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南卷)
定价:65.00元
作者:张俊杰,陈小蓉
出版社:甘肃教育出版社,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8-03-01
ISBN:9787542343215
字数:
页码:21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南卷)》基于保护和弘扬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一贯初衷,精选云南石林彝族摔跤1项国家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陇川景颇族大刀舞、漾濞县彝族大刀舞、剑川霸王鞭、易门跳三庄、龙陵县嘟哒哒、楚雄彝族摔跤、个旧团山民间传统武术、大理点苍武术以及沙氏武术等9项省级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从项目起源、历史沿革、道具器材、表演形式、发展现状、传承人信息等方面一一展开介绍,以期为读者呈现云南省独特又迷人的体育文化遗产,为传承和传播云南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贡献绵薄之力。
目录
章 彝族摔跤(石林)
第二章 景颇族刀舞
第三章 霸王鞭
第四章 跳三桩
第五章 打陀螺
第六章 嘟哒哒
第七章 彝族摔跤(元谋)
第八章 大刀舞
第九章 昭通清拳
第十章 团山民间传统武术
第十一章 点苍派武术
第十二章 傣族传统武术
第十三章 沙氏武术
作者介绍
陈小蓉,二级教授,1992年4月毕业于北京体育大学,获教育学博士学位,是我国培养的首位体育女博士现任深圳大学体育文化研究所所长、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公共体育组副组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专业委员会主任出版专著8部,主编教材11部,发表论文50余篇。承担和参与国家课题9项、省部级课题10余项。2013年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建设研究》首席专家。
张俊杰,云南蒙自人,毕业于成都体育学院武术武英级运动员、跆拳道黑带六段师范主要从事运动训练、体育教育领域的研究出版专著两部,参与多项国家、省部级重大课题的撰写与调研。
文摘
序言
章 彝族摔跤(石林)
第二章 景颇族刀舞
第三章 霸王鞭
第四章 跳三桩
第五章 打陀螺
第六章 嘟哒哒
第七章 彝族摔跤(元谋)
第八章 大刀舞
第九章 昭通清拳
第十章 团山民间传统武术
第十一章 点苍派武术
第十二章 傣族传统武术
第十三章 沙氏武术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我一直抱有很深的忧虑。在现代化的浪潮中,许多传统的技艺和习俗正在逐渐消失,尤其是一些依赖口传心授、缺乏文字记录的体育项目。它们往往是属于特定社群、特定地域的,一旦人群迁移、生活方式改变,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就可能随之凋零。因此,像这样一本聚焦于特定区域体育非遗的书籍,其意义便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是对过去的记录,更是对未来的启示。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详实的资料,通过生动的案例,让更多人了解这些濒危的体育文化。它能否引发公众的关注,甚至促使相关的保护行动?书中对于这些非遗项目现状的描述,是否也包含了一些面临的挑战和困境?例如,参与人数的减少、传承人的老去、现代化娱乐方式的冲击等等。如果书中能触及这些问题,并提出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或思考方向,那这本书的价值将远不止于学术研究,更具备了现实的指导意义,能够点燃更多人参与到非遗保护的行列中来。
评分我尤其感兴趣的是,这本书会如何解读“体育”这个概念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具体表现。在许多传统文化中,“体育”并非独立的存在,它常常与祭祀、节庆、农耕、军事等活动紧密相连,甚至融为一体。例如,一些民族的狩猎技巧、捕鱼方法,虽然看似是为了生计,但其中蕴含的敏捷、力量、耐力以及团队协作,不正是体育精神的体现吗?又比如,一些欢庆丰收的舞蹈,可能包含了模拟动物奔跑跳跃的动作,或者是展现力量的摔跤、角力的场面。这些“古老的游戏”或“仪式化的活动”,它们可能没有现代体育的竞技规则和量化标准,但它们承载的文化意义、社会功能以及对身体素质的锻炼,却是无可比拟的。这本书能否将这些散落在民间、难以归类的体育元素,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阐释?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名词,而是能够深入挖掘这些体育遗产背后的故事,讲述它们是如何在特定的历史和社会环境中孕育、发展并传承下来的,以及它们对当地人民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种文化与体育的深度融合,往往是解读一个民族精神内核的关键。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也让我对“体育”与“文化”的边界有了更深的思考。我们常常将体育与竞技、健身联系起来,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却让我们看到了体育更广阔的维度。那些蕴含着智慧、情感、信仰的古老运动,它们不仅仅是为了强身健体,更是为了连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精神世界。云南的体育非遗,是否会展现出与内地截然不同的特征?例如,是否会受到当地多民族文化、复杂地理环境的影响,呈现出更加原始、更加神秘的韵味?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独特的民族体育项目,它们有着怎样的规则、怎样的仪式、怎样的文化象征意义?例如,我听说过一些民族在节日庆典中进行的摔跤、射箭、狩猎模拟等活动,它们是否会被收录其中?这本书能否带领我走进一个充满想象力的云南,去感受那里独特的体育脉搏,去聆听那些穿越时空的呼唤?这种对本土化、在地化体育文化的深入挖掘,是理解中国体育多元性、丰富性的重要途径。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浓厚的地域风情,那种粗犷又细腻的线条,仿佛把云南层峦叠嶂的山脉和奔腾不息的河流都描绘了出来。书名“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南卷)”本身就带着一种厚重的历史感和文化气息,让人不禁好奇,在这样一片神奇的土地上,究竟孕育了怎样独具特色的体育文化遗产?张俊杰和陈小蓉的名字并列,暗示着这是一场深入的学术探索,也可能是一次对地方传统的深情回溯。甘肃教育出版社和读者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的联合出品,也让人对接下来的内容充满期待,这通常意味着严谨的考证和精美的呈现。我一直觉得,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历史的遗迹,更是鲜活的生命,它们承载着一个民族的记忆、情感和智慧。尤其是在体育领域,那些代代相传的技艺、仪式和规则,更是直接展现了一个民族的活力与创造力。云南,这个被誉为“彩云之南”的地方,本身就充满了神秘和多元的色彩,各种民族在这里交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图景。那么,在这片沃土上,又有哪些古老的体育活动,能够跨越时空的阻隔,被我们今天所认识和珍视呢?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书页,去探寻那些隐藏在山林间、水边上、村落里的体育“活化石”,去感受它们曾经的辉煌,去理解它们所蕴含的精神。
评分当然,作为一本专业的学术著作,内容翔实、考证严谨是必不可少的。张俊杰和陈小蓉两位作者,他们的研究视角和方法论会是怎样的?他们是如何界定“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又如何将云南的独特元素囊括其中?我设想,书中可能涉及大量的田野调查、历史文献的梳理,以及对民间艺人、传承人的访谈。我希望看到一些精美的图片,它们不仅仅是插图,更是历史的见证,能够直观地展现那些独特的体育动作、仪式场景,甚至是参与者的服饰和器械。这些视觉元素,能够极大地增强阅读的体验感,让抽象的文字变得更加具象化。此外,我也关注本书的学术含量,例如,作者是否运用了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将人类学、民俗学、历史学、社会学等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从而对云南的体育非遗进行更全面、更深入的解读?这种多维度的审视,往往能揭示出事物更深层次的内在联系和文化内涵。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