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大成拳筑基功-第七辑
定价:22.00元
作者:张东宝
出版社: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1-01
ISBN:9787537745949
字数:
页码:244
版次:2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国术丛书:大成拳筑基功》着重介绍站坐之理、桩功之道、桩功练法、练功三调、桩功境界、起拔桩功、桩后拍打、五形动法、练功要静、性命双修、有意无意、不理幻觉、自度他度、生命运动等等内容,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目录
部分
站坐之理
桩功之道
桩功练法
练功三调
桩功境界
起拔桩功
桩后拍打
第二部分
五形动法
练功要静
性命双修
有意无意
不理幻觉
自度他度
生命运动
“膜”与练法
“执著”“着相”
难得糊涂
炼髓化气
颜色治病
时间方位
天人合一
“氮”字之意
畅通中脉
气亦电也
养气之道
练功“三戒”
高级低级
功贵精一
练功难易
不怕磨难
孤独修炼
一封来信
功底功力
勇敢精神
切磋风度
“古井”风格
尊师重道
师生之间
教学观想
四步功法
步法身法
把头领起
“球感”意识
神意之妙
谈谈“本能”
拳禅合一
“五内”之法
用身体听
虚无之境
“速成”的反思
“三感”、“三邪”与“三态”
“为道日损”与“站桩求物”
练功杂谈
桩功治癌及其他
“呆若木鸡”的境界
第三部分
练功问答
练功效应
作者介绍
张东宝,江西南昌市人,1950年生。从小喜爱武术,曾习练过太极拳,后师从王安平先生习练意拳气功,并先后得到崔有成、王永祥、王玉芳、于永年、曾广骅等先生的热情指导。
从20世纪90年代起,先后在外武术、气功及养生刊物上发表文章。著有《意拳气功谭》一书。
文摘
如有恶心、呕吐、胸闷、腹胀等不适反应,可以内视任脉,从胸骨上缘凹陷处的“天突”穴起,经正中线的“璇玑”、“华盖”、“膻中”、“神厥”(即肚脐)至“曲骨”(耻骨联合上缘的中点)。任脉为一身阴经,人体阴经之病多瘀、滞、阻、涩,而反复从上到下的内视,有平泻之效,上述症状可以缓解或消失。
如有背疼、腰疼、疲劳等不适反应,可以内视督脉,从背部后发际正中的“风府”穴起,经“大椎”、“夹脊”(俯卧时为两肘尖连线的正中处)、“命门”至“长强”(尾骨尖下)。督脉主一身阳经,故督脉不通是多种疾病产生的原因,而反复从上到下内视,可以畅通督脉,宣泄阳气,强脊健脑,调和脏腑,消除症状。
另外,从练功生活化出发,有意就是练功,有意就可治病;你只要注意放松一下,内视一下,就能意到气到,气到病除。比如:大小便是排除体内糟粕,因而大小便时意念体内病毒排出体外。洗澡,既是清洁肌体,也是一种全身性的按摩,此时可内想:病气和疲劳被统统冲走了!我的身体健康了!我皮肤光滑漂亮了!
总之,你哪儿有病,就注意放松之,然后静下心来内视,再加上你的“止痛消炎”、“祛热散寒”、“肿瘤消失”、“痊愈已好”等良性想法,往往会有奇特的疗效,既治了病也练了功,一举两得。古人说的好:“病一作,心要乐。心一乐,病都却。心病还将心药医,心不快活空服药。”
……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和排版设计着实让我眼前一亮,那种古典与现代交织的韵味,在众多武学书籍中独树一帜。拿到手里,首先感觉到的是纸张的质感,厚实而不失细腻,油墨的印刷清晰锐利,即便是那些复杂的图解和穴位标记,也毫无模糊之感。内页的留白处理得恰到好处,让阅读过程中的眼睛得到了充分的放松,不会有那种拥挤压迫感。更值得称道的是,它在结构上的安排,从基础理论的梳理到具体动作的分解,层次分明,逻辑严密,仿佛有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在旁边耐心指导,每一步的衔接都考虑到了初学者的接受习惯。特别是那些关于劲力运行和内气的流转的描述,作者采用了非常具象化的语言,辅以精妙的示意图,使得抽象的修炼概念变得触手可及,极大地增强了读者的信心和实践的动力。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体现了出版方对武学经典的尊重和对读者的负责态度,让人愿意花时间反复品读和揣摩其中的深意。
评分在实际操作层面,这本书的价值体现得淋漓尽致。许多武术书籍往往在图解上流于敷衍,导致读者难以准确模仿动作的精微之处。但这部作品在这方面投入了巨大的心力,图示清晰、角度多变,并且针对每一个关键节点,都配有详细的文字注释,明确指出在哪个环节需要注意身体的哪一块肌肉群的收紧或放松。我尝试按照书中的指导修正了自己长期以来在某一个特定桩架上的偏差,效果立竿见影——原本僵硬的部位开始出现松动的迹象,呼吸也变得更加深长和平稳。更实用的是,书中还穿插了大量的“常见错误与修正”的章节,这些内容非常贴近实战练习中会遇到的实际困难,提供了一套非常实用的故障排除指南,让独自修炼的人也能及时发现并纠正自己的不足。
评分这部作品的语言风格,在我读过的众多武术典籍中,是较为罕见的一种——它既有传统武师的沉稳内敛,又透着一股现代教育者的清晰条理。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注重引导读者的自我觉察。他很少直接下断语,更多的是引导你通过特定的练习去“体会”并“验证”他所阐述的原理。例如,在描述如何达到“一动无有不顺”的状态时,他没有直接描述那个状态是什么样的,而是设计了一系列连贯的、由慢到快的过渡练习,让你在亲身实践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那种流动性。这种“教人以渔”的理念贯穿始终,让人感觉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修炼,它培养的不仅仅是身体的技能,更是对自身状态的精微掌控能力和持续学习的内驱力。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整个修炼体系的认识深度都得到了显著提升。
评分初次接触这类强调“内功心法”的功法时,我总担心会陷入那种故弄玄虚、晦涩难懂的文字陷阱,但这部作品完全打破了我的成见。作者的笔触极其沉稳老练,他没有沉溺于空泛的哲学思辨,而是将理论紧密地锚定在具体的身体感受和实践反馈之上。比如,在讲解“立身中正”的要领时,他并非简单地罗列姿势要点,而是深入剖析了人体骨骼肌肉在不同状态下的受力平衡点,并结合站桩时的细微麻热、酸胀感受,来校准读者的“感觉”是否到位。这种以“验”证“理”的论述方式,使得修炼不再是盲目的模仿,而是一个主动探索自身潜能的过程。对于长期受困于瓶颈期的习练者而言,书中提供的那些关于“松紧转换”的精妙调节法,无疑是一剂良方,它帮助我找到了突破口,感受到了真正的由内而外的松沉与刚猛的统一。
评分我特别欣赏这本书在阐述传统武学理念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开放而审慎的态度。它既尊重了历史的传承和经典的力量,没有随意更改或删减核心要义,但同时,它也融入了现代运动科学的一些观察视角,使得那些流传已久的概念能够被当代人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作者似乎深谙“知古方能鉴今”的道理,他会引用不同流派、不同时期的论述来进行对比和阐释,这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同一功法不同侧重点的理解。比如,对于“用意不用力”的理解,书中给出了多层次的解读,从初期的意念引导,到中期内劲的自然激发,再到后期神与意合的境界,逻辑层层递进,让人茅塞顿开。这种融汇古今、博采众长的编纂方式,使得这部作品不仅是一本功法手册,更像是一部深入探究武术哲学精髓的学术著作,耐人寻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