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后工业社会视野中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国体育博士文丛
定价:40.00元
作者:吕慧
出版社: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564423513
字数:
页码:16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无
内容提要
以社会发展需求为动力机制,对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研究是《后工业社会视野中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国体育博士文丛》的根本出发点;以后工业社会为背景,对中小学现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分析与探讨是《后工业社会视野中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国体育博士文丛》的落脚点。
目录
1 导论
1.1 关于选题
1.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 体育课程改革与社会发展2同关系的辨析
2.1 社会发展需求制约着体育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
2.2 社会发展需求推动体育课程理念的转变
3 后工业社会视野中的新《课标》价值取向
3.1 后工业社会的变迁特征——新《课标》的社会发展背景
3.2 后工业社会视野中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价值取向的偏离
3.3 后工业社会视野中新一轮课程改革价值取向偏离的原因
4 新《课标》的后现代主义色彩
4.1 后工业社会的后现代主义课程理念
4.2 新《课标》对学生的神化与成人化
4.3 试图在课程中还原社会、还原生活
4.4 片面夸大课程的整体效应
5 后工业社会视野中的新《课标》改革策略
5.1 新《课标》应是中国特色体育课程建设的深化阶段
5.2 后工业社会视野中新《课标》之课程目标的改革策略
5.3 后工业社会视野中新《课标》之课程内容的改革策略
5.4 后工业社会视野中新《课标》之课程实施的改革策略
5.5 后工业社会视野中新《课标》之课程评价的改革策略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的主要结论
6.2 未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介绍
无
文摘
《后工业社会视野中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国体育博士文丛》:
随着社会发展的变化,学校体育课程所发生的变化,需要通过我国体育课程改革历史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关系的辨析研究,方可明确。而关于新《课标》的社会化研究,需要进一步结合其产生的背景、依据的课程理念、持有的课程观念进行分析。这样的分析在程度上是对新《课标》的社会学解读,因此,也就成了新《课标》的社会化研究范式。那么在此基础上,关于新《课标》的发展问题,自然需要立足当前的社会发展现实,站在一个具有前瞻意义上的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当前,我国的社会发展现实就是经济结构转型期的社会发展特征;而后工业社会的特征预示着未来发展的趋势。
具体到体育课程的研究,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明确,在新的社会发展背景下,教育的发展特征是什么?在新的社会发展背景下,课程理念发生了哪些变化?以及在新的社会发展背景下,学生“群落”的生存状态与需要发生了哪些变化?后,结合体育课程自身的功能特点来讨论新《课标》的发展问题,就不至于陷入二元对立的局面中,更不会脱离我国的现实,自然也就构成了一个合理的科学研究范式。
……
序言
无
这本书在学术交叉性方面的展现尤为突出,它成功地搭建了多个学科之间的沟通桥梁,让人看到不同领域知识是如何相互渗透和影响的。例如,作者在论述某一社会思潮的演变时,会毫不突兀地引入经济学模型或者传播学理论进行佐证,这种跨界的视野极大地拓宽了我的思维边界。我发现自己开始以一种全新的、多维度的视角去审视过去那些看似孤立的事件。这种整合性的思维训练,对于任何希望在复杂环境中做出明智判断的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仅是关于一个特定主题的深入研究,更是一次关于如何进行系统性思考的生动教学。对于那些习惯于“学科壁垒”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强效的“破壁剂”,鼓励人们去拥抱知识的融合与创新。
评分从阅读体验的整体感受来说,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深远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它不是那种读完后就能立刻在日常谈吐中炫耀的“热门话题”书籍。相反,它更像是陈年佳酿,需要时间去慢慢品味和消化。许多观点可能需要放置一段时间,等到我接触到新的信息或经历新的事件时,才会突然“激活”起来,让我豁然开朗地理解书中的某些预见性判断。这种“后效性”正是其价值所在。它建立了一个强大的认知框架,让我在面对未来层出不穷的新事物时,不再感到手足无措,而是能迅速将其置于一个更宏大的历史坐标系中进行定位和评估。这本书与其说是提供答案,不如说是提供了一种高质量的“提问方式”,这对于一个追求真知和独立思考的读者来说,是最高级别的赞誉。
评分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感到一种强烈的思想的碰撞感,作者的论述风格非常鲜明,带着一种冷静而又不失激情的批判精神。他似乎并不满足于停留在表层的描述,而是执着于挖掘现象背后的深层结构性矛盾。文字的密度相当高,每一句话都似乎经过了精心的锤炼,没有一句是用来填充篇幅的“废话”。这要求读者必须集中全部注意力去跟上作者的思路,稍微走神就可能错过一个关键的转折点。我必须承认,某些章节的论证深度已经超出了我原有的知识储备,迫使我需要频繁地查阅参考资料进行辅助理解。这种“带着思考去阅读”的体验,虽然略感费力,但最终带来的学术上的满足感却是巨大的。它更像是一场与一位博学导师的深度对话,你必须拿出自己的思考成果去回应他的提问和挑战,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灌输。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挺引人注目的,那种略带复古又兼具现代感的字体搭配,让人在书架上一眼就能注意到。拿到手里的时候,纸张的质感也让人感觉挺舒服的,不是那种廉价的白纸,而是有一种沉甸甸的书卷气。封面上的设计元素,虽然抽象,但隐约能感受到一种关于“变革”和“未来”的探讨,这很符合我对一本探讨“后工业社会”议题的书的期待。我特别喜欢它在视觉上传达出的那种严肃又不失深度的气质,让人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本学术读物,更像是一扇通往某个新知识领域的入口。不过,真正翻开内页后,我发现排版上也做了不少心思,每章的标题和引言部分都有独特的处理,这点对于长时间阅读的读者来说是非常友好的,能有效缓解视觉疲劳。整体来看,这本书在物理形态上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专业、精致,并且透露出一种作者对内容本身的尊重与重视。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结构布局非常清晰,从宏观的理论框架搭建,到具体的实践案例分析,逻辑链条衔接得非常自然流畅。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入“后工业社会”这一核心概念时所采用的叙事方式,它不是干巴巴的理论堆砌,而是通过一系列有力的论证和历史的回溯,将我们带入一个更广阔的时代背景中去审视我们日常所接触的各种社会现象。这种自上而下的分析视角,让人在阅读过程中不断产生“原来如此”的顿悟感。例如,书中对于某些特定社会转型期的描述,那种对细节的捕捉能力和对宏大趋势的把握能力,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对于一个渴望理解当下社会复杂性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非常扎实、可靠的思维工具箱,它教会我如何跳出原有的舒适区,用更批判性的眼光去解构既有的认知模式,这种认知上的提升,远比单纯获取知识本身更有价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