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家庭教育缺什么
定价:29.80元
作者:李石华
出版社:中国三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1-01
ISBN:978780223560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40kg
编辑推荐
一本全方位指出家庭教育缺陷的经典范本。颠覆传统模式的亲子圣经,即将风靡全球的家长行动指南。一册在手,教好孩子不犯愁;直指要害,轻松育儿不再是梦!
内容提要
家庭教育改革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我们的行为模式莫不发生着改变。而有关这一过程的探寻,在世人的眼中自然有指点迷津的价值。我们找到的缺之处,足以让我们的家长站在某种高度上看到时代的变迁。
《中国家庭教育缺什么》就是这样一种书:看起来都是煞费心机的考量,但带来的却是鞭辟入里的道理,每一次探寻的过程都有着追根溯源的努力,于行文之间却又追求从容自我的境地。在本书中,作者以亲切睿智的语言,通过一些真实性案例,深入浅出,娓娓道来许多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基本问题。它给孩子们的前程提供了一份行动指南,也给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父母们带来了直观、有效的经验指导。
本书是为众多茫然无助的家长而倾心打造的鼎立之作。祝你开卷有益,与孩子在本书的指引下,共同走出教育的误区,建构美好、幸福、快乐的人生。
目录
作者介绍
李石华,知名家教图书作者,家庭教育研究学者,长期专注于家庭成功教育、青少年心理健康等相关领域的研究,并有多部作品被引进到台湾等地出版,深受广大家长喜爱。
文摘
序言
《中国家庭教育缺什么》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它“缺失”了对具体教育方法的详尽指导。我原本期望能够从书中找到一套系统性的、可操作的育儿方案,比如如何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如何有效地与孩子沟通、如何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等。然而,这本书的重点似乎并不在此。作者更倾向于从宏观层面,对中国家庭教育的现状进行一番“画像”,并指出其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它就像是在给你展示一幅精美的画作,让你欣赏画中的每一个细节,品味画家的构图和色彩,但却不会告诉你这幅画是如何绘制出来的,甚至连你该如何拿起画笔都未曾提及。书中对于“缺什么”的探讨,更多的是一种对教育理念和教育哲学层面的反思,它让你意识到,在追求物质和学业成功的同时,我们可能忽略了对孩子品德、情商、独立人格的培养。它提醒我们,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而不仅仅是一个“高分”的机器。然而,对于我这样每天都在面对孩子具体教育问题的家长来说,这种宏观的理论探讨,虽然有其价值,但却显得有些“不接地气”。我依然需要一些具体的“工具”,来解决我在日常教育中遇到的实际困难。这本书更像是一面“启示录”,它让你看到了问题的存在,但如何去“解决”问题,却需要你自己去摸索。它让我明白,很多时候,教育的“缺失”不仅仅在于方法,更在于我们是否真正理解了教育的本质,是否拥有了正确的教育“价值观”。
评分《中国家庭教育缺什么》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其“缺席”的“操作指南”。我满怀期待地翻开它,希望能找到诸如“如何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如何应对青春期叛逆”、“如何让孩子爱上阅读”等等这样具体、实用、能够立刻在家庭教育中应用的“秘籍”。然而,这本书的风格更偏向于一种“反思式”的教育探讨。作者用大量的篇幅去阐述当今中国社会大背景下,家庭教育所面临的宏观困境,比如“唯分数论”的惯性思维,家长自身成长环境的局限性,以及社会对成功的单一化定义等等。这些内容固然发人深省,也确实点出了很多问题的“根源”,但对于像我这样,每天都在柴米油盐的家庭教育实践中挣扎的家长来说,这些理论性的分析,显得有些“远水解不了近渴”。我迫切需要的是具体到“怎么做”的指导,是那些能够立竿见影的教育技巧,是能够帮助我解决眼前具体问题的“工具箱”。这本书更像是在“诊断病情”,把病因分析得头头是道,但却没有给出具体的“药方”或者“治疗方案”。我读完后,虽然对整个教育环境有了更深的理解,但对于如何去“改进”我的家庭教育,却依然感到迷茫。它让我意识到,也许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知道”缺什么,更需要的是“知道如何去补齐”的方法。这本书,更多的是提供了一种“思考的维度”,而非“行动的指南”。
评分初读《中国家庭教育缺什么》,我以为它会像一本“育儿百科全书”,里面罗列出所有中国家庭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短板”,并一一给出解决方案。然而,随着阅读的深入,我逐渐发现,这本书更像是一本“社会观察笔记”,作者以一种旁观者的姿态,对当前中国家庭教育的各种现象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描绘和分析。书中并没有直接告诉我“缺什么”,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故事,以及一些社会学家、心理学家的观点,来展现当下中国家庭教育的“全貌”。它让我看到了,在追求孩子学业成绩的同时,很多家庭却忽略了孩子的情感需求、品格塑造,以及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书中对“过度保护”和“过度溺爱”的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让我反思自己是否也在无意中限制了孩子的成长空间。然而,这本书最大的特点是它的“留白”。它提出了很多问题,引发了读者对自身教育方式的思考,但却很少直接给出“答案”。它鼓励读者自己去探索,去寻找适合自己家庭的教育模式。这对于我来说,既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启发。我不能从中找到现成的“育儿秘籍”,但我可以通过阅读这本书,打开新的思维方式,从而更清晰地认识到,在家庭教育中,我们真正需要关注的是什么,以及如何去主动地去“创造”那些“不缺”的要素。它让我明白,教育并非简单的“填鸭式”灌输,而是一个与孩子共同成长、共同探索的过程。
评分这本书,在我看来,与其说是关于“中国家庭教育缺什么”的直接答案,不如说是一本关于“中国家庭教育的现状与困境”的社会学观察报告。作者以一种冷静而客观的视角,深入剖析了中国社会快速转型期,家庭结构、亲子关系、教育资源分配等方面所带来的连锁反应。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育儿焦虑”的章节,那种对家长普遍存在的心理压力、社会期望以及由此产生的功利性教育行为的描绘,简直是入木三分,让我感同身受。书中并没有直接给出“你应该怎么做”,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数据支撑,以及对不同社会群体的教育方式的比较,来展现出当前中国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一些“真空地带”和“盲区”。它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自己可能存在的不足,看到了社会对家庭教育提出的各种隐形要求。我尝试着按照书中提出的某些观察方向去审视自己的家庭,发现一些曾经习以为常的做法,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似乎真的需要重新审视。不过,这本书的阅读门槛相对较高,需要一定的社会学和心理学基础,才能完全领会其中的深意。对于那些只想要简单易懂的育儿技巧的家长来说,这本书可能显得有些“理论化”。但对我而言,这种宏观的、深入的分析,反而更有助于我从根本上理解家庭教育的复杂性,从而避免陷入到碎片化的育儿信息中。它提供了一种“看山还是山”之后的“看山还是山”的境界,让我们在了解问题的本质后,能更清晰地找到自己的方向。
评分《中国家庭教育缺什么》这本书,我抱着极大的期望去翻阅,期待能从中找到解决我家庭教育中那些令人头疼的困惑的“金钥匙”。然而,读完之后,我发现它更多的是在描绘一幅宏大的社会背景图,细致地分析了当前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对家庭教育模式带来的冲击,从宏观层面探讨了时代变迁下,传统家庭教育理念面临的挑战与机遇。作者旁征博引,将历史的沉淀、文化的传承与当下的现实巧妙地融合,勾勒出了一幅中国家庭教育的“全景图”。书中对于“缺什么”的探讨,更多的是一种对教育理念、教育目标、教育方式的哲学式追问,而非直接的“干货”式方法论。它引导读者去思考,去反思,去追寻教育的本质,去探究家庭在社会化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虽然我期待的是可以直接落地执行的“菜谱”,但这本书更像是一本“营养指南”,它告诉你健康饮食的重要性,以及可能存在的“营养不良”的根源,却不直接给你列出每日三餐的具体菜单。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时常会停下来,对照自己的家庭情况,思考作者提出的观点。它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急于寻找“解决办法”,却忽略了问题的深层原因,忽略了教育本身是一个循序渐进、需要耐心和智慧的过程。这本书并非一本“速成手册”,但它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视野,一个深刻的思考框架,对于那些渴望从更深层次理解家庭教育的人来说,无疑是一次宝贵的精神启迪。它让我明白了,真正有效的家庭教育,需要的不仅仅是知识和技巧,更是一种对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和对孩子成长规律的尊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