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信号与系统
:26.00元
售价:17.7元,便宜8.3元,折扣68
作者:王吉林,纪正飚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7-01
ISBN:9787118080889
字数:312000
页码:21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81kg
王吉林编著的《信号与系统(普通高等教育电子信息类十二五规划教材)》主要阐述了信号的时域分析和变换域分析,采用连续与离散并行、先时域后变换域的体系结构。本书论述清楚,概念明确,重点突出,层次清晰,便于教学。
全书共包括信号与系统、连续信号与系统的时域分析、离散系统的时域分析、连续系统的频域分析、连续系统的s域分析、z变换、系统函数7章。各个章节配有不同层次的习题,以供选用。
《信号与系统(普通高等教育电子信息类十二五规划教材)》可作为高等学校电子、通信、自动化类等各专业“信号与系统”课程的本科生教材,也可供有关科技工作者自学参考使用。
这是一本关于现代城市交通流管理的教科书,但它远超出了我预想中枯燥的线性代数应用。作者的切入点非常新颖,他从“涌现行为”的角度,探讨了人类在交通网络中的非理性集体决策如何导致宏观上的拥堵。书中引入了大量的复杂系统理论,例如将交通流类比于流体力学中的湍流现象,这一比喻极大地帮助我理解了“幽灵堵车”的成因。最为精彩的是关于智能信号灯控制算法的介绍,它不仅展示了传统的PID控制,更深入分析了基于强化学习的自适应优化策略,并通过仿真实验对比了不同策略的效率提升百分比。书中的图表制作极为精美,特别是动态交通模型的模拟截图,清晰地展示了车流密度和速度之间的非线性关系。虽然书中的数学模型部分对我来说有些吃力,但作者总能在模型之后,用清晰的语言解释这些公式在现实世界中意味着什么——比如,某个参数的微小变化,在高峰时段可能意味着几公里的延误。这本书无疑是技术人员提升专业视野的宝贵资源。
评分我最近读完了一本关于古代文学批评史的厚重典籍,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采取传统的时间线性叙事,而是以“阐释的权力”为核心主线,探讨了自亚里士多德到后结构主义思潮中,文本解读权力的转移与斗争。作者对不同时代文论家的文本进行了一种近乎“解剖”式的分析,比如他深入剖析了德里达对中心概念的消解如何颠覆了数千年来的文本权威。书中大量的引文和注释,详实到令人惊叹,光是关于贺拉斯《诗艺》中“教诲与愉悦”的辩证关系,就用了将近五十页的篇幅进行跨文化比对。对我来说,最震撼的部分在于它将文学批评与当时的社会政治背景紧密结合,揭示了批评本身是如何成为一种意识形态工具的。唯一略感不足的是,在探讨当代数字媒体对文本概念的冲击时,笔墨略显仓促,似乎是受限于篇幅,未能尽兴展开。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需要细嚼慢咽的书,它不仅仅是知识的罗列,更是一种智力上的角力,迫使读者重新审视自己对“意义”的既有成见。
评分我最近翻阅的一本关于十七世纪欧洲海权争夺史的论著,其叙事的高超令人印象深刻。作者仿佛是一位高明的编剧,将巴洛克时代的政治阴谋、经济博弈和残酷的海战熔铸一炉。它聚焦于英荷三次战争及其背后错综复杂的商业利益链条,对东印度公司的运作模式进行了极其细致的描摹。我特别佩服作者的史料驾驭能力,大量的航海日志、海关记录和私人信件被巧妙地穿插在宏大的历史叙述中,使得那些冰冷的数字和条约变得有血有肉,仿佛能闻到火药味和咸湿的海风。书中的重点部分,如特拉法加海战前夕各国海军的物资准备对比,分析得入木三分,揭示了后勤保障如何决定了最终的胜负。这本书的论证逻辑极其缜密,几乎找不到可以被轻易攻破的薄弱环节,它成功地将“海洋”从一个地理概念提升为一种决定历史走向的战略要素。读完后,对那个时代欧洲列强心态的理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
评分这本关于理论物理学基础的著作,内容编排之严谨,令人叹为观止。作者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抽象到令人头皮发麻的量子纠缠概念,通过层层递进的数学推导,最终化为清晰可见的物理图像。我尤其欣赏它在描述狭义相对论部分的处理方式,没有陷入过多的哲学思辨,而是紧紧抓住洛伦兹变换的几何本质,一步步推导出时间膨胀和长度收缩的必然性。书中的插图虽然不多,但张张都是点睛之笔,比如对四维时空扭曲的示意图,简练却极富启发性,让我这个非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窥见宇宙运行的深层逻辑。当然,阅读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某些关于弦理论的章节,即使放慢速度,反复研读公式,仍然需要耗费极大的心神去捕捉作者的思维轨迹。但正是这种挑战性,让最终的豁然开朗显得弥足珍贵。它不只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趟穿越基础物理学殿堂的朝圣之旅,每翻过一页,都感觉自己的认知边界被无形地拓展了一圈。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教会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如何去‘思考’物理问题的方式,那种严密而优雅的逻辑链条,值得反复揣摩。
评分对于一位热衷于园艺和景观设计的爱好者而言,这本探讨“光照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的专著,简直就是一场及时雨。它完全跳脱了常见的植物图鉴模式,而是将物理光学原理与生物光合作用机制,进行了近乎完美的融合。书中详细介绍了不同波长光线对叶绿素吸收效率的影响,并配有大量的实测数据图表,清晰地展示了红光和蓝光在促进开花和营养生长中的差异。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光质调控”的章节,作者提出了一个实用的模型,用以计算温室环境中LED补光灯的最佳配比,这对于业余爱好者进行高效的家庭种植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书中的案例分析选取得也非常贴切,比如通过调整特定果蔬的日照周期,如何显著提高其糖分含量和抗病性,这些都是书本知识转化为实际效益的绝佳范例。这本书的行文风格非常务实,学术性与实践性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让人读起来既有收获知识的满足感,又有立刻动手试验的冲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