古战精锐》等专题性图书。 |
| 目录 | |
| 前言 贵阳围城始末——明末奢安之乱中惨烈的一役 1612年代——沙俄内乱与罗曼诺夫王朝的崛起 “八王之乱”,何止八王!——西晋淮南王司马允集团的野心与盲动 攻者利器,皆莫如砲——中国杠杆式抛石机的发展历程析 |
| 编辑推荐 | |
| 围城三百余日,十万户人家只余千人!贵阳一役惨绝人寰,“奢安之乱”创伤难愈! 留里克王朝与罗曼诺夫王朝更迭之际,俄外多方势力展开激烈角逐,、阴谋、厮杀、反抗,你方唱罢我登场! “八王”之外,有多少宗王和利益集团卷入“八王之乱”?其后隐藏着怎样的利益诉求和朋党关系?以淮南王司马允为线索,梳理其中关键! 详述攻城拔寨的远程利器——中国杠杆式抛石机的出现、发展,以及向世界各地扩散、传播的千年历程。 |
| 文摘 | |
| |
| 序言 | |
从我过去阅读的经验来看,优秀的“事典”类书籍,其价值往往体现在其索引和注释系统的完善程度上。我个人阅读习惯是,遇到不熟悉的概念或人名时,会频繁地查阅后文的附录或索引,以求快速定位相关信息点,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一本结构松散的参考书,会让查阅过程变得极其痛苦,从而打断阅读的连贯性。我非常期待这本书的后记部分,那里往往能体现出作者的学术态度和资料的可靠性。例如,它引用了哪些一手资料?是否有详细的图表和地图来辅助理解复杂的地理和兵力部署?如果附有清晰的术语表和人名索引,那就更完美了。这能极大地提升它作为工具书的实用价值,而不仅仅是摆在那里的装饰品。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视觉享受,纸张的质感拿在手里就很舒服,那种微微的粗粝感和厚重感,让人感觉这不是一本快餐读物,而是一件值得珍藏的工艺品。封面图案的排版和用色也相当考究,虽然内容我还没来得及细读,但光是欣赏这个外壳,就足以体会到出版方在细节上花费的心思。我一直相信,一本好书首先要能吸引人拿起它,而这本书的“颜值”绝对是顶级的。特别是侧边书脊的字体处理,那种低调的奢华感,让它在书架上自带光芒。当然,内在的美感同样重要,希望翻开之后的内页设计和字体选择,能和外在一样,带来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我尤其期待它在版式布局上能否做到既大气磅礴又不失细腻,毕竟涉及到“事典”这类需要大量信息梳理的作品,清晰的结构是阅读流畅度的生命线。
评分我最近正在系统地梳理一些历史背景知识,对那种宏大叙事下的微观切入点特别感兴趣。这本书的标题虽然比较抽象,但“战争事典”这个定位让我嗅到了一丝不寻常的气息,它似乎预示着一种不同于传统历史叙事的角度。我更倾向于那些能够提供丰富案例和详尽数据支持的著作,而不是空泛的理论探讨。如果这本书能够做到对特定历史阶段的冲突进行细致入微的剖析,比如对武器装备的演变、后勤补给的挑战,甚至是不同时期交战双方的战略思维差异,那对我来说价值就太大了。我希望它不是那种蜻蜓点水式的概述,而是能深入到战役的肌理之中,让读者仿佛能亲临现场感受那种紧张和残酷。那种能让人在合上书本后,脑海中还能构建起清晰的战争图景的作品,才是真正的史诗。
评分我最近对信息传播的“效率”和“准确性”非常敏感。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一本厚重的书如果不能有效地将复杂的信息结构化,很容易沦为“故纸堆”。这本书的篇幅和专业性,让我联想到它是否采用了现代信息学的手法来组织材料。例如,会不会有时间轴的穿插,或者关键节点的对比分析模块?我尤其关注那些能够打破线性叙事,进行多维度交叉解读的内容。我不希望读到的是流水账式的历史记录,而是能看到作者对材料经过高度提炼和重构后的洞见。如果它能像一个精密的仪器一样,将纷繁复杂的历史碎片精确地组合起来,揭示出隐藏在事件背后的规律,那么这本书的阅读价值就会被放大无数倍。我期待它能给我带来一种“茅塞顿开”的智力上的快感。
评分说实话,我对这种带有编号体系的书名格式(比如031:031)感到一丝好奇,这通常意味着它可能是一个系列中的一卷,或者采用了某种独特的内部编目系统。如果真是系列丛书,那么对前置知识的依赖度就成了我关注的重点。我担心如果我直接从中间一卷开始阅读,会不会在理解上出现断层,尤其是在术语和背景设定上。我更喜欢那些无论单本阅读还是系列阅读都能保持完整自洽逻辑的著作。如果这卷能独立成章,讲述一个完整且自洽的故事或专题,那无疑会大大提升阅读的便捷性。如果不是,我可能需要花更多时间去追溯前序的内容。当然,如果它是一个庞大体系中的“最佳切入点”,能用最精炼的方式概括核心理念,那我也非常乐意接受这种挑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