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MTS无线网络规划与优化(第2版)

UMTS无线网络规划与优化(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芬莱奥Laiho,J.,芬瓦克尔Wacker,A. 著
图书标签:
  • UMTS
  • 无线网络
  • 网络规划
  • 网络优化
  • 移动通信
  • 通信工程
  • 无线通信
  • 3G
  • 优化技术
  • 射频规划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072789
商品编码:29738220741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8-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UMTS无线网络规划与优化(第2版)

定价:69.00元

售价:46.9元,便宜22.1元,折扣67

作者:(芬)莱奥(Laiho,J.),(芬)瓦克尔(Wacker,A.)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9-01

ISBN:978712107278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722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首先介绍了网络规划和优化的需求,并对UMTS的结构进行了综述。讨论了用于无线网络定制和规划的WCDMA规定的链路性能指示器。然后对无线网络的规划、无线资源的管理、WCDMA和GSM的联合规划、小区的配置和部署策略进行了讨论,并对覆盖和容量的增强技术进行了分析。接着,对高层无线网络的优化过程进行了讨论,并描述了UMTS关于模型、需求、业务特性的服务质量和QoS管理规则,以及无线接入的自动调节和高级监控,以及其他3G无线接入技术。
  本书可作为从事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和设备的研发人员、网络运营商、网络规划者和操作者的技术指导用书,也可作为无线通信专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的参考读物。

目录

章 绪论
 1.1 蜂窝网历史概要
 1.2 无线网络规划演进
 1.3 无线网规划及UMTS优化概要
 1.4 未来发展趋势
  1.4.1 面向服务驱动的网络管理
  1.4.2 无线局域网WLAN
  1.4.3 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
 参考文献
第2章 应用于UMTS中的WCDMA
 2.1 扩频CDMA系统的数学背景
  2.1.1 多址接入
  2.1.2 扩频调制
  2.1.3 对窄带干扰的容限
 2.2 直接序列扩频系统
  2.2.1 调制示例
  2.2.2 对宽带干扰的容限
  2.2.3 多径环境中的操作
 2.3 CDMA在无线蜂窝网中的应用
  2.3.1 频率再用
  2.3.2 软切换
  2.3.3 功率控制
 2.4 WCDMA的逻辑、传输和物理信道
  2.4.1 UMTS高层结构模型
  2.4.2 无线接口协议结构和逻辑信道
  2.4.3 传输信道
  2.4.4 物理信道以及传输信道的映射FDD
  2.4.5 高速下行分组接入HSDPA
  2.4.6 UTRAN中的定时和同步FDD承载
  2.4.7 扩频、扰码和信道化概念
 2.5 WCDMA无线链路性能指标
  2.5.1 定义
  2.5.2 根据多径信道的条件和业务进行分类
  2.5.3 链路层仿真原理
  2.5.4 实际网络中支持链路层性能测量的物理层测量
 参考文献
第3章 WCDMA无线网络规划
 3.1 度量
  3.1.1 在无线链路预算中特殊的WCDMA问题
  3.1.2 接收机灵敏度估计
  3.1.3 阴影效应的容限和软切换增益估算
  3.1.4 小区范围和小区覆盖面积的估计
  3.1.5 在初始规划阶段的容量和覆盖分析
  3.1.6 提供HSDPA的WCDMA网络的测量
  3.1.7 无线网络控制器的度量
 3.2 详细的规划
  3.2.1 对无线网络规划工具的一般要求
  3.2.2 初始化:定义无线网络层
  3.2.3 详细的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的迭代
  3.2.4 相邻信道干扰的计算
  3.2.5 后期处理:网络覆盖的估计和公共信道的分析
 3.3 用静态模拟器对测量进行校验
  3.3.1 宏小区网络设计
  3.3.2 模拟器参数介绍
 3.4 用动态模拟器对静态模拟器的校验
  3.4.1 动态模拟器介绍
  3.4.2 结果比较
 3.5 无线网络规划的优化
  3.5.1 理想的情况
  3.5.2 Shinjuku实例
 3.6 多运营商环境下WCDMA的干扰
  3.6.1 相邻信道的干扰源ACI
  3.6.2 小连接损耗
  3.6.3 盲区
  3.6.4 相邻信道干扰的模拟情况
  3.6.5 避免相邻信道干扰的无线链路规划指南
 3.7 小区配置策略
  3.7.1 网络构建
  3.7.2 WCDMA网络的分层小区结构
 参考文献
第4章 无线资源的利用
第5章 WCDMA-GSM联合规划问题
第6章 提高容量及覆盖范围的方法
第7章 无线网络的优化
第8章 UMTS服务质量
第9章 高级分析方法与无线接入网自动调节
0章 其他3G无线接入技术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移动通信网络:从2G到5G的演进与未来展望》 内容简介: 本书系统性地梳理了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脉络,深入剖析了从2G到5G各个世代的核心技术演进,并对未来的6G发展趋势进行了前瞻性探讨。全书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全面、深入的移动通信网络知识体系,帮助理解当下网络的技术基础,并把握未来发展方向。 第一部分:移动通信的基石——从1G到3G 本部分将带领读者回顾移动通信技术的萌芽与早期发展。 第一章 移动通信的起源与早期探索: 追溯无线通信的早期概念,介绍早期的移动电话系统,包括模拟通信的原理、局限性以及为数字通信奠定的基础。我们将探讨模拟时代的代表性技术,例如AMPS(Advanced Mobile Phone System),并分析其在频谱效率、语音质量和移动性方面的挑战。 第二章 第二代移动通信(2G):数字时代的曙光(GSM): 深入解析2G技术的出现,重点聚焦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这一标志性标准。我们将详细介绍GSM的架构,包括其核心网(MSC, HLR, VLR等)、无线接入网(BTS, BSC等)以及终端。此外,还将探讨GSM的关键技术,如时分多址(TDMA)、频分多址(FDMA)以及全数字编码技术,分析其如何实现更高的频谱效率和更好的语音质量。本章还会涵盖GSM提供的基本业务,如语音通话、短消息服务(SMS)和数据业务(GPRS/EDGE),并讨论其在全球范围内的普及和影响。 第三章 第三代移动通信(3G):迈向高速数据时代(WCDMA/CDMA2000): 详细阐述3G技术带来的革命性变化,即对高速数据传输能力的需求。我们将深入分析3G的两大主要技术标准:WCDMA(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和CDMA2000。对于WCDMA,我们将探讨其核心技术,如宽带扩频、交织、卷积编码、交错等,分析其如何实现更高的用户容量和数据速率。同时,也会介绍WCDMA的网络架构,包括UMTS核心网(CN)、无线接入网(RAN)及其组成部分(NodeB, RNC等)。对于CDMA2000,我们将分析其与IS-95的演进关系,讲解其采用的扩频技术和信道结构,并比较WCDMA和CDMA2000在技术特点、性能表现和部署策略上的异同。本章还将回顾3G时代的重要应用,如移动互联网浏览、视频通话以及多媒体消息服务,并讨论3G技术在普及移动数据业务方面起到的关键作用。 第二部分:4G LTE:高速宽带的普及者 本部分将聚焦于4G LTE技术的成熟与普及,以及其对移动通信产业的深远影响。 第四章 第四代移动通信(4G LTE):IP化核心网与OFDMA的威力: 深入剖析4G LTE(Long-Term Evolution)的核心技术和网络架构。我们将重点介绍LTE的关键创新,包括OFDMA(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在下行链路和SC-FDMA(Single-Carrier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在上行链路的应用,分析其如何实现更高的频谱效率、更强的抗干扰能力以及更灵活的带宽配置。同时,我们将详细讲解LTE的网络架构,包括EPC(Evolved Packet Core)的核心网,以及其关键组件如MME(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S-GW(Serving Gateway)、P-GW(PDN Gateway)和HSS(Home Subscriber Server)。此外,还将介绍LTE的无线接入网eNodeB(evolved NodeB),以及其与EPC的接口。本章还会探讨LTE的重要特性,如软切换、硬切换、载波聚合(Carrier Aggregation)以及QoS(Quality of Service)机制,分析这些特性如何支撑高速数据业务和多样化应用。 第五章 LTE-Advanced与LTE-Advanced Pro:性能的持续提升: 进一步探讨LTE技术的演进,聚焦LTE-Advanced(LTE-A)和LTE-Advanced Pro。我们将详细介绍LTE-A在关键技术上的突破,包括更高阶的调制编码方案(如256QAM)、载波聚合的扩展(支持更多载波和更高带宽)、MIMO(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技术的增强(如4x4 MIMO)以及CoMP(Coordinated Multi-Point)技术。同时,分析LTE-Advanced Pro在引入V2X(Vehicle-to-Everything)通信、NB-IoT(Narrowband IoT)和eMTC(enhanced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等物联网技术方面的贡献。本章将深入解析这些增强特性如何进一步提升网络吞吐量、降低时延、扩展网络容量,并为5G的到来奠定基础。 第三部分:5G时代:万物互联的新纪元 本部分将全面介绍5G技术,解析其关键特性、应用场景以及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第六章 第五代移动通信(5G):三大场景与核心技术: 深入解析5G的三大典型应用场景:eMBB(enhanced Mobile Broadband,增强移动宽带)、mMTC(massive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s,海量机器类通信)和uRLLC(ultra-Reliable 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s,超可靠低时延通信)。我们将详细介绍支撑这些场景的关键技术,包括: 新空口(NR,New Radio): 讲解5G NR的设计理念,包括灵活的帧结构、更广泛的频谱使用(Sub-6GHz和毫米波,mmWave)、大规模MIMO(Massive MIMO)技术(如波束赋形Beamforming)、先进的信道编码(如Polar码和LDPC码)以及新的多址接入方案。 核心网(5GC,5G Core): 介绍5G核心网的全面IP化、服务化架构(SBA,Service-Based Architecture)、网络功能虚拟化(NFV,Network Functions Virtualization)和软件定义网络(SDN,Software-Defined Networking)的应用,以及切片(Network Slicing)技术如何实现网络资源的按需分配和定制化服务。 毫米波(mmWave)技术: 深入分析毫米波频段的特性、优势(如巨大的可用带宽)和挑战(如传播损耗大、穿透性差),以及为克服这些挑战而设计的关键技术,如波束赋形、小基站密集部署等。 边缘计算(MEC,Multi-access Edge Computing): 讲解边缘计算与5G的协同作用,如何将计算和存储能力部署在网络边缘,从而降低时延,提升业务处理效率,支撑对时延敏感的应用。 第七章 5G的应用场景与行业赋能: 详细阐述5G技术在各个行业的广泛应用潜力。 增强移动宽带(eMBB): 探讨5G如何彻底改变用户体验,包括超高清视频(4K/8K)、VR/AR(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云游戏等沉浸式体验。 海量机器类通信(mMTC): 聚焦于物联网(IoT)的爆发式增长,讲解5G如何支持海量设备的连接,并赋能智慧城市、智能家居、智慧农业、智慧工业等场景。 超可靠低时延通信(uRLLC): 强调5G在关键任务应用中的作用,如自动驾驶、远程医疗(手术)、工业自动化(智能制造)、无人机控制等,分析其对可靠性和时延的极致要求。 行业解决方案: 针对特定行业(如制造业、医疗、交通、能源等)提供5G解决方案的案例分析,展示5G如何驱动数字化转型和业务创新。 第八章 5G的安全挑战与隐私保护: 深入探讨5G网络面临的安全风险和挑战,包括: 攻击面扩大: 分析5G网络架构的复杂性(如虚拟化、切片)如何引入新的攻击向量。 设备安全: 讨论海量物联网设备的安全隐患,以及如何保障终端设备的安全性。 数据隐私: 探讨在海量数据传输和处理过程中,如何有效保护用户和企业的数据隐私。 安全解决方案: 介绍5G安全的设计原则,包括端到端的安全防护、身份认证、加密机制、入侵检测和响应等,以及安全切片和边缘安全的重要性。 第四部分:面向未来:6G展望与移动通信的持续演进 本部分将放眼未来,探讨6G技术的发展方向和可能带来的变革。 第九章 6G:通感一体化与智能世界的愿景: 展望6G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核心能力。我们将探讨6G可能具备的关键特性,如: 全频谱覆盖: 讨论6G对更高频段(太赫兹THz)的探索,以及如何实现地面、天空和卫星网络的融合通信。 感知通信一体化: 深入分析“通感一体化”(Integrated Sensing and Communication, ISAC)的概念,即通信信号同时具备通信和感知环境的能力,这将极大拓展通信网络的边界。 超智能网络: 预测AI(人工智能)将在6G网络中扮演核心角色,实现网络的自我优化、自我修复和智能化决策,以及AI原生网络的设计理念。 沉浸式扩展现实(iXR): 展望6G将支持更加逼真的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融合,实现全息通信、触觉互联网等前沿应用。 新的网络架构: 探讨6G可能采用的分布式、去中心化网络架构,以及区块链等技术在安全和信任方面的应用。 第十章 移动通信产业的未来挑战与机遇: 总结移动通信技术演进中的普遍规律,并分析未来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技术挑战: 探讨新频谱的利用、功耗的控制、芯片的突破、网络部署的成本等技术瓶颈。 标准与治理: 分析全球标准化进程的复杂性、国际合作的重要性以及频谱资源的管理与分配。 商业模式创新: 讨论运营商和设备商如何适应新的技术和市场需求,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和价值创造方式。 社会影响: 审视移动通信技术对社会、经济、生活方式的持续深刻影响,以及如何负责任地推动技术发展。 本书特点: 体系完整: 从移动通信的起源讲到未来6G展望,覆盖了各个世代的核心技术和发展趋势。 技术深入: 对关键技术进行了详细的原理剖析和原理讲解,适合技术研究者和工程师。 应用广泛: 结合实际应用场景,展示了技术如何赋能各行各业。 前瞻性强: 对6G等未来技术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预测。 语言严谨: 力求用清晰、准确的语言表达复杂的通信原理。 本书适合通信工程、电子工程、计算机科学等相关专业的学生、科研人员,以及在通信行业工作的工程师、技术管理者、产品经理等,是了解移动通信技术演进、掌握前沿技术、把握行业未来发展趋势的必备参考书。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有一种独特的“娓娓道来”的亲切感,尽管主题是高度专业化的无线技术,但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用一种非居高临下的姿态与读者交流。行文之中穿插了许多前辈在实际项目中遇到的“坑”以及他们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经验总结,这些“小故事”和“经验之谈”就像是技术沙漠中的绿洲,适时地缓解了长时间阅读技术细节带来的枯燥感。我发现,相比于那些冰冷的说教式写作,这种带有温度的叙述方式,更容易让人产生共鸣和记忆。它让你感觉自己不是在阅读一本教科书,而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进行一对一的深度交流,他不仅告诉你正确答案,还会分享那些未被记录在标准文档里的行业“潜规则”和最佳实践,这种体验非常宝贵。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组织逻辑严密到令人称奇的地步,它不像某些教材那样将所有知识点一股脑地堆砌在一起,而是采用了一种非常清晰的、由浅入深的学习路径。第一部分的基础概念介绍得极为平实,即便是对通信行业背景知识了解不多的人,也能顺畅地跟上作者的思路。然后,随着章节的推进,难度曲线被设计得极其平滑,每增加一个新的复杂度,前面铺垫的知识点都会立刻派上用场,形成一个强大的知识闭环。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容易引起混淆的术语时所采用的对比分析手法,他们会并列展示不同标准下的定义差异,并通过实际的案例场景来佐证,这大大降低了理解上的歧义。这种结构安排,使得学习过程不再是零散知识点的记忆,而更像是在搭建一座结构坚固的知识高塔,每增加一层,都能看到更广阔的视野。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合着烫金的字体,透着一股子专业和稳重。我拿到手的时候,那种纸张的质感就感觉很棒,不是那种廉价的光滑纸,而是略带纹理的哑光纸,翻起来手感很舒服。内页的排版也做得极其用心,图表和文字之间的留白把握得恰到好处,即便是像我这种长时间盯着屏幕看文字的人,阅读起来也不会感到眼睛特别疲劳。尤其要夸赞的是,那些技术示意图,线条清晰,逻辑流程图的箭头指示非常明确,即便是初次接触某个复杂概念时,也能迅速抓住重点。通常技术书籍的插图容易糊弄了事,但这本书在这方面投入的精力是肉眼可见的,它不仅仅是图解,更像是一种视觉化的辅助教学工具。整体来看,出版社在制作这本书的物理实体上,确实展现了极高的水准,这对于一本专业技术读物来说,是建立良好第一印象的关键,让人在尚未深入内容之前,就已经对接下来的阅读充满了期待。

评分

从工具书的角度来衡量,这本书的检索性和实用性表现得尤为突出。它不像一些泛泛而谈的入门读物,这本书的每一章似乎都针对了某个特定的网络优化场景进行了深度剖析,这使得它非常适合作为案头工具书来使用。当我遇到特定的网络性能瓶颈问题时,我可以直接翻到相关的章节,例如关于切换流程优化或者异构网络干扰管理的部分,书中的决策树和故障排查流程图简直是“救命稻草”。更令人称赞的是,作者在内容更新上显得十分与时俱进,尽管技术迭代迅速,但这本书所涵盖的许多核心优化原则是跨代际通用的,而对于最新的技术演进,作者也给出了前瞻性的思考和引入,确保了这本书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过时。它的存在,让我的工具箱里多了一件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利器。

评分

阅读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理论深度和实际操作指导之间的平衡拿捏得炉火纯青。很多市面上的书籍要么过于偏重理论推导,公式堆砌,让人望而却步;要么就是过于偏重配置手册的罗列,缺乏对底层原理的深刻剖析。这本书则巧妙地避开了这两个极端。它在讲解例如MIMO或波束赋形这类前沿技术时,不仅提供了严谨的数学模型解释,更紧接着就给出了在实际网络部署中,如何根据现场环境参数调整相应配置的参数范围建议。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叙事方式,对于一线工程师而言简直是福音,它教会你的不仅仅是如何操作某个软件界面,而是让你真正理解为什么这个参数需要设定在这个区间内。这种注重实战经验的提炼,让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一般的学术专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