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一战战史 | 作者 | 韦斯特威尔,鸿雁 |
| 定价 | 49.00元 | 出版社 | 吉林文史出版社 |
| ISBN | 9787547242278 | 出版日期 | 2017-05-01 |
| 字数 | 页码 | 246 | |
| 版次 | 1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一段惊心动魄的战争往事,一卷悲壮惨烈的战争素描,全景再现20世纪初那场血泪与生死交织的空前军事浩劫! 1914年6月28日的萨拉热窝事件引爆了欧洲的桶,随着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欧洲列强纷纷倾其全国之力,投入这场前所未见的残酷血战。绵延千里的铁丝网和壕沟阵地,成为列强厮杀的角力场。数以百万计的军人撕杀在弹片四溅、血流成河的泥泞战场,试图打出一个新的世界秩序。两个集团都疯狂扩军,许多新式武器被投入了战场,飞机、坦克、机枪和毒气的使用,改变了以往的战争形式,也大大增加了这场战争的残酷性。随着德国的投降,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告终。在为时四年零三个月的残酷战争中,有3000多万人死伤,欧洲几乎失去了整整一代的年轻人,经济损失达千亿美元。这场战争,对世界的政治经济格局,对人们的思想观念等。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但这场号称将结束一切战争的战争,造成的结果之一,竟是下一场规模更大的世界大战。 《一战战史》不仅分析战争形势和战略战术,介绍战役经过、主要将领、武器装备,更论及历史谜团和一战趣闻等,尽量还原次世界大战的本来面目。回顾这次空前浩劫。重温那段血与火的岁月,不仅可以丰富知识。更可以吸取历史教训,更深入地反思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战争与和平等问题。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开战原因 萨拉热窝刺杀事件 1914年7月,走上战争之路 协约国战争计划 奥匈帝国和德国的战争计划 欧洲陷入战火 德国入侵比利时 边境要塞 重炮 国境之战 空中侦察机 蒙斯和莱卡托 炮 马恩河战役 和刺刀 奔向海岸 伊普雷斯次会战 1914~1915年,人侵塞尔维亚 俄军入侵东普鲁士 骑兵 坦能堡战役 波兰和加西利亚境内的军事行动 中国和太平洋地区的军事行动 海上袭击舰 德国的西非殖民地 北海海战 防潜栅 科罗内尔和福克兰群岛 战列巡洋舰 1915年——堑壕战 第二次伊普雷斯会战 毒气战 阿图瓦二次会战 堑壕体系 香巴尼和阿图瓦的会战 早期的战斗机 对俄冬季攻势 迫击炮 德国的戈尔里采一塔诺攻势 热气球 伊松佐沿岸的4次战役 进攻达达尼尔海峡 前无畏级战列舰 加利波利登陆行动 水上飞机和飞船 1914~1916年的高加索战线 1914~1916年的巴勒斯坦 1914~1916年,美索不达米亚战役 海战白热化 加利波利战场上的大撤军 德国潜艇 后方 齐柏林飞艇 1914~1918年,战火中的平民 重型轰炸机 1916年——消耗之年 凡尔登——德军出击 索姆河首日 机枪 凡尔登——法军复苏 堑壕战使用的武器 索姆河上的消耗 英制坦克 俄国支援盟友 罗马尼亚战役 伪装 意大利战场的僵持 上飞机母舰和航空母舰 萨洛尼卡的军事行动(1916~1917年) 东非地区的战争(1914~1918年) 日德兰海战 无畏舰 潜艇锋芒渐露 驱逐舰 地中海海战(1914~1916年) 艇 协约国的潜艇 1917年——欧洲决胜之年 阿拉斯之战 轻型轰炸机 尼维尔攻势 德国和法国的坦克 莫西尼斯之战 战 帕斯尚尔之战 沿海、边塞及铁道线上的大炮 康布雷之战 飞行员与战斗机战术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卡波雷托之战 后一次高加索之战(1917~1918年) 比尔谢巴之战 美索不达米亚战役(1917~1918年) 打败潜艇(1917~1918年) 反潜武器 1918年——协约国的胜利 “迈克尔行动” 后来的战斗机 防空炮 德军后的攻势 “巴黎炮” 对地攻击机 给美军的装备 美军的轮作战 物资转移 兹河一阿尔贡攻势 通信 突破兴登堡防线 手枪: 装甲车 意大利战场的后一轮会战 解放巴尔干 美厉多之战 巡洋舰 德国海军哗变 战争的后果 停火 和平协议 国际联盟 战争与回忆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一战战史》: 开战原因 1914年6月28日,波斯尼亚一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了奥匈帝国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那时,巴尔干地区的地方势力正斗得没完没了,所以大部分的欧洲人在刚刚知道这个消息时都没怎么在意,觉得这充其量也不过是又一个比以往更不同凡响的斗争新产物罢了。尽管这起并没有在其发生的当日就直接导致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但就在那个夏日的礼拜天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它就演变成了一根,把欧洲的主要势力都吸引到了瓜分世界的战火之中。 次世界大战前,欧洲各国之间在经济、政治和领土等方面积累了很多的矛盾,而各种秘密条约的签署将相关势力分化为对立的轴心国和协约国两大阵营,也使得矛盾进一步被激化。1914年7月,各国首脑决心要用战场上的胜败来理清混乱的局面,因此有意无意地都放弃了遏制冲突的努力,决策者的这种态度在其他诸多因素的作用下终导致了武装冲突的爆发。但当时却几乎没有人意识到,这场战争后来将会演变成一次旷日持久、蔓延到世界各个角落的旷世浩劫。 萨拉热窝刺杀事件 在次世界大战之前,巴尔干地区就早已因为国家间的对立和局部战争而四分五裂了,而1914年6月刺杀那个寂寂无名的奥匈帝国皇储的行动,不过是这次世界大战的而已。 在次世界大战之前的若干年里,欧洲列强就已经分化成了两大对立的政治集团,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每个国家都有理由相信其邻国可能会对自己产生威胁。当时,地处巴尔干的塞尔维亚与沙皇俄国关系十分密切,却又被奥匈帝国视为眼中钉,这使得沙皇俄国和奥匈帝国在巴尔干的冲突问题上很难达成一致,双方都因为这个隐患而充满了忧虑。由于担心法国会在局势发展到某个阶段时夺回他们在普法战争(1870~1871年)中割让给自己的阿尔萨斯和洛林两省,德国曾试图维持与英国的友好邦交,但两国的交情在德皇威廉二世于1888年即位之后却变得糟糕起来——威廉二世开始建造大型的军舰,其举动无疑是在挑战英国一直以来所拥有的海上霸权地位,而英国对于德国的快速工业化和其对海外殖民地的搜寻也渐渐警觉起来。 联盟竞赛 1879年,德国与奥匈帝国结成同盟;三年之后,意大利也加人了,三国同盟形成。在这个同盟体系中,如果意大利遭受法国的袭击,德国和奥匈帝国将给予支援;而意大利则表示,自己将在俄国攻打奥匈帝国时保持中立。另一方面,法国与俄国于1894年结成联盟,英法两国则于1904年签署了《英法协约》。此外,由于俄国对德皇威廉二世在巴尔干问题上支持奥匈帝国的态度相当恼火,故决定结束与英国在中亚问题上的长期纷争,并进而与之结盟。1907年,英法俄之间的三国协约达成。 在那个民族主义蔓延的年代,欧洲列强之间的相互猜忌很容易为军国主义所利用,这一点在德国表现得为明显。基于“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的共同认知,在竞争中处于对立状态的各个国家纷纷摩拳擦掌,意图夺取战争先机。德国意识到即将面临的是两头作战的考验,所以自己必须抢在数量远胜于己的法俄大军开入战场之前率先发动进攻。在大战来临前的几年时间里,上至将军下至百姓,人人都觉得这场战争应该是无可避免的了;但没人会想到,这一切竟是由1914年6月28日那一对寂寂无名的奥匈帝国皇储夫妇被刺身亡来拉开序幕的。 塞尔维亚和波斯尼亚 其时正在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进行官方访问的斐迪南大公是奥匈帝国的皇位继承人。1906年,这个曾经被奥斯曼土耳其控制的地区就已经被纳入了奥匈帝国的版图,但这次吞并却并没有得到居住在波斯尼亚的塞族人和本土国民的承认。这次是由加尔利诺·普林西普领导的一小队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实施的。如果这支小队是独立作案的话,那么在他们之后,事情就该落下帷幕了,但是很明显地,他们既然是在塞尔维亚境内策划这次行动的,那么塞国的秘密组织就肯定为他们提供了协助,也就是说,塞尔维亚在斐迪南大公遇害一事上扮演着共犯的角色。奥匈帝国立刻将此视为塞尔维亚与自己为敌的证据,甚至坚信这是塞尔维亚有计划地通过获得波斯尼亚来扩张其领土的表现。他们认为,扩张后的塞尔维亚将变得更加强大,而这势必进一步动摇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地区本就日渐衰退的影响力;同时,塞尔维亚还很有可能为了地缘政治的目的煽动奥匈帝部的斯拉夫人制造更大的。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我个人感受是极其精准且富有画面感的。虽然正如我之前所说,它避免了过度的煽情,但其文字描述的力量却丝毫没有减弱。作者在描写那些决定性时刻,比如坦克首次投入实战,或是毒气弥漫的战场景象时,用词的选择极其考究,往往能用最简洁的句子勾勒出最震撼的场景。这不是那种华丽辞藻的堆砌,而是一种对事实的精确捕捉和提炼。读到某些段落时,我甚至能清晰地“听”到那份历史的呼吸声,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特有的压抑与绝望。这种叙事功力,无疑是建立在对史料的深刻理解之上的,只有真正吃透了历史的脉络,才能提炼出如此凝练而有穿透力的文字。它让人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接受了一次高水准的文学熏陶。
评分坦白说,我是一个对军事战略和战术发展史有着强烈兴趣的“发烧友”,尤其对一战这种技术革新与传统思维激烈碰撞的时期情有独钟。我一直在寻找那种既能保持学术严谨性,又不至于让非专业人士望而却步的叙事方式。这本书的整体叙事风格,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那种冷静而克制的“老派”历史学家笔调。它不像有些通俗读物那样充斥着煽情的口号或个人英雄主义的渲染,而是非常注重史实的陈述和对战争根源的剖析。我尤其欣赏它在分析交战双方战略意图时的那种旁征博引,似乎每一步决策的背后,都能找到当时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乃至社会因素的影子。这种深挖历史肌理的写法,远超出了对具体战役简单罗列的层面,让人在阅读时不断地在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发生”,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发生了什么”的层面。这种智力上的挑战和满足感,是我在众多相关书籍中少有体会到的。
评分对于这类宏大叙事的历史著作,最大的挑战往往在于作者如何处理时间线和空间线的交织。这本书的处理方式非常巧妙,它没有采用那种平面化的、按时间顺序平铺直叙的方式,而是通过一个个“专题切片”来进行深入挖掘。比如,它可能会用一整个章节专门去剖析机枪在战术演变中的决定性作用,然后下一章节又会转入对凡尔登战役特定阶段的微观分析。这种结构组织,让读者得以在宏观的战略背景和微观的战术细节之间自由切换,避免了长时间阅读同一种节奏带来的疲劳感。我个人特别喜欢这种“打散重组”的叙事逻辑,它更符合我们现代人获取信息和理解复杂系统的习惯。它允许读者根据自己的兴趣点,选择性地深入阅读某个特定主题,而不是被强迫着沿着一条单一的线索走到底。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很有心意,拿到手里就能感受到那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封面采用的深色调和略带磨砂质感的纸张,一下子就把人拉回到了那个硝烟弥漫的年代。我特别喜欢那种字体选择,苍劲有力,仿佛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前线的风声和炮火的轰鸣。内页的排版也做得非常考究,留白恰到好处,让密集的文字内容不至于显得拥挤,阅读体验非常流畅。虽然我还没有完全深入到每一个细节里,但光是翻阅目录和欣赏这些精心制作的地图插页,就已经能体会到作者和出版团队在资料搜集和呈现上的巨大投入。那些手绘的战役地图,线条的粗犷与细节的精准度达到了一个奇妙的平衡,光是研究这些图表,就能对战场的态势有一个初步的、宏观的把握。这不仅仅是一本简单的历史读物,从物质层面来说,它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那种对历史细节的尊重,是其他普通版本难以企及的。
评分最近几年阅读的历史书籍,很多都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要么是过分强调某一方面的叙事,要么就是引用资料过于单薄。但这本书在资料的广度和深度上,给我留下了极佳的印象。我注意到作者似乎并没有满足于引用标准的“一战经典文献”,而是穿插了大量我之前未曾接触过的、来自不同国家档案馆的一手资料片段。这使得整个叙事具有一种多维的视角,避免了单一民族或阵营的偏见。例如,在描述某次关键的战壕战时,作者并没有只关注前线士兵的困境,而是同时调取了后方工业生产线的效率数据和后勤部门的运输记录。这种将“前线”与“后方”紧密结合的宏大视角,极大地丰富了我对“总体战”概念的理解。读起来感觉就像是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多学科交叉的学术研讨会,信息密度非常高,需要时不时停下来消化吸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