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孩子的教育
定价:32元
作者:(美) 本森, (美) 加尔布雷斯, (美)埃斯普兰德 著,田慧婷 译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4-1
ISBN:9787564075149
字数:280000
页码:23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目录
给孩子和父母的清单
给儿童和青少年的清单
给父母的清单
支持
资产#1:家庭支持
资产#2:正向的家庭沟通
资产#3:与其他成年人的关系
资产#4:有关怀的邻里关系
资产#5:有关怀的学校氛围
资产#6:家长参与学校教育
资产建设的实际应用
给青少年的小贴士:建立属于自己的资产
赋予权利
资产#7:社区重视青少年价值
资产#8:视青少年为资源
资产#9:服务他人
资产#10:安全
资产建设的实际应用
给青少年的小贴士:建立属于自己的资产
规范与期望
资产#11:家庭规范
资产#12:学校规范
资产#13:邻里规范
资产#14:榜样
资产#15:正向的同龄人影响
资产#16:高度期望
资产建设的实际应用
给青少年的小贴士:建立属于自己的资产
善用时间
资产#17:创造性活动
资产#18:青少年项目
资产#19:社群活动
资产#20:家庭时光
资产建设的实际应用
给青少年的小贴士:建立属于自己的资产
投入学习
资产#21:成就动机
资产#22:学校参与
资产#23:家庭作业
资产#24:联结学校
资产#25:乐在阅读
资产建设的实际应用
给青少年的小贴士:建立属于自己的资产
正向价值观
资产#26:关心
资产#27:公平与社会正义
资产#28:正直
资产#29:诚实
资产#30:责任
资产#31:克制
资产建设的实际应用
给青少年的小贴士:建立属于自己的资产
社交能力
资产#32:计划与决定
资产#33:人际能力
资产#34:文化能力
资产#35:抵抗力技巧
资产#36:和平解决冲突
资产建设的实际应用
给青少年的小贴士:建立属于自己的资产
正向特质
资产#37:个人力量
资产#38:自尊
资产#39:目标感
资产#40:积极看待前途和未来
资产建设的实际应用
给青少年的小贴士:建立属于自己的资产
克服建设资产带来的挑战
形成资产意识
资产建设的资源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介绍可以帮助父母、老师、学校、社区,甚至孩子本人培养发展性资产的大全集。本书基于20多年的调查研究和数据支持,以美国超过25的青少年的调查数据为基础,提出了影响孩子成长的至关重要的40个因素,即本书所说的发展性资产。本书明确提出,孩子成长的好坏,不只与一个家庭或几个家庭有关,而与全社会有关,还就每个发展性资产指出了不同的与孩子的教育有关的个人或群体具体做法和注意事项,这对我国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继续教育都有很强的参考和启发作用。这本书提出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惠及子孙,值得所有关注孩子成长的人阅读。
........作为一名正在为孩子教育而努力的家长,我被这本书所描绘的“父母老师共同的教育事业”这一宏大愿景深深吸引。它让我不再感到孤军奋战,而是认识到,我身边有着同样付出、同样关爱的伙伴——孩子的老师们。这本书就像一座桥梁,连接了家庭和学校,让原本可能存在的隔阂和误解,在清晰的理念和实践方法面前,逐渐消融。作者们并没有将教育理想化,而是充满了对教育现实的深刻洞察。他们理解父母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的挑战,也理解老师在课堂上遇到的困难。但正是这种现实的认知,让他们提出的解决方案更加可行和接地气。书中关于如何建立有效沟通机制的建议,让我受益匪浅。它不是简单地告诉我“要多沟通”,而是给出了具体的沟通场景和技巧,例如如何准备家长会,如何向老师反馈孩子的进步,以及如何在非正式场合进行交流。这些细节的指导,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上的升华,更是实践上的助手。我特别喜欢书中强调的“共同目标”的重要性。当父母和老师都将孩子的健康成长作为唯一的、最重要的目标时,他们就能够克服分歧,凝聚力量,形成一股强大的教育合力。这种共同的目标,是“共同事业”最坚实的基础。
评分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当下复杂而多变的教育环境,注入了一股清流。它所倡导的“父母老师共同的教育事业”这一理念,打破了陈规,开辟了新的视角。作者们并没有将教育描绘成一场单向的输送,而是将其视为一场共同的创造。他们强调了“过程的重要性”。教育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父母和老师都需要保持耐心和敏锐,去捕捉孩子成长的每一个细微之处,并给予恰当的回应。书中关于“同理心”的培养,让我深有体会。只有当父母和老师能够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去理解他们的感受,才能够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给予他们最有价值的引导。这种同理心,是建立和谐教育关系的基础。
评分当我翻开这本书,我就被其中所传递的“共同的责任”的理念所吸引。它让我意识到,孩子的教育从来不是某一个人的专利,而是父母与老师之间一项神圣的、需要共同承担的使命。作者们以一种温和而坚定的语气,引导我们去理解,家庭和学校并非独立的教育个体,而是紧密相连、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书中关于“信息共享”的强调,让我明白,只有当父母和老师都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孩子在不同环境下的表现,才能够做出最恰当的教育决策。这种信息的透明化,能够极大地减少误解和猜疑,建立起更加牢固的信任关系。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共同成长”的探讨。教育不仅仅是孩子的成长,也是父母和老师的自我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都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超越自我,才能更好地适应孩子的发展需求。
评分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教育的未来方向,那是一个更加协作、更加包容、更加人性化的教育模式。作者们以一种宏大的视角,将父母和老师的角色,从传统的“教育者”提升到“教育事业的共建者”。他们并没有给出现成的答案,而是鼓励我们去思考,去探索,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教育方式。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长期目标”的设定。教育不是为了应付眼前的考试,而是为了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当父母和老师都拥有这样的长期目标时,他们就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彼此在教育事业中的价值和作用。这本书让我感到,教育的本质,在于爱与责任的传递,在于智慧与心灵的共鸣,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父母与老师的共同努力。
评分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将“教育”这一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而生动。它不是冰冷的理论堆砌,而是充满了人情味和实践指导。作者们以一种“我们都是过来人”的姿态,与读者分享了他们在教育路上的思考和感悟。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优势视角”的运用。它鼓励父母和老师,不要总是盯着孩子的缺点,而是要善于发现和放大孩子的优点,并以此为基础,帮助他们不断成长。这种积极的教育心态,能够极大地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同时,书中也强调了“合作的艺术”。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力量的协同。父母和老师需要学会如何有效合作,如何解决分歧,如何共同面对挑战。这种合作的艺术,是“共同事业”得以成功的关键。它要求我们放下固有的成见,敞开心扉,以孩子的成长为中心,共同努力。
评分这本书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对“教育”有了全新的理解。它不是一次性的任务,而是一场贯穿孩子成长的漫长旅程,需要父母和老师携手同行。作者们并没有将教育描绘成一场苦役,而是将其升华为一场充满爱、智慧和希望的“共同事业”。他们用生动的语言,阐释了如何在这种共同事业中,建立起信任、理解和尊重的伙伴关系。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关于“情感连接”的重要性。无论父母还是老师,都需要与孩子建立深厚的情感连接,让孩子感受到被爱、被接纳。这种情感连接,是学习和成长的内在驱动力。它让孩子愿意去尝试,去探索,去克服困难,因为他们知道,无论成功与否,都有温暖的支持在背后。这本书也强调了“差异化教育”的重要性。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的成长轨迹、学习方式、兴趣爱好都各不相同。父母和老师需要相互学习,了解孩子的个体差异,并在此基础上,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教育策略。这种个性化的关怀,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孩子的潜能,让他们找到属于自己的闪光点。
评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将“教育”这一沉甸甸的责任,巧妙地转化为一种“共同的冒险”,一种“共享的喜悦”。它打破了传统观念中父母是唯一的教育者,或者学校是唯一的教育场所的局限。作者们以一种充满智慧和温情的方式,引导我们去认识到,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离不开父母和老师的共同努力。他们并不是简单地将教育职责分工,而是强调了教育的连续性和一致性。例如,父母在家庭中培养的良好习惯,能够为学校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而老师在课堂上教授的知识和技能,也能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家庭生活。这种良性的互动,构成了孩子成长的正向循环。书中对“合作”的阐释,更是让我耳目一新。它不是简单的相互配合,而是强调了一种战略性的联盟。双方需要了解对方的优势和局限,并在共同的框架下,发挥各自的专长,形成互补。这种合作,能够最大程度地优化教育资源,提升教育效果,让孩子能够获得最全面、最优质的成长体验。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教育的更多可能性,也激发了我对未来教育模式的无限遐想。
评分从一个完全局外人的角度审视,这本书所传达的理念,无疑为“教育”这个概念注入了新的维度。它不再仅仅局限于课堂的传授,而是将家庭和学校这两个孩子成长环境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动态而协同的教育网络。这种“共同事业”的定位,挑战了传统上将教育责任割裂的观念,鼓励了一种更加包容和协作的教育模式。我注意到书中反复强调了沟通的重要性,不是那种例行公事的汇报,而是真正意义上的信息共享和情感交流。父母需要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状况,以便更好地配合老师的工作;而老师也需要了解孩子的家庭环境和成长背景,以便提供更具针对性的教育。这种信息互通,能够避免出现教育上的断层或矛盾,让孩子感受到一种稳定而统一的成长力量。此外,书中对于“共同事业”的理解,还包含了对彼此专业性的尊重。父母应该信任老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而老师也应该尊重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独特角色和影响力。这种相互尊重是建立有效合作关系的基础,也能够最大程度地发挥各自的优势,共同为孩子的美好未来而努力。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们重新思考教育的边界和可能性,鼓励我们跳出传统的思维定势,去构建一个更加全面、更加人性化的教育体系。
评分阅读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一场关于孩子成长的盛大对话之中。作者们邀请了父母和老师,以一种平等、尊重的姿态,共同探讨如何将孩子的教育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它不仅仅是一本指导手册,更像是一种理念的传播,一种精神的共鸣。书中对于“长期主义”的强调,让我反思了教育过程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影响深远的行为。例如,父母坚持每天阅读,老师耐心引导孩子解决问题,这些看似平凡的举动,却在孩子的内心深处播下了成长的种子。这种“日积月累”的教育方式,正是“共同事业”最真实的写照。它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耐心、毅力和持续的投入。我也被书中关于“授权”的理念所打动。父母需要适当地授权给老师,让他们在专业领域内施展才华;而老师也应该给予父母充分的参与空间,让他们在家庭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这种双向的授权,能够释放出巨大的教育能量,形成一种高效协同的教育模式。
评分这本书以一种非常人性化的视角,深入探讨了“孩子教育”这一永恒的课题,将其定位为一场父母与老师共同参与的盛大事业。它并没有简单地罗列枯燥的理论或教条,而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教育过程中那些真实的情感碰撞、智慧的火花以及那些看似微小却影响深远的瞬间。作者们似乎化身为我们身边的教育者,用亲切的语言,娓娓道来他们对教育的理解和实践。他们强调了教育不是单方面的灌输,而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需要父母在家中营造温馨有爱的环境,让孩子感受到安全和归属感,同时,学校的教育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老师们如何运用专业知识和爱心,引导孩子探索世界,激发他们的潜能。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我们都肩负着共同的责任,需要相互信任、坦诚沟通,形成一个强大的教育同盟,才能为孩子的成长保驾护航。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教育方法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建立和谐教育关系、如何理解和尊重孩子的书。读完它,我感到一股暖流涌上心头,也充满了继续探索和实践的动力。我特别欣赏书中对细节的捕捉,例如父母无意间的一个鼓励,可能就点燃了孩子心中一盏学习的灯;老师一次耐心的倾听,或许就解开了孩子内心的困惑。这种对教育细微之处的洞察,让这本书充满了生命力,也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从中获得启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