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游泳运动员力量训练阶段生理生化指标的评价及机制
定价:28.00元
作者:黄文聪
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11-01
ISBN:9787811006520
字数:
页码:10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游泳运动员力量训练阶段生理生化指标的评价及机制》根据运动应激与适应的原理,以分析观察骨骼肌蛋白合成的适应为着眼点,以分析观察骨骼肌细胞HSP70的变化为切入点,对机体整体反应、内分泌系统的调节适应,以及影响细胞功能的关键蛋白的变化三个不同的层面的问题进行了有益的研究探索,试图为科学训练、提高运动成绩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目录
作者介绍
黄文聪,男,1973年7月出生。1996年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生物科学系,1998~2000年在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学院学习,获教育学硕士学位。2002年再次考入北京体育大学运动人体科学学院,2005年获博士学位。
长期从事运动员机能评定及康复措施的研究,近年来主要从事运动训练方法与机制的研究。先后主持广西科技厅课题“超常训练的药械多元组合系统康复研究”,体育局课题“广西田径队男短组、女柔队、散打队九运会科技攻关研究”等,2001年获广西体育总局颁发的科技服务贡献一等奖。作为主要参加人员,参与国家体育总局课题“我国游泳运动员专项力量素质训练手段的研究与应用”。发表论文10篇,各有一篇论文入选第六届和第七届全国科学大会。
现任教于哈尔滨工程大学体育军事训练部,副教授,硕士导师,承担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任务。
文摘
序言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总体思路
2 人体试验I 游泳运动员不同训练阶段负荷安排及血清激素水平的变化
2.1 试验对象与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3 人体试验Ⅱ 游泳项目力量训练恻游泳运动员身体成份和力量素质影响
3.1 试验对象与方法
3.2 结果与析
3.3 讨论
3.4 小结
4 动物试验I 模拟力量训练对大鼠整体机能和血清激素变化的影响
4.1 实验动物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讨论
4.4 小结
5 动物试验II 模拟力量训练对大鼠骨骼肌Hsp70应答及其脂质过氧化的影响
5.1 实验动物与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3 讨论
5.4 小结
6 全文总结
文献综述
1 运动应激对翔PG轴及睾酮的影响和适应
2 运动应激对HPA的影响和适应
3 运动应激对GRH-SS/hGH-IGF轴的影响和适应
4 HSP70热耐受性获得及对运动应答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在数据呈现和图表设计上,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准。它不仅仅是罗列了研究结果,而是通过精心制作的动态图示(虽然是静态书籍,但其设计感让人联想到动态过程),清晰地展示了训练负荷变化对肌纤维类型转化潜力的影响。很多图表的设计都采用了多变量分析的复杂模型,但作者的注释和说明却异常精炼到位,抓住了核心要点,避免了信息过载。比如,有一张关于肌红蛋白氧饱和度曲线与运动强度的对比图,它将不同训练阶段采集的样本数据叠加在一起,清晰地揭示了心血管系统适应性的时间进程。这对于制定周期化训练计划无疑具有极强的指导价值。我发现自己常常需要停下来,不是因为看不懂,而是因为被图表的精妙所吸引,需要时间去消化其中蕴含的巨大信息量,并思考如何将其应用到实际的训练监测中去。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参考,更像是一套精密的“诊断工具书”。
评分从文学性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行文风格保持了一种罕见的、既严谨又具人文关怀的平衡。作者在穿插大量严谨的科学论证之余,偶尔会插入一些对运动科学发展历史的感慨,或是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这些小小的“脚注”或“引言”部分,为整本书增添了许多学术趣味和深度。它使得阅读过程不仅仅是知识的输入,更像是一场与领域内顶尖思想的深度对话。我尤其喜欢它在章节结尾处设置的“思考题”环节,虽然这些问题并非强制性的,但它们极其具有启发性,往往能将我从具体的指标数值中抽离出来,去思考更宏观的训练哲学问题。这种将冰冷的科学数据赋予生命力、将机械的生理过程提升到哲学思辨层面的写作手法,使得这本书超越了一般的工具书范畴,真正成为了一个激发学术热情、指引研究方向的优秀范本。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简直是体育科学文献中的一股清流,逻辑性强到令人惊叹。它没有采用那种传统的、按部就班的章节划分,而是采用了一种主题驱动的叙事方式。当我读到关于能量代谢效率的部分时,作者竟然能将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在不同运动强度下的氧化速率变化,与实际比赛中运动员的体能分配决策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跨领域的思维跳跃性,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我过去常常觉得,很多运动生理学的书籍在描述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的生理效应时,总是停留在乳酸阈值的简单讨论上,但这本书则深入挖掘了线粒体生物合成的调控因子,并将其与长期的有氧适应性联系起来,论证是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阅读过程中,我甚至感觉到自己正在跟随作者的思路,一步步解开人体这座复杂机器的运行密码。这种流畅的阅读体验,即使面对再晦涩的专业术语,也不会让人感到疲惫,反而会因为理解了一个新的层次而感到由衷的兴奋。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点,在于它对“个体化”的深入探讨。它并没有给出任何“万能公式”,而是非常坦诚地指出了现有生理指标评价体系的局限性,并着重强调了不同性别、不同运动背景的个体在生理反应上的差异性。作者在论述某一特定生化指标变化趋势时,总会辅以详细的案例分析或对比实验数据,用以佐证“一刀切”方案的弊端。例如,在讨论恢复期皮质醇水平的下降速率时,书中就引用了多组对比数据,清晰地展示了短期超量恢复与长期慢性疲劳状态下,机体激素调节机制的不同表现。这种对复杂人体的尊重和细致入微的观察,使得整本书的论述显得极为可靠和负责任。它教会我,科学的评估不是简单地看一个数字是否达标,而是要结合运动员的整体生物节律和心理状态进行综合判断。这种批判性思维的引导,远比单纯的知识传授更有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给人一种非常专业且严谨的感觉,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简洁有力的字体,仿佛已经预示了内容的深度。我原本是抱着对运动科学基础知识复习的态度翻开的,没想到它在一些基础概念的阐述上,竟然能提供一种全新的、更具穿透力的视角。比如,它对于肌肉收缩的分子层面机制的描述,远比我过去读过的任何教科书都要细致和生动。作者似乎花费了大量精力去拆解那些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用一种近乎艺术化的语言将它们组织起来,让那些原本枯燥的代谢通路图变得活灵活现。我特别欣赏它在理论与实践衔接上的处理方式,它不仅仅是堆砌公式和图表,而是巧妙地将这些冰冷的数字转化成了对运动员日常训练强度和恢复策略的直接指导意义。初读之下,我最大的感受是知识的“密度”,每一页都值得反复咀嚼,它不是那种可以快速翻阅的读物,更像是一部需要沉下心来研读的专业手册,为我后续理解更高阶的训练理论打下了极其坚实的地基。这种扎实的理论基础,让人对后续章节的内容充满了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