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知识图谱视野中的西方百年体育学术史:1898-2012年 |
| 作者 | 王琪 |
| 定价 | 49.00元 |
| 出版社 |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564421700 |
| 出版日期 | 2016-09-01 |
| 字数 | |
| 页码 | 108 |
| 版次 | 1 |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知识图谱视野中的西方百年体育学术史(1898-2012年)/中国体育博士后文丛》旨在研究西方百年体育学术的发展情况,可为重要的学术人物、学术事件、学术成果存史,观察学术研究特征的嬗变,更重要的是,可以对体育学术研究的现状知所从来,探究那些重要的学术研究活动、成果从萌发、积累到走向成熟的具体过程,为今后体育学术的发展提供借鉴。 |
| 作者简介 | |
| 王琪,男,1980年5月生,现为北京体育大学在站博士后,吉林体育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生处处长,是较早将科学知识图谱这一前沿的科学计量学方法引入体育学术界的学者。近五年来,一直致力于运用科学计量学研究体育科学学、学科史和学术史等问题。至今为止,主持国家社科课题等国家课题3项,省部级课题3项,厅局级课题3项,校级课题6项,参与国家社科重点课题1项,发表与本课题相关的学术论文近40篇,包括核心期刊学术论文近20篇,2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体育》全文转载。 |
| 目录 | |
| 章 绪论 节 研究源起 一、体育实现其现代价值功能需要以坚实的学科理论作支撑 二、加强体育学术史研究是完善体育学科基础理论的重要前提条件 三、体育学术史研究是推动体育学科学术创新的重要保障 四、体育学术史研究符合当前体育科技工作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应用软件 一、研究方法 二、应用软件 第五节 期刊选择与数据来源 一、期刊选择 二、数据来源 第六节 研究特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特点 二、研究的创新点 第七节 研究思路与内容安排 一、研究思路 二、内容安排 第二章 《美国体育教育评论》主题词共词图谱视角下西方体育学术发展历程 节 《美国体育教育评论》不同时期主题词共词图谱分析 一、1896-1907年西方体育学术发展概况 二、1908-1918年西方体育学术发展概况 三、1919-1929年西方体育学术发展概况 第二节 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的西方体育学术发展特征 一、“实践体育”逐渐向“学术体育”艰难过渡 二、西方体育学术研究热点的转移与其时代背景关系密切 三、西方体育学术发展初步体现“精深”和“广博” 第三章 《研究季刊》文献共被引知识图谱视角下西方体育学术演进路径 节 《研究季刊》文献共被引图谱分析 一、聚类1:体育测量研究 二、聚类2: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理学、运动技能学习、体适能等研究 三、聚类3:运动生理学、体适能、身体成分研究 四、聚类4:身体活动与健康的基础理论研究 五、聚类5:健康与身体活动干预的实践研究 六、聚类6:运动技能学习研究 七、聚类7:运动行为与社会学习理论研究 八、聚类8:运动动机研究、心理测量研究 九、聚类9:定性研究方法 第二节 《研究季刊》文献共被引知识图谱视角下西方体育学术发展特征 一、西方体育学术不同时期所选择的主流学科理论有所区别 二、西方体育科研方法出现从描述统计向推断统计、从单变量到多变量、从定量向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等方向演进 三、一大批活跃在体育学术前沿的学者是西方体育学术发展的源动力 四、一批方法学者及其经典论著为西方体育学术取得重大突破提供了支持 第四章 《研究季刊》主题词共词图谱视角下西方体育学术发展历程 节 《研究季刊》不同年代主题词共词图谱分析 一、20世纪30年代西方体育学术发展概况 二、20世纪40年代西方体育学术发展概况 三、20世纪50年代西方体育学术发展概况 四、20世纪60年代西方体育学术发展概况 五、20世纪70年代西方体育学术发展概况 六、20世纪80年代西方体育学术发展概况 七、20世纪90年年代西方体育学术发展概况 八、21世纪初西方体育学术发展概况 第二节 《研究季刊》主题词共词知识图谱视角下西方体育学术发展特征 一、体育学术重心经历了从以体育教育-运动训练-身体活动-奥运会-锻炼与健康-肥胖与健康为中心的演变 二、西方体育学术研究内容不断拓展和深化 三、西方体育学术研究视角出现高度综合化 四、社会发展的时代背景影响西方体育学术发展的方向 五、学科建制化对西方体育学术的促进 六、科学技术的发展有效推动了西方体育学术的科学化 第五章 结论 一、西方体育百年体育学术的发展阶段划分 二、西方体育学术研究重心的转移 三、西方体育学术研究的四大趋势 四、西方体育学术研究的六大动力 参考文献 后记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 章 绪论 节 研究源起 一、体育实现其现代价值功能需要以坚实的学科理论作支撑 二、加强体育学术史研究是完善体育学科基础理论的重要前提条件 三、体育学术史研究是推动体育学科学术创新的重要保障 四、体育学术史研究符合当前体育科技工作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应用软件 一、研究方法 二、应用软件 第五节 期刊选择与数据来源 一、期刊选择 二、数据来源 第六节 研究特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特点 二、研究的创新点 第七节 研究思路与内容安排 一、研究思路 二、内容安排 第二章 《美国体育教育评论》主题词共词图谱视角下西方体育学术发展历程 节 《美国体育教育评论》不同时期主题词共词图谱分析 一、1896-1907年西方体育学术发展概况 二、1908-1918年西方体育学术发展概况 三、1919-1929年西方体育学术发展概况 第二节 19世纪末至20世纪20年代的西方体育学术发展特征 一、“实践体育”逐渐向“学术体育”艰难过渡 二、西方体育学术研究热点的转移与其时代背景关系密切 三、西方体育学术发展初步体现“精深”和“广博” 第三章 《研究季刊》文献共被引知识图谱视角下西方体育学术演进路径 节 《研究季刊》文献共被引图谱分析 一、聚类1:体育测量研究 二、聚类2: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理学、运动技能学习、体适能等研究 三、聚类3:运动生理学、体适能、身体成分研究 四、聚类4:身体活动与健康的基础理论研究 五、聚类5:健康与身体活动干预的实践研究 六、聚类6:运动技能学习研究 七、聚类7:运动行为与社会学习理论研究 八、聚类8:运动动机研究、心理测量研究 九、聚类9:定性研究方法 第二节 《研究季刊》文献共被引知识图谱视角下西方体育学术发展特征 一、西方体育学术不同时期所选择的主流学科理论有所区别 二、西方体育科研方法出现从描述统计向推断统计、从单变量到多变量、从定量向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等方向演进 三、一大批活跃在体育学术前沿的学者是西方体育学术发展的源动力 四、一批方法学者及其经典论著为西方体育学术取得重大突破提供了支持 第四章 《研究季刊》主题词共词图谱视角下西方体育学术发展历程 节 《研究季刊》不同年代主题词共词图谱分析 一、20世纪30年代西方体育学术发展概况 二、20世纪40年代西方体育学术发展概况 三、20世纪50年代西方体育学术发展概况 四、20世纪60年代西方体育学术发展概况 五、20世纪70年代西方体育学术发展概况 六、20世纪80年代西方体育学术发展概况 七、20世纪90年年代西方体育学术发展概况 八、21世纪初西方体育学术发展概况 第二节 《研究季刊》主题词共词知识图谱视角下西方体育学术发展特征 一、体育学术重心经历了从以体育教育-运动训练-身体活动-奥运会-锻炼与健康-肥胖与健康为中心的演变 二、西方体育学术研究内容不断拓展和深化 三、西方体育学术研究视角出现高度综合化 四、社会发展的时代背景影响西方体育学术发展的方向 五、学科建制化对西方体育学术的促进 六、科学技术的发展有效推动了西方体育学术的科学化 第五章 结论 一、西方体育百年体育学术的发展阶段划分 二、西方体育学术研究重心的转移 三、西方体育学术研究的四大趋势 四、西方体育学术研究的六大动力 参考文献 后记 |
说实话,我对学术著作的阅读习惯是比较挑剔的,很多所谓的“史”读起来就像是年鉴的堆砌,干巴巴的,缺乏生命力。我更看重的是作者的叙事能力和理论构建的巧妙性。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位高明的导游,带领我们穿梭于那些历史现场,去感受那些早期学者们在面对未知领域时的那种探索的激情与困惑。如果作者能巧妙地融入一些鲜活的案例研究,比如某个影响深远的实验或某次引发巨大争议的理论辩论,那阅读的代入感就会大大增强。毕竟,学术史的魅力,正在于它背后那些鲜活的人和他们充满激情的思想碰撞。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超越枯燥的学术点滴记录,提供一种充满张力的历史叙事。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印刷质量确实让人眼前一亮,尤其是封面那种略带复古又不失现代感的排版,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注意力。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就知道内容肯定很扎实。我特别欣赏作者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比如章节之间的过渡非常自然流畅,即使是跨越了百年的历史梳理,也能让人感到思路清晰,不至于在繁杂的史料中迷失方向。阅读体验上,排版舒服,字体选择也恰到好处,长时间阅读也不会觉得眼睛疲劳。总的来说,从物理层面上看,这本书绝对是值得收藏的一件艺术品,体现了出版方对学术著作应有的尊重与追求,这点对于深度阅读者来说非常重要,因为一本好的书不仅要有好的内容,外在的呈现也同样影响着阅读的心境和效率。我期待着翻开它,进入那个波澜壮阔的学术世界。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潜在价值非常看好,尤其是它试图构建一个“知识图谱”的视角。这个概念本身就暗示着一种结构化的、网络化的思维方式,而不是线性的时间轴推进。这意味着作者可能采用了更复杂的数据分析或概念关联的方法来梳理知识的脉络。我好奇的是,这种图谱式的结构如何被巧妙地融入到传统的文字叙述中?它是否提供了一种不同于传统教科书的、更直观的理解路径?如果能够清晰地展示出哪些思想是如何相互渗透、借鉴,或者又是如何相互排斥、产生对立的,那么这本书对于构建我们自身的学术认知体系将具有极大的启发性。这种跨学科的视角融合,是当前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我希望这本书能在这方面做出成功的示范。
评分我最近在关注一些关于思想史演变的研究,这本书的出现简直是雪中送炭。它似乎提供了一个极为宏观的视角,能够将零散的体育学术思想整合进一个更广阔的文化与社会变迁的框架内进行审视。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在如此漫长的时间跨度内,精准地捕捉到那些决定性的转折点和关键人物的理论贡献的。我预期这本书不仅仅是对既有文献的简单罗列,而是会展现出一种批判性的重构能力,去揭示那些被主流叙事忽略的边缘声音,或者说是不同学派之间微妙的权力博弈。如果这本书能成功地描绘出不同时代背景下,体育科学是如何适应、抵抗或引领社会思潮的,那无疑将是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这种对历史深度和广度的把控,对我理解当代体育哲学的根源至关重要。
评分从一个长期关注体育人类学的读者的角度来看,我更关注的往往是那些隐藏在宏大叙事背后的文化语境和权力结构。这本书如果能触及到西方体育学术是如何在特定社会环境下,不自觉地内化了种族、阶级或性别偏见,并又是如何一步步修正或反思这些偏见的,那它的价值就提升到了哲学和社会批判的层面。我期待作者能提供细致的考证,展示出早期学术规范的建立过程本身就包含了意识形态的选择。这种“去魅”式的历史回顾,远比单纯赞美成就来得更有意义。我想看看,在那一百多年的时间里,体育科学是如何在追求客观性的名义下,不经意间塑造了我们对“理想身体”和“优秀表现”的想象和定义,这种反思性是衡量一部学术史著作是否深刻的关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