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TE FDD技术原理与网络规划

LTE FDD技术原理与网络规划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韩志刚 著
图书标签:
  • LTE
  • FDD
  • 移动通信
  • 无线通信
  • 网络规划
  • 通信工程
  • 4G
  • 技术原理
  • 无线接入
  • 通信技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广影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人民邮电出版社
ISBN:9787115290601
商品编码:2975731355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2-10-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LTE FDD技术原理与网络规划

定价:69.00元

售价:48.3元,便宜20.7元,折扣70

作者:韩志刚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10-01

ISBN:978711529060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640kg

编辑推荐

《LTE FDD技术原理与网络规划》系统讲解了LTE的基本原理和组网关键解决方案《LTEFDD技术原理与网络规划》注重技术理论、技术标准与实际应用的结合,不仅包括了LTE基本原理,还给出了未来LTE部署应用解决方案。


内容提要

《LTE FDD技术原理与网络规划》以LTEFDD的基本原理为基础,系统介绍了LTE的基本原理和组网关键解决方案,主要内容包括LTE概述及技术标准进展、LTE关键技术、LTE无线接入网架构、空中接口协议、LTE物理层过程、QoS、调度及无线资源管理、移动性管理、SON技术、EMBMS、LTE无线网络规划(包括频率组网、覆盖规划、容量规划、系统间干扰、室内分布系统、传输需求等)。《LTEFDD技术原理与网络规划》本书可以为从事LTE网络规划建设、运行维护的运营商、设备商、规划设计院所及大院校从事LTE技术研究的师生提供参考。


目录

章 引言
1.1 移动通信系统的演进
1.2 LTE与WCDMA技术对比
1.2.1 WCDMA技术概述
1.2.2 LTE技术概述
1.2.3 LTE与WCDMA技术对比
1.3 EPC核心网与业务
1.3.1 EPC核心网
1.3.2 LTE业务
1.4 LTE发展状况
1.5 参考文献

第2章 LTE关键技术
2.1 引言
2.2 OFDM技术
2.2.1 概述
2.2.2 OFDM的基本原理
2.2.3 OFDM技术的优点
2.2.4 OFDM技术的缺点
2.3 MIMO技术
2.3.1 概述
2.3.2 MIMO技术的应用
2.3.3 自适应MIMO
2.3.4 天线配置
2.4 参考文献

第3章 LTE无线接入网架构
3.1 概述
3.2 功能划分
3.2.1 概述
3.2.2 eNB功能
3.2.3 MME功能
3.2.4 S-GW/P-GW功能
3.3 LTE无线接入网接口
3.3.1 空中接口
3.3.2 S1接口
3.3.3 X2接口
3.3.4 E-UTRAN对HeNB的支持
3.4 参考文献

第4章 LTE空口协议
4.1 物理层
4.1.1 概述
4.1.2 帧结构
4.1.3 下行链路传输技术
4.1.4 上行链路传输技术
4.1.5 传输信道处理流程
4.2 MAC层协议
4.2.1 MAC层结构和功能
4.2.2 信道及信道映射
4.2.3 MAC过程
4.2.4 PDU结构
4.3 RLC层协议
4.3.1 RLC层结构和功能
4.3.2 RLC过程
4.3.3 PDU结构
4.4 PDCP层协议
4.4.1 PDCP层结构和功能
4.4.2 PDCP过程
4.4.3 PDU结构
4.5 RRC层
4.5.1 RRC层功能
4.5.2 系统信息
4.5.3 连接控制
4.5.4 测量
4.6 参考文献

第5章 LTE物理层过程
5.1 小区搜索过程
5.1.1 小区初始搜索过程
5.1.2 邻小区搜索过程
5.2 随机接入过程
5.2.1 基本原理
5.2.2 应用场景分析
5.3 功率控制
5.3.1 上行功率控制
5.3.2 下行功率分配
5.4 链路自适应
5.4.1 下行
5.4.2 上行
5.5 参考文献

第6章 QoS、调度与无线资源管理
6.1 QoS
6.1.1 概述
6.1.2 EPS承载业务架构
6.1.3 QoS参数
6.2 调度
6.2.1 常用调度算法
6.2.2 上下行调度
6.2.3 半持续调度
6.3 承载控制
6.4 接入控制
6.5 连接态移动性控制
6.6 拥塞控制
6.7 动态资源分配和包调度
6.8 负载均衡
6.9 小区间干扰协调
6.10 参考文献

第7章 移动性管理
7.1 IDLE状态下的移动性管理
7.1.1 寻呼
7.1.2 小区选择和重选
7.2 连接状态下的移动性管理
7.2.1 LTE系统内的移动性
7.2.2 LTE与2G、3G之间的移动性
7.3 参考文献

第8章 SON技术
8.1 SON的架构和功能
8.1.1 SON的架构
8.1.2 SON的主要功能
8.2 SON的关键技术
8.2.1 自动邻区关系
8.2.2 移动性鲁棒性优化
8.2.3 移动性负载均衡
8.2.4 自动PCI规划
8.2.5 随机接入优化
8.2.6 小区间干扰协调
8.2.7 eNB覆盖和容量优化
8.3 SON总结
8.4 参考文献

第9章 E-MBMS
9.1 E-MBMS逻辑结构
9.1.1 E-MBMS网络架构
9.1.2 E-MBMS网元和接口
9.2 E-MBMS的承载
9.3 E-MBMS的信道结构
9.4 E-MBMS的传输方式
9.4.1 E-MBMS传输区域
9.4.2 MBSFN传输区域
9.4.3 MBSFN传输内容同步
9.5 E-MBMS的应用场景
9.5.1 流媒体业务
9.5.2 信息广播业务
9.5.3 数据下载业务
9.5.4 交互类业务
9.6 参考文献

0章 LTE无线网络规划
10.1 LTE频谱资源
10.1.1 ITU对LTE频谱的划分情况
10.1.2 3GPP对LTE频谱的研究情况
10.1.3 国内对LTE频谱的研究和划分情况
10.1.4 小结
10.2 LTE频率规划
10.2.1 LTE同频组网的可行性
10.2.2 LTE同频组网的干扰解决方案
10.2.3 网络部署建议
10.3 LTE覆盖规划
10.3.1 概述
10.3.2 LTE链路预算参数
10.3.3 LTE覆盖预测
10.3.4 覆盖增强技术
10.3.5 小结
10.4 LTE容量规划
10.4.1 用户模型分析
10.4.2 单站平均吞吐量估算
10.4.3 单站用户数估算
10.4.4 小结
10.5 LTE与现有无线通信系统干扰分析
10.5.1 干扰分析原理
10.5.2 LTE FDD与TD-LTE的干扰分析
10.5.3 LTE与GSM系统的干扰分析
10.5.4 LTE与UMTS系统的干扰分析
10.5.5 2 500~2 690MHz LTE与射电天文系统的干扰分析
10.6 LTE室内分布系统建设
10.6.1 LTE室内覆盖概述
10.6.2 室内分布系统介绍
10.6.3 室内覆盖规划
10.6.4 室内建设方案
10.6.5 室内分布系统建设总结
10.7 LTE接入网传输规划
10.7.1 LTE传输概述
10.7.2 LTE传输组网技术
10.7.3 LTE传输解决方案
10.7.4 LTE传输需求
10.7.5 接入网传输规划
10.8 参考文献

1章 LTE无线网络性能
11.1 LTE小区覆盖
11.2 LTE用户峰值速率
11.3 LTE小区吞吐量和频谱效率
11.3.1 小区吞吐率
11.3.2 频谱效率
11.4 LTE时延
11.5 室内分布系统性能
11.5.1 概述
11.5.2 单通道建设方案性能
11.5.3 双通道单极化天线建设方案性能
11.5.4 双通道双极化天线建设方案性能
11.5.5 不同方案性能对比分析
11.6 参考文献

2章 LTE-A简介
12.1 概述
12.2 关键技术
12.2.1 载波聚合
12.2.2 增强的干扰协调
12.2.3 无线中继技术
12.2.4 多点协作传输与接收
12.2.5 增强的多输入多输出技术
12.3 参考文献

缩略语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漫游星辰:宇宙的奥秘与人类的探索》 序章:仰望星空,叩问永恒 自古以来,人类的目光便从未停止对头顶那片浩瀚星空的凝视。它承载了无数的传说、神话,也激荡起对未知的好奇与渴望。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宇宙的尽头在哪里?这些宏大的命题,如同深邃的夜空,引诱着一代代求知者去探索、去理解。本书,便是这样一次集体智慧的汇聚,一次对宇宙终极奥秘的追寻,一次人类向着星辰大海迈进的壮丽史诗。它并非仅仅是冰冷的科学数据堆砌,更蕴含着人类对自身存在意义的思考,对宇宙规律的敬畏,以及那份永不熄灭的探索精神。 第一章:宇宙的黎明——从大爆炸到星系的诞生 我们的旅程始于那个神秘的“奇点”。本书将深入浅出地解析宇宙大爆炸理论,从那个炽热、致密的起点,描绘宇宙如何在时间和空间中不断膨胀、冷却。我们将追溯早期宇宙的物质构成,了解基本粒子的形成,原子核的核合成,以及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留下的古老印记。接着,我们将目光投向引力的作用,是如何驱使物质聚集,形成第一代恒星,以及它们如何点燃宇宙中的第一缕光芒。随后,我们会探索星系的形成与演化,从零散的星际尘埃气体,到如今我们看到的形态各异、绚丽多彩的星系,包括我们所在的银河系,它们是如何在引力的舞蹈中,经历碰撞、合并,最终演变成宇宙中最壮观的结构。这一章,将带你回到宇宙最古老的时刻,理解我们所处宇宙的起源与早期演化。 第二章:恒星的生命周期——从星尘到超新星的壮丽悲歌 恒星,是宇宙中最耀眼的生命体。本书将详细阐述恒星的诞生、成长、衰老与死亡。我们将了解恒星内部的核聚变过程,那是它们为何能够持续发光发热的根本原因,以及不同质量的恒星,其演化路径为何截然不同。从红矮星的漫长燃烧,到类太阳恒星的平静一生,再到大质量恒星的燃烧殆尽。我们将重点解析恒星死亡时最壮丽的景象——超新星爆发,以及它在宇宙中的重要作用,它不仅是重元素的“炼金炉”,更是星际物质的播撒者,为下一代恒星和行星的形成提供原材料。此外,本书还会探讨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这些恒星死亡后的“遗骸”,它们各自拥有怎样的奇特性质,以及它们对周围时空产生的深远影响。 第三章:行星的摇篮——从星云到生命存在的星球 在恒星的周围,孕育着行星。本书将深入探讨行星系统的形成过程。我们将了解原行星盘理论,它是如何解释行星如何在年轻恒星周围的尘埃和气体中逐渐凝聚成形的。我们将研究不同类型行星的形成机制,包括岩石行星(如地球、火星)和气态巨行星(如木星、土星)的差异。本书还将重点关注系外行星的探测与研究,介绍目前主流的探测技术(如凌星法、视向速度法),以及我们是如何发现那些围绕其他恒星运转的行星的。特别是,我们将聚焦于“宜居带”的概念,以及如何识别那些可能具备生命存在条件的行星,它们拥有液态水、稳定的轨道以及合适的大气层。这一章,将带你认识宇宙中那些可能孕育生命的“摇篮”。 第四章:宇宙的结构与动力学——星系团、暗物质与暗能量的谜团 宇宙并非星星点点的孤立存在,它们以惊人的规模组织成宏伟的结构。本书将带领读者认识宇宙的大尺度结构,包括由星系组成的群、团和超星系团,以及它们之间形成的巨大空洞和纤维状结构,构成了宇宙网。我们还将深入探讨“暗物质”的神秘领域。它虽然不发光,却通过引力影响着星系的自转速度和星系团的运动,是构成宇宙物质总量的绝大部分。本书将介绍支持暗物质存在的观测证据,以及目前主流的暗物质粒子模型。紧接着,我们将面对另一个更为深邃的谜团——“暗能量”。它是驱动宇宙加速膨胀的神秘力量,占据了宇宙总能量的绝大部分,其本质至今仍然是物理学中最前沿的研究课题。我们将探讨暗能量的不同理论模型,以及它对宇宙未来命运的深远影响。 第五章:时空的涟漪——引力波的发现与宇宙学的革命 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预言了时空的涟漪——引力波。本书将详细介绍引力波的产生机制,特别是那些由黑洞合并、中子星碰撞等极端宇宙事件产生的强大引力波。我们将回顾引力波探测技术的重大突破,从LIGO、Virgo等引力波探测器的建立,到首次直接探测到双黑洞并合产生的引力波,这标志着人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引力波天文时代”。本书将阐述引力波探测如何为我们提供一种全新的观测宇宙的方式,它能够穿透电磁波无法到达的区域,揭示宇宙中那些隐藏的、剧烈的事件。引力波天文学的兴起,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帮助我们检验广义相对论,探测宇宙的极端环境,并为我们提供关于宇宙起源、演化和组成的新视角,为宇宙学研究带来革命性的变革。 第六章:人类的脚步——从太空望远镜到深空探测器 在理解宇宙奥秘的道路上,人类从未停止迈出探索的脚步。本书将回顾人类在空间观测和深空探测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我们将介绍各类空间望远镜,如哈勃空间望远镜、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它们如同人类的“慧眼”,跨越大气层的阻碍,将宇宙中最遥远的景象呈现在我们眼前,为我们提供了海量的科学数据。同时,本书还将讲述那些勇敢的深空探测器,它们穿越行星际空间,飞向太阳系的其他成员,如旅行者号、毅力号、好奇号等,它们带回了关于其他行星、卫星、小行星的宝贵信息,也为人类未来的太空探索奠定了基础。我们将探讨载人航天任务的意义,以及国际空间站、月球基地、火星探测等未来太空计划的展望。这一章,将展示人类不畏艰难、勇于探索的伟大精神。 第七章:生命的可能性——地外文明的搜寻与宇宙中的我们 宇宙是否只孕育了地球上这一颗有生命的星球?这个问题始终牵动着人类的神经。本书将探讨生命存在的“费米悖论”及其可能的解释。我们将回顾SETI(搜寻地外文明计划)的历程,介绍射电望远镜是如何倾听来自宇宙深处的信号。我们将讨论地外生命存在的潜在形式,从简单的微生物到高度发达的智慧文明,以及探测这些生命迹象的科学方法。本书还将思考,如果真的存在地外文明,它们将以何种形式存在,它们的技术水平如何,以及我们与它们交流的可能性和潜在风险。最后,本书将引导读者进行一次关于人类在宇宙中地位的哲学思考:在如此浩瀚的宇宙中,我们是否孤独?寻找地外生命,不仅是为了满足好奇心,更是为了更深刻地理解我们自身的独特性,以及我们在宇宙大家庭中的位置。 结语:星辰大海,永无止境的远航 《漫游星辰》的旅程即将结束,但对宇宙的探索,对知识的追求,却永无止境。从宇宙的黎明到生命的可能,本书描绘了一幅壮丽的宇宙图景,也展现了人类智慧的闪光。我们所知,不过是茫茫宇宙中的一角,未知,更是深邃无垠。然而,正是这份未知,驱使着我们不断前行。每一次的观测,每一次的理论突破,都让我们离宇宙的真相更近一步。愿本书能点燃你心中对宇宙的好奇之火,激发你对科学探索的热情。因为,星辰大海,是人类永恒的向往,也是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让我们继续仰望星空,带着求知的勇气,踏上这场永无止境的宇宙远航。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引人注目,封面采用了深邃的蓝色调,搭配银色的字体,透着一股专业和严谨的气息,让人一看就知道这是一本硬核的技术专著。内页的纸张质量也相当不错,印刷清晰,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排版上下的功夫,章节之间的逻辑衔接非常流畅,图表的绘制专业且直观,那些复杂的网络结构图和时序图,通过精心的布局,变得易于理解,这对于初学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拿到书后,我立刻被那种扎实的内容所吸引,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更像是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手把手地在教你如何思考问题,如何进行实际的部署。我个人对无线通信领域的原理性书籍情有独钟,而这本显然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从基础的物理层理论到高层的协议栈处理,都有详尽的阐述,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对整个LTE系统的理解正在被系统地重塑和加固。

评分

坦率地说,我之前涉猎过一些关于移动通信技术的书籍,但很多都止步于对LTE基础概念的浅尝辄止,读完后总觉得意犹未尽,像是只看了个热闹。然而,这部作品给我的感觉是“抽丝剥茧,层层递进”。它并没有急于抛出高深的概念,而是从最基本的空口接口和帧结构开始,一步步构建起对整个系统的认知框架。尤其是对时分双工(TDD)和频分双工(FDD)在实际网络切换和资源调度上的差异化处理,书中用对比的手法进行了极为精彩的论述,让我对这两种模式的底层差异有了全新的、更深刻的理解。这种由浅入深、由宏观到微观的叙事逻辑,非常符合技术学习的认知规律,保证了读者在吸收复杂信息时不至于迷失方向,每读完一个章节都有一种茅塞顿开的畅快感。

评分

初次翻阅此书时,我被其中对“网络规划”这一环节的深度剖析所震撼。现在的技术书籍往往倾向于理论的阐述而忽略了工程实践中的落地性,但这本书显然在这方面做了极大的突破。作者似乎将多年的野外勘测和网络优化经验倾注其中,对覆盖、容量、干扰管理等核心规划指标的探讨,细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例如,在谈到小区覆盖预测时,它不仅给出了传统的经验公式,还深入讲解了如何结合实际地形数据和传播模型进行更精准的仿真和验证,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负责实际网络建设的工程师来说,是极其宝贵的财富。我甚至发现了一些在官方标准文档中也需要仔细甄别的细节处理,书中都给出了明确的指导和建议,使得原本枯燥的规划工作变得有了章法可循,真正体会到了从纸面理论到真实世界部署的桥梁是如何架设起来的。

评分

作为一名资深的射频工程师,我通常对教科书持一种审慎的态度,因为许多书籍的参数引用和假设条件往往过于理想化,脱离了真实世界的复杂性。然而,这本书在处理诸如邻区关系设置、切换门限优化等参数调整策略时,展现出了极强的务实精神。它没有回避现实中的“脏活累活”,而是将网络性能衰退的常见原因进行了系统性的归类,并针对性地提供了故障排查的思路树。我特别欣赏其中关于干扰抑制和功率控制算法的讨论,书中对各种抑制机制的内部工作原理进行了深入挖掘,甚至提到了不同芯片平台可能存在的实现差异对性能的影响,这种对工程实现细节的关注,体现了作者极高的专业素养和丰富的实战经验,绝非纸上谈兵之作。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的前瞻性和系统性。在5G乃至更先进的技术不断涌现的今天,对LTE FDD技术的精深理解依旧是构建一切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基石的关键。作者在梳理完传统技术体系后,巧妙地预留了与后续技术衔接的接口,比如对LTE-A的关键演进特性(如载波聚合)的介绍,虽然篇幅不占绝对主导,但足以勾勒出技术演进的脉络。这种“立足当下,着眼未来”的编写视角,使得这本书的生命周期大大延长,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现有技术的参考手册,更像是为未来技术人员提供的坚实理论跳板。整本书的知识体系结构完整,逻辑严密,是一部能够让人静下心来,沉浸其中,并真正获得技能提升的典范之作。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