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源泉著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手册--走进乡土乡 村50问》是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牵头组织“全国农学 院联盟”发起的全国农科学子“走进乡土乡村,助力 精准扶贫”联合社会实践活动的成果展现之一。是由 陈源泉老师亲自带领12位研究生在山西省灵丘县驻村 一周写成的。
该书以一本“大学生社会实践指导手册”为定位 ,主要针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可能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 “问答式”阐述,包括了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重要 性、如何参与社会实践、参与社会实践需要提前做的 准备、实践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实践结 束后需要做的整理与总结等方面。对于大学生如何“ 走进乡土乡村”开展社会实践具有指导价值。
一、实践初认识
1.社会实践主要有哪些形式?
2.为什么大学生要社会实践?
3.实践能力是个什么鬼?
4.为什么说“深度思考”能力**重要?
5.如何把一种可能变成N种可能?
6.当老师了还有必要亲自下去社会实践吗?
7.老师参加社会实践是一种“休息”?
这不误人子弟吗?
8.老师带队主要能干啥?
二、实践前准备
9.社会实践的主要流程有哪些?
10.如何制定计划?
11.如何选择队员与分工?
12.队员如何处理与队长的关系?
13.如何联系实践地?
14.与实践地联系上之后要说些啥?
15.出门要注意什么?
16.如何准备前期资料?
17.出门要带什么啊?
三、实践生活事
18.我们去住哪里?
19.吃饭怎么解决?
20.饭菜实在吃不习惯怎么办?
21.吃饭需要注意什么?
22.不能洗澡怎么办?
23.上厕所怎么办?
24.睡觉要注意什么?
25.停水停电怎么办?
四、调研小技巧
26.到村后**件事做什么?
27.如何了解一个村庄的总体概况?
28.如何选择调研对象?
29.如何与地方政府部门座谈?
30.如何进得了老乡家门?
31.能够到处随便拍照吗?
32.在什么地方与老乡聊合适?
33.与人沟通要保持什么姿态?
34.老乡说什么,傻傻地听不懂咋办啊?
五、实践重要事
35.如何做好问卷调查?
36.如何做好访谈记录?
37.记录的材料能干啥?
38.如何做好支教?
39.长夜漫漫,如何度过?
40.为什么每天要开例会?
41.如何及时报道宣传?
42.我怎么感觉帮不上忙?
43.“路见不平”怎么办?
44.实践结束后还需要做什么?
我之前对社会实践一直抱有一种功利性的看法,总觉得是去“做”点什么,然后拿到一些成果。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这种想法。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社会实践,更重要的是“学”和“懂”。书里很多地方都强调了“接地气”的重要性,比如如何与村民建立信任,如何用他们能理解的方式去交流,这些看似简单的技巧,却蕴含着大智慧。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讨论,它并没有用枯燥的理论来轰炸我,而是通过讲述一些成功的乡村发展案例,让我看到了希望,也让我思考自己在实践中可以扮演的角色。书里还提到了“参与式观察”,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让我明白,不能只是站在外面看,而是要真正地参与进去,去体验他们的生活,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这本书让我对自己的社会实践有了更清晰的定位,不再是去“改造”乡村,而是去“学习”乡村,去“融入”乡村。这让我感到非常兴奋,也充满期待。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者,循循善诱地引导着我去探索那些隐藏在乡村深处的智慧。它没有用空洞的概念来包装,而是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场景”,让我去思考,去感受。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社区认同”的部分,作者通过描绘乡村居民之间那种紧密的联系和互助精神,让我开始反思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书里提到的“尊重传统”和“传承文化”,更是让我意识到,乡村不仅仅是物质的载体,更是承载着历史和记忆的宝库。我被那些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深深打动,那些流传下来的技艺和故事,是如此的珍贵,却又面临着失传的危险。这本书让我明白,走进乡土乡村,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一项学习任务,更是为了去倾听那些被遗忘的声音,去发现那些被忽视的美好。它鼓励我去观察、去提问、去记录,而不是简单地扮演一个旁观者的角色。我感觉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思考的框架,让我能够以更具深度和人文关怀的方式去理解和融入乡村的生活。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吸引人,柔和的色彩和手绘风格的乡村小景,一下子就勾起了我对美好田园生活的向往。我一直觉得,作为大学生,我们有责任去了解和体验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而不是仅仅沉浸在象牙塔里。翻开书的扉页,并没有直接给我灌输什么大道理,而是用一种非常亲切的口吻,讲述了作者自己的一次乡村经历,那种惊喜、困惑和最终的感悟,让我觉得非常真实。书里的一些小故事,比如关于乡间集市的热闹场景,老奶奶手中编织的竹篮,还有孩子们在泥地里奔跑的笑声,都仿佛把我带入了那个画面,让我能切实感受到乡村的温度和生命力。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慢生活”的讨论,在如今快节奏的社会里,乡村所保留的那份从容和宁静,简直是一股清流。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认识乡村的新视角,让我看到一个与我固有印象中不一样的、更具活力和深度的乡村世界。我想,通过这本书,我或许能找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切入点,为我即将到来的社会实践积累宝贵的思想财富。
评分总的来说,这本书更像是我通往乡村世界的一扇窗户,而不是一本枯燥的教科书。它用一种非常生活化的语言,向我讲述了乡村的故事,也引导我思考如何在乡村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我喜欢它那种“润物细无声”的引导方式,没有强迫我接受任何观点,而是通过启发性的提问和真实的案例,让我自己去发现答案。书里关于“文化自觉”的讨论,让我开始反思自身作为城市居民的文化背景,以及如何以更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和理解乡村文化。它让我明白,走进乡土乡村,不仅仅是去了解别人的生活,更是去认识自己、理解社会。这本书让我对即将到来的社会实践充满了敬意和好奇,我不再是带着一种“去帮助”的心态,而是带着一种“去学习”和“去共情”的心。我相信,这本书会成为我这次乡村探索之旅中最宝贵的伙伴。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就是它打破了我对乡村的刻板印象。我一直以为乡村生活就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单调而乏味。但这本书,用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细致的描写,向我展示了一个充满活力、多元化的乡村世界。我被书中关于“乡村创新”的篇章深深吸引,那些年轻人返乡创业的故事,那些将传统技艺与现代商业模式相结合的尝试,都让我看到了乡村的无限可能。书里还谈到了“城乡融合”的议题,它让我开始思考,如何才能让乡村在保留自身特色的同时,也能享受到现代文明的成果。这本书鼓励我去发现那些隐藏在乡村中的“闪光点”,去欣赏那些平凡中的不平凡。它让我明白,乡村并非落后和封闭的代名词,而是充满智慧、创造力和韧性的生动有机体。我感觉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套“读懂乡村”的地图,让我能够更自信、更有目的地去探索这片土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