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好物對對論 手感衣飾
定價:36.00元
售價:25.2元,便宜10.8元,摺扣70
作者:駱亭伶,蘇惠昭,陳淑華,黃采薇,黃麗如
齣版社:華中科技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7-06-01
ISBN:9787568021258
字數:
頁碼:202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商品重量:0.4kg
透過好物,看見職人與生活傢的美好交會
內容簡介 n
透過好物,看見職人與生活傢的美好交會 n
n
湘雲紗 安鬱茜×洪麗芬 n
n
天然染 瀋方正×陳景林 n
n
布衣 青木由香×鄭惠中 n
n
藺草編 鬍佑宗×颱灣藺草學會 n
n
棉麻編 陳季敏×龍惠媚 n
n
刺綉 綉hsiu×林玉泉 n
n
金工 陳俊良×慢鏝 n
n
皮革 王慶富×謝政倫 n
n
日本民藝之父柳宗悅說:「隻有實際在生活中使用的,纔是美的器物。」本書以有趣的相對論概念切入,從「使用者」角色齣發,帶齣「物」之美,再從物的鑒賞,帶到「創作現場」,見證工藝職人的創造過程。報導者化身為工藝鑒賞之旅的帶路人,以好物為媒,以故事為餌,大傢穿梭各種美學現場,讀者不但可從中見識到許多生活傢精采的用物觀點與美感品味;還可以一次領略多位颱灣工藝創作職人的藝術信念與創作曆程。是貼近生活、活潑又有趣的工藝鑒賞入門書。附錄並提供職人名傢所推薦之好物鑒賞采買信息
作者 n
〈撰文〉 n
n
駱亭伶─把采訪當成旅行的文字記者。覺得采訪是忠實的聆聽,寫稿像角色扮演,在兩者間捕捉光輝與幽暗的細節,人生的可苦可樂。 n
n
蘇惠昭─自由撰稿人,文字散見颱灣、中國大陸各媒體。靠著采訪人物搜集精采生命故事並從中竊取人生智慧,滋養平凡平淡生活。 n
n
陳淑華─文字工作者。曾任《經典雜誌》與《大地地理雜誌》撰述及采訪召集人。著有《島嶼的餐桌》、《彰化小食記》等。曾獲金鼎奬、中時開捲美好生活書奬。 n
n
黃采薇─旅遊記者,現為獨立文字工作者,《旅讀中國》等兩岸媒體特約撰述。 n
n
黃麗如─旅遊寫手,任職於媒體。著有《酒途的告白》、《極南》、《醒來,在地球的一個角落》等。個人部落格:「享樂遊牧民族」。 n
n
遊惠玲─自由文字工作者,曾任《商業周刊》〈alive〉撰述。 n
n
瀋岱樺─自由編輯、企劃,也寫一些字,喜歡從土地種齣來的生活。給自己的學習是如何用有意思的編輯語言,讓更多人關注生活風土,因此和插畫傢王春子獨立齣版刊物《風土痣》。 n
n
〈攝影〉 n
n
林宥任─雜誌書籍項目攝影暨策展人。作品廣見《鄉間小路》、《親子天下》等。個人攝影展:我愛貓(高雄駁二)、通往職人的道路(颱北蘑菇)等。
賦予傳統麵料全新精神 n
安鬱茜曾經一早在辦公室收到洪麗芬送來的一大束花。她可以想象洪麗芬在去工作室之前,起床為自己泡杯咖啡,走去花市買花,然後再親手用繩子將花綁好的樣子。安鬱茜自己也是會買花的人,但事情一多,她的心就淡瞭。由此,她照見自己仍然容易役於事。“與洪老師認識以後,她經常提醒我一些事,以不著一字的方式。” n
兩人開始熟起來,是因為安鬱茜的老師是洪麗芬的粉絲。2006 年開始,安鬱茜邀請麻省理工學院建築與規劃學院院長桑多斯(Adele Naude Santos)率師生來實踐大學開辦聯閤教學,意外發現桑多斯擁有六七十件Sophie HONG 牌的服飾,她幾乎隻穿洪麗芬老師設計的衣服。本是實踐大學的校友的洪麗芬經常擔任服裝係畢業製作評審員,於是,三個女人便展開瞭一段相互孺慕的友誼。後來,這幾乎變成瞭桑多斯來颱灣的潛在誘因。桑多斯等人的工作營在實踐大學辦瞭三年,每次為期兩周。其間,安鬱茜必會抽空帶桑多斯到洪麗芬溫柔堅持造就慢時尚的工作室玩。她們總是在工作室互換穿衣服、亂戴帽子,還一起喝紅酒,品奶酪,吃鼎泰豐,喝咖啡,從下午一直玩到晚上,“簡直像小時候給娃娃穿衣服一樣。”安鬱茜因此也去瞭工作室達十幾次,纔把洪麗芬所設計的衣服看個仔細。 n
“她的衣服有很特彆的氣場,既溫柔又神氣!”溫柔的底蘊來自於對料子處理得非常細緻,工作室的裏麵,一排L 型衣架上細緻而瑰麗的土黃色、咖啡色、黑色的衣服,就是洪麗芬所設計的經典的香雲紗。30 多年來,洪 n
麗芬始終堅持與廣東順德的師傅們一起工作,通過多道工序不斷創造齣新的質感,讓這塊料子的可能性發揮到。 n
有一次,安鬱茜看到這件洪麗芬所設計的背心,做工精細,安鬱茜將它昵稱為“溫柔的小盔甲”。一件背心,驚呼:“這件我非得擁有不可!”這件背心穿在身上就像一件溫柔的小盔甲,它簡直是博物館級的作品。衣服的做工異常仔細,一個個細細的摺子,是先以手工堆摺,用綫固定,將整批布拿去染,再局部拆開。傳統香雲紗原本光亮的麵料被洪麗芬運用各項手法變換、創新,當皺褶産生時,衣料有瞭不一樣的支撐力與空間感,在人的身上呈現齣雕塑的綫條,再應用每件衣服的雕塑感做齣變化,從而賦予傳統的香雲紗麵料以全新的工藝精神。
這本書簡直是為我這種癡迷於質地和觸感的人量身定做的!我一直覺得,衣物不僅僅是用來蔽體的,它更是一種與身體的對話,一種無聲的錶達。這本書沒有給我那些空洞的理論說教,而是像一個經驗豐富的老裁縫,手把手地教我如何“傾聽”布料的聲音。比如,它對不同縴維在光綫下摺射齣的微小光澤的描摹,簡直細緻到讓我能想象齣羊絨與真絲摩擦時那種近乎嘆息般的輕柔。我尤其欣賞作者對於“手感記憶”的探討,如何一件久經穿著的棉麻衣物,會逐漸被身體的形狀和體溫“馴化”,最終變成一種獨一無二的皮膚延伸。讀完後,我再去觸摸衣櫥裏的衣服,那種感受完全不一樣瞭,我開始關注那些原本會被忽略的細節,比如縫綫的粗細、裏襯的空氣感,乃至紐扣打磨的圓潤程度。它讓我的日常穿衣體驗,從一種習慣性的行為,變成瞭一場精心的感官探索。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重新定義瞭我對“好物”的理解——好,必須是能被雙手真切感受到的。
評分說實話,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偏嚮時尚評論或者設計史的枯燥讀物,沒想到它走的是一條更為深入的、近乎哲學的路徑。作者沒有停留在“什麼流行”的層麵,而是深入挖掘瞭“為什麼我們偏愛某種觸感”的心理學根源。書中關於“氣候與觸覺偏好”的章節尤其精彩,它論證瞭不同地域的人們對濕度和溫度的敏感性如何影響瞭他們對服裝材料的選擇,這簡直為我理解某些經典麵料(比如蘇格蘭高地的粗花呢和地中海沿岸的亞麻)提供瞭全新的視角。更令人稱奇的是,作者將工藝美學與感官體驗進行瞭完美融閤。那些關於古法染色、手工織布的描述,讀起來就像在品嘗一道精心烹製的佳肴,每一步的用心都能透過文字傳遞齣來。它讓我意識到,一件真正好的衣飾,其價值絕不隻體現在標簽上的價格,更在於它承載的時間、技藝和匠人的耐心。閱讀體驗是流暢而又充滿頓悟的,就像忽然被點亮瞭一盞燈,看清瞭過去一直模糊處理的那些細節。
評分作為一個從小就對材質敏感的人,我對很多新材料的“人造感”感到排斥,總覺得它們缺乏靈魂。這本書徹底治愈瞭我的這種焦慮,並賦予瞭我新的判斷標準。作者沒有盲目排斥現代科技,而是將其置於“手感”的審視之下進行檢驗。它對那些創新型麵料的分析非常客觀,既肯定瞭它們在功能性上的突破,也毫不留情地指齣瞭在親膚性上存在的局限。這種平衡的視角讓我茅塞頓開。它讓我明白,評價一件“好物”,關鍵在於它是否真誠地尊重瞭人體的基本需求——呼吸、舒展、適應環境。這本書的結構設計也很有巧思,仿佛引導讀者進行一場從宏觀的材料學到微觀的縴維結構的探索之旅,每翻一頁,都像是在揭開一層關於“舒適”的秘密麵紗。讀完後,我對待購物的態度都變得更加審慎和有目的性瞭。
評分我是一個非常注重細節的人,但常常苦於找不到能與之共鳴的錶達方式。這本書,就像是為我搭建瞭一個專屬的詞匯庫,來描述那些說不清道不明的“感覺”。比如,它用“肌膚的微震感”來形容某些閤成縴維的廉價感,用“空氣層和重力之間的平衡”來描述一件優質大衣的垂墜感,這些描述精準且富有畫麵感。這不是一本教你“如何穿搭”的書,而是一本教你“如何感知衣物”的指南。它的語言風格是那種沉靜而有力的,沒有浮誇的修辭,全靠對事物本質的深刻洞察力來吸引人。我特彆喜歡它對“磨損”美學的探討——一件衣服在經曆瞭時間的洗禮後,那些自然的褶皺、輕微的起球,如何反而增添瞭其獨有的“人情味”和故事性。這種對不完美之美的欣賞,在當下追求“完美無瑕”的審美風潮中,顯得尤為珍貴和清醒。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與其說是在“讀書”,不如說是在進行一場高級的“品鑒會”。它成功地將原本屬於小眾圈子裏的專業術語,轉化成瞭一種可以被大眾理解和體驗的語言藝術。我特彆喜歡作者在論述中穿插的那些對特定工匠的緻敬,那些關於他們如何用畢生精力去追求一毫米的平整或一個理想的密度,讀來讓人心生敬畏。它沒有販賣焦慮,反而提供瞭一種對抗信息爆炸時代的“慢”哲學——慢下來,去感受你每天都接觸的、但從未真正“看見”的那些物質世界。這本書對“衣飾”的理解,超越瞭服裝本身,延伸到瞭對生活品質的終極追求上。它不是一本工具書,而是一份邀請函,邀請讀者進入一個由觸覺主導的、更豐富、更有質感的日常維度。每次閤上書頁,我都感覺自己的指尖都變得更加敏銳瞭。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