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影随形——无处不在的无线电波

如影随形——无处不在的无线电波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建昆 著
图书标签:
  • 无线电波
  • 电磁波
  • 无线通信
  • 科技普及
  • 科普
  • 物理学
  • 信息技术
  • 无线电史
  • 现代科技
  • 信号传播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266354
商品编码:29756941297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2-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如影随形——无处不在的无线电波

定价:35.00元

售价:23.8元,便宜11.2元,折扣68

作者:李建昆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4-01

ISBN:978711526635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22kg

编辑推荐


  无线电技术蓬勃应用,很多人对于如何正确合法地运用无线电波缺乏必要的了解。有很多人在飞机起降时,仍旧肆无忌惮地把玩着手机之类的电子产品;不少人认为在公共场合里,运用电子类的“三无”产品与他人安全并无关系;还有人觉得无线电台是私人物品,我想设就设,跟别人没有关系。凡此种种,其实都涉及公共领域的无线电安全,李建昆编著的《如影随形——无处不在的无线电波》将针对这些方面一一展开阐述,解释为什么不能这么操作,并且告知大家因此会造成的危害性后果,以及将承担的法律责任等。

内容提要


  无线电波人人都知道,并且天天都在使用,但其包含的丰富内容并非人人都了解。在当今社会中,随着国家通信设施的建设加速,大家可能还对一些地方的通信天线存在认识上的误区。
  李建昆编著的《如影随形——无处不在的无线电波》围绕无线电波原理、应用及管理三大中心,分成3个篇章展开介绍。篇就无线电波的原理展开阐述,通过原理解剖、历史回顾、信号传播等方面,让大家了解无线电波技术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技术。第2篇就无线电波在生活中的应用等方面展开讨论,让大家了解到其实我们就生活在一个大磁体上,而且人体本身也是带红外波的放射源,从而打消人们对电磁辐射“谈虎色变”的误解。此外,还对个人及公众领域的各种应用分别进行了介绍。第3篇是管理规定篇,首先让大家认识到无线电波是一种国有自然资源,之后谈到了具体有哪些国家和地方的管理规定,后阐明了无线电波对国家建设具有战略性的原因。
  《如影随形——无处不在的无线电波》架构紧紧抓住这样一个事实——人们其实生活在一个充满无线电波的自然空间,这些电磁波如影随形地跟随着我们,大可不必对其产生恐慌心理,我们要在安全界限内合理地运用它,为社会发展及个人应用创造出应有的价值。

目录


篇 基础理论篇
章 无线电概念解剖 
章首导语
我们向湖面投入一块石头,可以看到以投入点为中心荡开一圈圈涟漪,在水平面四散开来传播。这里可以形象地把无线电理解为空气中的波浪,实际上它是一种由电磁振荡而引起的电场与磁场的波动,和水波在水面波动有相似之处。
1.1 我是谁——无线电到底是什么 
1.2 打水漂——我是如何动起来的 
1.3 隔空打牛——“无线”作用力的推手 
1.4 一分为二——电磁场的波粒二象性 
1.5 无处不在——生活中处处可见的痕迹 
第2章 无线电史话串烧 
章首导语
赫兹设计了一个简单的检波器来探测电磁波,他将一小段导线弯成圆形,线的两端点间留有小电火花隙。因电磁波应在此小线圈上产生感应电压,而使电火花隙产生火花。所以他坐在一暗室内,检波器距振荡器10米远,结果他发现检波器的电火花隙间确实产生了小火花。
2.1 奥斯特——我被磁针撞了一下腰 
2.2 安培——追着移动的“黑板”做题 
2.3 法拉第——描绘不可思议的力线 
2.4 麦克斯韦——接过大师火炬的思考者 
2.5 赫兹——用实验证明理论的 
2.6 马可尼——穿越大西洋上空的奇迹 
第3章 无线电原理揭秘 
章首导语
由接收机中的选择性电路,选择所要接收的某个电台发射的无线电波,利用它直接去推动耳机是不行的,还必须经检波器使曾经被“寄载”的高频振荡波与高频信号分离,由检波器输出的音频信号送到耳机听筒,才可以收听到所需要的信号,所以结果就是“从汽车上下来的还是那个人”,远距离通信的目的也就实现了。
3.1 硬币电池——从一个简单的实验做起 
3.2 信号转换——将声信号转换成电信号 
3.3 产生振波——千里马就是这样炼成的 
3.4 发送电波——将打包的产品推向天空 
3.5 编码调制——传音入密的腾空筋斗云 
3.6 解调信息——从车上下来的还是那人 
第2篇 生活应用篇
第4章 地球就是一个大磁场 
章首导语
地球的自转造成地核中的“涡旋”,从而产生磁场。地球是一个高速旋转的球体,在这个球体的中心里面充斥着液态铁。这种铁元素的涡旋状流动,再加上地核与地球各外层间差异旋转的加速效应,以及地球自身的自转,而使其产生电磁效应递增效果,从而使地球形成了一个综合磁场。
4.1 巨大泪滴——保护人类生存的磁层 
4.2 美丽极光——与太阳风的亲密接触 
4.3 大陆漂移——地球磁场变换的证据 
4.4 候鸟迁徙——动物也在利用地磁场 
4.5 司南传说——中国人引以为傲的发明 
第5章 正确对待电磁辐射 
章首导语
自然界有无数的电磁波放射源,海洋、山岭、岩石、土壤、森林、城市、乡村以及人类生产制造出来的各种物品,凡在零度(–273℃)以上的环境,无一例外在发射着不同程度的红外线,因此人体本身就是红外辐射源,我们本身就是一只只“大老虎”。
5.1 以光之名——来自自然界的电磁波 
5.2 天人合一——同质异名的两种辐射  
5.3 人体温度——其实我们也是辐射源 
5.4 基站辐射——比电视和空调更环保 
5.5 和谐共生——分清辐射与污染的界限 
第6章 在个人领域的各种应用 
章首导语
现代的手机已经越来越像一把多功能的瑞士军刀了。除了mp3、mp4、红外及蓝牙,新型的手机还可以用来发送传真,可以订餐和订票、可以看电影和电视、可以刷卡和消费,甚至可以视频通话!这些都是初的手机发明者所始料不及的。
6.1 用耳朵听——收音机又响起熟悉的旋律 
6.2 用嘴巴说——是谁抢走了我的麦克风 
6.3 用眼睛看——家中必不可少的电视机 
6.4 用牙口吃——微波炉是现代化烹调灶具 
6.5 用手指使——越来越广泛的手机族群 
第7章 在公众领域的各种应用 
章首导语
对于需要覆盖的居民小区,由于这里是人口密集居住的场所,自然要建设相应的基站,以保证小区居民的手机能正常通话。否则就会出现网络“空洞”,用通信专业术语来讲,就是出现了“盲区”。我们所承受的基站辐射,远比家里的手机、电视机、收音机等发出的来得低。
7.1 通信基站——手机互相联系的保证 
7.2 雷达应用——现代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7.3 导航应用——gps系统的前世今生 
7.4 红外、蓝牙——近场通信的哼哈二将 
7.5 wi-fi模块——走向4g的无线局域网 
第3篇 管理规定篇
第8章 无线电频谱为何需国家统一管理 
章首导语
随着无线电技术的发展,在社会各行各业广泛应用,生活空间密布着越来越多的无线电波。如果不划分好各种设备工作的波段,势必出现无线电波之间相互干扰的情况,严重的甚至会引起航行中的飞机受到干扰,因而失去与地面的联系导致空难。
8.1 无线干扰——飞机上为何不能打电话 
8.2 波行其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8.3 各司其职——不同波段的使用范围 
8.4 飞越国界——国际电信联盟的发展 
8.5 业余电台——散落在世界各地的“火腿” 
第9章 无线电频谱资源为何具有战略性 
章首导语
现在人们生活的交通条件得到大幅改善,已经形成了“铁水公空”完善的立体交通体系,其无线电专用频率应用是否正常,直接关系到交通体系的营运安全。要加强对民用航空、公路运输、轨道交通等专用无线电频率的监测,为各种交通运输“保驾护航”。
9.1 蓬勃发展——我国已成无线电利用大国 
9.2 科研应用——从隔墙看人到遥望太空 
9.3 国防建设——电子战在当代战争的运用 
9.4 经济强国——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生意经 
9.5 集中管理——有效监管无线电的关键点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如影随形——无处不在的无线电波 在浩瀚的宇宙中,一种无形的能量场,悄然弥漫,穿越时空,触及万物。它如同幽灵般潜伏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低语着信息,传递着情感,构建着我们与世界的连接。这就是无线电波,一种我们习以为常却又常常忽视的物理现象。这本书,将带您深入探寻这片看不见的海洋,揭示无线电波的起源、演变,以及它们如何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塑造着现代文明的脉络。 第一章:电磁波的黎明——从麦克斯韦的预言到赫兹的证明 人类对自然界的探索,从未停止。早在19世纪,物理学巨匠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凭借其深邃的洞察力,提出了统一电场和磁场的理论,并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他大胆设想,光本身就是一种电磁波,它以有限的速度传播,并且可以脱离电荷而独立存在。这番理论,犹如一道划破黑暗的闪电,预示着一个全新的物理世界将被开启。然而,预言终究是预言,需要实验的铁证来加以证实。 德国物理学家海因里希·赫兹,这位勇敢的探索者,以其坚韧不拔的毅力,在麦克斯韦的理论指引下,开启了证实电磁波存在的漫长征程。他巧妙地设计了各种实验装置,利用高压放电产生的电火花,成功地在空间中激起了电磁波,并能够探测到这些无形波动的存在。他证明了电磁波具有反射、折射、衍射等光学性质,与光的行为如出一辙。赫兹的实验,如同点燃了人类探索无线电世界的第一支火炬,照亮了通往无线通信时代的道路。 第二章:无线电的诞生——马可尼的远航与信号的传递 赫兹的实验成果,犹如一颗种子,在当时那些富有远见和创新精神的科学家心中播下了革命的萌芽。其中,年轻的意大利发明家古列尔莫·马可尼,更是敏锐地捕捉到了这股新生的力量,并看到了它改变世界的巨大潜力。他深信,无线电波不仅仅是实验室里的物理现象,更是可以用来传递信息的工具。 马可尼不畏艰难,在简陋的环境中,不断地改进和优化发送与接收装置。他借鉴了前人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特别是对天线的优化,极大地提升了信号的传输距离。1895年,他成功地将无线电信号从一个房间发送到另一个房间,开启了无线通信的序幕。随后的几年里,他孜孜不倦地进行着突破性的实验,将无线电信号的传播距离一次又一次地刷新。 1901年12月12日,马可尼在英国康沃尔郡的波德胡,向遥远的纽芬兰发送了跨越大西洋的无线电信号“S”。这次历史性的发送,宣告了人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无线通信时代。从那一刻起,信息不再受制于有形的导线,可以穿越陆地,跨越海洋,自由地在空中飞翔。马可尼的远航,不仅是技术的胜利,更是人类沟通方式的革命。 第三章:广播的时代——声音的传播与文化的交融 无线电波的强大传播能力,很快便被应用于广播领域,深刻地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和娱乐的方式。20世纪初,随着技术的发展,收音机逐渐普及,成为千家万户的“信息之窗”。 最初的广播,内容朴实,以新闻播报、音乐欣赏为主,满足了人们对新鲜资讯和文化娱乐的渴望。随着广播技术的进步,节目形式也日益丰富,从简单的电台播报,发展到戏剧表演、故事讲述、访谈节目,甚至包括了体育赛事直播和儿童节目。 广播的普及,打破了地域的限制,将远方的声音带入了寻常百姓家。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收听来自世界各地的音乐、新闻和文化节目,极大地拓宽了视野,丰富了精神世界。广播成为了重要的社会动员工具,在战争时期,它能够迅速传播政府的公告和军情;在和平年代,它又传递着知识,普及着科学,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更重要的是,广播促进了文化的交融。不同地区、不同国家的音乐、语言和故事,通过广播得以传播,让人们有机会接触到多元化的文化,增进了理解与包容。广播的时代,是声音自由飞翔的时代,是信息普惠的时代,也是文化深度交融的时代。 第四章:通信的革命——从电话到互联网的无形纽带 无线电波的出现,不仅催生了广播,更在通信领域掀起了革命性的变革。从最初的无线电报,到后来的无线电话,再到如今的移动通信网络,无线电波始终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无线电报的出现,使得远距离通信摆脱了对海缆的依赖,极大地提高了通信效率,尤其是在海上航行和军事领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随后,无线电话的出现,更是让人们能够在移动中进行语音交流,这是人类通信史上的又一次飞跃。 进入20世纪后期,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无线通信迎来了爆炸式的增长。手机的普及,让每个人都拥有了属于自己的通信终端,随时随地与世界保持联系。从2G的语音通话,到3G的数据传输,再到4G的高速上网,以及如今的5G超高速、低延迟通信,无线通信技术不断刷新着我们的认知。 而互联网的崛起,更是将无线电波的应用推向了新的高度。Wi-Fi、蓝牙、蜂窝网络,这些无线技术将无数的设备连接起来,构成了庞大的信息网络。我们通过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甚至智能家居设备,都可以接入互联网,获取信息,进行交流,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 无线电波,如同无形的纽带,将人类社会紧密地连接在一起,构筑了现代社会高效、便捷的通信体系。它不仅传递着语音和文字,更承载着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娱乐,成为我们不可或缺的数字生活基石。 第五章:现代生活的多重奏——无线电波的无处不在 如今,无线电波已经深深地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缝隙,成为我们现代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们以各种形式存在,编织出一曲关于科技与便利的多重奏。 在我们的家中,无线电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Wi-Fi将我们的电脑、手机、智能电视连接起来,享受流畅的网络体验;蓝牙连接着耳机、音箱、鼠标,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便捷;而智能家居设备,如智能灯泡、智能门锁、智能空调,也依赖着无线电波进行控制和通信,为我们打造舒适、智能的居住环境。 在我们的出行中,无线电波同样无处不在。GPS导航系统,依赖着卫星发出的无线电信号,为我们指引方向,规划路线;车载娱乐系统、蓝牙连接,让我们的旅途不再单调;而公共交通工具上的Wi-Fi,也让我们能够随时保持在线。 在我们的工作中,无线电波更是至关重要。无线办公网络、移动办公设备,让工作不再受限于固定场所;而各类无线传感器、物联网设备,正在改变着工业生产、农业种植、环境监测等各个领域,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甚至在那些我们意想不到的地方,无线电波也在默默地工作。医疗领域,无线监测设备可以实时跟踪病人的生命体征;科学研究中,射电望远镜接收着来自遥远宇宙的无线电信号,帮助我们探索宇宙的奥秘;安防领域,无线监控系统保障着我们的安全。 从宏观的卫星通信,到微观的芯片内部信号传输,无线电波无处不在,以其高效、灵活、便捷的特点,成为现代社会高效运转的隐形动力。 第六章:未来的展望——无限可能与挑战并存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无线电波的应用前景愈发广阔。5G技术的成熟,将为我们带来更快的速度、更低的延迟,为自动驾驶、虚拟现实、远程医疗等颠覆性技术的发展奠定基础。 我们正迈向一个万物互联的智能时代,届时,更多的设备将接入无线网络,形成一个庞大的智能生态系统。交通、能源、医疗、教育等各个领域,都将因无线技术的广泛应用而发生深刻变革。 然而,伴随着无限的可能,挑战也同样存在。无线电波的频谱资源是有限的,如何高效地利用和管理频谱,避免干扰,将是未来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同时,无线通信的安全性和隐私性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如何确保信息的安全,保护用户的隐私,将是技术发展和社会治理的关键。 此外,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也一直是公众关注的焦点。虽然目前科学研究并未证实低强度电磁辐射会对人体造成显著危害,但对其进行持续的关注和研究,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仍然是负责任的态度。 结语 无线电波,这股神秘而强大的力量,从最初的理论猜想,到如今的无处不在,已经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世界。它如同一位沉默的伙伴,陪伴着我们走过工业革命的辉煌,见证着信息时代的浪潮,并引领我们迈向智能时代的未来。 《如影随形——无处不在的无线电波》,并非仅仅是关于一项物理技术的介绍,更是对人类探索精神的赞颂,是对科技创新力量的展现,更是对我们与这个无形世界之间深刻联系的哲学思考。 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您,以全新的视角去审视我们身边的世界,去理解那些看不见的能量是如何塑造我们的生活,并对未来充满期待与思考。让我们一同,在这片由无线电波编织而成的无形海洋中,继续探索,继续前行。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对“日常透明化”的解构。我们习以为常的背景噪音、手机的待机信号、Wi-Fi的漫游,在作者笔下,都成为了一个个拥有独立意志的实体,或者说,是某种未被完全理解的生命形式。我特别赞赏作者在描写城市生活时,那种冷峻而又充满同情的视角。当主角试图“倾听”城市时,他听到的不是车辆的轰鸣,而是无数设备间交换的“无声的请求”与“被遗弃的指令”。这种对现代社会“信息过载”现象的具象化处理,非常有批判性和警示意义。它迫使我们停下来思考:我们自己是否也成为了这些无处不在的波动中的一个微小、且易被操纵的节点?文字的密度很高,每句话都像一个精心打磨的零件,紧密地嵌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令人窒息又无比真实的当代图景。

评分

这部作品的想象力简直像夏日的骤雨,来得猝不及防却又淋漓尽致。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构建世界观时那种近乎偏执的细致。书中描绘的那个关于“记忆碎片”的设定,让我这个习惯了线性叙事的读者耳目一新。它不是那种宏大叙事下的小角色,而是将个体经验的细微波动,放大成影响全局的暗流。比如,书中有一段落,详细描述了主角在某个特定频率的电磁场中,如何感知到一段已逝亲人的声音,那种对声波物理特性的运用,写得如同音乐的结构分析,充满了知性的美感。我能感受到作者在考证这些科学细节时所花费的心力,那些关于信号衰减、多径效应的描述,虽然技术性强,但被巧妙地融入到角色的情感体验中,使得科学成为了叙事的力量而非障碍。这让我想起一些经典的科幻小说,它们总是在探讨技术与人性的边界,而这本书似乎找到了一个全新的切入点,不落俗套地探讨了“信息永存”的可能性,让人读完后,对日常生活中那些无形的波动,都多了一层敬畏。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敬佩,主要源于其对“感官体验”的颠覆性重构。作者似乎拥有将一种感官转化为另一种感官的能力,从而创造出全新的阅读体验。例如,书中描写角色的“视觉听觉错位”,当他们接收到异常强大的电磁脉冲时,他们“看见”了声音的形状,甚至“闻到”了数据的气味。这种描述远超一般的比喻,它基于一种对神经科学和物理学交叉点的深刻洞察。我仿佛真的体验到了那种感官被强行拉扯、重组的眩晕感。作者在描述高潮部分时,选择了一种近乎意识流的、破碎化的叙事风格,大量使用短促、跳跃的句子,模拟信号干扰下的信息流,这种冒险的写作手法,虽然在阅读时需要集中十二分的注意力,但一旦适应,那种沉浸感是无与伦比的,它挑战了我们对于“清晰叙事”的传统期待,成功地将读者的阅读过程,变成了一场与书中能量场同步的探险。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结构无疑是作者最具野心的部分。它采用了多线并行、时间交错的手法,挑战了读者的理解能力,但也给予了最丰厚的回报。我花了很大精力去梳理不同时间线上信息的传递方式,尤其是在涉及到“时间滞后”的描述时,作者处理得极为老道。不是简单地用“快进”或“慢放”来概括,而是引入了一个虚构的“信息纠缠态”理论,来解释为何某些远古的信息残余会以一种扭曲且不稳定的方式重现于当代。书中对于信息加密与解密的描绘,也充满了奇思妙想,它不是传统的计算机密码学,而是基于某种“情感熵值”的算法,这在其他作品中是闻所未闻的。这种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欲,体现在每一个细节里,让人感觉到作者仿佛真的在某个平行宇宙中,认真记录了这些规则,再将其翻译成我们能理解的文字。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仿佛作者偷窥了我的内心世界。它不像那些充斥着爆炸和追逐的商业小说,而更像是一场深刻的、关于存在意义的哲学对话,只不过这场对话被包裹在了一个极其精妙的叙事框架里。作者对“潜意识投射”的探讨,简直是神来之笔。书中那个关于“共振频率”的设定,初看似乎有些玄乎,但随着情节的推进,你会发现它完全自洽。例如,当两个角色的情感达到某种临界点时,他们周围环境的某些微弱信号会发生可被感知的变化,这种细腻的氛围烘托,没有宏大的场面,却能瞬间将读者带入角色最私密的感受之中。我特别喜欢作者用诗意的语言来描述这些“无形之物”,比如称之为“宇宙的低语”或“时间的回响”。这使得原本冰冷的物理概念,拥有了温度和温度的色彩,让人在沉思之余,还能享受到文字本身带来的愉悦感,读起来节奏舒缓,但后劲十足,需要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其深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