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希利爾講藝術史 | 作者 | 希利爾 |
| 定價 | 42.80元 | 齣版社 | 民主與建設齣版社 |
| ISBN | 9787513910583 | 齣版日期 | 2016-06-01 |
| 字數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 |
| 開本 | 16開 | 商品重量 | 0.4Kg |
| 內容簡介 | |
| 作者簡介 | |
| 目錄 | |
| 目 錄 部分 世界上早的畫 / 002 這幅畫有問題嗎 / 006 宮殿牆壁上的圖畫 / 009 以假亂真的愚人畫 / 012 瓶瓶罐罐上的繪畫 / 016 耶穌像和基督教徒 / 018 牧童畫傢 / 021 天使般的弟兄 / 024 文藝復興時期的畫傢 / 027 悔過與勸誡 / 031 的老師和“的”學生 / 036 畫傢的雕塑 / 041 多纔的畫傢——列奧納多·達·芬奇 / 045 威尼斯的六個畫傢 / 050 裁縫的畫傢兒子和光影魔法師 / 055 來自佛蘭德斯的畫傢們 / 060 畫肖像畫的荷蘭人 / 065 德國畫傢 / 069 被遺忘的美麗 / 073 西班牙畫傢 / 075 為風景作畫 / 079 古典主義畫派和浪漫主義畫派 / 083 早齣現的英國畫傢 / 087 三個英國畫傢 / 094 巴比鬆的畫傢們 / 099 印象派畫傢 / 103 後印象派畫傢 / 108 非寫實和超現實 / 112 其他現代派畫作 / 115 第二部分 座雕像 / 120 巨人像和矮人像 / 125 基路伯和國王 / 129 大理石雕像 / 133 自然的站姿 / 136 的希臘雕塑傢 / 139 菲狄亞斯之後 / 143 石膏模型 / 146 袖珍品 / 149 陶土塑像 / 151 半身像和浮雕 / 153 石頭裏的故事 / 156 天堂之門 / 159 發現雕刻秘密的人 / 162 和第二的騎士雕像 / 165 全能的博那羅蒂 / 167 切利尼和他的珀耳修斯青銅像 / 171 米開朗基羅時代前後 / 174 一個意大利人和一個丹麥人 / 176 郵票上的頭像 / 178 獅子、聖人和國王 / 180 精美的禮物 / 182 思想傢的思想 / 184 現代雕塑 / 186 第三部分 古老的房子 / 190 神廟 / 196 “泥餅”皇宮與廟宇 / 200 的建築 / 206 女性建築 / 211 建築新風格 / 215 羅馬城不是一天建起的 / 219 建築的鑲邊 / 225 早期基督教建築風格 / 229 早期東方基督教建築風格 / 232 黑暗中的光明 / 237 圓拱 / 240 城堡 / 244 哥特式建築 / 246 法國的各大教堂 / 249 法國教堂和英國教堂的差異 / 253 歐洲之旅 / 255 伊斯蘭教的建築 / 258 意大利的建築 / 262 文藝復興式建築 / 265 英國都鐸式建築 / 268 帶有“商標”的法國建築 / 271 打破成規的巴洛剋建築 / 275 文藝復興式建築 / 278 美國的建築 / 281 風格獨特的華盛頓建築 / 286 橋梁 / 289 摩天大樓 / 293 建築新思想 / 296 |
| 編輯推薦 | |
| ☆ 2010年入選影響孩子一生的十大圖書之一。 ☆ 深受青少年喜愛的藝術史經典讀物。 ☆ 《希利爾講藝術史》這本書,不僅是中小學生學習藝術史的基礎讀物,而且也是成人瞭解藝術史的初級入門讀物。該書在編輯過程中配瞭近兩百幅插圖,圖文並茂,除瞭給讀者帶去視覺上的享受,還會播撒藝術的啓濛以及對美的追求! ☆ 讀完此書,若再看到一幅畫、一尊雕像、一座建築,不會再隻是膚淺地評價一下材質,而是能夠對其進行深入的思考——品評其藝術風格,講述其背後的故事,以及作者其他的作品。我想這纔是讀完本書真正的收獲,以及學習瞭解藝術史地意義所在。 |
| 文摘 | |
| 序言 | |
作為一名對建築藝術一直抱有濃厚興趣的讀者,我非常驚喜地發現這本書在建築藝術部分的內容也非常詳實和獨到。它並沒有像很多藝術史書籍那樣,僅僅是簡單地列舉幾個著名的建築和設計師,而是深入地探討瞭建築藝術的發展脈絡,以及不同建築風格背後所蘊含的文化、技術和社會因素。我尤其喜歡它關於古希臘和古羅馬建築的講解,它不僅僅介紹瞭帕特農神廟和羅馬鬥獸場等標誌性建築,更深入地分析瞭柱式(多立剋、愛奧尼、科林斯)的演變,以及拱券、穹頂等建築技術的進步如何影響瞭建築的空間感和宏偉感。書中還引用瞭維特魯威的《建築十書》中的一些觀點,讓我看到瞭古羅馬人對建築美學和功能的深刻理解。我被書中關於哥特式教堂的講解深深吸引,它不僅僅描述瞭高聳的尖塔、飛扶壁和彩色玻璃窗,更深入地解讀瞭這些設計元素如何體現瞭當時人們對上帝的虔誠,以及對嚮上升騰的精神追求。它讓我明白瞭,建築不僅僅是遮風擋雨的居所,更是人類精神和信仰的載體。而且,書中對現代建築的介紹也讓我耳目一新,它不僅僅羅列瞭包豪斯、裝飾藝術等風格,更深入地分析瞭工業革命、新材料的應用以及城市化進程對現代建築形態的影響。它讓我看到瞭建築是如何從古典的莊重走嚮現代的簡潔和實用,又如何迴應著不斷變化的社會需求。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真的讓我眼前一亮,厚重的紙質,精緻的封麵,光是拿在手裏就有一種沉甸甸的藝術感。打開書頁,那印刷的色彩還原度極高,無論是梵高的熾熱筆觸,還是莫奈的朦朧光影,都仿佛穿越瞭時空,真切地展現在我眼前。我之前也看過不少藝術史類的書籍,但很多要麼是過於學術化,要麼就是圖文分離,很難形成一個連貫的整體感受。而這本書,它在視覺上的呈現做得非常到位,每一頁的排版都經過瞭精心設計,圖片的選擇也恰到好處,能夠最直觀地引發我對作品的興趣。我尤其喜歡它對不同藝術流派的色彩運用分析,通過細緻的圖例講解,我開始重新審視那些熟悉的畫作,發現瞭之前從未留意到的細節。例如,關於印象派的光影變化,書中通過幾幅代錶性作品的對比,清晰地展示瞭他們在不同時間、不同天氣下捕捉光綫的方式,這種直觀的比較讓我對印象派的理解更加深刻。而且,這本書不僅僅是圖片的堆砌,它還穿插著一些作者的獨到見解,這些評論並非枯燥的學術理論,而是帶著一種人文關懷的溫度,讓我感受到作者對藝術的熱愛和對曆史的思考。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常常會暫停下來,仔細品味每一幅畫,想象當時藝術傢創作時的心境,以及作品所處的時代背景。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是我在其他藝術史讀物中很少獲得的。總而言之,從視覺到內容的呈現,這本書都給我帶來瞭極大的滿足感,它不僅是一本藝術史的百科全書,更是一次觸及心靈的藝術之旅。
評分我一直認為,藝術史的學習不能僅僅停留在對作品的“看”和“說”,更重要的是要理解作品背後所蘊含的時代精神和人文關懷。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非常齣色。它並沒有簡單地將藝術作品作為孤立的個體來介紹,而是將它們置於其所處的曆史、社會、文化背景下進行深入的解讀。我尤其喜歡它對文藝復興時期藝術的分析,書中詳細闡述瞭當時人文主義思想的興起,以及宗教改革對藝術創作帶來的影響。我被書中關於達芬奇《濛娜麗莎》的解讀深深吸引,作者並沒有簡單地贊美其神秘的微笑,而是從當時社會對女性的認知、對科學的探索,以及對個體價值的重新發現等角度,來解釋這幅畫作為何能夠成為傳世之作。它讓我明白瞭,藝術不僅僅是美的載體,更是思想的錶達,是曆史的記錄。而且,書中對一些革命性藝術作品的解讀,比如關於印象派對傳統學院派的反叛,以及野獸派對色彩的大膽運用,都讓我看到瞭藝術如何成為社會變革的催化劑,如何挑戰傳統的觀念,引領人們走嚮新的視野。這本書讓我深刻地認識到,理解藝術,就是要理解那個時代的人們是如何思考、如何感受、如何生活的。它讓我不再僅僅是欣賞藝術的“形式美”,更能體會到藝術背後深邃的“精神美”。
評分我一直對東方藝術,特彆是中國和日本的藝術發展非常感興趣,但相關的書籍往往要麼過於側重於某一個朝代,要麼就是語言晦澀難懂。這本書在這方麵的內容,簡直是我的救星!它以一種宏觀的視角,將中國和日本的藝術發展置於一個更廣闊的文化背景下進行考察,並且非常巧妙地將它們與西方藝術進行對比和聯係。我尤其喜歡它關於中國山水畫的講解,它不僅僅介紹瞭水墨的暈染技巧和構圖原則,更深入地挖掘瞭其中所蘊含的道傢思想和文人情懷。書中引用瞭大量的詩詞歌賦,將山水畫的意境與中國人的精神世界緊密地聯係起來,讓我明白瞭為什麼中國山水畫不僅僅是描繪自然,更是畫傢內心世界的投射。對於日本的浮世繪,書中也進行瞭非常詳盡的介紹,從其産生的社會根源,到其獨特的色彩運用和綫條錶現,再到它對西方印象派的影響,都進行瞭清晰的闡述。我被書中關於葛飾北齋《神奈川衝浪裏》的分析深深吸引,它不僅僅是一幅描繪自然力量的畫作,更是日本人民與海洋共生關係的象徵。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藝術是如何相互影響,相互啓發,共同構成人類燦爛的藝術文明。它讓我對“藝術無國界”這句話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更加欣賞不同文化背景下藝術的獨特魅力。
評分這本書在藝術史的敘事方式上,給我帶來瞭全新的體驗。我一直覺得,傳統的藝術史敘述往往過於綫性和宏大,缺乏對個體藝術傢和藝術作品背後故事的關注。而這本書,它巧妙地將宏觀的曆史脈絡與微觀的藝術細節相結閤,用一種更加生動、更具人情味的方式來講述藝術史。我尤其喜歡它對藝術傢生平的介紹,書中並沒有將藝術傢僅僅描繪成高高在上的天纔,而是展現瞭他們作為普通人的喜怒哀樂、奮鬥掙紮和個人際遇。例如,在講述凡·高的時候,書中並沒有迴避他晚年的精神疾病和經濟睏窘,而是通過大量信件和迴憶錄的引用,展現瞭他內心深處的痛苦和對藝術的執著追求。這種深入人心的描繪,讓我對他的作品産生瞭更深厚的共情。我被書中關於一些“被遺忘”的藝術傢的故事深深打動,它讓我看到瞭藝術史並非隻有寥寥幾位名垂青史的大師,還有無數默默無聞卻貢獻卓著的藝術傢,他們的作品和故事同樣值得被我們發現和銘記。它讓我明白,藝術史的進程,是由無數個鮮活的個體共同書寫的,每一個藝術傢都曾經曆過屬於自己的獨特時代。這本書讓我不再僅僅是被動地接受知識,而是成為一個主動的探索者,去發現藝術背後隱藏的無數動人的故事。
評分我一直對工藝美術和裝飾藝術領域有著濃厚的興趣,雖然這類內容在很多藝術史書籍中都隻是點綴,但在這本書裏,我卻驚喜地發現瞭非常詳實且獨到的論述。它不僅僅是簡單地介紹瞭幾件精美的器物,而是將工藝美術和裝飾藝術的發展融入到整個藝術史的洪流中,並且深入分析瞭不同時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工藝美術特點及其社會功能。我尤其喜歡它關於中世紀宗教藝術的講解,它不僅僅介紹瞭精美的聖像雕塑和彩色玻璃,更深入地闡述瞭這些工藝美術作品在傳播宗教教義、提升教會權威方麵的作用。書中還詳細介紹瞭手抄本插畫、琺琅器、掛毯等不同類型的工藝美術,讓我看到瞭那個時代工匠們高超的技藝和豐富的想象力。我被書中關於洛可可風格的裝飾藝術深深吸引,它不僅僅描述瞭那些繁復精美的麯綫、貝殼紋樣和金色裝飾,更深入地解讀瞭這種風格如何體現瞭法國貴族階層的奢靡和享樂主義的生活態度。它讓我明白瞭,裝飾藝術不僅僅是為滿足視覺享受,更是特定社會階層審美趣味和生活方式的反映。而且,書中對東方工藝美術的介紹也讓我受益匪淺,例如中國陶瓷、日本漆器等,它不僅介紹瞭它們的製作工藝和藝術風格,更深入分析瞭它們在國際貿易和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它們如何深刻地影響瞭西方工藝美術的發展。
評分我一直以來對古典時期的一些雕塑作品情有獨鍾,總覺得那些冰冷堅硬的石頭裏蘊藏著某種永恒的生命力。這本書在這方麵的內容簡直是我的福音!它不僅僅羅列瞭各個時期的代錶作品,更重要的是,它深入剖析瞭這些作品背後所蘊含的哲學思想、社會背景以及當時的審美標準。我尤其對書中關於古希臘雕塑的講解印象深刻,作者並沒有簡單地介紹米隆的《擲鐵餅者》或者菲狄亞斯的《雅典娜》神像,而是從“理想美”的觀念切入,詳細闡述瞭古希臘人如何通過對人體比例的極緻追求,以及對肌肉綫條、動態姿態的精準把握,來塑造齣那種超越現實的完美形態。書中還引用瞭大量的文獻資料,比如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的哲學觀點,來解釋為什麼古希臘藝術會朝著追求和諧、理性、秩序的方嚮發展。我被書中關於“黃金分割”比例在雕塑構圖中的應用分析深深吸引,它不僅僅是一個數學概念,更是古希臘人對宇宙秩序和人體之美的深刻理解的體現。另外,對於羅馬雕塑,書中也給齣瞭與古希臘截然不同的視角,強調瞭其寫實主義的特點,以及作為政治宣傳和曆史記錄的功用。看到那些逼真的肖像雕塑,我仿佛能夠感受到那些曆史人物的呼吸,他們的性格、他們的權力,都躍然石上。這本書讓我明白,藝術品從來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是特定時代、特定文化、特定思想的産物,理解瞭這些,纔能真正欣賞到藝術的深度和廣度。
評分這本書在介紹藝術作品的細節處理上,可以說是做到瞭極緻。我一直是個比較注重細節的人,所以當我看到書中對一些畫作的微觀分析時,簡直是欣喜若狂。例如,在講解提香的《烏爾比諾的維納斯》時,書中並沒有僅僅停留在對畫麵構圖和人物姿態的描述,而是細緻入微地分析瞭布料的褶皺是如何錶現齣絲綢的柔滑質感,皮膚的光澤是如何通過色彩的暈染來呈現齣生命的溫度,甚至連畫中寵物狗的毛發細節都進行瞭精妙的描繪。這種對細節的關注,讓我仿佛能夠觸摸到畫布上的每一筆色彩,感受到藝術傢對物質世界的敏銳觀察力。還有,關於倫勃朗的光影運用,書中更是運用瞭大量的圖例,詳細解析瞭他是如何通過“倫勃朗光”來塑造人物的立體感和情感深度。我曾經一直覺得倫勃朗的畫作有一種“黑暗”的基調,但通過這本書的講解,我纔明白,他所追求的並非是簡單的明暗對比,而是通過光綫的聚焦和陰影的烘托,來揭示人物內心的復雜情感和精神世界。這種對細節的深入挖掘,讓我對這些藝術大師的技藝和創造力有瞭更深的敬畏。它讓我明白,一幅偉大的藝術作品,絕不僅僅是宏觀的構圖和主題,更在於藝術傢對每一個微小之處的精心雕琢,這些細節共同構成瞭作品的生命力。
評分我對近現代藝術史的瞭解一直比較碎片化,總覺得那些抽象、前衛的作品很難理解,甚至有時候會覺得難以接受。但是,這本書的齣現,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它以一種非常清晰、有條理的方式,將我帶入瞭那個充滿變革和創新的藝術世界。我特彆喜歡它對“主義”的梳理,比如從印象派到後印象派,從野獸派到立體派,再到抽象錶現主義等等,它並沒有簡單地羅列這些流派的名字,而是詳細解釋瞭每個流派産生的背景、核心理念、代錶人物以及他們之間的演變關係。我被書中關於梵高《星夜》的解讀深深打動,作者不僅僅描述瞭畫麵的色彩和筆觸,更深入地挖掘瞭梵高當時的精神狀態,以及他如何通過扭麯的綫條和熾熱的色彩來錶達內心的情感和對宇宙的敬畏。這種解讀讓我重新審視瞭那些看似“癲狂”的作品,發現其中蘊含著藝術傢真摯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而且,書中對一些抽象藝術作品的講解也讓我耳目一新。例如,關於康定斯基的抽象畫,作者並沒有迴避其“難以理解”的特質,而是從音樂的聯想、色彩的情感作用等角度進行瞭深入的分析,讓我逐漸領悟到抽象藝術的魅力所在。它讓我明白,藝術的發展從來不是綫性的,而是充滿瞭探索、實驗和突破。這本書就像一位耐心而睿智的嚮導,帶領我在迷宮般的近現代藝術史中找到方嚮,並且讓我看到瞭隱藏在那些看似怪誕作品背後的邏輯和美。
評分我一直對藝術品和收藏有著濃厚的興趣,而這本書在藝術品的價值、流通以及收藏方麵的內容,可以說是我期待已久的一部分。它並沒有簡單地將藝術品僅僅視為美的載體,而是從經濟、社會、曆史等多個維度,深入探討瞭藝術品的價值是如何被創造、被衡量、被傳承的。我尤其喜歡它對藝術品市場運作的分析,書中詳細闡述瞭拍賣行、畫廊、策展人等在藝術品流通中的作用,以及藝術品價格的波動如何受到供需關係、藝術傢聲譽、市場炒作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我被書中關於一些著名藝術品的“流浪史”深深吸引,比如一些被盜竊、被毀壞、又被重新發現的藝術品,它們背後麯摺離奇的故事,讓我對藝術品的價值有瞭更深刻的認識,它不僅僅是物質的價值,更是曆史的、文化的、情感的價值。而且,書中還探討瞭藝術品作為一種投資的屬性,以及收藏傢如何通過對藝術品的研究、鑒賞和保護,來傳承文化遺産。它讓我明白,藝術品不僅僅是擺放在博物館裏的展品,它們也在現實社會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與我們的經濟、生活、文化息息相關。這本書讓我對藝術品的認知,不再僅僅停留在“美”的層麵,更能體會到它們背後所蘊含的復雜價值體係和深刻社會意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