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如影随形——无处不在的无线电波
定价:35.00元
售价:23.8元,便宜11.2元,折扣68
作者:李建昆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4-01
ISBN:978711526635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22kg
编辑推荐
无线电技术蓬勃应用,很多人对于如何正确合法地运用无线电波缺乏必要的了解。有很多人在飞机起降时,仍旧肆无忌惮地把玩着手机之类的电子产品;不少人认为在公共场合里,运用电子类的“三无”产品与他人安全并无关系;还有人觉得无线电台是私人物品,我想设就设,跟别人没有关系。凡此种种,其实都涉及公共领域的无线电安全,李建昆编著的《如影随形——无处不在的无线电波》将针对这些方面一一展开阐述,解释为什么不能这么操作,并且告知大家因此会造成的危害性后果,以及将承担的法律责任等。
内容提要
无线电波人人都知道,并且天天都在使用,但其包含的丰富内容并非人人都了解。在当今社会中,随着国家通信设施的建设加速,大家可能还对一些地方的通信天线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李建昆编著的《如影随形——无处不在的无线电波》围绕无线电波原理、应用及管理三大中心,分成3个篇章展开介绍。篇就无线电波的原理展开阐述,通过原理解剖、历史回顾、信号传播等方面,让大家了解无线电波技术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技术。第2篇就无线电波在生活中的应用等方面展开讨论,让大家了解到其实我们就生活在一个大磁体上,而且人体本身也是带红外波的放射源,从而打消人们对电磁辐射“谈虎色变”的误解。此外,还对个人及公众领域的各种应用分别进行了介绍。第3篇是管理规定篇,首先让大家认识到无线电波是一种国有自然资源,之后谈到了具体有哪些国家和地方的管理规定,后阐明了无线电波对国家建设具有战略性的原因。
《如影随形——无处不在的无线电波》架构紧紧抓住这样一个事实——人们其实生活在一个充满无线电波的自然空间,这些电磁波如影随形地跟随着我们,大可不必对其产生恐慌心理,我们要在安全界限内合理地运用它,为社会发展及个人应用创造出应有的价值。
目录
篇 基础理论篇
章 无线电概念解剖
章首导语
我们向湖面投入一块石头,可以看到以投入点为中心荡开一圈圈涟漪,在水平面四散开来传播。这里可以形象地把无线电理解为空气中的波浪,实际上它是一种由电磁振荡而引起的电场与磁场的波动,和水波在水面波动有相似之处。
1.1 我是谁——无线电到底是什么
1.2 打水漂——我是如何动起来的
1.3 隔空打牛——“无线”作用力的推手
1.4 一分为二——电磁场的波粒二象性
1.5 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可见的痕迹
第2章 无线电史话串烧
章首导语
赫兹设计了一个简单的检波器来探测电磁波,他将一小段导线弯成圆形,线的两端点间留有小电火花隙。因电磁波应在此小线圈上产生感应电压,而使电火花隙产生火花。所以他坐在一暗室内,检波器距振荡器10米远,结果他发现检波器的电火花隙间确实产生了小火花。
2.1 奥斯特——我被磁针撞了一下腰
2.2 安培——追着移动的“黑板”做题
2.3 法拉第——描绘不可思议的力线
2.4 麦克斯韦——接过大师火炬的思考者
2.5 赫兹——用实验证明理论的
2.6 马可尼——穿越大西洋上空的奇迹
第3章 无线电原理揭秘
章首导语
由接收机中的选择性电路,选择所要接收的某个电台发射的无线电波,利用它直接去推动耳机是不行的,还必须经检波器使曾经被“寄载”的高频振荡波与高频信号分离,由检波器输出的音频信号送到耳机听筒,才可以收听到所需要的信号,所以结果就是“从汽车上下来的还是那个人”,远距离通信的目的也就实现了。
3.1 硬币电池——从一个简单的实验做起
3.2 信号转换——将声信号转换成电信号
3.3 产生振波——千里马就是这样炼成的
3.4 发送电波——将打包的产品推向天空
3.5 编码调制——传音入密的腾空筋斗云
3.6 解调信息——从车上下来的还是那人
第2篇 生活应用篇
第4章 地球就是一个大磁场
章首导语
地球的自转造成地核中的“涡旋”,从而产生磁场。地球是一个高速旋转的球体,在这个球体的中心里面充斥着液态铁。这种铁元素的涡旋状流动,再加上地核与地球各外层间差异旋转的加速效应,以及地球自身的自转,而使其产生电磁效应递增效果,从而使地球形成了一个综合磁场。
4.1 巨大泪滴——保护人类生存的磁层
4.2 美丽极光——与太阳风的亲密接触
4.3 大陆漂移——地球磁场变换的证据
4.4 候鸟迁徙——动物也在利用地磁场
4.5 司南传说——中国人引以为傲的发明
第5章 正确对待电磁辐射
章首导语
自然界有无数的电磁波放射源,海洋、山岭、岩石、土壤、森林、城市、乡村以及人类生产制造出来的各种物品,凡在零度(–273℃)以上的环境,无一例外在发射着不同程度的红外线,因此人体本身就是红外辐射源,我们本身就是一只只“大老虎”。
5.1 以光之名——来自自然界的电磁波
5.2 天人合一——同质异名的两种辐射
5.3 人体温度——其实我们也是辐射源
5.4 基站辐射——比电视和空调更环保
5.5 和谐共生——分清辐射与污染的界限
第6章 在个人领域的各种应用
章首导语
现代的手机已经越来越像一把多功能的瑞士军刀了。除了mp3、mp4、红外及蓝牙,新型的手机还可以用来发送传真,可以订餐和订票、可以看电影和电视、可以刷卡和消费,甚至可以视频通话!这些都是初的手机发明者所始料不及的。
6.1 用耳朵听——收音机又响起熟悉的旋律
6.2 用嘴巴说——是谁抢走了我的麦克风
6.3 用眼睛看——家中必不可少的电视机
6.4 用牙口吃——微波炉是现代化烹调灶具
6.5 用手指使——越来越广泛的手机族群
第7章 在公众领域的各种应用
章首导语
对于需要覆盖的居民小区,由于这里是人口密集居住的场所,自然要建设相应的基站,以保证小区居民的手机能正常通话。否则就会出现网络“空洞”,用通信专业术语来讲,就是出现了“盲区”。我们所承受的基站辐射,远比家里的手机、电视机、收音机等发出的来得低。
7.1 通信基站——手机互相联系的保证
7.2 雷达应用——现代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7.3 导航应用——gps系统的前世今生
7.4 红外、蓝牙——近场通信的哼哈二将
7.5 wi-fi模块——走向4g的无线局域网
第3篇 管理规定篇
第8章 无线电频谱为何需国家统一管理
章首导语
随着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在社会各行各业广泛应用,生活空间密布着越来越多的无线电波。如果不划分好各种设备工作的波段,势必出现无线电波之间相互干扰的情况,严重的甚至会引起航行中的飞机受到干扰,因而失去与地面的联系导致空难。
8.1 无线干扰——飞机上为何不能打电话
8.2 波行其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8.3 各司其职——不同波段的使用范围
8.4 飞越国界——国际电信联盟的发展
8.5 业余电台——散落在世界各地的“火腿”
第9章 无线电频谱资源为何具有战略性
章首导语
现在人们生活的交通条件得到大幅改善,已经形成了“铁水公空”完善的立体交通体系,其无线电专用频率应用是否正常,直接关系到交通体系的营运安全。要加强对民用航空、公路运输、轨道交通等专用无线电频率的监测,为各种交通运输“保驾护航”。
9.1 蓬勃发展——我国已成无线电利用大国
9.2 科研应用——从隔墙看人到遥望太空
9.3 国防建设——电子战在当代战争的运用
9.4 经济强国——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生意经
9.5 集中管理——有效监管无线电的关键点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坦白说,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对“日常透明化”的解构。我们习以为常的背景噪音、手机的待机信号、Wi-Fi的漫游,在作者笔下,都成为了一个个拥有独立意志的实体,或者说,是某种未被完全理解的生命形式。我特别赞赏作者在描写城市生活时,那种冷峻而又充满同情的视角。当主角试图“倾听”城市时,他听到的不是车辆的轰鸣,而是无数设备间交换的“无声的请求”与“被遗弃的指令”。这种对现代社会“信息过载”现象的具象化处理,非常有批判性和警示意义。它迫使我们停下来思考:我们自己是否也成为了这些无处不在的波动中的一个微小、且易被操纵的节点?文字的密度很高,每句话都像一个精心打磨的零件,紧密地嵌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令人窒息又无比真实的当代图景。
评分这部作品的想象力简直像夏日的骤雨,来得猝不及防却又淋漓尽致。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构建世界观时那种近乎偏执的细致。书中描绘的那个关于“记忆碎片”的设定,让我这个习惯了线性叙事的读者耳目一新。它不是那种宏大叙事下的小角色,而是将个体经验的细微波动,放大成影响全局的暗流。比如,书中有一段落,详细描述了主角在某个特定频率的电磁场中,如何感知到一段已逝亲人的声音,那种对声波物理特性的运用,写得如同音乐的结构分析,充满了知性的美感。我能感受到作者在考证这些科学细节时所花费的心力,那些关于信号衰减、多径效应的描述,虽然技术性强,但被巧妙地融入到角色的情感体验中,使得科学成为了叙事的力量而非障碍。这让我想起一些经典的科幻小说,它们总是在探讨技术与人性的边界,而这本书似乎找到了一个全新的切入点,不落俗套地探讨了“信息永存”的可能性,让人读完后,对日常生活中那些无形的波动,都多了一层敬畏。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敬佩,主要源于其对“感官体验”的颠覆性重构。作者似乎拥有将一种感官转化为另一种感官的能力,从而创造出全新的阅读体验。例如,书中描写角色的“视觉听觉错位”,当他们接收到异常强大的电磁脉冲时,他们“看见”了声音的形状,甚至“闻到”了数据的气味。这种描述远超一般的比喻,它基于一种对神经科学和物理学交叉点的深刻洞察。我仿佛真的体验到了那种感官被强行拉扯、重组的眩晕感。作者在描述高潮部分时,选择了一种近乎意识流的、破碎化的叙事风格,大量使用短促、跳跃的句子,模拟信号干扰下的信息流,这种冒险的写作手法,虽然在阅读时需要集中十二分的注意力,但一旦适应,那种沉浸感是无与伦比的,它挑战了我们对于“清晰叙事”的传统期待,成功地将读者的阅读过程,变成了一场与书中能量场同步的探险。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结构无疑是作者最具野心的部分。它采用了多线并行、时间交错的手法,挑战了读者的理解能力,但也给予了最丰厚的回报。我花了很大精力去梳理不同时间线上信息的传递方式,尤其是在涉及到“时间滞后”的描述时,作者处理得极为老道。不是简单地用“快进”或“慢放”来概括,而是引入了一个虚构的“信息纠缠态”理论,来解释为何某些远古的信息残余会以一种扭曲且不稳定的方式重现于当代。书中对于信息加密与解密的描绘,也充满了奇思妙想,它不是传统的计算机密码学,而是基于某种“情感熵值”的算法,这在其他作品中是闻所未闻的。这种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欲,体现在每一个细节里,让人感觉到作者仿佛真的在某个平行宇宙中,认真记录了这些规则,再将其翻译成我们能理解的文字。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仿佛作者偷窥了我的内心世界。它不像那些充斥着爆炸和追逐的商业小说,而更像是一场深刻的、关于存在意义的哲学对话,只不过这场对话被包裹在了一个极其精妙的叙事框架里。作者对“潜意识投射”的探讨,简直是神来之笔。书中那个关于“共振频率”的设定,初看似乎有些玄乎,但随着情节的推进,你会发现它完全自洽。例如,当两个角色的情感达到某种临界点时,他们周围环境的某些微弱信号会发生可被感知的变化,这种细腻的氛围烘托,没有宏大的场面,却能瞬间将读者带入角色最私密的感受之中。我特别喜欢作者用诗意的语言来描述这些“无形之物”,比如称之为“宇宙的低语”或“时间的回响”。这使得原本冰冷的物理概念,拥有了温度和温度的色彩,让人在沉思之余,还能享受到文字本身带来的愉悦感,读起来节奏舒缓,但后劲十足,需要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其深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