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时变海面雷达目标散射现象学模型
定价:188.00元
作者:许小剑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1-01
ISBN:9787118084658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822kg
编辑推荐
工具书>百科全书
内容提要
《时变海面雷达目标散射现象学模型》汇集了作者近年来在时变海面舰船目标宽带雷达散射特性建模领域基础理论与仿真应用的研究成果。
《时变海面雷达目标散射现象学模型》利用4大部分、12章的篇幅对时变海面舰船目标雷达散射现象及其建模与仿真做了较全面的论述。其中,部分由~3章组成,介绍时变海面电磁散射建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分别对海谱模型、时变粗糙海而生成方法和粗糙海面的电磁散射计算技术进行了讨论。第2部分由第4~7章构成,主要研究时变海面的后向散射调制特性及其统计模型.讨论了时变海面的多普勒谱特性、后向散射信号调制机理、海杂波统计模型、以及空一时相关海杂波的统计建模与仿真技术。第8~9两章构成本书的第3部分,讨论时变海面舰船目标的雷达散射建模、仿真与散射机理分析,重点研究了海面舰船目标的水动力运动特性模型和多径散射模型。第4部分由0~12章构成,阐述时变海面与目标的高分辨率雷达成像特性建模、散射现象分析及其在目标探测识别中的应用,包括海面目标的一维高分辨率距离像、二维合成孔径雷达(SAR)和逆合成孔径雷达(ISAR)成像以及宽带单脉冲三维成像等。
《时变海面雷达目标散射现象学模型》可供海洋遥感、空间对地高分辨率观测、雷达现象学、目标与环境特性技术、雷达和武器系统仿真等技术领域的研究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参考,也可作为相关高校教师和研究生的教学与研究参考书。
目录
工具书>百科全书
作者介绍
许小剑,1963年生,江西万安人。1983年获合肥工业大学工学学士学位。1986年获航天部二院工学硕士学位,1994年英国帝国理工高级访问学者,2002年获美布拉斯加大学博士学位。1986年起在航天二院207所从事科研和管理工作。先后任研究员、室主任、副所长和所长;1999年至2002年在美布拉斯加大学环境遥感实验室研修并获博士学位;2003年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任职。现为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责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包括遥感特征建模、分析与处理、雷达成像与目标识别、智能化信息处理等。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1995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998年被评为航天总公司有突出贡献专家。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SCI和EI检索论文约150篇,合作出版专著与教材4部。李晓飞,1983年生。河南南阳人。2005年7月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学学士学位,2011年1月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学博士学位,现就职于航天科工集团第二研究院。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海面电磁散射特性计算、海杂波建模、雷达目标特征提取与识别等。发表SCl、EI检索论文多篇。刁桂杰,1982年生,河北沧州人。2005年和2008年分别获燕山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工学学士学位和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工学硕士学位。现就读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攻读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SAR回波信号建模、高分辨率雷达成像等。姜丹,1981年生,河北保定人。2004年获河北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工学学士学位,2007年获天津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硕士学位,2011年1月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信号与信息处理专业博士学位。现为国家知识产权局局审查协作北京中心审查员。主要研究领域包括雷达信号处理、电磁散射建模等,在外发表学术论文8篇。
文摘
工具书>百科全书
序言
工具书>百科全书
这本书的排版和图文布局,在我看来,是其美中不足之处,但也反过来彰显了其内容的硬核程度。大量复杂的数学公式占据了篇幅,虽然这是不可避免的,但图示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复杂过程的直观理解。例如,在阐述多路径效应或目标与波浪的干涉效应时,如果能配上更为直观的几何剖面图或者模拟结果的可视化,对于快速掌握概念会大有裨益。不过,从另一方面看,这种朴实的风格也意味着作者将所有精力都倾注在了理论的严密性上,而非表面的包装。我对其中涉及到的数值模拟方法非常感兴趣,书中是否详细讨论了如何将这些解析模型转化为高效的计算机算法?特别是对于大尺度海面场景的仿真,计算复杂度通常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果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计算效率或误差分析的见解,那将极大地提升其实用价值,使其不仅停留在理论探讨层面,更具备工程实现的指导意义。
评分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深度是令人敬畏的,它不是那种可以轻松翻阅的书籍,更像是一部需要反复咀嚼的学术专著。我发现,它在处理多尺度效应方面做得尤为出色。海面微观的毛刺状结构和宏观的波浪运动,它们对雷达波的散射贡献是叠加且相互影响的。作者似乎没有满足于单一尺度的经典模型,而是尝试构建一个能够涵盖不同频率和入射角下散射行为的统一框架。我尤其关注了其中对“谱”的讨论,无论是海谱还是散射谱,这些都是刻画系统随机性的核心工具。当我试图将书中的理论与我正在进行的一个实际项目联系起来时,我发现那些关于参数估计和不确定性量化的章节变得异常关键。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告诉你“是什么”,更深入地探讨了“为什么会是这样”以及“我们如何量化这种变化”。这种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逻辑结构,要求读者投入大量的时间去消化吸收,但回报也是巨大的。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坦白说,带着一种老派工程学著作的严谨和克制。它的叙事不像当代流行科普那样充满了戏剧性的比喻或引人入胜的故事开头,而是直接切入核心概念。这对于我这种已经有一些基础知识背景的读者来说,反倒是一种福音。我能感觉到作者在力求用最精确的语言去定义每一个变量和每一个假设前提,这在建立物理模型时是至关重要的。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去研读其中关于“时变”特性的章节,这部分内容是区分高级模型与基础描述的关键所在。海面并非静止的,风浪的起伏、平台的运动都会造成散射截面的动态变化,这本书似乎试图捕捉这种“生命力”。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推导过程中,对近似条件的明确标注,这体现了一种科学的诚实,它告诉读者,我们在哪个精度范围内可以信任这个模型。如果这本书能成功地将非线性动力学与电磁散射理论无缝衔接,那么它就超越了一般的教材范畴,上升到了一流研究参考书的高度。
评分读完这本书的某一章节后,我产生了强烈的冲动去验证其模型的有效性。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启发是关于“简化”与“真实”之间的平衡点。在构建任何现象学模型时,我们总需要在保持数学可解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地贴近物理现实。这本书似乎成功地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了一个微妙的契合点。它没有过度依赖于对海面进行理想化的假设,而是正视了海况的随机性和非平稳性带来的挑战。我非常欣赏作者在讨论模型局限性时的坦诚,这种对已知边界的清晰界定,比盲目宣称模型的普适性更有价值。它促使我思考,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应该如何根据特定的雷达工作频率和观测几何条件,去选择或调整书中提出的不同近似方案。这本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它不仅传授了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教会了我们如何带着批判性的眼光去审视和应用这些复杂的工具。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抓人眼球,那种深邃的海洋蓝配上抽象的电磁波纹路,一下子就把读者的思绪拉到了广阔无垠的海面上。我原本是抱着一种探索新领域的好奇心翻开这本书的,特别是对“现象学模型”这个概念非常感兴趣。这类书籍往往需要作者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我期望它能提供一个既严谨又易于理解的框架,来剖析那些在复杂海况下闪现的雷达回波。初读目录时,那些关于海面统计特性、散射截面理论的章节,让我感觉作者在努力搭建一个坚实的数学基础。我特别留意了关于微波散射机制的论述,因为这是理解整个雷达回波形成过程的关键。如果这本书能清晰地阐述不同海况(比如光滑海面与粗糙海面)如何影响散射波的幅度和相位,那它无疑就是一本价值极高的工具书。我很期待它能用生动的图表和案例来佐证理论,让原本抽象的物理过程变得具象化,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密密麻麻的公式堆砌上。总而言之,从排版和初步的章节布局来看,这本书显示出一种严肃的学术态度和对细节的关注,让人有理由相信它会是一次深入且富有成效的阅读旅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