辑入本书凡数百作品者,那随意书画,丝丝入心;那晓人观世,辞恳意切;笔墨走东,近曲折,近飞白,近天人之境,惟不尽笔意。书画相熠,折冲有情。品先生作品,意在言外者不胜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诗词书画堪堪相映,自成天趣。
辑 艺术感悟
2 青绿山水 拟任熊意 国画
3 墨竹小品 国画
4 七律书画艺术诗
6 五律《论诗》书斋漫兴偶成
8 七绝文房四宝赞
9 解佩令观怀素
10 解佩令墨梅抒怀
12 如梦令游秦皇岛
14 观沈鹏先生百幅原作墨迹感赋
16 七绝展读刘艺尊师作品
17 洞仙歌避暑山庄雅集
18 七绝临张旭草书帖
20 江城子咏梅
22 解佩令贺谷向阳先生
24 摊破浣溪沙望沈园
25 摊破浣溪沙忆张爱玲
26 七绝书艺奇石
28 七绝学书感赋
30 七绝赞友入
31 七绝画梅偶得
32 七律秋来夜半赏菊题自画墨菊
34 七古读春秋传
36 七古题墨竹
38 七古自题竹石图
40七绝题临意板桥柱石图
42七绝题误菊
44 七绝题岁寒兰友图
46 延年益寿扇面
47 荷禽图写八大山入笔意
48 七古咏松
50七古题八大画境
52 拟八大山人笔意 墨荷条幅
53 题双禽图
54 墨趣 写八大山人画境
55 拟八六山人笔意 墨荷中堂
56 五绝题临八大菊石图
58 七古写八大山人笔意
60七绝拟八大荷塘鸭趣图
62五绝自题双松图
64 写八大山人笔意国画
65 五绝咏松图
66 荷塘雅趣图 写八大山人意 国画
67 梅石图 拟八大山人笔意 国画
68 泼墨山水国画
69 云山泼墨写意山水中堂
70 七绝题观古人画松
72 自题竹石兰花图
74七绝题自面兰竹
76 七绝题菊石图
78 七绝题松风煮茗图
80 题竹石图
82 灞桥诗意图 国画
84 五绝题长寿图
86 七绝和白石山翁偶得
88 七绝自题抱琴听松图
90 芰荷一院上楼栏
92 题松荫高山崖边纳凉图
94 松菊荒三径图
96 题青绿之境
97 牧牛顽童 图画
98 国色天香圈
99 墨梅小品
100 清气真君图国画
101 五绝题瓶菊图
102溪山清翠图国画
103 拟天寿荷塘雅趣
104 二老看梅图国画
105 群英图国画
106 五绝踏雪寻梅
107 水墨梅竹国画
108 拟其昌笔意 山水条幅
109古风硃趣图
110 溪山清翠图 国画
111 梅洁图扇面 国画
112 前赤壁图泼墨
113 江山清气润乾坤 泼彩山水
114 五绝题溪山清翠图国画
115 黄山雨后清翠图泼彩山水
116 彩竹国画
第二辑 追悟人生
119 泼墨荷花国画长卷
120 山水小品国画
121 国色天香图牡丹 国画
122 五绝依枕珊民
124 忆王孙叹天命
126 点绛唇题赠外孙蓝杰
127 青门引中秋别怨
128 七律题岁寒三友图
130 阮郎归频闻欲语
131 拟米家山水之笔意 山水中堂
132 诉衷情航班迟飞偶感
134 蝶恋花南国行
136 点络唇晨趣与友人
138 七绝游沈园抒怀
139 佳慧映渊儒仙姿,楚楚秋韵研研 国画镜心
140 七君
142 鸳鸯荷花图 国画
143 贺圣朝忆友人
144 蝶恋花与友人
145 松鹰图 国画
146 五绝自题菊石图
148 题启经香赞图
序言
笔端通造化, 意表出云霞
党明放
文者,道乎!凡学林巨匠,咸以博见精识成其器宇。博见者,涉古今之胜迹,览上下之撰述;精识者,探事理之本源,达心性之智慧。
刘少英先生,博览群书,师传其来有自;援笔千里,言行悉自圣贤。吟太冲招隐之句,托迹高远;咏渊明归采之言,独慕清风。畅朗之才,济以疏美;文采风流,名
重一时。
仰而视之,苍然者天也;俯而察之,浑然者地也。《易经》曰:“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纸上相逢》随手辄记,典故成书,蕴六合之意;取精用弘,自出机杼,成一家之言。
先生抒情率意而为,历阅赋篇成章。全书厘为艺术感悟、追悟人生及怀古揽胜诸卷,或记其语,或述其事,或著其理,或广其趣。大而忠孝节义,次而善恶是非,常而艺文珍宝,变而山川风情:
《痛悼赵朴初先生》长歌当哭,哀思凄然;《解佩令·墨海抒怀》语与兴驱,势随情起;《江城子·咏梅》言随意遣,意与言会;《观沈鹏先生百幅原作墨迹感赋》旷若空谷,雅若钧天;《七律·题岁寒三友图》冲而弥柔,淡而弥旨;《松风煮茗图》委则任人,曲则由己;《抱琴听松图》礼以教本,道以弘德;《荷塘雅趣图》字通其辞,辞通其道;《国色天香图》典而不媚,雅而不俗;《溪山清翠图》可歌可舞,可喜可乐;《题意临板桥竹石图》清隽绝俗,空旷辽远;《摊破浣溪沙·望沈园》挥泪酬天,形以体言;《画梅偶得》情致幽婉,意蕴丰赡……
禅者,心明则垂言示展,智达则句投语现。虚实相融,瞩望中闪现禅慧;情真意切,指归处蕴藏禅机。先生或禅思萧然,或禅觉悠然,或禅喻飘然,或禅慧释然。谛观是书,爽朗之气,淡泊之致,清逸之态跃然纸上,极具流韵生风之感。
人有一才一技之长,一友一朋之缘,一行一言之美。然先生有三绝:曰诗,曰书,曰画。间其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盖先生诗之妙,如拢云之月;文之妙,如沐雨之天;书之妙,如绕曲之舞……
语云:“鸟喧情声,花写情态,香传情韵,山水开情窟,天地辟情源。”竹以子猷为知己,先生竹,启义者心之雅正;松以赢政为知己,先生松,励强者志之坚定;石以米颠为知己,先生石,昭仁者性之沉稳;菊以渊明为知己,先生菊,育智者情之宁静。先生兰,然“幽”字不能尽其兰;先生梅,然“贞”字不能尽其梅;先生荷,然“洁”字不能尽其荷。先生笔挥山水,墨泼乾坤。烟波袅摇,或以壮其英姿;岚翠浮涌,或以秀其风韵。笔端通造化,意表出云霞。在《纸上相逢》中,无论情与景、理与趣、态与势、抑与扬、张与驰,抑或疏与密、正与侧、动与静、隐与显、曲与直,皆有横云断岭、雨后霡霂之妙,其乐其趣无穷也。先生腹有诗书,渊默自涵;先生心崇清品,情向古贤。先生在中国古典艺术的逼仄及圆浑中寻绎道脉,精勤不倦,从而密取文以载道之至理。连日春风怡人,然率尔命笔,不暇辞饰浅陋,可资通人借鉴焉。
乙未端月识于问字庵
《纸上相逢:笔墨顿悟,典故成书》概括刘少英先生诗词书画之要略。全书厘为“艺术感悟”、“追悟人生”、“怀古揽胜”三辑,另有“附录”一编。或记其语,或述其事,或著其理,或广其趣。“艺术感悟”系作者心求艺境之作,有拟前人笔意如郑板桥,如八大山人等;“追悟人生”系作者身航艺海之作,或荷花或牡丹或鸳鸯,或扇面或条幅或斗方,有如春风梳柳、夜雨润花之境;或高松或竹影或云壑,有如月痕镂石、花影留红之感;“怀古揽胜”系作者情寄艺坛之作,有如明月呼玉盘、多情照阑干之趣;更似风仪与秋月齐明,音徽与春云等润。书未收录或墨荷或梅兰竹菊条屏若干,虽为作者即兴之作,然发其神,得其趣,清俊飘逸、脱行高远。
刘少英,当代书画艺术家。字撰堂,号一良,别署正阳斋主。祖籍河北。1989年考入北京大学艺术系中国书法艺术研究生班。先后师从沈鹏、大康、刘炳森、刘艺诸先生,诗词师从赵朴初先生,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大型书画展获奖,并被*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等机构收藏,数次随国家政府代表团出访美国、加拿大,其作品为中国驻美国、加拿大大使馆陈列并收藏。2015年5月,应邀为佛界星云大师敬献巨幅“寿”字致贺寿辰。
刘少英先生现为欧美同学会欧美同学基金会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全国工商联古玩业商会文物鉴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书画艺术委员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维权鉴定委员会委员、北大中文系客座教授。被加拿大政府授予文化界杰出贡献高奖——银禧勋章;多伦多市代表加拿大政府想其颁发文化旅游形象大使奖。出版有《历代名言帖谱》《刘少英诗词书法》《古诗格律一掌经》及章草规律大型工具书《草书异步同形大辞典》,被编入《当代书画篆刻家辞典》《当代书画家鉴赏辞典》《中外名人辞典》等。翻开《纸上相逢》,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淡雅的书卷气。我尤其被书中的一些画作所打动,刘少英先生的笔触看似写意,实则蕴含着深厚的功力。每一幅画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故事,或是一幅山水,寥寥几笔勾勒出连绵的山峦和潺潺的流水,让人心生向往;或是一株梅兰竹菊,墨色浓淡间,尽显高洁的品格。更令人惊喜的是,这些画作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诗词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我常常在欣赏完一幅画后,再去看旁边的诗句,感觉诗句像是对画面的点睛之笔,又像是画面背后隐藏的情感表达。反之亦然,读完诗句,再看画面,则能更直观地感受到诗句中所描绘的意境。这种“诗画合一”的呈现方式,让我觉得非常新颖且富有启发性。作者在解读《诗经》时,并没有采用枯燥的学术说教,而是通过诗句中的典故和意象,结合自己的人生体悟和艺术创作,将古老的文字赋予了新的生命力。我从中学到了很多关于古代社会生活、情感表达以及哲学思想的知识,这些都让我对《诗经》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是只能死记硬背的古老篇章,而是鲜活的人物和事件。
评分初拿到《纸上相逢:笔墨顿悟,典故成书 刘少英诗词书画》这本书,我心里其实是抱着一种探寻的心态。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诗词和书画,有着莫名的好感,总觉得里面藏着一种古老的智慧和韵味,是现代生活所难以企及的。这本书的标题就足够吸引人,“纸上相逢”带着一种穿越时空的浪漫,“笔墨顿悟”则暗示着作者在创作中的心路历程和艺术感悟,而“典故成书”则说明了内容并非凭空捏造,而是根植于深厚的文化底蕴。我尤其好奇刘少英先生是怎样将诗词和书画融为一体的,是先有诗后有画,还是画中有诗?抑或是两者相辅相成,共同表达一种意境?我对“国学入门”和“诗经解读”这些标签也颇为关注,因为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就必须从最基础、最经典的文本入手。《诗经》作为中国文学的源头,其内涵的丰富性和历史的厚重感是毋庸置疑的。我希望能通过这本书,不仅欣赏到优美的诗句和精妙的书画,更能从中窥见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也希望它能给我这个“国学小白”提供一个清晰的入门路径,让我能更深入地领略中华文明的魅力。
评分我一直对古籍中的那些典故和隐喻感到好奇,但苦于自己国学功底薄弱,常常难以理解其中的深意。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窗。《纸上相逢》在介绍刘少英先生的诗词书画作品时,会巧妙地融入大量的典故,而作者本人又会以一种非常生动有趣的方式来解读这些典故的出处、含义以及它们在诗画创作中的应用。我惊喜地发现,原来那些晦涩难懂的古代故事,在作者的笔下变得如此鲜活,仿佛就发生在眼前。比如,当我看到一幅描绘“白驹过隙”的画面时,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画面意境的描述,而是详细地解释了这个典故的由来,以及它所传达的“时光飞逝”的哲理。这种讲解方式,比干巴巴的文本解读要有趣得多,也更容易让人记住。我能感觉到,作者是在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深厚的国学知识融入其中,让我既欣赏了艺术,又增长了见闻,真是一举两得。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不仅仅是一本欣赏诗词书画的书,更是一本能够引发思考的书。刘少英先生的创作,似乎不仅仅是为了表达美,更是为了传递一种人生态度和哲学理念。在解读《诗经》时,他常常会联系当下,引发读者对人性的思考,对社会现象的审视。比如,他对《硕鼠》的解读,并没有停留在对剥削者的批判,而是深入探讨了这种不公对个体命运的影响,以及普通人如何在这种环境下生存和寻找希望。这种解读方式,让我看到了《诗经》穿越时空的生命力,它所探讨的问题,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我从他的作品中,学习到了一种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方式,不再是浅尝辄止,而是能够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力量。这本书让我觉得,传统文化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以融入我们的生活,并为我们提供精神指引的。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视觉和文字上的享受,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我发现,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忽略了内心深处的宁静和对自然的热爱。而刘少英先生的作品,恰恰能唤醒我内心深处的那份平和与安详。他的诗词,语言朴素却意境深远,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感悟以及对人生的思考。比如,他描绘春日落英缤纷的景象,不仅仅是景色的描绘,更隐含着对时光流逝的淡淡忧伤;他写梅花凌寒独放,不仅是赞美梅花的坚韧,更是对自己品格的期许。而书画作品,更是将这种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我特别喜欢他画的几幅山水,虽然没有华丽的色彩,但那种空灵的意境,仿佛能将人带入一个遗世独立的世界,让人暂时忘却尘世的烦恼。书中对《诗经》的解读,也让我看到了古代人们淳朴的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纯粹的力量,在当下显得尤为珍贵。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生活的意义,感受到了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强大生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