纸上相逢:笔墨顿悟,典故成书 刘少英诗词书画 中国传统文化书籍中国国学入门书籍中国古诗词解读诗经

纸上相逢:笔墨顿悟,典故成书 刘少英诗词书画 中国传统文化书籍中国国学入门书籍中国古诗词解读诗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诗词
  • 书画
  • 中国传统文化
  • 国学
  • 古诗词
  • 诗经
  • 典故
  • 刘少英
  • 文化入门
  • 艺术鉴赏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临池学书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现代出版社
ISBN:9787514338430
商品编码:29757299720
丛书名: 纸上相逢

具体描述

辑入本书凡数百作品者,那随意书画,丝丝入心;那晓人观世,辞恳意切;笔墨走东,近曲折,近飞白,近天人之境,惟不尽笔意。书画相熠,折冲有情。品先生作品,意在言外者不胜数,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诗词书画堪堪相映,自成天趣。 

辑 艺术感悟

2 青绿山水 拟任熊意 国画

3 墨竹小品 国画

4 七律书画艺术诗

6 五律《论诗》书斋漫兴偶成

8 七绝文房四宝赞

9 解佩令观怀素

10 解佩令墨梅抒怀

12 如梦令游秦皇岛

14 观沈鹏先生百幅原作墨迹感赋

16 七绝展读刘艺尊师作品

17 洞仙歌避暑山庄雅集

18 七绝临张旭草书帖

20 江城子咏梅

22 解佩令贺谷向阳先生

24 摊破浣溪沙望沈园

25 摊破浣溪沙忆张爱玲

26 七绝书艺奇石

28 七绝学书感赋

30 七绝赞友入

31 七绝画梅偶得

32 七律秋来夜半赏菊题自画墨菊

34 七古读春秋传

36 七古题墨竹

38 七古自题竹石图

40七绝题临意板桥柱石图

42七绝题误菊

44 七绝题岁寒兰友图

46 延年益寿扇面

47 荷禽图写八大山入笔意

48 七古咏松

50七古题八大画境

52 拟八大山人笔意 墨荷条幅

53 题双禽图

54 墨趣 写八大山人画境

55 拟八六山人笔意 墨荷中堂

56 五绝题临八大菊石图

58 七古写八大山人笔意

60七绝拟八大荷塘鸭趣图

62五绝自题双松图

64 写八大山人笔意国画

65 五绝咏松图

66 荷塘雅趣图 写八大山人意 国画

67 梅石图 拟八大山人笔意 国画

68 泼墨山水国画

69 云山泼墨写意山水中堂

70 七绝题观古人画松

72 自题竹石兰花图

74七绝题自面兰竹

76 七绝题菊石图

78 七绝题松风煮茗图

80 题竹石图

82 灞桥诗意图 国画

84 五绝题长寿图

86 七绝和白石山翁偶得

88 七绝自题抱琴听松图

90 芰荷一院上楼栏

92 题松荫高山崖边纳凉图

94 松菊荒三径图

96 题青绿之境

97 牧牛顽童 图画

98 国色天香圈

99 墨梅小品

100 清气真君图国画

101 五绝题瓶菊图

102溪山清翠图国画

103 拟天寿荷塘雅趣

104 二老看梅图国画

105 群英图国画

106 五绝踏雪寻梅

107 水墨梅竹国画

108 拟其昌笔意 山水条幅

109古风硃趣图

110 溪山清翠图 国画

111 梅洁图扇面 国画

112 前赤壁图泼墨

113 江山清气润乾坤 泼彩山水

114 五绝题溪山清翠图国画

115 黄山雨后清翠图泼彩山水

116 彩竹国画

第二辑 追悟人生

119 泼墨荷花国画长卷

120 山水小品国画

121 国色天香图牡丹 国画

122 五绝依枕珊民

124 忆王孙叹天命

126 点绛唇题赠外孙蓝杰

127 青门引中秋别怨

128 七律题岁寒三友图

130 阮郎归频闻欲语

131 拟米家山水之笔意 山水中堂

132 诉衷情航班迟飞偶感

134 蝶恋花南国行

136 点络唇晨趣与友人

138 七绝游沈园抒怀

139 佳慧映渊儒仙姿,楚楚秋韵研研 国画镜心

140 七君

142 鸳鸯荷花图 国画

143 贺圣朝忆友人

144 蝶恋花与友人

145 松鹰图 国画

146 五绝自题菊石图

148 题启经香赞图

序言

笔端通造化, 意表出云霞

党明放

文者,道乎!凡学林巨匠,咸以博见精识成其器宇。博见者,涉古今之胜迹,览上下之撰述;精识者,探事理之本源,达心性之智慧。

刘少英先生,博览群书,师传其来有自;援笔千里,言行悉自圣贤。吟太冲招隐之句,托迹高远;咏渊明归采之言,独慕清风。畅朗之才,济以疏美;文采风流,名

重一时。

仰而视之,苍然者天也;俯而察之,浑然者地也。《易经》曰:“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纸上相逢》随手辄记,典故成书,蕴六合之意;取精用弘,自出机杼,成一家之言。

先生抒情率意而为,历阅赋篇成章。全书厘为艺术感悟、追悟人生及怀古揽胜诸卷,或记其语,或述其事,或著其理,或广其趣。大而忠孝节义,次而善恶是非,常而艺文珍宝,变而山川风情:

《痛悼赵朴初先生》长歌当哭,哀思凄然;《解佩令·墨海抒怀》语与兴驱,势随情起;《江城子·咏梅》言随意遣,意与言会;《观沈鹏先生百幅原作墨迹感赋》旷若空谷,雅若钧天;《七律·题岁寒三友图》冲而弥柔,淡而弥旨;《松风煮茗图》委则任人,曲则由己;《抱琴听松图》礼以教本,道以弘德;《荷塘雅趣图》字通其辞,辞通其道;《国色天香图》典而不媚,雅而不俗;《溪山清翠图》可歌可舞,可喜可乐;《题意临板桥竹石图》清隽绝俗,空旷辽远;《摊破浣溪沙·望沈园》挥泪酬天,形以体言;《画梅偶得》情致幽婉,意蕴丰赡……

禅者,心明则垂言示展,智达则句投语现。虚实相融,瞩望中闪现禅慧;情真意切,指归处蕴藏禅机。先生或禅思萧然,或禅觉悠然,或禅喻飘然,或禅慧释然。谛观是书,爽朗之气,淡泊之致,清逸之态跃然纸上,极具流韵生风之感。

人有一才一技之长,一友一朋之缘,一行一言之美。然先生有三绝:曰诗,曰书,曰画。间其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盖先生诗之妙,如拢云之月;文之妙,如沐雨之天;书之妙,如绕曲之舞……

语云:“鸟喧情声,花写情态,香传情韵,山水开情窟,天地辟情源。”竹以子猷为知己,先生竹,启义者心之雅正;松以赢政为知己,先生松,励强者志之坚定;石以米颠为知己,先生石,昭仁者性之沉稳;菊以渊明为知己,先生菊,育智者情之宁静。先生兰,然“幽”字不能尽其兰;先生梅,然“贞”字不能尽其梅;先生荷,然“洁”字不能尽其荷。先生笔挥山水,墨泼乾坤。烟波袅摇,或以壮其英姿;岚翠浮涌,或以秀其风韵。笔端通造化,意表出云霞。在《纸上相逢》中,无论情与景、理与趣、态与势、抑与扬、张与驰,抑或疏与密、正与侧、动与静、隐与显、曲与直,皆有横云断岭、雨后霡霂之妙,其乐其趣无穷也。先生腹有诗书,渊默自涵;先生心崇清品,情向古贤。先生在中国古典艺术的逼仄及圆浑中寻绎道脉,精勤不倦,从而密取文以载道之至理。连日春风怡人,然率尔命笔,不暇辞饰浅陋,可资通人借鉴焉。

 

乙未端月识于问字庵

《纸上相逢:笔墨顿悟,典故成书》概括刘少英先生诗词书画之要略。全书厘为“艺术感悟”、“追悟人生”、“怀古揽胜”三辑,另有“附录”一编。或记其语,或述其事,或著其理,或广其趣。“艺术感悟”系作者心求艺境之作,有拟前人笔意如郑板桥,如八大山人等;“追悟人生”系作者身航艺海之作,或荷花或牡丹或鸳鸯,或扇面或条幅或斗方,有如春风梳柳、夜雨润花之境;或高松或竹影或云壑,有如月痕镂石、花影留红之感;“怀古揽胜”系作者情寄艺坛之作,有如明月呼玉盘、多情照阑干之趣;更似风仪与秋月齐明,音徽与春云等润。书未收录或墨荷或梅兰竹菊条屏若干,虽为作者即兴之作,然发其神,得其趣,清俊飘逸、脱行高远。

刘少英,当代书画艺术家。字撰堂,号一良,别署正阳斋主。祖籍河北。1989年考入北京大学艺术系中国书法艺术研究生班。先后师从沈鹏、大康、刘炳森、刘艺诸先生,诗词师从赵朴初先生,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大型书画展获奖,并被*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等机构收藏,数次随国家政府代表团出访美国、加拿大,其作品为中国驻美国、加拿大大使馆陈列并收藏。2015年5月,应邀为佛界星云大师敬献巨幅“寿”字致贺寿辰。

刘少英先生现为欧美同学会欧美同学基金会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全国工商联古玩业商会文物鉴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书画艺术委员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维权鉴定委员会委员、北大中文系客座教授。被加拿大政府授予文化界杰出贡献高奖——银禧勋章;多伦多市代表加拿大政府想其颁发文化旅游形象大使奖。出版有《历代名言帖谱》《刘少英诗词书法》《古诗格律一掌经》及章草规律大型工具书《草书异步同形大辞典》,被编入《当代书画篆刻家辞典》《当代书画家鉴赏辞典》《中外名人辞典》等。


纸上相逢:笔墨顿悟,典故成书 刘少英诗词书画——传统文化精粹的现代传承 在中国浩瀚的文化长河中,诗词与书画是两颗璀璨的明珠,它们交相辉映,共同承载着中华民族深邃的情感、哲思与审美。而“纸上相逢:笔墨顿悟,典故成书”——刘少英诗词书画作品集,正是这样一本将诗词的韵律、书法的神韵、绘画的意境以及背后承载的典故融为一体的杰出著作。它并非简单地罗列诗词或绘画,而是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引领读者走进刘少英先生的艺术世界,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体悟笔墨间流淌的深刻内涵。 本书的精髓在于其“顿悟”与“成书”的过程。刘少英先生,一位在诗词、书法、绘画领域均有深厚造诣的艺术家,他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和精湛的技艺,将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与传统书画的审美融汇贯通。每一首诗,每一幅画,每一幅书法作品,都凝聚了他对生活、对历史、对人生的深刻感悟。这些感悟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源于他对中国古典典籍的潜心研究,对历史故事的细致品味,对传统文化精神的深入理解。因此,本书不仅仅是一部艺术作品集,更是一部蕴含丰富文化内涵的“典故成书”。 诗意盎然,字字珠玑:刘少英的诗词世界 刘少英先生的诗词,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优良传统,又融入了他独特的时代感与个人情怀。他的诗歌,或慷慨激昂,或婉约低吟,或寄情山水,或咏叹人生。在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民族精神的讴歌,对人生际遇的思考,对世事变迁的感慨。 例如,书中可能收录了描绘壮丽山河的诗篇,以雄浑的笔力勾勒出山脉的巍峨、江河的奔腾,字句间充满了力量与气魄,让读者仿佛置身于祖国辽阔的土地上,感受到中华民族的壮丽与坚韧。又或许有抒发离愁别绪的佳作,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分别时的依依不舍,相思之苦,字句间流淌着真挚的情感,触动人心最柔软的角落。更有借古喻今,借景抒情的诗歌,通过对历史典故或自然景物的描绘,寄托对现实社会的深刻反思,展现出诗人超越时空的智慧与远见。 刘少英先生的诗词,讲究音韵之美,遣词造句精炼而富有表现力。他善于运用比兴、象征等手法,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将平凡的景物赋予深刻的寓意。阅读他的诗歌,如同品味一杯陈年的美酒,初尝时清冽,回味时甘醇,越品越有滋味。每一句诗都饱含深意,耐人寻味,仿佛开启了一扇通往心灵深处的门。 笔墨丹青,神形兼备:刘少英的书画艺术 与他的诗词相得益彰的,是刘少英先生精湛的书画艺术。他的书法,遒劲有力,或龙飞凤舞,或端庄秀丽,每一个笔画都充满了生命力。他的画作,意境深远,无论是山水、花鸟还是人物,都栩栩如生,仿佛跃然纸上。 在书法方面,刘少英先生的书法作品,不仅仅是文字的呈现,更是情感与精神的抒发。他的行书,笔势连绵,一气呵成,展现出洒脱飘逸的风采;他的楷书,结构严谨,笔力沉稳,显露出沉静内敛的气质。他能够根据诗词的内容和情感,选择最恰当的书体和风格,使诗与书完美结合,相得益彰。当读者欣赏他的书法时,不仅能感受到笔墨的遒劲与灵动,更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文化底蕴和艺术家的心境。 在绘画方面,刘少英先生的画作,注重写意与传神。他笔下的山水,或云雾缭绕,或烟雨朦胧,或层峦叠嶂,都充满了诗情画意,将自然的鬼斧神工与艺术家对自然的理解和感悟完美结合。他画的花鸟,或怒放的牡丹,或独立的寒梅,或嬉戏的燕雀,都各具神态,栩栩如生,充满了生命的气息。他的人物画,神情各异,栩栩如生,仿佛能与观者进行心灵的交流。更重要的是,他的绘画作品,往往与他的诗词紧密相连,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表达。 典故溯源,文化传承:解读背后的深意 本书最大的特色之一,便是其对中国传统典故的深入挖掘与巧妙运用。刘少英先生的诗词与书画,常常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典故、神话传说、哲学思想以及民间故事。本书的编纂,不仅仅是将这些作品呈现给读者,更重要的是,它深入浅出地解读了这些典故的来源、含义以及在作品中的象征意义。 例如,一幅描绘“高山流水”的画作,配以一首关于伯牙子期的诗,本书会详细介绍伯牙子期的知音之情,以及“高山流水”所代表的君子之交或艺术的至高境界。一首咏叹“破镜重圆”的诗,书中会追溯其来源于古代的爱情故事,并阐释其在作品中所寄托的对美好结局的期盼。这样的解读,不仅能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内涵,更能让读者在欣赏艺术的同时,学习到丰富的中国历史文化知识。 本书的解读,力求做到“以人为本”,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它不是枯燥的学术论文,而是充满人文关怀的导读。通过对典故的讲解,读者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的智慧、道德观念、审美情趣,以及社会风貌。这些典故,如同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代代相传,滋养着民族的精神。 国学入门,传统精髓:面向未来的文化桥梁 “纸上相逢:笔墨顿悟,典故成书”——刘少英诗词书画,其定位清晰,不仅是一部艺术鉴赏的佳作,更是中国传统文化入门的优秀读物。对于初次接触中国传统文化的读者来说,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切入点。它以生动形象的艺术作品为载体,将深奥的国学知识和抽象的文化理念变得具体可感。 本书的编排,考虑到了不同读者的需求。对于诗词爱好者,可以从中领略诗词的韵律之美与情感之深;对于书法绘画的爱好者,可以从中欣赏到笔墨丹青的精妙技艺;而对于希望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读者,则可以通过阅读本书,逐渐建立起对国学基本概念和精神内核的认识。 本书中的诗词解读,力求通俗易懂,避免使用过于晦涩的学术语言。同时,对于一些需要一定历史背景才能理解的典故,本书也会进行必要的补充说明。这种“导读式”的解读方式,能够有效地降低阅读门槛,让更多人能够亲近和喜爱中国传统文化。 价值与意义:连接古今,传承创新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显得尤为重要。“纸上相逢:笔墨顿悟,典故成书”——刘少英诗词书画,正是这样一座连接古今、传承创新的桥梁。它将中华民族数千年沉淀下来的智慧与美学,通过当代艺术家的视角和手法,以一种崭新的形式呈现出来,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本书的出版,不仅仅是对刘少英先生艺术成就的一次集中展示,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有力推广。它鼓励读者重新审视传统,从中汲取养分,并在现代生活中找到与传统的连接点。通过阅读本书,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中国传统文化并非是尘封在历史中的遗物,而是依然鲜活、充满智慧的文化基因,能够为现代人的精神世界提供丰厚的滋养。 “纸上相逢:笔墨顿悟,典故成书”——刘少英诗词书画,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一次触及灵魂的艺术体验。它邀请您一同踏上这场纸上的相逢之旅,在笔墨的律动中顿悟,在典故的意蕴中成书,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永恒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纸上相逢》,扑面而来的是一股淡雅的书卷气。我尤其被书中的一些画作所打动,刘少英先生的笔触看似写意,实则蕴含着深厚的功力。每一幅画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故事,或是一幅山水,寥寥几笔勾勒出连绵的山峦和潺潺的流水,让人心生向往;或是一株梅兰竹菊,墨色浓淡间,尽显高洁的品格。更令人惊喜的是,这些画作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诗词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我常常在欣赏完一幅画后,再去看旁边的诗句,感觉诗句像是对画面的点睛之笔,又像是画面背后隐藏的情感表达。反之亦然,读完诗句,再看画面,则能更直观地感受到诗句中所描绘的意境。这种“诗画合一”的呈现方式,让我觉得非常新颖且富有启发性。作者在解读《诗经》时,并没有采用枯燥的学术说教,而是通过诗句中的典故和意象,结合自己的人生体悟和艺术创作,将古老的文字赋予了新的生命力。我从中学到了很多关于古代社会生活、情感表达以及哲学思想的知识,这些都让我对《诗经》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是只能死记硬背的古老篇章,而是鲜活的人物和事件。

评分

初拿到《纸上相逢:笔墨顿悟,典故成书 刘少英诗词书画》这本书,我心里其实是抱着一种探寻的心态。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诗词和书画,有着莫名的好感,总觉得里面藏着一种古老的智慧和韵味,是现代生活所难以企及的。这本书的标题就足够吸引人,“纸上相逢”带着一种穿越时空的浪漫,“笔墨顿悟”则暗示着作者在创作中的心路历程和艺术感悟,而“典故成书”则说明了内容并非凭空捏造,而是根植于深厚的文化底蕴。我尤其好奇刘少英先生是怎样将诗词和书画融为一体的,是先有诗后有画,还是画中有诗?抑或是两者相辅相成,共同表达一种意境?我对“国学入门”和“诗经解读”这些标签也颇为关注,因为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就必须从最基础、最经典的文本入手。《诗经》作为中国文学的源头,其内涵的丰富性和历史的厚重感是毋庸置疑的。我希望能通过这本书,不仅欣赏到优美的诗句和精妙的书画,更能从中窥见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也希望它能给我这个“国学小白”提供一个清晰的入门路径,让我能更深入地领略中华文明的魅力。

评分

我一直对古籍中的那些典故和隐喻感到好奇,但苦于自己国学功底薄弱,常常难以理解其中的深意。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打开了一扇窗。《纸上相逢》在介绍刘少英先生的诗词书画作品时,会巧妙地融入大量的典故,而作者本人又会以一种非常生动有趣的方式来解读这些典故的出处、含义以及它们在诗画创作中的应用。我惊喜地发现,原来那些晦涩难懂的古代故事,在作者的笔下变得如此鲜活,仿佛就发生在眼前。比如,当我看到一幅描绘“白驹过隙”的画面时,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对画面意境的描述,而是详细地解释了这个典故的由来,以及它所传达的“时光飞逝”的哲理。这种讲解方式,比干巴巴的文本解读要有趣得多,也更容易让人记住。我能感觉到,作者是在用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深厚的国学知识融入其中,让我既欣赏了艺术,又增长了见闻,真是一举两得。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不仅仅是一本欣赏诗词书画的书,更是一本能够引发思考的书。刘少英先生的创作,似乎不仅仅是为了表达美,更是为了传递一种人生态度和哲学理念。在解读《诗经》时,他常常会联系当下,引发读者对人性的思考,对社会现象的审视。比如,他对《硕鼠》的解读,并没有停留在对剥削者的批判,而是深入探讨了这种不公对个体命运的影响,以及普通人如何在这种环境下生存和寻找希望。这种解读方式,让我看到了《诗经》穿越时空的生命力,它所探讨的问题,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我从他的作品中,学习到了一种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方式,不再是浅尝辄止,而是能够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智慧和力量。这本书让我觉得,传统文化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可以融入我们的生活,并为我们提供精神指引的。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不仅仅是视觉和文字上的享受,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我发现,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忽略了内心深处的宁静和对自然的热爱。而刘少英先生的作品,恰恰能唤醒我内心深处的那份平和与安详。他的诗词,语言朴素却意境深远,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感悟以及对人生的思考。比如,他描绘春日落英缤纷的景象,不仅仅是景色的描绘,更隐含着对时光流逝的淡淡忧伤;他写梅花凌寒独放,不仅是赞美梅花的坚韧,更是对自己品格的期许。而书画作品,更是将这种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我特别喜欢他画的几幅山水,虽然没有华丽的色彩,但那种空灵的意境,仿佛能将人带入一个遗世独立的世界,让人暂时忘却尘世的烦恼。书中对《诗经》的解读,也让我看到了古代人们淳朴的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纯粹的力量,在当下显得尤为珍贵。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生活的意义,感受到了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强大生命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