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LTE FDD技术原理与网络规划
定价:69.00元
售价:48.3元,便宜20.7元,折扣70
作者:韩志刚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0-01
ISBN:978711529060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40kg
《LTE FDD技术原理与网络规划》系统讲解了LTE的基本原理和组网关键解决方案《LTEFDD技术原理与网络规划》注重技术理论、技术标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不仅包括了LTE基本原理,还给出了未来LTE部署应用解决方案。
《LTE FDD技术原理与网络规划》以LTEFDD的基本原理为基础,系统介绍了LTE的基本原理和组网关键解决方案,主要内容包括LTE概述及技术标准进展、LTE关键技术、LTE无线接入网架构、空中接口协议、LTE物理层过程、QoS、调度及无线资源管理、移动性管理、SON技术、EMBMS、LTE无线网络规划(包括频率组网、覆盖规划、容量规划、系统间干扰、室内分布系统、传输需求等)。《LTEFDD技术原理与网络规划》本书可以为从事LTE网络规划建设、运行维护的运营商、设备商、规划设计院所及大院校从事LTE技术研究的师生提供参考。
章 引言
1.1 移动通信系统的演进
1.2 LTE与WCDMA技术对比
1.2.1 WCDMA技术概述
1.2.2 LTE技术概述
1.2.3 LTE与WCDMA技术对比
1.3 EPC核心网与业务
1.3.1 EPC核心网
1.3.2 LTE业务
1.4 LTE发展状况
1.5 参考文献
第2章 LTE关键技术
2.1 引言
2.2 OFDM技术
2.2.1 概述
2.2.2 OFDM的基本原理
2.2.3 OFDM技术的优点
2.2.4 OFDM技术的缺点
2.3 MIMO技术
2.3.1 概述
2.3.2 MIMO技术的应用
2.3.3 自适应MIMO
2.3.4 天线配置
2.4 参考文献
第3章 LTE无线接入网架构
3.1 概述
3.2 功能划分
3.2.1 概述
3.2.2 eNB功能
3.2.3 MME功能
3.2.4 S-GW/P-GW功能
3.3 LTE无线接入网接口
3.3.1 空中接口
3.3.2 S1接口
3.3.3 X2接口
3.3.4 E-UTRAN对HeNB的支持
3.4 参考文献
第4章 LTE空口协议
4.1 物理层
4.1.1 概述
4.1.2 帧结构
4.1.3 下行链路传输技术
4.1.4 上行链路传输技术
4.1.5 传输信道处理流程
4.2 MAC层协议
4.2.1 MAC层结构和功能
4.2.2 信道及信道映射
4.2.3 MAC过程
4.2.4 PDU结构
4.3 RLC层协议
4.3.1 RLC层结构和功能
4.3.2 RLC过程
4.3.3 PDU结构
4.4 PDCP层协议
4.4.1 PDCP层结构和功能
4.4.2 PDCP过程
4.4.3 PDU结构
4.5 RRC层
4.5.1 RRC层功能
4.5.2 系统信息
4.5.3 连接控制
4.5.4 测量
4.6 参考文献
第5章 LTE物理层过程
5.1 小区搜索过程
5.1.1 小区初始搜索过程
5.1.2 邻小区搜索过程
5.2 随机接入过程
5.2.1 基本原理
5.2.2 应用场景分析
5.3 功率控制
5.3.1 上行功率控制
5.3.2 下行功率分配
5.4 链路自适应
5.4.1 下行
5.4.2 上行
5.5 参考文献
第6章 QoS、调度与无线资源管理
6.1 QoS
6.1.1 概述
6.1.2 EPS承载业务架构
6.1.3 QoS参数
6.2 调度
6.2.1 常用调度算法
6.2.2 上下行调度
6.2.3 半持续调度
6.3 承载控制
6.4 接入控制
6.5 连接态移动性控制
6.6 拥塞控制
6.7 动态资源分配和包调度
6.8 负载均衡
6.9 小区间干扰协调
6.10 参考文献
第7章 移动性管理
7.1 IDLE状态下的移动性管理
7.1.1 寻呼
7.1.2 小区选择和重选
7.2 连接状态下的移动性管理
7.2.1 LTE系统内的移动性
7.2.2 LTE与2G、3G之间的移动性
7.3 参考文献
第8章 SON技术
8.1 SON的架构和功能
8.1.1 SON的架构
8.1.2 SON的主要功能
8.2 SON的关键技术
8.2.1 自动邻区关系
8.2.2 移动性鲁棒性优化
8.2.3 移动性负载均衡
8.2.4 自动PCI规划
8.2.5 随机接入优化
8.2.6 小区间干扰协调
8.2.7 eNB覆盖和容量优化
8.3 SON总结
8.4 参考文献
第9章 E-MBMS
9.1 E-MBMS逻辑结构
9.1.1 E-MBMS网络架构
9.1.2 E-MBMS网元和接口
9.2 E-MBMS的承载
9.3 E-MBMS的信道结构
9.4 E-MBMS的传输方式
9.4.1 E-MBMS传输区域
9.4.2 MBSFN传输区域
9.4.3 MBSFN传输内容同步
9.5 E-MBMS的应用场景
9.5.1 流媒体业务
9.5.2 信息广播业务
9.5.3 数据下载业务
9.5.4 交互类业务
9.6 参考文献
0章 LTE无线网络规划
10.1 LTE频谱资源
10.1.1 ITU对LTE频谱的划分情况
10.1.2 3GPP对LTE频谱的研究情况
10.1.3 国内对LTE频谱的研究和划分情况
10.1.4 小结
10.2 LTE频率规划
10.2.1 LTE同频组网的可行性
10.2.2 LTE同频组网的干扰解决方案
10.2.3 网络部署建议
10.3 LTE覆盖规划
10.3.1 概述
10.3.2 LTE链路预算参数
10.3.3 LTE覆盖预测
10.3.4 覆盖增强技术
10.3.5 小结
10.4 LTE容量规划
10.4.1 用户模型分析
10.4.2 单站平均吞吐量估算
10.4.3 单站用户数估算
10.4.4 小结
10.5 LTE与现有无线通信系统干扰分析
10.5.1 干扰分析原理
10.5.2 LTE FDD与TD-LTE的干扰分析
10.5.3 LTE与GSM系统的干扰分析
10.5.4 LTE与UMTS系统的干扰分析
10.5.5 2 500~2 690MHz LTE与射电天文系统的干扰分析
10.6 LTE室内分布系统建设
10.6.1 LTE室内覆盖概述
10.6.2 室内分布系统介绍
10.6.3 室内覆盖规划
10.6.4 室内建设方案
10.6.5 室内分布系统建设总结
10.7 LTE接入网传输规划
10.7.1 LTE传输概述
10.7.2 LTE传输组网技术
10.7.3 LTE传输解决方案
10.7.4 LTE传输需求
10.7.5 接入网传输规划
10.8 参考文献
1章 LTE无线网络性能
11.1 LTE小区覆盖
11.2 LTE用户峰值速率
11.3 LTE小区吞吐量和频谱效率
11.3.1 小区吞吐率
11.3.2 频谱效率
11.4 LTE时延
11.5 室内分布系统性能
11.5.1 概述
11.5.2 单通道建设方案性能
11.5.3 双通道单极化天线建设方案性能
11.5.4 双通道双极化天线建设方案性能
11.5.5 不同方案性能对比分析
11.6 参考文献
2章 LTE-A简介
12.1 概述
12.2 关键技术
12.2.1 载波聚合
12.2.2 增强的干扰协调
12.2.3 无线中继技术
12.2.4 多点协作传输与接收
12.2.5 增强的多输入多输出技术
12.3 参考文献
缩略语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引人注目,封面采用了深邃的蓝色调,搭配银色的字体,透着一股专业和严谨的气息,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一本硬核的技术专著。内页的纸张质量也相当不错,印刷清晰,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排版上下的功夫,章节之间的逻辑衔接非常流畅,图表的绘制专业且直观,那些复杂的网络结构图和时序图,通过精心的布局,变得易于理解,这对于初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拿到书后,我立刻被那种扎实的内容所吸引,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像是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手把手地在教你如何思考问题,如何进行实际的部署。我个人对无线通信领域的原理性书籍情有独钟,而这本显然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从基础的物理层理论到高层的协议栈处理,都有详尽的阐述,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对整个LTE系统的理解正在被系统地重塑和加固。
评分作为一名资深的射频工程师,我通常对教科书持一种审慎的态度,因为许多书籍的参数引用和假设条件往往过于理想化,脱离了真实世界的复杂性。然而,这本书在处理诸如邻区关系设置、切换门限优化等参数调整策略时,展现出了极强的务实精神。它没有回避现实中的“脏活累活”,而是将网络性能衰退的常见原因进行了系统性的归类,并针对性地提供了故障排查的思路树。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干扰抑制和功率控制算法的讨论,书中对各种抑制机制的内部工作原理进行了深入挖掘,甚至提到了不同芯片平台可能存在的实现差异对性能的影响,这种对工程实现细节的关注,体现了作者极高的专业素养和丰富的实战经验,绝非纸上谈兵之作。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的前瞻性和系统性。在5G乃至更先进的技术不断涌现的今天,对LTE FDD技术的精深理解依旧是构建一切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基石的关键。作者在梳理完传统技术体系后,巧妙地预留了与后续技术衔接的接口,比如对LTE-A的关键演进特性(如载波聚合)的介绍,虽然篇幅不占绝对主导,但足以勾勒出技术演进的脉络。这种“立足当下,着眼未来”的编写视角,使得这本书的生命周期大大延长,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现有技术的参考手册,更像是为未来技术人员提供的坚实理论跳板。整本书的知识体系结构完整,逻辑严密,是一部能够让人静下心来,沉浸其中,并真正获得技能提升的典范之作。
评分坦率地说,我之前涉猎过一些关于移动通信技术的书籍,但很多都止步于对LTE基础概念的浅尝辄止,读完后总觉得意犹未尽,像是只看了个热闹。然而,这部作品给我的感觉是“抽丝剥茧,层层递进”。它并没有急于抛出高深的概念,而是从最基本的空口接口和帧结构开始,一步步构建起对整个系统的认知框架。尤其是对时分双工(TDD)和频分双工(FDD)在实际网络切换和资源调度上的差异化处理,书中用对比的手法进行了极为精彩的论述,让我对这两种模式的底层差异有了全新的、更深刻的理解。这种由浅入深、由宏观到微观的叙事逻辑,非常符合技术学习的认知规律,保证了读者在吸收复杂信息时不至于迷失方向,每读完一个章节都有一种茅塞顿开的畅快感。
评分初次翻阅此书时,我被其中对“网络规划”这一环节的深度剖析所震撼。现在的技术书籍往往倾向于理论的阐述而忽略了工程实践中的落地性,但这本书显然在这方面做了极大的突破。作者似乎将多年的野外勘测和网络优化经验倾注其中,对覆盖、容量、干扰管理等核心规划指标的探讨,细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例如,在谈到小区覆盖预测时,它不仅给出了传统的经验公式,还深入讲解了如何结合实际地形数据和传播模型进行更精准的仿真和验证,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负责实际网络建设的工程师来说,是极其宝贵的财富。我甚至发现了一些在官方标准文档中也需要仔细甄别的细节处理,书中都给出了明确的指导和建议,使得原本枯燥的规划工作变得有了章法可循,真正体会到了从纸面理论到真实世界部署的桥梁是如何架设起来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