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森·D.施密特著郭汝海、郑长彬、曹立华译的 《光波传输数值仿真(精)》这本专著系统介绍了光波 传输的基础理论、离散采样方法、基于MATLAB平台的 编码实例以及具体的应用场合,对于从事光学系统设 计,特别是激光系统设计的科研人员具有**的参考 价值。
第1章 标量衍射理论基本原理
1.1 经典电动力学基础
1.1.1 电场和磁场的源
1.1.2 电和磁场
1.2 麦克斯韦方程组的简单行波解
1.2.1 获得波动方程
1.2.2 简单行波场
1.3 标量衍射理论
1.4 习题
第2章 数字傅里叶变换
2.1 数字傅里叶变换基本原理
2.1.1 傅里叶变换:从解析到数值
2.1.2 傅里叶逆变换:从解析到数值
2.1.3 在软件中运行分立傅里叶变换
2.2 采样纯频率函数
2.3 分立和连续傅里叶变换的对比
2.4 分立化的混淆效应
2.5 信号变换的3个研究实例
2.5.1 sinec信号
2.5.2 高斯信号
2.5.3 带二次方相位的高斯信号
2.6 二维分立傅里叶变换
2.7 习题
第3章 使用傅里叶变换的简单运算
3.1 卷积
3.2 相关
3.3 结构函数
3.4 微分
3.5 习题
第4章 夫琅和费衍射与透镜
4.1 夫琅和费衍射
4.2 透镜的傅里叶变换属性
4.2.1 紧靠透镜物体
4.2.2 镜前物体
4.2.3 镜后物体
4.3 习题
第5章 成像系统和像差
5.1 像差
5.1.1 赛德尔像差
5.1.2 泽尔尼克圆多项式
5.2 成像系统的脉冲响应和传递函数
5.2.1 相干成像
5.2.2 非相干成像
5.2.3 斯特列尔比
5.3 习题
第6章 真空菲涅耳衍射
6.1 不同形式的菲涅耳衍射积分
6.2 算子符号
6.3 菲涅耳积分运算
6.3.1 一步传播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受是,它更像是一部需要反复研读的“工具书”而非快餐式的科普读物。它要求的读者必须具备一定的数学基础和物理直觉,因为它毫不留情地将读者推入了复杂问题的核心地带。每一次的阅读体验都像是一次智力上的挑战,需要集中全部注意力去跟上作者的逻辑链条,但随之而来的回报也是丰厚的,那种攻克一个难题后的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我个人认为,这本书的价值并非在于快速提供答案,而在于它系统性地培养了读者分析和解决复杂传输问题的思维框架和能力。它更像一位严厉的导师,手把手地引导你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自洽的分析体系,是技术人员案头不可或缺的重量级参考资料。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中带着一丝科技感的封面配色,仿佛在预示着即将翻开的每一页都将是一场深入的理论探索之旅。我特地去书店仔细触摸了一下纸张的质感,厚实而细腻,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这对于一本需要大量公式推导和图表分析的专业书籍来说,简直是太贴心了。光是捧着它,就能感受到作者在排版和细节处理上的用心良苦,每一个章节的过渡都显得如此自然流畅,让人有一种忍不住想要立刻沉浸其中的冲动。我尤其欣赏它在章节标题上的精妙处理,既专业又不失引导性,暗示了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让人对即将学习到的知识点充满了期待,相信这绝对是一本能让人静下心来,带着敬畏之心去研读的佳作。从初步的浏览来看,这本书的结构布局非常合理,初学者和资深研究者似乎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切入点,这无疑是提高阅读体验的关键因素之一。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充满了学者的严谨与匠人的专注,语言上虽然专业性极强,但却透着一股清晰而克制的叙述力量,没有丝毫的冗余和矫揉造作。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在引用前人工作时表现出极大的尊重和准确性,参考文献的引用系统做得非常规范和详尽,这对于我们进行背景调研和深入拓展阅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书中的图表制作水平也达到了一个极高的标准,它们不仅仅是公式的视觉辅助,更是独立的信息载体,每一个坐标轴的标注、每一个曲线的对比都经过了深思熟虑,使得复杂数据的解读变得直观易懂。这种对每一个细节的把控,体现了作者对待学术的最高敬意,让人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被感染上一种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
评分对于那些依赖于软件工具进行模拟验证的工程师或研究人员来说,这本书的价值简直是无法估量的。我发现它在讲解完理论推导后,会非常自然地衔接到实际的数值方法构建上,详尽地阐述了每一步离散化、收敛性判断以及误差分析的内在逻辑。这种实践与理论紧密结合的写作风格,避免了许多纯理论书籍过于“空中楼阁”的弊端。更重要的是,作者在讨论算法选择时,并非简单地推荐某一种“万能药”,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数值格式在处理特定物理场景时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这一点对于优化模拟效率和确保结果可靠性至关重要。我期待着能将书中的方法论直接应用到我手中的实际工程问题中去,相信它能为我的项目提供坚实的方法论支撑,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
评分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广度简直令人叹为观止,它不仅仅停留在对现有模型的罗列和简单复述上,更是在核心概念的阐释上挖掘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见解。我注意到作者在引入新概念时,往往会先从一个清晰的物理图像入手,然后逐步过渡到严谨的数学描述,这种“由表及里”的叙事方式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特别是在涉及到复杂边界条件和非线性效应的章节,作者的处理方式显得尤为老辣和成熟,既保证了数学推导的严密性,又通过生动的类比帮助读者建立直观认识。读完其中关于某一特定传输模式特性的章节后,我感觉自己对过去那些模糊不清的概念豁然开朗,仿佛有一层迷雾被瞬间拨开,这对于我后续开展自己的课题研究无疑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这本书无疑是站在了该领域前沿思想的制高点上,迫使读者必须以一种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和吸收知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