輯入本書凡數百作品者,那隨意書畫,絲絲入心;那曉人觀世,辭懇意切;筆墨走東,近麯摺,近飛白,近天人之境,惟不盡筆意。書畫相熠,摺衝有情。品先生作品,意在言外者不勝數,不著一字,盡得風流。詩詞書畫堪堪相映,自成天趣。
輯 藝術感悟
2 青綠山水 擬任熊意 國畫
3 墨竹小品 國畫
4 七律書畫藝術詩
6 五律《論詩》書齋漫興偶成
8 七絕文房四寶贊
9 解佩令觀懷素
10 解佩令墨梅抒懷
12 如夢令遊秦皇島
14 觀瀋鵬先生百幅原作墨跡感賦
16 七絕展讀劉藝尊師作品
17 洞仙歌避暑山莊雅集
18 七絕臨張旭草書帖
20 江城子詠梅
22 解佩令賀榖嚮陽先生
24 攤破浣溪沙望瀋園
25 攤破浣溪沙憶張愛玲
26 七絕書藝奇石
28 七絕學書感賦
30 七絕贊友入
31 七絕畫梅偶得
32 七律鞦來夜半賞菊題自畫墨菊
34 七古讀春鞦傳
36 七古題墨竹
38 七古自題竹石圖
40七絕題臨意闆橋柱石圖
42七絕題誤菊
44 七絕題歲寒蘭友圖
46 延年益壽扇麵
47 荷禽圖寫八大山入筆意
48 七古詠鬆
50七古題八大畫境
52 擬八大山人筆意 墨荷條幅
53 題雙禽圖
54 墨趣 寫八大山人畫境
55 擬八六山人筆意 墨荷中堂
56 五絕題臨八大菊石圖
58 七古寫八大山人筆意
60七絕擬八大荷塘鴨趣圖
62五絕自題雙鬆圖
64 寫八大山人筆意國畫
65 五絕詠鬆圖
66 荷塘雅趣圖 寫八大山人意 國畫
67 梅石圖 擬八大山人筆意 國畫
68 潑墨山水國畫
69 雲山潑墨寫意山水中堂
70 七絕題觀古人畫鬆
72 自題竹石蘭花圖
74七絕題自麵蘭竹
76 七絕題菊石圖
78 七絕題鬆風煮茗圖
80 題竹石圖
82 灞橋詩意圖 國畫
84 五絕題長壽圖
86 七絕和白石山翁偶得
88 七絕自題抱琴聽鬆圖
90 芰荷一院上樓欄
92 題鬆蔭高山崖邊納涼圖
94 鬆菊荒三徑圖
96 題青綠之境
97 牧牛頑童 圖畫
98 國色天香圈
99 墨梅小品
100 清氣真君圖國畫
101 五絕題瓶菊圖
102溪山清翠圖國畫
103 擬天壽荷塘雅趣
104 二老看梅圖國畫
105 群英圖國畫
106 五絕踏雪尋梅
107 水墨梅竹國畫
108 擬其昌筆意 山水條幅
109古風硃趣圖
110 溪山清翠圖 國畫
111 梅潔圖扇麵 國畫
112 前赤壁圖潑墨
113 江山清氣潤乾坤 潑彩山水
114 五絕題溪山清翠圖國畫
115 黃山雨後清翠圖潑彩山水
116 彩竹國畫
第二輯 追悟人生
119 潑墨荷花國畫長捲
120 山水小品國畫
121 國色天香圖牡丹 國畫
122 五絕依枕珊民
124 憶王孫嘆天命
126 點絳唇題贈外孫藍傑
127 青門引中鞦彆怨
128 七律題歲寒三友圖
130 阮郎歸頻聞欲語
131 擬米傢山水之筆意 山水中堂
132 訴衷情航班遲飛偶感
134 蝶戀花南國行
136 點絡唇晨趣與友人
138 七絕遊瀋園抒懷
139 佳慧映淵儒仙姿,楚楚鞦韻研研 國畫鏡心
140 七君
142 鴛鴦荷花圖 國畫
143 賀聖朝憶友人
144 蝶戀花與友人
145 鬆鷹圖 國畫
146 五絕自題菊石圖
148 題啓經香贊圖
序言
筆端通造化, 意錶齣雲霞
黨明放
文者,道乎!凡學林巨匠,鹹以博見精識成其器宇。博見者,涉古今之勝跡,覽上下之撰述;精識者,探事理之本源,達心性之智慧。
劉少英先生,博覽群書,師傳其來有自;援筆韆裏,言行悉自聖賢。吟太衝招隱之句,托跡高遠;詠淵明歸采之言,獨慕清風。暢朗之纔,濟以疏美;文采風流,名
重一時。
仰而視之,蒼然者天也;俯而察之,渾然者地也。《易經》曰:“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紙上相逢》隨手輒記,典故成書,蘊六閤之意;取精用弘,自齣機杼,成一傢之言。
先生抒情率意而為,曆閱賦篇成章。全書厘為藝術感悟、追悟人生及懷古攬勝諸捲,或記其語,或述其事,或著其理,或廣其趣。大而忠孝節義,次而善惡是非,常而藝文珍寶,變而山川風情:
《痛悼趙樸初先生》長歌當哭,哀思淒然;《解佩令·墨海抒懷》語與興驅,勢隨情起;《江城子·詠梅》言隨意遣,意與言會;《觀瀋鵬先生百幅原作墨跡感賦》曠若空榖,雅若鈞天;《七律·題歲寒三友圖》衝而彌柔,淡而彌旨;《鬆風煮茗圖》委則任人,麯則由己;《抱琴聽鬆圖》禮以教本,道以弘德;《荷塘雅趣圖》字通其辭,辭通其道;《國色天香圖》典而不媚,雅而不俗;《溪山清翠圖》可歌可舞,可喜可樂;《題意臨闆橋竹石圖》清雋絕俗,空曠遼遠;《攤破浣溪沙·望瀋園》揮淚酬天,形以體言;《畫梅偶得》情緻幽婉,意蘊豐贍……
禪者,心明則垂言示展,智達則句投語現。虛實相融,矚望中閃現禪慧;情真意切,指歸處蘊藏禪機。先生或禪思蕭然,或禪覺悠然,或禪喻飄然,或禪慧釋然。諦觀是書,爽朗之氣,淡泊之緻,清逸之態躍然紙上,極具流韻生風之感。
人有一纔一技之長,一友一朋之緣,一行一言之美。然先生有三絕:曰詩,曰書,曰畫。間其微言精義,愈探愈齣,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窮。蓋先生詩之妙,如攏雲之月;文之妙,如沐雨之天;書之妙,如繞麯之舞……
語雲:“鳥喧情聲,花寫情態,香傳情韻,山水開情窟,天地闢情源。”竹以子猷為知己,先生竹,啓義者心之雅正;鬆以贏政為知己,先生鬆,勵強者誌之堅定;石以米顛為知己,先生石,昭仁者性之沉穩;菊以淵明為知己,先生菊,育智者情之寜靜。先生蘭,然“幽”字不能盡其蘭;先生梅,然“貞”字不能盡其梅;先生荷,然“潔”字不能盡其荷。先生筆揮山水,墨潑乾坤。煙波裊搖,或以壯其英姿;嵐翠浮湧,或以秀其風韻。筆端通造化,意錶齣雲霞。在《紙上相逢》中,無論情與景、理與趣、態與勢、抑與揚、張與馳,抑或疏與密、正與側、動與靜、隱與顯、麯與直,皆有橫雲斷嶺、雨後霡霂之妙,其樂其趣無窮也。先生腹有詩書,淵默自涵;先生心崇清品,情嚮古賢。先生在中國古典藝術的逼仄及圓渾中尋繹道脈,精勤不倦,從而密取文以載道之至理。連日春風怡人,然率爾命筆,不暇辭飾淺陋,可資通人藉鑒焉。
乙未端月識於問字庵
《紙上相逢:筆墨頓悟,典故成書》概括劉少英先生詩詞書畫之要略。全書厘為“藝術感悟”、“追悟人生”、“懷古攬勝”三輯,另有“附錄”一編。或記其語,或述其事,或著其理,或廣其趣。“藝術感悟”係作者心求藝境之作,有擬前人筆意如鄭闆橋,如八大山人等;“追悟人生”係作者身航藝海之作,或荷花或牡丹或鴛鴦,或扇麵或條幅或鬥方,有如春風梳柳、夜雨潤花之境;或高鬆或竹影或雲壑,有如月痕鏤石、花影留紅之感;“懷古攬勝”係作者情寄藝壇之作,有如明月呼玉盤、多情照闌乾之趣;更似風儀與鞦月齊明,音徽與春雲等潤。書未收錄或墨荷或梅蘭竹菊條屏若乾,雖為作者即興之作,然發其神,得其趣,清俊飄逸、脫行高遠。
劉少英,當代書畫藝術傢。字撰堂,號一良,彆署正陽齋主。祖籍河北。1989年考入北京大學藝術係中國書法藝術研究生班。先後師從瀋鵬、大康、劉炳森、劉藝諸先生,詩詞師從趙樸初先生,作品多次在國內外大型書畫展獲奬,並被*博物館和人民大會堂等機構收藏,數次隨國傢政府代錶團齣訪美國、加拿大,其作品為中國駐美國、加拿大大使館陳列並收藏。2015年5月,應邀為佛界星雲大師敬獻巨幅“壽”字緻賀壽辰。
劉少英先生現為歐美同學會歐美同學基金會文化藝術研究院院長、全國工商聯古玩業商會文物鑒定委員會秘書長、中國文化産業促進會書畫藝術委員會常務副會長、中國書法傢協會員、中國書法傢協會維權鑒定委員會委員、北大中文係客座教授。被加拿大政府授予文化界傑齣貢獻高奬——銀禧勛章;多倫多市代錶加拿大政府想其頒發文化旅遊形象大使奬。齣版有《曆代名言帖譜》《劉少英詩詞書法》《古詩格律一掌經》及章草規律大型工具書《草書異步同形大辭典》,被編入《當代書畫篆刻傢辭典》《當代書畫傢鑒賞辭典》《中外名人辭典》等。我一直對古籍中的那些典故和隱喻感到好奇,但苦於自己國學功底薄弱,常常難以理解其中的深意。這本書的齣現,無疑為我打開瞭一扇窗。《紙上相逢》在介紹劉少英先生的詩詞書畫作品時,會巧妙地融入大量的典故,而作者本人又會以一種非常生動有趣的方式來解讀這些典故的齣處、含義以及它們在詩畫創作中的應用。我驚喜地發現,原來那些晦澀難懂的古代故事,在作者的筆下變得如此鮮活,仿佛就發生在眼前。比如,當我看到一幅描繪“白駒過隙”的畫麵時,作者並沒有僅僅停留在對畫麵意境的描述,而是詳細地解釋瞭這個典故的由來,以及它所傳達的“時光飛逝”的哲理。這種講解方式,比乾巴巴的文本解讀要有趣得多,也更容易讓人記住。我能感覺到,作者是在用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將深厚的國學知識融入其中,讓我既欣賞瞭藝術,又增長瞭見聞,真是一舉兩得。
評分翻開《紙上相逢》,撲麵而來的是一股淡雅的書捲氣。我尤其被書中的一些畫作所打動,劉少英先生的筆觸看似寫意,實則蘊含著深厚的功力。每一幅畫都仿佛在訴說著一個故事,或是一幅山水,寥寥幾筆勾勒齣連綿的山巒和潺潺的流水,讓人心生嚮往;或是一株梅蘭竹菊,墨色濃淡間,盡顯高潔的品格。更令人驚喜的是,這些畫作並非孤立存在,而是與詩詞巧妙地結閤在一起。我常常在欣賞完一幅畫後,再去看旁邊的詩句,感覺詩句像是對畫麵的點睛之筆,又像是畫麵背後隱藏的情感錶達。反之亦然,讀完詩句,再看畫麵,則能更直觀地感受到詩句中所描繪的意境。這種“詩畫閤一”的呈現方式,讓我覺得非常新穎且富有啓發性。作者在解讀《詩經》時,並沒有采用枯燥的學術說教,而是通過詩句中的典故和意象,結閤自己的人生體悟和藝術創作,將古老的文字賦予瞭新的生命力。我從中學到瞭很多關於古代社會生活、情感錶達以及哲學思想的知識,這些都讓我對《詩經》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不再是隻能死記硬背的古老篇章,而是鮮活的人物和事件。
評分初拿到《紙上相逢:筆墨頓悟,典故成書 劉少英詩詞書畫》這本書,我心裏其實是抱著一種探尋的心態。我一直對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詩詞和書畫,有著莫名的好感,總覺得裏麵藏著一種古老的智慧和韻味,是現代生活所難以企及的。這本書的標題就足夠吸引人,“紙上相逢”帶著一種穿越時空的浪漫,“筆墨頓悟”則暗示著作者在創作中的心路曆程和藝術感悟,而“典故成書”則說明瞭內容並非憑空捏造,而是根植於深厚的文化底蘊。我尤其好奇劉少英先生是怎樣將詩詞和書畫融為一體的,是先有詩後有畫,還是畫中有詩?抑或是兩者相輔相成,共同錶達一種意境?我對“國學入門”和“詩經解讀”這些標簽也頗為關注,因為我一直覺得,要真正理解中國傳統文化,就必須從最基礎、最經典的文本入手。《詩經》作為中國文學的源頭,其內涵的豐富性和曆史的厚重感是毋庸置疑的。我希望能通過這本書,不僅欣賞到優美的詩句和精妙的書畫,更能從中窺見作者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和傳承,也希望它能給我這個“國學小白”提供一個清晰的入門路徑,讓我能更深入地領略中華文明的魅力。
評分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僅是視覺和文字上的享受,更是一種精神上的洗禮。我發現,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我們常常忽略瞭內心深處的寜靜和對自然的熱愛。而劉少英先生的作品,恰恰能喚醒我內心深處的那份平和與安詳。他的詩詞,語言樸素卻意境深遠,字裏行間流露齣對自然的敬畏、對生命的感悟以及對人生的思考。比如,他描繪春日落英繽紛的景象,不僅僅是景色的描繪,更隱含著對時光流逝的淡淡憂傷;他寫梅花淩寒獨放,不僅是贊美梅花的堅韌,更是對自己品格的期許。而書畫作品,更是將這種情感錶達得淋灕盡緻。我特彆喜歡他畫的幾幅山水,雖然沒有華麗的色彩,但那種空靈的意境,仿佛能將人帶入一個遺世獨立的世界,讓人暫時忘卻塵世的煩惱。書中對《詩經》的解讀,也讓我看到瞭古代人們淳樸的情感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這種純粹的力量,在當下顯得尤為珍貴。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生活的意義,感受到瞭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強大生命力。
評分這本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不僅僅是一本欣賞詩詞書畫的書,更是一本能夠引發思考的書。劉少英先生的創作,似乎不僅僅是為瞭錶達美,更是為瞭傳遞一種人生態度和哲學理念。在解讀《詩經》時,他常常會聯係當下,引發讀者對人性的思考,對社會現象的審視。比如,他對《碩鼠》的解讀,並沒有停留在對剝削者的批判,而是深入探討瞭這種不公對個體命運的影響,以及普通人如何在這種環境下生存和尋找希望。這種解讀方式,讓我看到瞭《詩經》穿越時空的生命力,它所探討的問題,在今天依然具有現實意義。我從他的作品中,學習到瞭一種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欣賞中國傳統文化的方式,不再是淺嘗輒止,而是能夠體會到其中蘊含的智慧和力量。這本書讓我覺得,傳統文化並非遙不可及,而是可以融入我們的生活,並為我們提供精神指引的。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