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这次不一样:八百年金融危机史(珍藏版)
定价:59.90元
售价:38.3元,便宜21.6元,折扣63
作者:(美)莱因哈特,(美)罗格夫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9-01
ISBN:9787111391555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59kg
编辑推荐
div>
广泛的研究、翔实的数据
800年金融历史跌宕起伏 这次真的不一样吗?
全球思想家正在阅读的二十本书之一
全球66个国家和地区,800多年的金融历史
从中世纪的货币流通问题到今天的次贷危机
两位经济学家经过深入的研究、清晰的分析,指出在历史上金融危机发生的频率、持续的时间和影响程度都惊人地相似。
历史可以给研究金融危机的人提供许多经验,本书揭示了几百年间金融的跌宕起伏规律,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影响政策的讨论和制定,注定会成为一本重要的书。
内容提要
两位经济学家经过深入的研究、严谨的分析,指出历史上金融危机发生的频率、持续的时间和影响程度都惊人的相似。
历史可以给研究金融危机的人提供许多经验,本书揭示了几百年间金融的跌宕起伏规律,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影响政策的讨论和制定,注定会成为一本重要的书。
本书涵盖了全球66个国家和地区800多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历史,从中世纪的货币流通问题,到今天的次贷危机。作者运用丰富的数据,通过详尽而深入的分析,揭示了几百年间金融的跌宕起伏规律,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影响政策的讨论和制定,是金融和经济研究者应读的一本重要书籍。
目录
译者序
前言
致谢
绪论
部分 金融危机入门
章 危机的类型和标识
第2章 债务不耐:连续违约的根源
第3章 一个基于长期视角的全球金融危机数据库
第二部分 主权外债危机
第4章 债务危机的理论基础
第5章 外债主权违约的周期
第6章 历史上的外债违约
第三部分 被遗忘的国内债务与违约史
第7章 国内债务和违约的程式化事实
第8章 国内债务:解释外债违约和严重通货膨胀缺失的一环
第9章 国内债务违约和外债违约:谁更严重,谁更重要
第四部分 银行危机、通货膨胀和货币危机
0章 银行危机
1章 通过货币减值的违约:“旧世界”的偏爱
2章 通货膨胀与现代货币危机
第五部分 美国次贷危机和 第二次大紧缩
3章 美国次贷危机:一个跨国的历史比较分析
4章 金融危机的后果
5章 次贷危机的国际视角:是危机传染还是共同因素冲击
6章 金融危机的综合度量
第六部分 我们从中学到了什么
7章 关于早期预警、国家升级、政策应对及人性弱点 的思考
数据附录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卡门 M. 莱因哈特
(Carmen M. Reinhart)
马里兰大学经济学教授。与人共同主编了《21世纪全球金融危机》一书,经常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授课。
肯尼斯·罗格夫
(Kenh S. Rogoff)
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Thomas D.Cabot公共政策教授。《国际宏观经济学基础》的作者之一,美国国家公共广播、《华尔街日报》和《金融时报》特约评论员。
文摘
序言
《百年孤独》带给我的是一种如梦似幻、又触不可及的阅读体验。马尔克斯用他那魔幻现实主义的笔触,编织了一个关于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我仿佛置身于那个被热带雨林环绕的马孔多小镇,感受着家族成员们身上交织的爱恨情仇、命运的轮回与孤独。每一代人似乎都重复着前人的错误,被宿命的阴影笼罩,却又在荒诞离奇的事件中挣扎求生。书中那些奇特而又真实的描写,比如会飞的黄毯子、预知未来的信件、以及那场持续了四年多的雨,都让人难以分辨现实与虚幻的界限。马尔克斯对于孤独的刻画尤为深刻,它不仅仅是人物内心的状态,更是一种弥漫在整个家族、整个小镇,甚至整个拉丁美洲历史中的挥之不去的情绪。这种孤独,既是对个体存在的追问,也是对历史进程中那些被遗忘、被忽视的声音的挽歌。阅读《百年孤独》,就像是在品尝一杯浓烈而醇厚的酒,初尝时或许有些迷醉,但回味之后,却能感受到其中深沉的忧伤与对人性的洞察。
评分《银河帝国》系列,尤其是《基地》三部曲,彻底打开了我对科幻史诗的想象。阿西莫夫的宏伟构思,如同一台精密运转的宇宙钟表,将人类文明的衰落与复兴,用一种近乎数学般的严谨推演出来。故事的起点,是银河帝国最后的辉煌,以及心理史学创始人哈里·谢顿博士预见的漫长黑暗时代。他的“基地计划”,旨在通过保留人类知识精华,将危机时间缩短到千年而非三万年,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哲学意味的赌博。书中对于“危机”的描绘,并非简单的战争或瘟疫,而是人类社会在庞大、僵化的官僚体系下,逐渐丧失创造力、陷入停滞的文化与思想危机。而“基地”的崛起,也并非依靠武力,而是智慧、策略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书中塑造了许多令人难忘的角色,他们或身居高位,或默默无闻,却都在历史的洪流中扮演着关键角色。阿西莫夫对于政治、经济、宗教等社会运作机制的描绘,即使在半个多世纪后读来,依然有着令人惊叹的预见性。读完《基地》,我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太空冒险的刺激,更是一种对文明周期、人类智慧以及历史必然性的深刻思考。
评分《瓦尔登湖》让我感到一种久违的宁静与启迪。梭罗用他简洁而富有诗意的语言,记录了他在瓦尔登湖畔隐居生活的点点滴滴。他选择远离喧嚣的社会,回归自然,去感受最真实的生活。书中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没有激烈的冲突,更多的是他对自然景物的细致观察,对生活哲学的深刻思考。我跟着他的文字,仿佛也走进了那片宁静的湖畔,感受着阳光洒在水面上的温暖,聆听着林间的鸟鸣虫吟。梭罗对于物质欲望的批判,以及他对简单、自足生活的推崇,在如今这个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他提醒着我们,真正的幸福并非来自于物质的积累,而是来自于内心的平和与精神的富足。书中关于“生活在别处”的思考,也促使我反思自己当下的生活状态,是否过于被外界的纷扰所裹挟,而忽略了内心深处的渴望。读《瓦尔登湖》,就像是在给疲惫的心灵做一次SPA,让我重新找回了与自然连接的本真,也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评分《追风筝的人》是一部让我潸然泪下的作品。卡勒德·胡赛尼用极其细腻、真挚的情感,讲述了阿富汗背景下,两个少年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以及一段关于背叛、救赎与爱的深刻故事。主人公阿米尔童年时的天真烂漫,与好友哈桑之间纯粹的友谊,都被战乱的阴影无情地撕裂。书中对于阿富汗社会文化、人际关系的描写,让我看到了一个我从未真正了解过的世界,也体会到了战争对普通人命运的无情摧残。尤其是阿米尔因为懦弱而犯下的过错,以及他成年后为了赎罪而踏上的危险旅程,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复杂与挣扎。那种深埋心底的愧疚感,以及为了弥补过去的错误所付出的巨大代价,都深深地震撼了我。故事中关于“风筝”的意象,既象征着自由与希望,也承载着童年的美好回忆和无法磨灭的伤痛。读完这本书,我不仅为阿米尔的经历而动容,更对人性的善良与邪恶、爱与恨之间的界限有了更深的思考。
评分读完《人类简史》后,我对历史的宏大叙事和人类文明的演进有了全新的认识。尤瓦尔·赫拉利的笔触如同手术刀般精准,解剖了智人从一种不起眼的动物,如何一步步登上地球霸主地位的漫长旅程。他没有拘泥于传统的年代学和帝王将相,而是将目光聚焦于那些塑造了我们认知和行为的“虚构故事”——从宗教、民族到金钱,这些集体想象力是如何维系庞大社群,并驱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认知革命”的阐释,那是一种突破了物种界限的思维飞跃,使智人能够交流抽象概念,从而协同行动,击败了其他竞争物种。书中对农业革命的“陷阱”论也发人深省,过去人们常歌颂农业的进步,但赫拉利却指出,它可能导致了更辛苦、更不健康的生活,并为日后的社会等级和大规模冲突埋下了伏笔。整本书如同一个精心设计的迷宫,带领读者穿梭于生物学、历史学、人类学等多个学科的交叉点,每一次转向都带来新的洞见,让人不得不重新审视人类所处的现实。它不仅仅是一本历史书,更是一本关于“我们是谁,我们为何在此,以及我们将去向何方”的深刻哲学探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