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智能配电网技术丛书 通信技术
:32.00元
售价:21.8元,便宜10.2元,折扣68
作者:余南华,际云瑞
出版社:中国电力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3-01
ISBN:9787512311480
字数:174000
页码:15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241kg
本书主要介绍了智能配电网通信技术,《智能配电网技术丛书:通信技术》共分为7章,内容包括智能电网与通信的关系、通信技术基础知识、配电网中常用的通信技术、智能配电网通信协议、综合配电自动化通信组网、分布式电源并网通信和电动汽车基础设施通信。
本书可供从事智能配电网通信技术研究、设计等工作的技术人员阅读参考。
这本新出版的《智能配电网技术丛书》的通信技术分册,实在让人眼前一亮。我之前对配电网的理解还停留在比较传统的调度和保护层面,总觉得通信技术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相对次要,更多是信息的传输通道。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它没有陷入那种枯燥的协议标准罗列,而是非常深入地剖析了高级量测体系(AMI)如何通过先进的通信网络,实现对配电网末端海量数据的实时采集和高效反馈。书中对不同通信介质——从光纤、电力线载波(PLC)到新兴的5G切片技术在配电自动化中的应用场景进行了极为细致的对比分析。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详细阐述了在分布式能源接入日益增多的背景下,传统单向通信架构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通过构建一个具备自愈、自感知能力的双向、低时延、高可靠性的通信基础设施,来支撑配电网的韧性提升。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仿佛参与了一场高端的技术研讨会,书中对未来通信技术在配电网中的融合路径的预测,极具前瞻性和指导意义,远超我预期的技术手册范畴。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成功地搭建了一座从电力系统理论到现代信息通信技术的“信息高速公路”。它没有将通信技术视为一个孤立的模块,而是将其嵌入到整个智能配电网的决策闭环中去理解。例如,书中对边缘计算(Edge Computing)在配电网中的价值阐述,就极具启发性。它不仅介绍了边缘计算的架构,更重点分析了它如何通过在靠近设备侧进行数据预处理和初步决策,来显著减轻骨干网络的带宽压力并降低毫秒级的实时控制响应延迟。这种对“数据在何处被处理”的深刻洞察,超越了传统的“数据传输”范畴,触及到了“网络即计算”的核心理念。全书的逻辑层层递进,从基础的接入层,过渡到网络层和应用层,最后升华到系统层面的韧性设计,结构严谨,内容充实,是近期技术阅读中收获最大的一本著作。
评分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令人叹为观止,它明显不是为入门者准备的,更像是为行业资深人士提供的一部进阶参考宝典。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探讨不同通信技术集成时的那种严谨态度。比如,在讨论物联网(IoT)在配电网中的应用时,书中详细对比了MQTT、CoAP等协议在资源受限设备上的性能差异,并给出了基于实际测试数据的吞吐量和延迟对比图表。这种基于量化分析的论述,大大增强了结论的说服力。更值得一提的是,它对时钟同步技术的讨论,这对于精准的暂态录波和故障分析至关重要。书中关于基于PTP(Precision Time Protocol)的同步方案在配电网络中的部署挑战和优化策略的论述,清晰地指出了当前行业内普遍存在的精度漂移问题及相应的工程解决方案,这方面的细致程度,我在其他任何一本配电网专著中都未曾见过如此深入的阐述。
评分对于我们这些常年与现场设备打交道的工程师来说,最怕的就是书本内容与实际工作脱节。然而,这本《通信技术》分册在这方面做得极为出色,它简直就是一本“现场问题解决手册”。书中大量篇幅聚焦于恶劣环境下的通信可靠性保障。我记得有章节专门分析了电磁干扰(EMI)对无线通信链路的影响,并提供了屏蔽、隔离和抗干扰编码的实用技术指导。此外,书中对不同地理环境下(如地下管廊、山区馈线)的通信链路冗余设计给出了非常具体的建议,不再是笼统地说“要设计冗余”,而是明确指出了如何基于链路的预期误码率和平均修复时间(MTTR)来计算最优的冗余路径比例。这种将通信工程的抽象概念直接转化为电网可接受的业务连续性指标的转化能力,是这本书最大的亮点,也体现了作者深厚的跨学科功底。
评分说实话,我本来以为这是一本偏重于理论的晦涩读物,毕竟“技术丛书”这个名头就带着一种严肃的学术气息。但这本书的叙述方式出乎意料地生动和贴近工程实践。它并非只是讲解“是什么”,更侧重于“怎么做”和“为什么这么做”。例如,在谈到配电自动化(DA)中的通信需求时,它没有直接抛出复杂的拓扑图,而是结合了一个城市老旧小区改造升级的案例,一步步展示了如何选择最适合现场环境的通信方案来保障故障的快速隔离和恢复。其中关于网络安全章节的论述,更是教科书级别的存在。它没有停留在泛泛而谈的威胁描述,而是深入到具体的安全防护框架构建,包括身份认证、数据加密以及异常行为检测机制在配电物联网中的落地细节。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可操作的思路,让通信工程师和电网规划人员都能找到自己的切入点,真正实现了跨专业的知识融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