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T}图说中华节令趣事-马大勇著,Dodolog 绘 清华大学出版社 978730241

{RT}图说中华节令趣事-马大勇著,Dodolog 绘 清华大学出版社 97873024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马大勇著,Dodolog 著
图书标签:
  • 节令
  • 传统文化
  • 民俗
  • 中华文化
  • 绘本
  • 科普
  • 儿童
  • 马大勇
  • Dodolog
  • 清华大学出版社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华裕京通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2411192
商品编码:29757466026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5-09-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图说中华节令趣事 作者 马大勇著,Dodolog 绘
定价 45.0元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302411192 出版日期 2015-09-01
字数 220000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介绍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普及读物,描述了各个节日诗情画意的来源和不为现代人所知的各种有趣习俗。图文并茂,引经据典,全面揭示了中国节令文化的深厚文化内涵。


   作者简介
马大勇,南宁市作协会员。2000年于北京鲁迅文学院作家班毕业。主要从事中国文化普及读物的写作,已出版多部关于中国节日民俗、插花、雕塑、衣冠礼仪等方面的作品。
  Dodolog,原名刘帅,毕业于上海大学艺术系设计专业。插画师,已出版《FairyCOCO:Dodolog手绘水彩插画集Ⅰ》画册。

 


   目录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编辑推荐

 


   文摘
1.1.5 压岁钱与拜年、访亲、饮春酒
  春节里,人们拜年相贺,是交际的好时候。拜年的礼仪很多,如小辈们于除夕吃过年夜饭或新年凌晨在祭完神与祖先后,便向家中的长辈拜年。去亲戚家也要拜年、拿压岁钱。过去是小辈向老辈跪下叩拜,说几句祝福的话,老辈也高兴地回赠勉励、祝福的话语,然后给压岁钱。如今一般不需跪拜了,代以作揖、鞠躬,但都要给压岁钱。
  压岁钱来源很早。来源于古代厌胜之术。汉代已有一些佩戴、铸上各种吉祥语的厌胜钱,以求吉利。在唐代诗人王建的《宫词》中,写到皇宫中向宫女分发金钱的诗句:“宫人早起笑相呼,不识阶前扫地夫。乞与金钱争借问,外头还似此间无?”
  宋代后在过年时给压岁钱,逐渐改为给流通的钱币了。清代,儿童过年,长辈给些钱,用红绳串之,置之卧所,曰“压岁钱”。《燕京岁事记·压岁钱》说:“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之压岁钱。”所谓压岁,是压住一年中的不吉,压住飞逝的时光、求得吉利之意。给压岁钱,体现了长辈们对小辈的祝福、爱护;而小辈们拿到这些钱,也可以开开心心地去玩,去购买心爱的东西。孩提时代,谁不盼着得到压岁钱呢?
  不过,如果压岁钱给得过分了,也会对小辈们产生不好的影响。所以,近年来又出现了压岁玩具、压岁书籍,由长辈向小辈赠送,或许这更有益于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拜年也称为大拜年,“大”字是范围广大之意,因为春节期间,除了向长辈、父母拜年,还要在亲朋好友、同事之间互相拜年,赠送年礼。人们穿上新衣,走家串户,登门拜年,互致节日问候,使吉庆安乐的气氛更为浓重,充满了温暖的人情味,也可增强团结、消除隔阂。
  拜年又称走春、探春,形式多样。也有送名片拜年的。因到处拜年,分身乏术,便派人拿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此俗极古。宋人周密在《癸辛杂识》里记载了一个有趣的故事,周密的表舅吴四丈,性情滑稽,把友人沈公子派来送名片的仆人灌醉了,暗中把仆人封套里的名片换成自己的,仆人酒醒后去送名片,白替吴某跑腿,自己主人的名片却没有送到。
  明代后,投名帖贺年之风大盛。许多人家只好“粘红纸袋于门以接帖,署曰‘接福’,或曰‘代僮’”(清人顾禄撰《清嘉录》)。明代文人文徵明的《拜年》诗就说:“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
  清代,又兴起在新年举行团拜之风,省去同僚间奔走之劳。清人艺兰生在《侧帽余谭》中说:“京师于岁首,例行团拜,以联年谊,以敦乡情,诚善举也。每岁由值年书红订客,饮食宴会,作竟日欢。”这种方法很好,所以如今各机关、社会团体等多有采用。

  ……


   序言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中华节令百味:一个古老文明的四季流转与生活诗意》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以其独特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每一个时节赋予了别样的色彩与意义。从生机勃勃的春天,到热烈奔放的夏日;从硕果累累的秋季,到沉静悠远的冬日,每一个节令都承载着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也滋养着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 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节令的日期和俗语,而是试图带领读者深入体验每一个节令所蕴含的生命力、人文情怀与生活艺术。它将穿越时空,从古代的典籍中发掘那些被岁月尘封的节令智慧,从当下的田野阡陌中捕捉那些依然鲜活的节令习俗,更从无数普通人的生活片段中提炼出节令所给予的温暖与慰藉。 春:万物复苏,生命之初的欢歌 春,是中国人心中希望与复苏的代名词。从“立春”一声脆响,宣告冰雪消融,大地苏醒,到“雨水”轻柔的滋润,让生命的种子开始萌动,再到“惊蛰”的雷声唤醒蛰伏的生灵,一切都充满了动感与活力。 我们将深入探究“春耕”的古老智慧。古人如何根据节气变化,安排农事的播种、耕耘?那些关于“春牛图”的传说,又折射出人们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朴素祈愿。我们会看到,早在数千年前,先民们就已经构建了一套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产体系。 “社日”的祭祀,不仅是对土地神的感恩,更是对社群的凝聚。人们在祭祀中分享食物,载歌载舞,将对丰收的期盼化为集体的力量。而“清明”,这个承载着纪念与踏青的双重意义的节日,让我们在缅怀先祖的同时,也感受着春风拂面,万物生长的喜悦。那些关于“寒食节”的习俗,更是隐藏着一段感人至深的孝子故事,让节日充满了温情。 “谷雨”的到来,预示着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我们将看到,古人如何通过观察天象、测量降雨,来指导农作,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的潜力。而“立夏”的序曲,则为我们拉开了夏日的热情序幕。春日里的那些播种与耕耘,都将在这即将到来的夏日里,收获初步的回报。 夏:热情似火,生命之盛的律动 夏,是生命力迸发的季节,是热情与活力的象征。当“立夏”的微风吹拂,便开启了漫长的夏日时光。我们感受着“小满”时节,虽然夏意渐浓,但却并非极致的盛夏,麦子开始灌浆,预示着即将到来的丰收,那是一种恰到好处的充实感。 “芒种”是夏季农事的关键节点,忙碌而充满希望。农民们在这个节气里,既要忙着收割成熟的麦子,又要抢时播种晚稻,时间仿佛被拉长,每分每秒都充满了价值。我们将描绘出农家在烈日下辛勤劳作的画面,感受那种汗水与希望交织的动人场景。 “夏至”是白昼最长的一天,也是阳气最盛的时候。在这个节点,我们不仅要面对炎热的天气,更要学会如何调养身心,保持平和。那些关于“夏至”的饮食习俗,如吃饺子、吃面等,都蕴含着古人顺应天时、滋养身体的智慧。 “小暑”和“大暑”则将夏日的炎热推向了顶点。我们将探讨古人在酷暑中如何纳凉避暑,那些关于“摇扇”、“饮茶”、“浴水”的传统消暑方式,至今仍有借鉴意义。同时,我们也会看到,尽管天气炎热,但夏日里依然孕育着丰收的希望,各种瓜果蔬菜在这个时节大量成熟,为人们带来味蕾的享受。 “立秋”虽然预示着秋天的到来,但夏日的余温仍在。我们将描绘出夏日午后,人们如何在树荫下乘凉,分享甘甜的瓜果,感受那份悠闲与惬意。夏日的夜晚,也格外迷人,萤火虫点点,蛙声阵阵,构成了夏夜独特的韵律。 秋:天高云淡,收获与思量的季节 秋,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沉淀与思量的时节。当“立秋”的凉意悄然袭来,便为大地披上了金黄的色彩。我们感受着“处暑”时节,炎热渐退,秋意渐浓,空气中弥漫着成熟的芬芳。 “白露”意味着天气转凉,露水开始凝结,提醒人们注意保暖。我们将追溯“祭月”的古老习俗,在皎洁的月光下,人们祈求团圆与丰收,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寄托于天际。而“秋分”则标志着昼夜等长,天地阴阳平衡,是收获的黄金时期。 “寒露”的到来,让秋天的寒意更加明显,草木泛黄,落叶飘零。我们将深入探讨“重阳节”的文化内涵,这个集登高、赏菊、饮酒、思亲于一体的节日,将人们对生命、对亲情的感悟推向高潮。那些关于“登高远眺”、“插茱萸”的习俗,都蕴含着古人对人生际遇、身体健康的深切关怀。 “霜降”之后,天气骤然变冷,秋意愈发深沉。我们将看到,农民们如何在这最后的时节,抢收成熟的作物,为即将到来的冬天做准备。而“立冬”则正式宣告了冬天的来临,人们开始储备过冬的物资,围炉而坐,享受家庭的温暖。秋季的收获,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富足,更是心灵上的充实与对生命循环的深刻体悟。 冬:银装素裹,静谧与孕育的时光 冬,是沉寂的季节,也是孕育希望的时光。当“立冬”的寒风吹过,大地便进入了休养生息的阶段。我们感受着“小雪”时节,虽然尚未完全被冰雪覆盖,但寒意渐浓,万物开始趋于沉寂。 “大雪”纷飞,为大地披上了洁白的素衣。我们将描绘出人们在严寒中如何生活,那些关于“冬至”的习俗,如吃饺子、吃汤圆,不仅是为了御寒,更是象征着阴阳交替,新旧循环。冬至是一年之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也因此被视为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小寒”和“大寒”是冬季最寒冷的时期。我们将探讨古人在极端天气下如何生存,那些关于“烤火”、“囤积食物”、“进行室内劳作”的传统智慧。同时,我们也会看到,即使在最寒冷的季节,中华文明也从未停止过对未来的期盼。 “春节”的到来,将冬日的沉寂打破,迎来了新一轮的生机。从“腊八”的粥,到“小年”的祭灶,再到除夕的年夜饭,每一个节日的到来,都充满了喜悦、团聚和对新年的美好憧憬。我们将深入挖掘春节背后丰富的民俗文化,感受中国人对家庭、对亲情的珍视,以及对未来一年平安、幸福、吉祥的祈愿。 本书不仅是一部节令的百科全书,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它将带领读者重新认识中华传统节令的魅力,感受其中蕴含的深刻智慧和生活美学。无论是春日的希望,夏日的激情,秋日的丰盈,还是冬日的静谧,每一个节令都以其独特的方式,诉说着中华民族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悠久传统,以及他们对于生命、对于生活的永恒追求。 本书旨在通过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细节,展现中华节令如何渗透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如何塑造了他们的情感世界和价值观念,如何构成了中华文明独一无二的文化基因。它希望能唤醒读者内心深处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也能为现代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找到一份宁静与归属。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书,我最先注意到的是它那种沉静而又充满古韵的设计感。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出品,本身就带着一种品质的保证,而马大勇先生和Dodolog先生的组合,更是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了期待。这本书,并非那种简单地罗列节令名称和日期的工具书,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将中华传统节令的文化内涵娓娓道来。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冬至”的解读,不仅仅是讲了冬至吃饺子、数九,更是深入挖掘了冬至在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地位——它是阴阳转换的关键节点,是寒冬的极致,也是春天即将到来的预兆。马先生用一种充满哲思的笔触,引导我们去感受时间流转的奥秘,去体悟人与自然的联系。Dodolog的插画,则为这些深刻的道理,注入了视觉的生命力。在描绘冬至时,他画出了北国风光,白雪皑皑,人们围炉而坐,吃着热腾腾的饺子,那种温暖和安宁,透过画面扑面而来;他还巧妙地融入了一些象征性的元素,比如即将破土而出的嫩芽,暗示着春天的到来。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原来我们所过的每一个节令,都不仅仅是日历上的标记,更是我们祖先对于自然规律的深刻认识,对于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于时间流逝的独特感悟。它用一种温润而有力量的方式,让我们重新连接起与传统的纽带。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那些“小细节”很感兴趣,那些在日常生活中被人们代代相传,却又未必能说出所以然的习俗。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好奇心。《图说中华节令趣事》这本书,从一个非常独特的视角,讲述了中华传统节令背后的故事。马大勇先生的文字,就像是一位耐心的向导,带领我们一步步走进古人的生活,去体验那些充满仪式感的日子。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谷雨”的章节,他不仅讲了谷雨时节的农事活动,更是深入探讨了“谷雨”这个名字的由来,以及它在中国人心目中的意义——它是播种的希望,是收获的起点,更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体现。他还提到了谷雨前后,北方地区品尝新茶的习俗,那种对自然馈赠的珍视,让我印象深刻。Dodolog的画,更是为这些文字增添了无限的色彩。在描绘谷雨时,他画出了农民辛勤劳作的身影,泥土芬芳,生机勃勃,让人感受到劳动的喜悦;在描绘品茶的场景时,他则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茶杯的精致,茶汤的清澈,以及人们品茗时的怡然自得,仿佛能闻到淡淡的茶香。这本书,让我发现,原来我们司空见惯的节令,竟然蕴藏着如此丰富的故事和深刻的智慧,而通过图画的辅助,这些故事变得更加生动,更加易于理解。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旅行,让我们重新认识了那些曾经熟悉,又似乎有些陌生的传统。

评分

坦白说,我一开始是被这本书的封面和画风吸引的。Dodolog的画,有一种古典而又带着些许童趣的感觉,色彩淡雅,线条流畅,让人一看就觉得心情舒畅。我买这本书,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喜欢这种风格的插画。然而,当我真正开始阅读时,才发现这本书的内涵远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得多。马大勇先生的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着一种直抵人心的力量。他讲的节令趣事,不是那些早已耳熟能详的故事,而是挖掘了一些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比如,书中关于“立春”的描写,不仅仅是讲了鞭春牛、迎春,更是深入探讨了立春在农耕社会中的象征意义,它代表着新生,代表着希望,代表着一年的辛勤劳作即将开始。他甚至还提到了古人如何通过祭祀和祈祷来迎接春天,那种对自然的敬畏之心,让人动容。我又特别喜欢他对“清明”的解读,不再是简单的扫墓踏青,而是引申到了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对先人的缅怀,以及对自然规律的尊重。Dodolog的画,完美地契合了这种氛围。在描写立春时,他画出了孩子们在田埂上奔跑嬉戏,脸上洋溢着喜悦,仿佛能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在描写清明时,他则用写意的手法,描绘了远山如黛,细雨绵绵,人们在墓前默默哀思的场景,意境悠远,感人至深。这本书,就像是一本精美的画册,又像是一本充满智慧的读物,它用最美的形式,向我们传递着最古老、最美好的传统文化。

评分

初拿到这本书,我其实对“图说”二字抱着一丝丝的保留态度,总觉得图文并茂的书,要么是给孩子看的,要么就是内容不够深入。但这本书,着实打了我脸。马大勇先生的文字,没有丝毫卖弄学问的腔调,而是娓娓道来,像是你家那个见多识广的长辈,一边摇着蒲扇,一边给你讲古。他讲的那些节令趣事,不再是教科书里干巴巴的日期和习俗,而是充满了人情味和生活气息。比如,我一直以为端午节就是吃粽子、赛龙舟,但马先生笔下的端午,却是从屈原的壮烈,聊到夏日驱瘟的各种民间智慧,再到各地不同的粽子习俗,细致到艾草的种植、香囊的缝制,每一个小细节都写得生动有趣,仿佛能闻到粽叶的清香,听到岸边喧闹的锣鼓声。Dodolog先生的画,更是锦上添花,每一幅都像是从古画中走出来,却又带着现代人能理解的幽默和灵动,色彩搭配恰到好处,人物表情栩栩如生,完美地捕捉了文字中的意境。我尤其喜欢描绘中秋节的那几页,月饼的形状,赏月的场景,一家人围坐的温馨,都通过画笔得到了极致的展现。这本书,不仅是了解中华节令的窗口,更是一次心灵的回归,让我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重新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温暖。它没有卖弄任何晦涩的典故,也没有堆砌枯燥的理论,只是用最朴实、最动人的方式,把中华的节令文化,像一幅幅精美的画卷一样,展现在我们眼前。

评分

我总觉得,想要真正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就必须从它的生活习俗入手,而节令,无疑是承载这些习俗最直接的载体。《图说中华节令趣事》这本书,恰恰抓住了这一点。马大勇先生以一种极其亲切的笔触,带领我们穿越时空,去探寻那些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传统节日背后,蕴藏的深厚文化底蕴。他并没有选择那些最为人熟知的节日,而是把目光投向了那些在日常生活中,可能被我们忽略的节气和民俗。比如,书中对于“小满”和“大暑”的描述,就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以为小满只是一个小小的节气,但马先生却从中解读出了农民对于丰收的期盼,对于“满而不溢”的人生哲学的感悟,那种对自然的敬畏和顺应,在字里行间流淌。而对于大暑,他不仅描绘了炎热的天气,更是深入挖掘了古人如何在酷暑中寻求清凉,如何通过饮食和起居来调养身体,甚至还讲到了端午节吃雄黄酒的禁忌,这些细节都充满了实用性和趣味性。Dodolog的插画,更是功不可没。它们不是简单的图解,而是与文字相得益彰的二次创作。在描绘小满时,他画出了麦浪滚滚,瓜果初熟的景象,色彩明黄,充满生机;在描绘大暑时,他则用淡雅的青绿色调,描绘了古人摇着扇子,品着冷饮,享受夏日片刻宁静的场景,让人在炎热中感受到一丝凉意。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原来我们身边的每一个节气,都蕴含着古人深刻的智慧和对生活的理解,而这些,通过图画和文字的结合,变得如此生动而易于接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