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现代日本学校体育教育的变迁(1945-2008)
:58.00元
售价:39.4元,便宜18.6元,折扣67
作者:张世响
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4-01
ISBN:9787564401498
字数:
页码:30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现代日本学校体育教育的变迁(1945-2008)(精)》由两大部分组成。部分为《现代日本学校体育教育的变迁(1945-2008)(精)》的主体部分,包括十一章内容,前两章介绍了日本体育教育的理论以及日本体育教育的现状与改革回顾,第三章~第十一章分别论述了日本学校体育教育的主体、目标、运动领域、课程设置、学习内容、学习指导、学习形态、学习过程以及学习评价等。第二部分为《现代日本学校体育教育的变迁(1945-2008)(精)》的补充部分,系统地、完整地介绍了日本自1945~2008年的历次《学习指导要领》中的目标和内容,这部分的全部内容均由笔者翻译成汉语,而且这部分内容对于理解和把握部分的内容十分必要;同时,也可供我国研究日本学校体育教育的同行们作参考使用。
序言
部分
章 绪论
一、日本体育教育学的学科建立及其性质
二、体育教育学的研究领域、对象和内容
三、日本学校体育教育的棚关法律、法规及组织机构
第二章 学校体育教育的现状与改革回顾
一、学校体育教育的现行政策与规定
二、学校体育教育的开始及其前期的发展
三、战后学校体育教育的改革回顾
第三章 学校体育教育的主体
一、体育教育的学习者——学生的情况及其变化
二、体育教育的指导者——体育教师的变化
三、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关系
第四章 学校体育教育的目标
一、体育教育目标的设定
二、体育教育目标的层次性和目标领域
三、战后教育教育目标的变迁
四、体育教育目标的改革趋势
第五章 学校体育教育的运动领域
一、运动领域的分类
二、战后日本运动领域分类的改革与发展
三、围绕运动领域分类展开的探讨
四、运动项目框架的运动分类理论
第六章 学校体育教育的课程设置
一、教育课程的含义及种类
二、从《学习指导要领》的修订看学校体育教育课程的改革
三、现行《学习指导要领》中体育教育课程设置及2008年《学习指导要领》修订
四、体育教育课时规定与教育课程设置
第七章 学校体育教育的学习内容
一、学习内容的概念、性质和意义
二、学习内容构成的改革
三、从《学习指导要领》修订看体育学习内容的改革
第八章 学校体育教育的学习指导
一、学习指导的概念与策略
二、学习指导的具体方法
三、学习指导理论在体育教育中的实践
四、学习指导的前沿课题
第九章 学校体育教育的学习形态
一、学习形态的概念及种类
二、学习形态的特征
三、学习形态在学校体育教育中的实践
四、学习形态的前沿课题
第十章 学校体育教育的学习过程
一、学习过程与教授过程
二、体育教育的学习过程及其特点
三、学习过程中的学习阶段
四、快乐体育学习过程的研究课题
第十一章 学校体育教育的学习评价
一、评价、教育评价、体育评价的概念
二、体育学习评价理论及应用
三、体育的教学评价
四、关于体育评定
第二部分
一、1947年制定的《学校体育指导纲要》中体育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二、1949年修订的《学习指导要领小学体育编(试行)》中体育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三、1951年修订的《初中高中学习指导要领保健体育科体育编(试案)》中保健体育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四、1953年修订的《小学学习指导要领体育编》中体育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五、1956年修订的《高中学习指导要领保健体育编》中保健体育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六、1958年修订的《小学学习指导要领》《初中学习指导要领》和1960年修订的《高中学习指导要领》中体育、保健体育
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七、1968年修订的《小学学习指导要领》、1969年修订的《初中学习指导要领》和1970年修订的《高中学习指导要领》中
体育、保健体育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八、1977年修订的《小学学习指导要领》《初中学习指导要领》和1978年修订的《高中学习指导要领》中体育、保健体育
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九、1989年修订的《小学学习指导要领》《初中学习指导要领》和《高中学习指导要领》中体育、保健体育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十、1998年修订的《小学学习指导要领》《初中学习指导要领》和1999年修订的《高中学习指导要领》中体育、保健体育
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十一、2008年修订的《小学学习指导要领》《初中学习指导要领》中体育、保健体育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这部关于现代日本学校体育教育变迁的著作,虽然聚焦于1945年至2008年的特定历史跨度,但其对教育史、社会变迁与文化思潮的深度剖析,着实引人入胜。我最近读到了一本非常引人深思的学术专著,它详尽地描绘了日本战后至21世纪初体育教育领域所经历的剧烈转型。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严谨,从战后的重建与美军影响下的思潮重塑,逐步深入到经济高速增长期对“强健国民”的追求,再到泡沫经济破裂后教育理念的调整与国际化浪潮的冲击。作者并非仅仅罗列政策更迭,而是巧妙地将体育课的课时变化、器械更新、乃至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置于宏大的社会经济背景之下进行解读。例如,书中对“体育会系”文化与现代学生自主性培养之间张力的探讨,就极其精辟。它揭示了看似僵化的体育训练背后,是如何与日本社会对秩序、集体主义和个人成就的复杂期待交织在一起的。读完全书,我深刻体会到,体育教育绝非孤立的学科,而是民族精神和时代脉搏最直接的晴雨表。它成功地将枯燥的教育史梳理成了一部生动的现代日本社会转型史。
评分我个人认为,这本书最成功之处在于它成功地打破了“体育只是身体活动”的刻板印象,将其提升到了社会学和政治学的分析高度。其叙事风格犹如一位经验丰富的历史学家在精心修复一幅破损的壁画,他不仅还原了图案的细节,更解释了颜料的化学构成和每一处裂痕的历史意义。书中对1990年代以来“学校体育的非成人化”趋势的探讨尤为精彩,它揭示了在社会安全感下降、父母焦虑加剧的背景下,学校体育活动如何面临来自家长的更严格的审查和限制。这种对“风险规避”文化如何重塑儿童体育经历的分析,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全书结构严谨,引用了大量的官方文件、教师访谈记录乃至学生论文样本,使得论证立体而富有层次感。它提供了一个观察东亚现代化进程中教育体制如何应对全球化、个体化冲击的绝佳个案,读来令人心悦诚服,深思不已。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具有挑战性,但回报是巨大的。它的学术深度体现在对细节的掌控上,尤其是在梳理1970年代后,随着日本社会进入成熟期,体育教育如何从“国家建设”的工具,逐渐转向关注“生活质量”和“个体福祉”的过程。作者对“保健体育”课程标准的变迁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对比分析,揭示了每一次修改背后复杂的政治角力与利益集团的博弈。相比于那种轻描淡写、只关注亮点的历史叙事,这本书毫不避讳地展现了改革的阵痛与保守势力的阻力。书中描绘的教师群体在新的教育理念与旧有的学校文化压力下的两难境地,让我感同身受。作者的笔触冷静而克制,却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教育理想的深刻关切。它像一部厚重的史诗,讲述了一个国家如何在物质繁荣之后,开始重新审视其下一代人的身心健康与人格养成,其复杂性远超任何简单的口号所能概括。
评分初翻开这本书时,我立刻被其磅礴的史料梳理能力所折服。它不仅仅是一本教育史著作,更像是一部细致入微的文化人类学田野调查报告,尽管作者的视角集中在宏观的制度变迁上。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不同历史阶段时所采用的叙事口吻差异。在描述冷战前夕的体育教育复兴时,文字充满了庄重感和对国家意志的侧重;而到了1980年代末,探讨全民健康与“终身体育”理念兴起时,笔触则变得更为细腻和个人化,关注点转向了学生个体对身体与休闲的权利诉求。这种风格的转变,本身就印证了日本社会价值观的深层波动。书中对“竞争”与“参与”二元对立的深入剖析,让我对当代体育教育中普遍存在的“唯分数论”倾向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清晰地勾勒出,在一个高度强调效率和竞争的社会中,如何艰难地在追求卓越与保障个体福祉之间寻找平衡点。这种对复杂矛盾的坦诚呈现,使得本书的学术价值远超一般教科书的范畴,更像是一面映照出日本社会核心焦虑的镜子。
评分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其跨学科的视野整合能力,它绝不是简单地陈述“体育课教了什么”,而是深入挖掘了“为什么是这样教”。从教育哲学的演变——从明治维新的西方模仿到战后的民主化改造,再到后现代对身体主体性的重新认识——作者构建了一个逻辑严密的思想脉络。我尤其赞叹作者在引用和对比不同学派观点时的游刃有余。例如,在讨论义务教育阶段的“武道”复兴问题时,作者不仅引用了教育行政文件,还穿插了当时社会舆论对“精神教育”的焦虑,使得政策背后的意识形态斗争跃然纸上。这种多维度的证据链条,极大地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对我而言,它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去反思我们自身教育体系中那些看似理所当然的惯例,究竟是植根于历史的必然,还是某一特定时代思潮的产物。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身体教育”这个概念的理解被彻底拓宽了,它不再仅仅是关于运动技能的传授,而是关于公民身份、社会规范建构乃至国家认同的工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