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EDA技术与应用
定价:36.00元
作者:陈新华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8-01
ISBN:9787111242796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22kg
编辑推荐
本书是针对当前电子设计自动化(EDA)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系统设计、芯片设计和电路设计中的应用软件不断升级,设计理念、设计手段不断提高的情况而编写的。在编写上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风格,由浅入深地介绍了EDA技术、各种设计仿真软件的使用方法、可编程逻辑器件的概念和基本应用、EDA综合设计等内容。 本书是作者多年教学改革的成果,其内容已经在多门课程中得到了实践,尤其是在山东省精品课程“数字电子技术”的教学中得到了充分的验证,证明本书紧跟当前科技发展的需要,符合普通高等院校电子电气信息类各专业“EDA技术与应用”的教学要求。本书既可作为教材和参考书,也可作为电子行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入门读物和软件操作手册,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对有关内容加以组合和取舍。
内容提要
本书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主要内容包括:EDA技术;电路设计仿真软件:PSpice、Multisim8的使用方法;可编程逻辑器件的工作原理、分类及应用;硬件描述语言Vetilog HDL的语法要点与设计实例;数字集成软件QuartLts Ⅱ、仿真软件ModelSim、综合软件Synplify Pro等的使用方法及设计流程;EDA技术综合设计实例。
本书内容全面,注重基础,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实用性,并使用大量图表说明问题,编写简明精炼、针对性强,设计实例都通过了编译,设计文件和参数选择都经过验证,便于读者对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本书配有免费电子课件,欢迎选用本书作教材的老师登录.cmpedu.下载或发邮件到wbj@cmpbook.索取。
本书可作为高等工科院校电子电气信息类各专业“EDA技术与应用”方面的教材或参考书,也可作为计算机仿真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的实训课程教材,还可作为广大电子设计人员的设计参考书或使用手册。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在介绍具体EDA工具链时,展现出一种非常务实和前瞻性的平衡感。它没有过度偏向某一个特定的商业软件,而是将重点放在了那些跨平台、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底层概念上。比如,在介绍验证方法学时,作者详尽地剖析了从功能仿真到形式验证,再到覆盖率驱动验证(CBV)的演进路径。特别是对UVM(Universal Verification Methodology)的介绍,虽然篇幅不算冗长,但其对测试平台结构、参考模型建立和约束随机激励的阐述,抓住了核心精髓。对于习惯于传统仿真方式的工程师来说,这部分内容无疑是一次及时的升级指南。更难能可贵的是,书中对于新兴的低功耗设计技术,如时钟门控(Clock Gating)和电源门控(Power Gating)的原理和实现方式也进行了细致的梳理,这显示出作者对行业最新趋势的敏感度,确保了读者获取的知识体系不会很快过时。
评分全书的中间部分,集中火力于数字IC设计流程的各个关键阶段,内容密度之高,令人印象深刻。当我深入到逻辑综合和静态时序分析(STA)章节时,那种对细节的把控力简直令人叹服。作者没有停留在工具软件操作层面的介绍,而是深入挖掘了背后的数学模型和优化算法。比如,在讲解电路优化时,书中穿插的那些关于门级优化和寄存器传输级(RTL)优化的对比案例,清晰地展示了不同抽象层次下,设计者需要权衡的性能、面积和功耗(PPA)的三角关系。对于STA的讲解尤其到位,它不再是简单的“时序违例检查”,而是详细阐述了建立时间、保持时间、时钟偏差等参数是如何相互作用,并最终影响到设计的时序裕度的。我曾试着将书中的理论模型与我在实际项目中遇到的时序收敛难题进行印证,发现书中的指导原则几乎可以完美映射到工业界的实际操作中,这使得这本书的实践价值远超一般教科书的理论讲解范畴。
评分这部《EDA技术与应用》的封面设计得非常简洁有力,黑白灰的主色调透露出一种严谨的学术气息。初次翻开它,我立刻被其详实的绪论部分所吸引。作者并没有急于抛出复杂的理论,而是花了相当大的篇幅来梳理整个电子设计自动化领域的历史脉络和学科定位。特别是关于设计流程的图示化描述,那种层次分明、步步为营的组织方式,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迅速建立起一个宏观的认知框架。书中对早期基于原理图输入的设计方法与现代基于硬件描述语言(HDL)的抽象设计范式的对比分析,尤为深刻,它不仅仅是罗列事实,更是在探讨设计思想的演进。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入具体技术模块前所做的铺垫工作,它确保了读者在面对后续复杂的逻辑综合、布局布线算法时,不会感到突兀,而是能将其视为解决特定工程问题的工具集。从这本书里,我感觉自己像是在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的带领下,稳健地走进了这个专业领域的大门,而非直接被扔进了一片理论的海洋。
评分最后的总结部分,作者并没有草草收场,而是非常巧妙地将EDA技术置于整个电子系统工程的宏大背景下进行审视。他讨论了EDA工具如何支撑异构计算(如FPGA与ASIC的协同设计)以及未来AI/ML在设计流程中的潜在应用。这种对未来图景的描绘,使得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工具手册”,更像是一份“行业发展路线图”。读完这本书,我不仅掌握了当前主流的EDA流程和技术细节,更重要的是,我获得了一种系统性的、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思维模式。它教会我如何从系统级需求出发,逐步分解、抽象,最终落实到可制造的物理实现上,同时在每一步都保持对性能和成本的清晰认识。对于任何希望在集成电路设计领域深耕的专业人士或学生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份不可多得的、兼具理论深度和工程广度的必备参考资料。
评分我个人认为,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其对“设计实现”和“物理设计”之间桥梁作用的阐述,这往往是很多教材容易忽略或一笔带过的部分。书中关于布局布线(Place and Route)的章节,简直可以看作是一部关于二维空间优化和图论应用的精彩实例集。作者通过对拥塞分析、时钟树综合(CTS)等核心流程的描述,让读者体会到,为什么看似简单的“连线”在纳米级别工艺下会成为决定最终性能的关键瓶颈。我对书中关于CTS的讨论印象尤其深刻——它不仅仅是保证时钟信号的低偏斜(Skew),更涉及到如何处理工艺角和噪声耦合。这种将抽象算法具象化为实际物理限制的描述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对硬件实现的理解深度,让我意识到,设计一个高频电路,其挑战性远超逻辑功能的实现本身,它本质上是一场与物理定律的搏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