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 2009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 科学出版社

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 2009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 科学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 著
图书标签:
  • 科技发展
  • 中国科技
  • 战略研究
  • 2009年
  • 科学出版社
  • 研究报告
  • 科技政策
  • 创新发展
  • 科技战略
  • 中国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河北省新华书店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271747
商品编码:29738848544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0-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 2009

定价:68.00元

作者: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04-01

ISBN:9787030271747

字数:368000

页码:20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大16开

商品重量:0.5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报告的主题是金融危机、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报告围绕金融危机和经济周期的起源及创新的关系作了深入的分析。报告解剖了美国金融危机的深层原因,并对我国及地方如何应对这场危机作了分析。然后,报告结合中国制造业的发展现实,就如何进行危机后的技术创新能力建设与产业升级提出了看法和政策建议。
此外,报告还对一年以来的若干热点问题进行了分析,包括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跨国公司如何应对金融危机、集成电路产业的创新能力建设、创新文化建设等。
本报告可供各级领导干部、有关决策部门、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以及大专院校的师生参考。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 2009》 内容梗概 《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 2009》由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编撰,科学出版社出版,是一部系统梳理、深入分析2008年度中国科技发展状况、面临挑战与未来趋势的权威性报告。本书以宏观的视角,聚焦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发展战略核心驱动力的地位,从多个维度全面展现了中国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应用、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的进展与成就。 报告首先对2008年全球及中国宏观经济环境与科技发展大背景进行了审视,指出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科技创新在稳定经济增长、 Reindustrialization 战略以及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方面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在此基础上,报告系统回顾了2008年中国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发等领域的投入与产出,通过翔实的数据和案例,展现了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在突破关键技术、解决“卡脖子”问题方面的努力与成效。 在技术开发与产业化方面,报告深入剖析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态势,如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的技术进步和市场应用情况。报告特别关注了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的增长动力,以及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完善与优化。通过对不同行业、不同区域科技发展水平的对比分析,报告揭示了中国科技发展中存在的区域差距、产业结构不均衡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人才被视为科技创新的根本,报告对2008年中国科技人才队伍的规模、结构、培养与引进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报告探讨了如何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激发人才活力,特别是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与支持,以及如何吸引和留住国际顶尖人才,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高地。 在体制机制改革方面,报告重点评估了2008年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进展与成效,包括科研项目管理、科研经费使用、知识产权保护、产学研协同创新等方面的改革举措。报告强调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对于激发创新活力、提高科技创新效率的积极作用,并对改革中遇到的挑战和瓶颈进行了深入探讨,为未来的改革方向提供了参考。 此外,报告还关注了科技发展对社会民生的影响,例如在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公共卫生、灾害预防等领域的科技应用成果,以及科技创新如何助力解决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报告也对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进行了梳理,分析了中国在参与全球科技创新治理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如何通过国际合作提升中国科技的国际影响力。 《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 2009》不仅是对过去一年中国科技发展状况的全面总结,更是一份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性的研究成果。报告通过深入的分析和严谨的论证,为政府决策者、科研人员、企业家及社会各界了解中国科技发展脉络、把握发展机遇、应对潜在挑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本书特点 《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 2009》以其以下几个显著特点,成为一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科技发展研究文献: 宏观视野与战略高度:本书的编撰主体是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这决定了报告具有得天独厚的宏观视角和战略高度。报告并非孤立地罗列数据,而是将中国科技发展置于全球科技竞争、国家发展战略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格局中进行审视和分析。报告着力于把握科技发展的方向性、全局性问题,为国家科技战略的制定和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系统全面与深度分析:报告涵盖了中国科技发展的方方面面,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化、人才、体制机制、国际合作以及科技与社会等。这种系统性确保了对中国科技发展全貌的精准描绘。在每个领域,报告都力求深入分析,不仅呈现现状,更挖掘背后的原因、面临的挑战以及潜在的发展路径,而非停留在表面描述。 数据详实与案例支撑:作为一份研究报告,本书的重要特点之一是数据的翔实性。报告在各个章节都引用了大量的官方统计数据、研究机构的调查数据以及国际对比数据,这些数据为分析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报告并非仅仅依靠枯燥的数据,而是结合了具体的科技项目、技术突破、企业案例,使得分析更具说服力和可读性。 问题导向与对策研究:报告在梳理成就的同时,也毫不回避地指出中国科技发展中存在的不足、短板和挑战。例如,在核心技术自主化、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人才培养模式、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报告都进行了坦诚的剖析。在此基础上,报告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和对策研究,为相关部门的决策提供了参考。 前瞻性与政策参考价值:虽然报告聚焦于2008年度的发展,但其分析和提出的观点都具有前瞻性。报告通过对当前趋势的把握,对未来可能出现的技术变革、发展方向以及面临的挑战进行了预测。这使得本书不仅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科技发展方向的指引,为制定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提供重要参考。 权威性与专业性:由“中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小组”编撰,并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本身就赋予了本书极高的权威性和专业性。编撰团队由国内顶尖的科技战略研究专家、政策制定者和行业领军人物组成,其研究成果代表了中国在科技发展战略领域的最高水平。 结构清晰与逻辑严谨:本书的结构安排合理,各章节之间逻辑清晰,层层递进。从宏观背景到具体领域,再到体制机制和未来展望,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分析框架。语言表达专业、准确,符合学术研究的要求,同时力求易于理解,便于不同背景的读者阅读。 总而言之,《中国科技发展研究报告 2009》是一部集宏观性、系统性、实证性、前瞻性于一体的科技发展研究巨著。它不仅为我们描绘了2008年中国科技发展的壮丽图景,更深刻地揭示了驱动科技进步的内在规律,为中国科技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宝贵的思想启示和实践指导。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嗯,说实话,挺朴实无华的,就像那种老一辈学者们青睐的严肃学术专著,没有太多花哨的色彩或引人注目的封面设计。 拿在手里感觉分量十足,这很符合一本“研究报告”的调性,让人初步建立起一种“内容扎实,不玩虚的”的预期。 内页的纸张质感还算可以,虽然不是那种高级的哑光铜版纸,但字迹印刷清晰,排版中规中矩,大量图表和数据呈现得井井有条。 这一点非常重要,毕竟,研究报告的价值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信息的准确传递上。 我注意到它采用了不少图文混排的方式来解释复杂的概念,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纯文字带来的枯燥感,使得阅读体验不至于完全陷入那种教科书式的沉闷。 不过,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这种设计风格可能显得有些“学术化过头”了,缺乏一些现代出版物试图营造的亲近感。 整体而言,这本书的外在包装,准确地传达了其作为一份官方性质、面向专业人士或深度关注者的研究成果的定位。 它不会让你在书店货架上多看一眼,但当你真正需要查阅特定年份中国科技发展的官方评估时,它的可靠性外观会让你愿意把它从书架上抽下来。 侧面看切口处理得也比较整齐,体现了出版社在基础印刷质量上的把控,毕竟,这种承载重要数据的报告,经久耐用也是一种侧面的品质保证吧。

评分

这份报告在数据呈现上的处理,可以说是它最核心的价值体现之一,但同时也暴露了研究报告的固有挑战。 制作精良的图表是其亮点,它们有效地将复杂的统计信息进行了视觉化提炼,比如不同领域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变化曲线,或者人才结构变动的饼状图等,这些直观的图形确实大大加速了信息的接收速度。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作为一份特定年份的报告,数据的时效性是无法回避的限制。 尽管报告本身在撰写时是前沿的,但一旦付梓印刷,它就立刻成为了历史的快照。 读者在阅读时需要不断地在“报告所描述的当时情况”和“我们现在所处的现实”之间进行心智上的切换和校准。 我想,这也是这类年度研究报告的宿命。 此外,虽然图表丰富,但某些地方的数据来源标注如果能再详细一些,或者提供更深入的交叉分析,或许能进一步增强其作为一手研究资料的厚度,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宏观统计层面。

评分

从整体的阅读体验来看,这本书无疑更偏向于一份“案头工具书”,而非“睡前读物”。 它更适合那些需要对特定历史节点上的国家科技政策和发展状况进行溯源、比对和专业分析的人士。 譬如,一位需要进行长期趋势研究的学者,或者一位关注行业监管导向的政策制定者,会发现它具备极高的信息密度和参考价值。 它提供的视角是自上而下的、全局性的,非常有利于理解顶层设计是如何指导具体实践的。 但对于那些仅仅对某项热门技术突破感到好奇的普通大众而言,这本书可能会显得过于庞大和枯燥,因为它花费了大量的篇幅去论述支撑这些突破的制度建设和资源配置,而非单纯描述技术本身的光芒。 总之,它的价值不在于讲述一个精彩的故事,而在于提供一个全面、扎实、且经过体系化梳理的时代科技发展侧影。 读完之后,留下的不是兴奋感,而是一种对特定历史时期发展脉络的清晰认知。

评分

在阅读过程中,我最大的感受是,这份报告展现出了一种非常审慎和务实的语言风格,几乎没有使用任何煽动性的词汇或夸张的修饰语。 它的表达是典型的“研究语言”:客观、精确、数据先行。 这种风格的好处是建立起极高的公信力,因为它似乎在努力将所有判断都锚定在可验证的事实和统计数据之上。 比如,在讨论某一时期研发投入的增长时,它会清晰地列出基数、增长率,并将其与国际标准进行对比,而不是简单地用“飞速发展”这样的形容词来敷衍了事。 这种克制的表达方式,反而更能让专业人士信服。 然而,这种严谨也带来了一定的阅读门槛,大量的专业术语和缩写如果读者不提前做功课,可能会导致理解上的停滞。 它更像是提供了一份详尽的“技术蓝图”的文字说明书,而不是一篇引人入胜的科普随笔。 语言上的“去情绪化”处理,使得报告本身更像是一个评估工具,而非观点输出的载体,这对于一份官方性质的研究成果来说,或许是最恰当的姿态。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逻辑,说实话,初读时需要一定的耐心去适应,它不是那种故事性驱动的叙事,而是典型的宏观报告体裁,层层递进,脉络清晰到近乎严苛的地步。 每一章节的标题都非常精准地概括了其涵盖的领域和重点,体现了撰写团队对研究范畴的精确界定。 我特别欣赏它在划分议题时所采取的体系化方法,从基础研究投入、人才培养,到关键技术突破、产业化应用,再到政策环境评估,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闭环分析框架。 这种结构的好处在于,它避免了对单一热点问题的过度渲染,而是提供了一个全景式的、多维度的观察视角。 读者可以很方便地根据自己的关注点,迅速定位到所需的具体分析段落。 相比于一些侧重于某个技术突破的单薄著作,这种报告的优势在于其广度和深度兼顾,即保证了覆盖面的足够广阔,又在关键指标上进行了深入的量化解读。 当然,这也意味着,如果你只是想找点轻松的科技轶事来阅读,这本书可能不太适合你;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背景知识储备,才能更顺畅地跟上报告的论证节奏和专业术语的使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