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第3代移动通信业务及其技术实现
定价:49.00元
作者:唐雄燕,侯玉华,潘海鹏著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04-01
ISBN:978712105714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本书是从3G业务运营的角度来介绍3G业务及其实现技术的专著;内容涵盖了目前实际应用的绝大部分3G业务,从业务功能、业务流程和技术实现等多个方面对3G业务进行了分析;介绍了IMS及其典型业务应用,以及3G业务管理和3G终端中的关键技术。
当前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的发展成为电信产业中的亮点,3G业务是3G系统的灵魂。本书从3G业务的视角,分别介绍了3G业务特点、3G价值链的特点、3G业务管理模式以及3G终端运营模式,以深入浅出的语言,从技术层面对典型的3G业务进行了全面的剖析,涵盖具体实现流程、系统架构和接口等技术细节;为了适应3G业务管理不断的提升需求,本书还介绍了3G业务管理中的几种新技术,如数字版权管理(DRM)和终端设备管理(DM)等;从3G终端和USIM卡的角度介绍了终端和USIM的一些业务,分析了其发展的趋势。
内容提要
本书是一本从第3代移动通信(3G)业务运营的角度来全面系统介绍3G业务及其实现技术的专著。首先概述了全球3G发展状况,然后重点分析了短信、WAP、多媒体消息、定位、OTA下载、流媒体、移动支付、视频电话、多媒体个性化回铃、手机搜索、二维码、个人信息管理和手机电视等典型3G业务,以及PoC、即时消息和视频共享等IMS业务,后介绍了终端设备管理、数字版权管理和数字认证等与3G业务管理相关的关键技术,以及与3G业务运营密切相关的3G终端和USIM卡。
本书可供电信运营商、设备制造商和研究设计机构中从事移动通信业务运营、业务研发与系统维护的工程技术人员、市场策划人员和相关管理人员阅读,也可作为3G业务的培训教材,还可供高等院校通信工程专业师生参考。
目录
章 3G业务概述
1.1 3络部署情况
1.1.1 3络的发展背景
1.1.2 3络的发展历程
1.1.3 3络结构
1.2 全球3G业务发展概况
1.3 标准组织和标准情况
1.3.1 3GPP
1.3.2 3GPP2
l.3.3 OMA
1.4 3G业务价值链
1.4.1 3G业务价值链分析
1.4.2 3G业务价值链合作策略和赢利模式分析
1.5 3G业务管理模式
1.5.1 3G业务管理的新需求
1.5.2 3G综合业务管理平台架构和功能
1.6 3G终端运营模式
1.6.1 移动终端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1.6.2 3G终端对业务运营的影响
1.6.3 3G终端定制策略分析
本章小结
第2章 3G基本业务分析
2.1 短信业务
2.1.1 业务概述
2.1.2 业务模型
2.1.3 体系架构和接口
2.1.4 典型业务流程
2.1.5 业务对终端的需求
2.1.6 业务管理需求
2.2 WAP业务
2.2.1 业务概述
2.2.2 业务模型
2.2.3 体系架构和接口
2.2.4 典型业务流程
2.2.5 业务对终端的需求
2.3 多媒体消息业务
2.3.1 业务概述
2.3.2 业务模型
2.3.3 体系架构和接口
2.3.4 典型业务流程
2.3.5 业务对终端的需求
2.4 定位业务
2.4.1 业务概述
2.4.2 典型应用
2.4.3 定位方法及其选择
2.4.4 体系架构和接口
2.4.5 典型业务流程
2.4.6 业务对终端的需求
2.4.7业务管理需求
2.4.8业务发展趋势
2.5 OTA下载业务
2.5.1 业务概述
2.5.2 业务功能
2.5.3 体系架构和接口
2.5.4 典型业务流程
2.5.5 业务对终端的需求
2.5.6 业务管理需求
本章小结
第3章 3G新兴业务分析
3.1 流媒体业务
3.1.1 业务概述
3.1.2 业务功能
3.1.3 体系架构和接口
3.1.4 典型业务流程
3.1.5 业务对终端的需求
3.1.6 业务管理需求
3.2 移动支付业务
3.2.1 业务概述
3.2.2 业务分类
3.2.3 业务模型
3.2.4 体系架构和接口
3.2.5 典型业务流程
3.2.6 移动支付安全
3.2.7业务对终端的需求
3.2.8业务管理需求
3.3 视频电话及增值业务
3.3.1 业务概述
3.3.2 业务功能
3.3.3 体系架构和接口
3.3.4 典型业务流程
3.3.5 业务对终端的需求
3.4 多媒体个性化回铃业务
3.4.1 业务概述
3.4.2 业务功能
3.4.3 体系架构和接口
3.4.4 典型业务流程
3.4.5 业务管理需求
3.4.6 业务发展趋势
3.5 手机搜索
3.5.1 业务概述
3.5.2 业务特点
3.5.3 业务分类
3.5.4 业务模型
3.5.5 业务功能
3.5.6 赢利模式
3.5.7合作模式
3.6 二维码业务
3.6.1 业务概述
3.6.2 业务分类
3.6.3 典型应用与流程
3.6.4 业务对终端的需求
3.7个人信息管理业务
3.7.1 业务概述
3.7.2 业务分类
3.7.3 OMASyncML同步方式
3.7.4 PIM业务功能
3.7.5 业务使用流程
3.8手机电视
3.8.1 实现技术介绍
3.8.2 业务标准
3.8.3 运营模式
3.8.4 面临的问题
本章小结
第4章 IMS典型业务分析
4.1 IMS域概述
4.1.1 IMS的产生
4.1.2 IMS标准化概况
4.1.3 IMS域体系结构
4.1.4 功能实体介绍
4.1.5 主要参考点(接口)介绍
4.2 IMS与FMC
4.2.1 FMC的概念
4.2.2 基于IMS的FMC
4.3 IMS与其他网络的关系
4.3.1 IMS与软交换网络的关系
4.3.2 IMS与CS域网络和PSTN网络的互通
4.4 IMS业务概述
4.4.1 IMS业务架构
4.4.2 IMS业务特性
4.5 PoC业务
4.5.1 业务概述
4.5.2 业务功能
4.5.3 体系架构和接口
4.5.4 典型业务流程
4.5.5 业务对终端的需求
4.5.6 业务管理需求
4.6 即时消息业务
4.6.1 业务概述
4.6.2 业务模型
4.6.3 体系架构和接口
4.6.4 典型业务流程
4.6.5 业务对终端的需求
4.6.6 业务管理需求
4.6.7业务发展趋势
4.7其他IMS新业务
4.7.1 视频共享
4.7.2 IPCentrex业务
本章小结
第5章 3G业务管理的关键技术
5.1 终端设备管理(DM)技术
5.1.1 终端管理技术概述
5.1.2 终端管理技术的国际标准现状
5.1.3 终端管理的技术实现方式
5.1.4 终端管理技术的发展趋势
5.2 数字版权管理(DRM)技术
5.2.1 移动DRM概述
5.2.2 移动DRM的市场价值
5.2.3 移动DRM技术要点
5.2.4 移动DRM的业务应用与技术实现方式
5.3 数字认证(CA)技术
5.3.1 数字认证技术概述
5.3.2 移动数字认证现状和对3G业务的影响
5.3.3 移动数字认证中心建设模式
5.3.4 移动数字证书策略
5.3.5 移动数字认证应用介绍
5.3.6 移动数字认证的发展趋势
本章小结
第6章 3G终端和USlM卡
6.1 3G终端
6.1.1 3G终端概述
6.1.2 3G终端Java技术
6.1.3 双模终端及业务开展
6.1.4 3G终端发展趋势
6.2 USIM卡及卡片增值业务
6.2.1 USIM卡基础知识
6.2.2 USIM卡业务概述
6.2.3 典型业务介绍
6.2.4 USIM卡业务及技术的发展趋势
本章小结
附录A 缩略语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和印刷质量真是让人眼前一亮,纸张的质感非常棒,拿在手里沉甸甸的,感觉物有所值。封面设计简洁大气,虽然内容是技术性的,但排版却相当考究,阅读起来一点都不觉得枯燥。我特别留意了一下目录结构,划分得非常清晰,从基础概念的引入到深层次的技术细节,循序渐进,逻辑性很强。比如,它对早期移动通信网络架构的描述,没有简单地堆砌术语,而是结合了历史发展的脉络,让人很容易理解技术是如何一步步演进到现在的状态的。作者在图示和表格的运用上也下了不少功夫,很多复杂的原理,通过一张精心绘制的流程图就能豁然开朗。我记得有几个章节专门讲解了信道编码和调制解调技术,通常这些内容是最让人头疼的,但作者的阐述方式非常巧妙,使用了大量的类比和实际应用案例来辅助说明,即便是初次接触这些概念的读者,也能抓住核心要点。我个人认为,对于希望打下扎实理论基础,同时又注重工程实践的工程师或学生来说,这本书的物理呈现本身就提供了一种愉悦的阅读体验,这种对细节的关注度,从侧面反映了作者对这门学科的敬畏之心和严谨态度。
评分这本书的叙述风格非常独特,它不像教科书那样板着脸孔,反而带有一种资深专家的娓娓道来,充满了对技术发展历程的深刻洞察力。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技术瓶颈和未来趋势时的那种辩证视角。例如,在探讨网络容量扩展问题时,作者没有一味地推崇某一种单一技术方案,而是将MIMO技术、波束赋形与网络密集化等多种手段并列分析,详细对比了它们各自在功耗、复杂度和部署成本上的权衡。这种成熟的分析角度,让我意识到技术选择从来都不是非黑即白的,而是充满了妥协与优化。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地接收知识,而是在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进行一场深入的技术研讨会。书中对某些“热门”技术的部分批判性评价也很有价值,它提醒读者要穿透宣传的迷雾,回归到物理层和性能指标的本质上去审视技术方案的优劣,而不是盲目追逐新名词。这对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避免在技术浪潮中迷失方向至关重要。
评分我购买这本书主要是希望能在实际项目调试中找到一些理论支撑,而这本书在“实现”层面的细节描述确实没有让我失望。它在描述接口协议栈时,不仅仅是给出了分层的结构图,更重要的是,它详细阐述了数据包在不同层之间封装、解封装过程中,控制信令(Control Signaling)是如何传递关键参数和状态信息的。例如,在讲解资源调度算法时,书中不仅提到了调度器的决策逻辑,还模拟了实际基站如何根据信道质量指示(CQI)来动态调整上传和下载的资源块分配,甚至涉及了时间对齐和同步误差对业务QoS的影响。我曾为一个复杂的故障排查了很久,涉及到数据包丢失和延迟抖动,回头对照书中关于传输控制协议(TCP)在移动信道下的拥塞控制策略的章节,立刻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原来是底层调度策略的微小变化触发了上层TCP的误判。这种将理论与具体故障场景精准对接的能力,是这本书最宝贵的地方,它极大地提高了我的故障定位效率。
评分这本书的参考文献部分做得非常详尽和专业,这让我对作者的学术严谨性深信不疑。它所引用的标准文档和顶尖会议论文,涵盖了该领域过去二三十年的核心贡献,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积累。阅读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在引用来源时非常精准,他常常会指出某个特定概念最早是出现在哪一篇奠基性的论文中,这为希望深入钻研特定子领域的读者提供了清晰的指引路径。更令我赞叹的是,即使在谈论一些已经相对成熟的技术时,作者依然能够结合最新的学术动态进行补充和拓展,比如对未来边缘计算与移动网络融合的展望,其引用的研究成果都是近两年的顶级会议文章。这表明这本书并非是简单地将旧有资料汇编成册,而是一个动态更新、紧跟科研前沿的知识体系。对于正在进行学位论文研究或者需要撰写技术白皮书的专业人士而言,这本书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高质量的学术索引和思维框架,极大地节省了资料搜集的时间。
评分初次翻阅这本专著时,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其内容的广博性和深度感。它不像市面上很多同类书籍那样,仅仅停留在对标准规范的罗列和转述上,而是深入到了底层协议和关键算法的数学原理层面。举个例子,关于频谱效率优化的章节,作者并没有仅仅满足于介绍OFDM的基本框架,而是详细剖析了循环前缀(CP)的设计考量,以及在不同多径环境中,如何通过精确计算来平衡保护间隔与数据速率之间的矛盾,甚至引用了傅里叶变换在频域处理中的具体应用公式。这种对“为什么”的深究,远超出了很多入门教材的范畴。更难得的是,作者似乎在努力平衡理论的深度与工程的可操作性。在讨论切换(Handover)机制时,它不仅解释了软切换和硬切换的原理差异,还探讨了不同接入技术(如基于小区切换和基于接入点切换)在延迟和用户体验上的实际影响,这对于系统设计人员来说是极其宝贵的参考信息。这本书的理论框架非常稳固,读完后,对于理解现代移动通信系统中的一切“黑盒”操作,都建立起了一套自洽的认知体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