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信号与系统分析基础
定价:20.80元
售价:14.1元,便宜6.7元,折扣67
作者:姜建国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1994-02-01
ISBN:978730201415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4kg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信号通过线性时不变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分析处理方法。前八章讲述确定的分析、变换域分析及滤波器。后四章介绍*信号的分析与处理,包括*信号的描述,线性时不变系统对*信号的响应,线性小二乘滤波,谱分析等。为便于读者比较,前八章采用了连续时间信号与系统和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和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交叉叙述的体系。本书选材简练,并注意了与有关专业的实际应用相结合。
本书可作为电机工程、自动化、核物理、机械、生物医学等专业大学本科生教材,也可供有关科技人员参考。
章 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
1.1 概述
1.2 信号的分类
1.3 某些典型的信号
1.4 奇异信号
1.5 连续信号的时域分解
1.6 系统的描述
1.7 系统的分类
习题
第2章 单输入单输出系的时域分析
2.1 概述
2.2 连续系统的时域分析
2.3 离散系统的时域分析
2.4 系统的单位冲激响应与单位样值响应
2.5 卷积积分
2.6 卷积和
习题
第3章 傅里叶变换
3.1 概述
3.2 非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变换
3.3 傅里叶变换的性质
3.4 卷积定理
3.5 周期信号的傅里叶变换
3.6 抽样信号的傅里叶变换与抽样定理
习题
第4章 离腊傅里叶变换与快速傅里叶变换
4.1 概述
4.2 离散傅里叶变换
4.3 离散傅里叶变换的性质
4.4 快速傅里叶变换
4.5 离散傅里叶变换的应用
习题
……
第5章 拉普拉斯变换和连续时间系统的s域分析
第6章 z变换及其应用
第7章 滤波器
第8章 系统分析的状态变量法
第9章 信号的描述
0章 信号通过线性时不变系统
1章 小均方误差线性滤波
2章 谱估计
参考文献
这本关于全球气候变化对极地生态系统影响的报告文学作品,读来令人心情沉重,却又充满了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作者不是一个纯粹的科学家,而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探险家和记录者。书中没有充斥着复杂的碳循环模型和大气动力学图表,而是通过追踪几代因纽特猎人的口述历史,来描绘北极冰盖的退缩。那些关于海豹迁徙路线的改变、传统捕鱼地点的消失,以及随之而来的文化冲击,都被记录得极其真实和感人。我尤其被其中对北极熊个体命运的追踪故事所触动——主人公记录了一只母熊为了寻找稳定的浮冰而游过创纪录距离的艰难旅程,这种将宏大叙事与微观个体命运相结合的手法,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情感张力。它成功地将抽象的“气候危机”具象化为我们能感同身受的生存困境,迫使读者直面人与地球之间日益紧张的关系,是一部兼具人文关怀和纪实力量的力作。
评分这本新近读完的关于高级数论的著作,真是让人耳目一新。作者在阐述费马大定理的证明思路时,没有采用那种晦涩难懂的纯代数拓扑语言,而是巧妙地引入了几何直观,特别是将椭圆曲线的性质与模形式的联系,用非常生动的方式展现了出来。我记得其中有一章专门讲解了谷山-志村猜想的早期发展,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描绘那个时代数学家们在探索过程中的挣扎与顿悟,这种叙事手法让冰冷的数学公式瞬间充满了人情味。尤其是对安德鲁·怀尔斯在普林斯顿那段孤独的研究岁月,描写得细致入微,几乎能让人感受到那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转换。对于初次接触数论深层内容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友好,它不是直接抛出结论,而是像一位耐心的向导,一步步引领我们穿过那些复杂的理论迷宫,最终抵达那些宏伟的数学景观。读完后,我对数论的理解不再停留在高中代数那点皮毛,而是有了一种对数学美学更深层次的敬畏。
评分我最近接触到的一本关于现代计算机操作系统内核设计的参考书,简直是软件工程师的“武功秘籍”。它没有过多地涉及高层级的应用编程接口(API),而是将笔触深深地扎入了内存管理和进程调度的底层逻辑。书中对于TLB(转换后援缓冲区)的刷新机制的阐述,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清晰:通过对比不同架构下,内核如何与硬件寄存器交互来实现地址空间的切换,让我对虚拟内存的实际工作流程有了一个醍醐灌顶的认识。作者采用了一种自顶向下的分解方式,从系统启动流程开始,逐步深入到中断处理和并发控制。其中关于锁和无锁数据结构的性能权衡分析,提供了大量的实际基准测试数据和代码片段,而不是空泛的理论推导。这本书的优势在于其极度的实用性和前沿性,它不仅仅是在描述“是什么”,更是在剖析“为什么是这样设计”以及“如何能做得更好”,对于希望深入理解系统性能瓶颈的开发者来说,是不可多得的宝藏。
评分最近翻阅的这本关于二十世纪实验物理学史的文集,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旧时光的大门。它聚焦的不是那些耳熟能详的伟大实验的精确数据,而是实验者们在设备简陋、理论尚未完全成熟的环境下,如何与自然进行“对话”的整个过程。书中有一段关于卢瑟福如何设计核反应实验的描述,让我印象深刻:他们如何克服背景噪音的干扰,如何从海量的随机撞击数据中筛选出有意义的信号,那简直就是一场与概率的殊死搏斗。作者没有堆砌复杂的物理定律,而是通过大量的访谈记录和手写笔记的复原,展现了科学发现中那种“试错”的常态。最精彩的是,它探讨了当时科学共同体内部对于新发现的怀疑、接受与最终确立的过程,这种社会学层面的分析,比单纯的物理原理描述要深刻得多,让人反思科学知识是如何被构建和验证的。这本书的排版也很有特色,夹杂着许多泛黄的旧照片和原始图表,极大地增强了历史的真实感和沉浸感。
评分这是一部关于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雕塑艺术的专题研究,其深度和广度远超出了我预期的艺术史读物。作者将重点放在了米开朗基罗青年时期那些鲜为人知但至关重要的作品上,尤其对大卫像的创作背景进行了近乎考古式的挖掘。书中详细对比了不同大理石矿脉的物理特性如何影响雕刻家对肌肉线条和布料褶皱的处理,这种跨学科的视角非常新颖。更妙的是,作者引入了当时的行会制度和赞助人制度,分析了艺术家的经济状况和政治立场如何潜移默化地塑造了他们的创作主题和风格取向。我特别欣赏作者对“未完成”作品的解读,他认为那不仅仅是时间或资源的限制,更可能是艺术家本人对完美概念的超越与自我限制的一种哲学体现。这本书的语言非常典雅,充满了对形态和光影的细腻捕捉,读起来就像是在欣赏一件精美的艺术品,而不是在阅读一本学术论著,每一个句子都经过了精心的打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