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器件数值模拟计算方法是现代计算数学和 工业与应用数学的重要领域。半导体器件数值模拟是 用电子计算机模拟半导体器件内部重要的物理特性, 获取有效数据,是设计和研制新型半导体器件结构的 有效工具。袁益让、刘蕴贤著的《半导体器件数值模 拟计算方法的理论和应用(精)》主要内容包括半导体 器件数值模拟的有限元方法、有限差分方法,半导体 问题的区域分裂和局部加密网格方法,半导体瞬态问 题的块中心差分方法等经典理论部分,以及半导体问 题的混合元一特征混合元方法、混合元一分数步差分 方法、半导体瞬态问题的有限体积元方法、半导体问 题的混合有限体积元一分数步差分方法、电阻抗成像 的数值模拟方法和半导体问题数值模拟的间断有限元 方法等现代数值模拟方法和技术。
本书可作为信息与计算数学、数学与应用数学、 计算机软件、计算流体力学、石油勘探与开发、半导 体器件、环境与保护、水利和土建等专业高年级本科 生的参考书或研究生教材,也可供相关领域的教师、 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前言
第1章 半导体器件数值模拟的有限元方法
1.1 半导体器件数值模拟的特征有限元和混合元方法
1.1.1 引言
1.1.2 特征有限元格式
1.1.3 特征有限元格式的收敛性
1.1.4 特征混合元格式及其收敛性
1.2 非矩形域半导体瞬态问题的交替方向特征有限元方法
1.2.1 某些预备工作
1.2.2 交替方向修正特征有限元方法
1.2.3 收敛性分析
1.3 半导体瞬态问题的变网格交替方向特征有限元方法
1.3.1 某些预备工作
1.3.2 特征修正交替方向变网格有限元格式
1.3.3 某些辅助性椭圆投影
1.3.4 收敛性分析
1.4 半导体瞬态问题的交替方向多步方法
1.4.1 交替方向多步格式
1.4.2 误差估计
1.4.3 沿特征线交替方向有限元多步格式及误差估计
1.5 半导体瞬态问题的配置方法
1.5.1 半离散配置格式
1.5.2 H1模误差估计
1.5.3 L2模误差估计
1.5.4 全离散配置格式及L2模误差估计
参考文献
第2章 半导体器件数值模拟的有限差分方法
2.1 三维热传导型半导体问题的差分方法
2.1.1 问题Ⅰ的特征差分格式
2.1.2 问题Ⅰ的收敛性分析
2.1.3 问题Ⅱ的特征差分方法和分析
2.2 三维热传导型半导体问题的特征分数步差分方法
2.2.1 特征分数步差分格式
2.2.2 收敛性分析
2.3 半导体问题的修正迎风分数步差分方法
2.3.1 迎风分数步差分方法
2.3.2 收敛性分析
2.4 半导体器件探测器模拟计算的数值方法
2.4.1 二阶迎风差分格式
2.4.2 收敛性分析
2.4.3 数值模拟结果
参考文献
第3章 半导体问题的区域分裂和局部加密网格方法
3.1 半导体瞬态问题的特征有限元区域分裂方法
3.1.1 数学模型和物理背景
3.1.2 某些预备工作
3.1.3 特征修正有限元区域分裂程序
3.1.4 收敛性分析
3.1.5 数值算例
3.1.6 总结和讨论
这本书《复杂系统中的非线性动力学与混沌控制》的阅读体验,就像是攀登一座知识的珠穆朗玛峰,需要极大的耐心和对数学美感的深刻理解。它不像一般的教材那样循规蹈矩地讲解洛伦兹吸引子或彭加莱截面,而是将这些概念融入到更广阔的物理、生物甚至经济系统中去探讨。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高维系统稳定性分析时所采用的几何直观法,它使得原本晦涩难懂的李雅普诺夫指数变得生动起来。书中的案例选择也十分新颖,例如对心律失常中周期性窗口的分析,以及湍流边界层中的时空相干结构,都极大地拓宽了读者的应用视野。然而,也必须指出,这本书对读者的数学基础要求很高,尤其是微分几何和张量分析的知识储备,如果稍有欠缺,理解起来会非常吃力。总的来说,这是一本适合研究生和资深研究人员进行深度学习的经典著作,它挑战你的思维极限,但也回报以对自然界深层规律的洞察。
评分对于从事传统电子学和半导体物理研究的工程师来说,《微纳尺度器件的热电效应与能量收集》无疑是一剂强心剂。过去,我们往往习惯于将热学和电学问题在宏观尺度上进行分离处理,但在这本书里,作者用一系列精密的实验数据和理论模型,无可辩驳地展示了在纳米尺度下,电子的能量分布如何直接影响器件的整体性能,以及如何反过来利用温差梯度来提取能量。书中对塞贝克系数的尺寸依赖性分析尤其精彩,它不仅仅是一个数学公式的堆砌,更是对界面效应、电子散射机制在极小尺度下如何改变物理特性的深刻揭示。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讨论了基于二维材料的纳米线热电偶的构建,从材料选择到薄膜沉积工艺,再到最终的性能测试,每一步都详略得当,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将基础物理原理与前沿的能量转换技术紧密结合,为下一代低功耗、自供能电子系统的设计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工程参考。
评分《先进光电子器件的量子效率分析与优化》这本书,简直是为光电领域的研究生量身定做的宝典。它的叙事逻辑非常清晰,从最基础的载流子产生、复合机制,到更复杂的空间电荷效应和界面陷阱态的影响,层层递进,逻辑严密。作者并没有停留在理想化的PN结模型,而是大量引入了真实器件中存在的各种非理想因素——比如俄歇复合、缺陷辅助隧穿等——并给出了量化分析这些损失的数学工具。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光子逃逸概率(Photon Escape Probability)的章节,它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结构设计(如光子晶体或增/减反射膜)来打破琥珀效应,极大地提升了器件的内部和外部量子效率。这本书的优势在于,它不仅仅告诉你“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告诉你“为什么会这样”以及“如何改进它”。对于任何从事LED、激光器或光电探测器开发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的分析框架,是提升器件性能上限的关键钥匙。
评分这本《面向量子计算的算法设计与实现》绝对是近些年来硬核技术领域难得一见的精品。我第一次翻开它的时候,就被那种扑面而来的学术深度给镇住了。作者显然不是那种只会停留在概念层面打转的理论家,他们对于量子比特的操控、量子门集的优化,乃至于如何将复杂的物理模型转化为可执行的量子线路,都有着极其精妙的洞察。特别值得称赞的是,书中对于Shor算法和Grover算法的经典实现路径进行了详尽的剖析,不仅展示了数学推导的严谨性,更重要的是,对于实际编程中会遇到的浮点误差、退相干噪声等工程问题,也给出了相当有价值的讨论和规避策略。很多市面上的入门读物只是蜻蜓点水地介绍了一下量子叠加和纠缠的概念,但这本书直击核心,深入到如何利用这些特性构建出能够解决实际问题的计算框架。如果你真的想从“了解量子计算”跨越到“应用量子计算”,这本书提供的理论基石和实践指导,几乎是不可替代的。我个人尤其喜欢它在最后几章中对拓扑量子计算前沿进展的介绍,视野开阔,令人振奋。
评分我最近花了大量时间研读了《计算流体力学(CFD)的高性能并行算法研究》,这本书的实用价值简直超乎想象。它避开了许多传统CFD书籍对基础 Navier-Stokes 方程的冗长推导,而是直接聚焦于如何在大规模并行计算平台上高效求解这些方程。作者对于有限体积法(FVM)在非结构化网格上的离散化误差控制,特别是对于激波捕捉的高分辨率格式(如 WENO 和 MUSCL),给出了非常细致的程序级实现细节。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关于多尺度模拟(LES/DNS 混合)的耦合策略,以及如何利用 GPU 加速 FFT-based 求解器来处理周期性边界条件。书中提供的并行化策略,比如领域分解和消息传递接口(MPI)的应用范例,都具有极强的实战性,让我直接可以将书中的思想应用到我们现有的大型风洞模拟代码的优化中。对于那些希望将CFD从单核工作站提升到千万核超级计算机级别的工程师和科学家而言,这本书绝对是案头必备的“操作手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