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图说中华节令趣事 | 作者 | 马大勇著,Dodolog 绘 |
| 定价 | 45.0元 | 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302411192 | 出版日期 | 2015-09-01 |
| 字数 | 220000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 |
| 内容简介 | |
本书是一部介绍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普及读物,描述了各个节日诗情画意的来源和不为现代人所知的各种有趣习俗。图文并茂,引经据典,全面揭示了中国节令文化的深厚文化内涵。 |
| 作者简介 | |
| 马大勇,南宁市作协会员。2000年于北京鲁迅文学院作家班毕业。主要从事中国文化普及读物的写作,已出版多部关于中国节日民俗、插花、雕塑、衣冠礼仪等方面的作品。 Dodolog,原名刘帅,毕业于上海大学艺术系设计专业。插画师,已出版《FairyCOCO:Dodolog手绘水彩插画集Ⅰ》画册。
|
| 目录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编辑推荐 | |
|
|
| 文摘 | |
| 1.1.5 压岁钱与拜年、访亲、饮春酒 春节里,人们拜年相贺,是交际的好时候。拜年的礼仪很多,如小辈们于除夕吃过年夜饭或新年凌晨在祭完神与祖先后,便向家中的长辈拜年。去亲戚家也要拜年、拿压岁钱。过去是小辈向老辈跪下叩拜,说几句祝福的话,老辈也高兴地回赠勉励、祝福的话语,然后给压岁钱。如今一般不需跪拜了,代以作揖、鞠躬,但都要给压岁钱。 压岁钱来源很早。来源于古代厌胜之术。汉代已有一些佩戴、铸上各种吉祥语的厌胜钱,以求吉利。在唐代诗人王建的《宫词》中,写到皇宫中向宫女分发金钱的诗句:“宫人早起笑相呼,不识阶前扫地夫。乞与金钱争借问,外头还似此间无?” 宋代后在过年时给压岁钱,逐渐改为给流通的钱币了。清代,儿童过年,长辈给些钱,用红绳串之,置之卧所,曰“压岁钱”。《燕京岁事记·压岁钱》说:“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之压岁钱。”所谓压岁,是压住一年中的不吉,压住飞逝的时光、求得吉利之意。给压岁钱,体现了长辈们对小辈的祝福、爱护;而小辈们拿到这些钱,也可以开开心心地去玩,去购买心爱的东西。孩提时代,谁不盼着得到压岁钱呢? 不过,如果压岁钱给得过分了,也会对小辈们产生不好的影响。所以,近年来又出现了压岁玩具、压岁书籍,由长辈向小辈赠送,或许这更有益于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拜年也称为大拜年,“大”字是范围广大之意,因为春节期间,除了向长辈、父母拜年,还要在亲朋好友、同事之间互相拜年,赠送年礼。人们穿上新衣,走家串户,登门拜年,互致节日问候,使吉庆安乐的气氛更为浓重,充满了温暖的人情味,也可增强团结、消除隔阂。 拜年又称走春、探春,形式多样。也有送名片拜年的。因到处拜年,分身乏术,便派人拿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此俗极古。宋人周密在《癸辛杂识》里记载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周密的表舅吴四丈,性情滑稽,把友人沈公子派来送名片的仆人灌醉了,暗中把仆人封套里的名片换成自己的,仆人酒醒后去送名片,白替吴某跑腿,自己主人的名片却没有送到。 明代后,投名帖贺年之风大盛。许多人家只好“粘红纸袋于门以接帖,署曰‘接福’,或曰‘代僮’”(清人顾禄撰《清嘉录》)。明代文人文徵明的《拜年》诗就说:“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清代,又兴起在新年举行团拜之风,省去同僚间奔走之劳。清人艺兰生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诚善举也。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这种方法很好,所以如今各机关、社会团体等多有采用。 …… |
| 序言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拿到这本书,我最先注意到的是它那种沉静而又充满古韵的设计感。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出品,本身就带着一种品质的保证,而马大勇先生和Dodolog先生的组合,更是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了期待。这本书,并非那种简单地罗列节令名称和日期的工具书,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将中华传统节令的文化内涵娓娓道来。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冬至”的解读,不仅仅是讲了冬至吃饺子、数九,更是深入挖掘了冬至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地位——它是阴阳转换的关键节点,是寒冬的极致,也是春天即将到来的预兆。马先生用一种充满哲思的笔触,引导我们去感受时间流转的奥秘,去体悟人与自然的联系。Dodolog的插画,则为这些深刻的道理,注入了视觉的生命力。在描绘冬至时,他画出了北国风光,白雪皑皑,人们围炉而坐,吃着热腾腾的饺子,那种温暖和安宁,透过画面扑面而来;他还巧妙地融入了一些象征性的元素,比如即将破土而出的嫩芽,暗示着春天的到来。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原来我们所过的每一个节令,都不仅仅是日历上的标记,更是我们祖先对于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对于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于时间流逝的独特感悟。它用一种温润而有力量的方式,让我们重新连接起与传统的纽带。
评分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那些“小细节”很感兴趣,那些在日常生活中被人们代代相传,却又未必能说出所以然的习俗。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好奇心。《图说中华节令趣事》这本书,从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讲述了中华传统节令背后的故事。马大勇先生的文字,就像是一位耐心的向导,带领我们一步步走进古人的生活,去体验那些充满仪式感的日子。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谷雨”的章节,他不仅讲了谷雨时节的农事活动,更是深入探讨了“谷雨”这个名字的由来,以及它在中国人心目中的意义——它是播种的希望,是收获的起点,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体现。他还提到了谷雨前后,北方地区品尝新茶的习俗,那种对自然馈赠的珍视,让我印象深刻。Dodolog的画,更是为这些文字增添了无限的色彩。在描绘谷雨时,他画出了农民辛勤劳作的身影,泥土芬芳,生机勃勃,让人感受到劳动的喜悦;在描绘品茶的场景时,他则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茶杯的精致,茶汤的清澈,以及人们品茗时的怡然自得,仿佛能闻到淡淡的茶香。这本书,让我发现,原来我们司空见惯的节令,竟然蕴藏着如此丰富的故事和深刻的智慧,而通过图画的辅助,这些故事变得更加生动,更加易于理解。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让我们重新认识了那些曾经熟悉,又似乎有些陌生的传统。
评分坦白说,我一开始是被这本书的封面和画风吸引的。Dodolog的画,有一种古典而又带着些许童趣的感觉,色彩淡雅,线条流畅,让人一看就觉得心情舒畅。我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喜欢这种风格的插画。然而,当我真正开始阅读时,才发现这本书的内涵远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得多。马大勇先生的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着一种直抵人心的力量。他讲的节令趣事,不是那些早已耳熟能详的故事,而是挖掘了一些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比如,书中关于“立春”的描写,不仅仅是讲了鞭春牛、迎春,更是深入探讨了立春在农耕社会中的象征意义,它代表着新生,代表着希望,代表着一年的辛勤劳作即将开始。他甚至还提到了古人如何通过祭祀和祈祷来迎接春天,那种对自然的敬畏之心,让人动容。我又特别喜欢他对“清明”的解读,不再是简单的扫墓踏青,而是引申到了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对先人的缅怀,以及对自然规律的尊重。Dodolog的画,完美地契合了这种氛围。在描写立春时,他画出了孩子们在田埂上奔跑嬉戏,脸上洋溢着喜悦,仿佛能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在描写清明时,他则用写意的手法,描绘了远山如黛,细雨绵绵,人们在墓前默默哀思的场景,意境悠远,感人至深。这本书,就像是一本精美的画册,又像是一本充满智慧的读物,它用最美的形式,向我们传递着最古老、最美好的传统文化。
评分初拿到这本书,我其实对“图说”二字抱着一丝丝的保留态度,总觉得图文并茂的书,要么是给孩子看的,要么就是内容不够深入。但这本书,着实打了我脸。马大勇先生的文字,没有丝毫卖弄学问的腔调,而是娓娓道来,像是你家那个见多识广的长辈,一边摇着蒲扇,一边给你讲古。他讲的那些节令趣事,不再是教科书里干巴巴的日期和习俗,而是充满了人情味和生活气息。比如,我一直以为端午节就是吃粽子、赛龙舟,但马先生笔下的端午,却是从屈原的壮烈,聊到夏日驱瘟的各种民间智慧,再到各地不同的粽子习俗,细致到艾草的种植、香囊的缝制,每一个小细节都写得生动有趣,仿佛能闻到粽叶的清香,听到岸边喧闹的锣鼓声。Dodolog先生的画,更是锦上添花,每一幅都像是从古画中走出来,却又带着现代人能理解的幽默和灵动,色彩搭配恰到好处,人物表情栩栩如生,完美地捕捉了文字中的意境。我尤其喜欢描绘中秋节的那几页,月饼的形状,赏月的场景,一家人围坐的温馨,都通过画笔得到了极致的展现。这本书,不仅是了解中华节令的窗口,更是一次心灵的回归,让我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重新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温暖。它没有卖弄任何晦涩的典故,也没有堆砌枯燥的理论,只是用最朴实、最动人的方式,把中华的节令文化,像一幅幅精美的画卷一样,展现在我们眼前。
评分我总觉得,想要真正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就必须从它的生活习俗入手,而节令,无疑是承载这些习俗最直接的载体。《图说中华节令趣事》这本书,恰恰抓住了这一点。马大勇先生以一种极其亲切的笔触,带领我们穿越时空,去探寻那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传统节日背后,蕴藏的深厚文化底蕴。他并没有选择那些最为人熟知的节日,而是把目光投向了那些在日常生活中,可能被我们忽略的节气和民俗。比如,书中对于“小满”和“大暑”的描述,就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以为小满只是一个小小的节气,但马先生却从中解读出了农民对于丰收的期盼,对于“满而不溢”的人生哲学的感悟,那种对自然的敬畏和顺应,在字里行间流淌。而对于大暑,他不仅描绘了炎热的天气,更是深入挖掘了古人如何在酷暑中寻求清凉,如何通过饮食和起居来调养身体,甚至还讲到了端午节吃雄黄酒的禁忌,这些细节都充满了实用性和趣味性。Dodolog的插画,更是功不可没。它们不是简单的图解,而是与文字相得益彰的二次创作。在描绘小满时,他画出了麦浪滚滚,瓜果初熟的景象,色彩明黄,充满生机;在描绘大暑时,他则用淡雅的青绿色调,描绘了古人摇着扇子,品着冷饮,享受夏日片刻宁静的场景,让人在炎热中感受到一丝凉意。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原来我们身边的每一个节气,都蕴含着古人深刻的智慧和对生活的理解,而这些,通过图画和文字的结合,变得如此生动而易于接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