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流水—隐逸人格—中国传统文化人格丛书

高山流水—隐逸人格—中国传统文化人格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洪 著
图书标签:
  • 隐逸文化
  • 高山流水
  • 中国传统文化
  • 人格研究
  • 文化史
  • 哲学史
  • 文学史
  • 传统美德
  • 士大夫文化
  • 精神世界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学精华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ISBN:9787506036818
商品编码:2975779186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09-12-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高山流水—隐逸人格—中国传统文化人格丛书

:27.00元

售价:18.4元,便宜8.6元,折扣68

作者:陈洪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2-01

ISBN:9787506036818

字数:181000

页码:17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00kg

编辑推荐

“人格”的初义,据说是“面具”(就如小孩玩的鬼脸),后来才被引申为“社会角色”、“对环境的顺应”、某种“特质”等等。那么隐士的人格是什么?恕我不作理论总结。我只笼统地感觉到:真隐士的特质是寻求诗意地栖居,是人性的一种回归,是对仕隐情结的解脱。比如孔子周游列国累了,便说沂水春风“吾与点”;庄子看惯了大小诸侯的尔虞我,便要到自然中去逍遥;陶渊明在仕途上倦了,便吟“采菊东篱下,悠然望南山”。而假隐士的社会角色是官迷、财迷和名誉迷,就如走“终南捷径”的卢藏用,“中隐”到宣城的谢朓,披着袈裟的“黑衣宰相”慧琳。
  隐士的人格也具有二律背反性。激情的抗议常常代之以冷漠的不动心,任你把屠刀挥舞,涂炭民生;弃俗的高洁往往变成令人作呕的矫情,隐居用不着不食人间烟火,把饭放馊了再吃;美好、坚定的操守时常伴随迂腐、滑稽的,不知道娶丑妻,以梅为妻,认鹤为子,是否有助于德性……

内容提要

本书用学术随笔的方式漫谈了中国古代的隐士人格和隐士文化,论述范围相对集中在唐宋以前。全书前面大半的篇幅,是从面上谈论儒家、道家、墨家、佛教和道教与隐士的相互关系,揭示形形的隐逸现象;后面的两篇,是从个案的角度拎出了嵇康和陶渊明两个标本。
  人能否“诗意地栖居”是这本小册子要讨论的原型话题。笔者以为,真隐士的特质是寻求诗意地栖居,是人性的一种回归,是对仕隐情结的解脱,是儒、道、释等各种思潮的产物。同时,隐士的人格亦具有二律背反性:激情的抗议常常代之以冷漠的不动心,弃俗的高洁往往变成令人作呕的矫情.美好、坚定的操守时常伴随迂腐、滑稽的。偏偏历史时光只放大或缩小了这种二律背反人格的某一方面,于是,隐士变成了缥缈理想的标本,似乎他们没有血肉、没有痛苦、没有悲哀。其实并非如此。

目录


作者介绍

陈洪,1959年生,连云港市人。1983年徐州师范学院中文系本科毕业,1997年苏州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博士毕业。现为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文化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全国首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负责人,主持国家、教育部、江苏省社会科学

文摘


序言



高山流水:隐逸人格的时代回响 中国传统文化之深邃,历来在于其对人生境界的独特探寻与诠释。在这浩渺的文化长河中,“隐逸”作为一种人格理想与生活方式,始终闪烁着独特的光芒。它并非简单的消极避世,而是一种积极的选择,一种对世俗纷扰的超越,一种与自然精神的深度契合,一种对个体生命价值的独立追寻。《高山流水—隐逸人格—中国传统文化人格丛书》正是这样一本深入挖掘并系统呈现中国传统隐逸人格的力作。它不落窠臼,不落俗套,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和富有诗意的笔触,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烟云,与那些选择“身在山林,心在朝野”或“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先贤们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本书的缘起,在于对当下社会日益增长的浮躁与焦虑的反思。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物质的丰裕往往伴随着精神的贫瘠,功利的追逐淹没了对生命本真的体悟。此时,回望中国传统文化中孕育出的隐逸人格,便显得尤为珍贵。隐逸并非对现实的逃离,而是一种审慎的选择,是对“道”的坚守,是对个体精神独立的张扬。它教会我们在喧嚣中寻得宁静,在迷失时找回自我,在困顿中保持清醒。 《高山流水》并非仅仅罗列历史人物的传记,而是试图构建一个立体的、多维度的隐逸人格谱系。它从不同角度、不同时期、不同阶层,遴选出具有代表性的隐逸者,剥离其表象,深入探究其内心世界、思想渊源、行为动机以及他们所处的社会文化语境。书中对“隐逸”的定义和内涵进行了细致的界定,区分了“穷隐”、“达隐”、“避世之隐”、“归隐”等多种形态,力图呈现其复杂性和丰富性。 第一卷:道法自然,山水之魂——隐逸的哲学根基与精神溯源 本卷将读者引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深邃殿堂,探寻隐逸人格的精神源头。从老子的“道法自然,无为而治”,到庄子的“逍遥游,齐物论”,再到《易经》中“乾卦”的潜龙勿用与飞龙在天,“坤卦”的厚德载物,这些哲学思想为隐逸人格提供了最坚实的理论支撑。书中将详细阐述“天人合一”、“乐天知命”、“返璞归真”等核心观念如何内化为隐逸者的精神追求。 “道”的追求与“物化”的超越: 深入分析老庄思想中关于“道”的本体论和认识论,探讨隐逸者如何通过体悟“道”来超越“物化”的束缚,实现精神的自由。 《周易》的启示: 剖析《周易》中的卦象与爻辞,解读其中蕴含的顺时而动、待机而发的智慧,以及君子在不同境遇下的生存之道。 儒家思想中的隐逸情结: 并非所有隐逸者都全然摒弃儒家。本卷也将探讨如伯夷、叔齐那样的“穷隐”,以及孔子本人在困厄时所展现出的“君子坦荡荡”的襟怀,分析儒家思想如何与隐逸精神产生交织与张力。 禅宗的“心源”与“解脱”: 追溯禅宗传入中国后,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的特性如何契合了部分隐逸者的精神诉求,以及“明心见性”、“顿悟成佛”的理念如何成为一种心灵的归宿。 第二卷:高士风骨,千古绝唱——历代隐逸风采的人物画廊 本卷将以时间为轴,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代隐逸人物画廊。从先秦时期的隐士,到魏晋南北朝的竹林七贤,再到唐宋的诗画隐士,直至明清的遗民,书中将选取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深入剖析他们的生平事迹、人格特质、隐逸原因、思想成就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先秦的“不仕”风潮: 重点介绍如接舆、许由、巢父等人物,以及他们所代表的早期隐逸精神,探讨其对后世的启迪。 魏晋的“名士风流”: 详细解读竹林七贤(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咸、向秀、王戎)的特立独行,分析他们身处乱世的无奈与抗争,以及“魏晋风度”的文化内涵。 唐宋的诗意隐逸: 描绘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田园诗意,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隐逸山水,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岸不屈。还将探讨如白居易、苏轼等虽然身居官场,却保持着一颗“隐士之心”的文人。 明清的遗民气节: 关注明末清初,面对王朝更迭,部分士大夫选择归隐或以隐逸的方式表达气节,如顾炎武、黄宗羲等。 第三卷:雅集山房,诗酒风流——隐逸的生活美学与艺术表达 隐逸并非意味着苦行僧式的枯寂,而是一种充满生活情趣与艺术追求的生活方式。本卷将聚焦隐逸者如何在山水之间,在简朴的居所,创造出独特的生活美学,并将这种美学融入到他们的诗歌、绘画、音乐、园林艺术以及日常交往之中。 山居的诗意栖居: 描写隐士的居所——山房、草堂、别墅,以及他们如何与自然融为一体,感受“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的意境。 诗歌与散文的“隐逸体”: 分析陶渊明《饮酒》、王维《送别》等作品,探讨隐逸诗歌的语言风格、情感表达与哲学意蕴。 绘画与书法中的“山水精神”: 探讨山水画如何成为隐逸者寄托情怀的重要载体,以及书法中“疾风吹劲草”、“龙蛇盘旋”等意象与隐逸人格的关联。 音乐与琴道的“清心之音”: 介绍古代文人如何通过弹琴、抚琴来修身养性,追求“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境界,解读琴曲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与人生感悟。 茶道与酒道的“品味人生”: 探讨隐逸者如何通过品茶、饮酒来体悟人生,增进友谊,以及茶酒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承载的文化意蕴。 园林艺术中的“咫尺山林”: 分析中国传统园林如何将自然山水浓缩于方寸之间,成为隐逸者精神寄托的场所。 第四卷:隐逸与时代——反思与启示 本卷将从更宏观的视角,探讨隐逸人格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作用,以及其对当代社会的启示。隐逸并非脱离社会,而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参与方式,它以其独特的视角,对现实社会进行反思,并为当下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资源。 隐逸作为一种“沉默的批评”: 分析隐逸者如何通过“不仕”来表达对政治腐败、社会不公的无声抗议,以及这种“沉默的批评”所带来的文化张力。 隐逸与“士”的精神: 探讨隐逸人格与中国传统“士”的精神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辩证统一。 隐逸的现代转化: 思考在当代社会,如何理解和转化“隐逸”的精神,如何在其基础上构建一种健康、可持续的精神生活,避免其走向极端消极。 “高山流水”的知音情怀: 重新解读“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典故,探讨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精神契合的重要性,以及这种契合如何成为个体实现自我价值的动力。 《高山流水—隐逸人格—中国传统文化人格丛书》以其系统性的梳理、深刻的洞察、丰富的史料和优美的文字,为读者提供了一次深入了解中国传统隐逸人格的绝佳机会。它不只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当下精神困境的医治,是对个体生命价值的重塑。阅读此书,如同聆听高山流水之音,涤荡心灵,唤醒深藏于我们内心深处的对宁静、自由与真我的渴望。它鼓励我们,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能在喧嚣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高山流水”,实现精神的“隐逸”,从而活出更加丰盈而有意义的人生。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接触《高山流水—隐逸人格—中国传统文化人格丛书》,我的预期是想了解一些古代文人如何避世隐居的故事,但这本书带给我的远不止于此。它将“隐逸”的概念进行了多维度的阐释,不再是单一的“归隐山林”的刻板印象。我惊奇地发现,原来“隐逸”也可以体现在“出而不仕”、“仕而不争”的智慧之中。书里对历代文人士大夫在政治漩涡中保持独立人格的描绘,让我看到了另一种形式的“隐逸”,那是一种在复杂环境中守护内心净土的能力。作者旁征博引,从诗词歌赋到山水画卷,再到哲学思想,全方位地展现了“隐逸人格”在中国文化土壤中的深厚根基。我特别欣赏对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解读,它并非简单的田园牧歌,而是对个体自由精神的极致追求。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独特,它不是那种填鸭式的知识灌输,而更像是一场循序渐进的文化探索。每次翻开,总能发现新的感悟,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隐”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

《高山流水—隐逸人格—中国传统文化人格丛书》这本书,是我近期阅读体验中最为深刻的一本。它不像我之前读过的任何一本关于历史或文化的书,它没有枯燥的理论,也没有空泛的议论,而是用一种充满生命力的语言,将“隐逸人格”这个概念娓娓道来。我被书中对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选择“不显”的人物故事所深深吸引。他们的选择并非出于无奈,而是出于对内心价值的坚守,对精神自由的追求。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他擅长通过细节来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旁边的事件来烘托人物的气质。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论述,它让我对“隐逸”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不再是简单的物理上的隔离,而是一种精神上的超脱。读这本书,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不为人知的角落有了更深的了解,也让我开始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意义和价值追求。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隐藏在历史长河中的人格魅力。最近翻阅了《高山流水—隐逸人格—中国传统文化人格丛书》这本书,它着实给我带来了许多触动。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下,我们似乎越来越少有机会去思考“隐逸”的真正含义。这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古代隐士的故事,而是深入剖析了“隐逸”作为一种人格特质,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演变和体现。它不仅仅是地理上的“避世”,更是一种精神上的“独立”和“自守”。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从历史人物的言行举止中,挖掘出他们内心深处的价值取向。我尤其喜欢其中对魏晋时期名士风度的解读,那种超脱世俗、纵情山水的态度,在今天看来既遥远又充满吸引力。读这本书,感觉就像是在与一位智者对话,他引导我反思当下的生活方式,思考个人价值的实现路径。这本书不是那种看完就忘的书,它会让你在读完之后,久久回味,甚至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选择。那些关于“非为而为”、“顺其自然”的哲学思考,仿佛一股清流,涤荡着我浮躁的心灵。

评分

我最近有幸阅读了《高山流水—隐逸人格—中国传统文化人格丛书》,这本书给我带来的冲击和启发是难以言喻的。长期以来,我对中国古代的隐士群体充满好奇,总觉得他们是生活在另一个时代,与我辈格格不入。然而,这本书却以一种前所未有的视角,将“隐逸人格”置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审视,让我看到了这种人格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它不再是简单的“避世”,而是与“仁”、“道”、“侠”等多种价值观相互交织、融合的产物。我非常欣赏作者对“高山流水”这一意象的深入解读,它不仅仅是对友情的一种象征,更是对一种志同道合、精神契合的隐逸生活方式的写照。书中的论述严谨而生动,将枯燥的历史事实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充满智慧与诗意的时代。读这本书,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中国文化中“内圣外王”的理想,以及“隐”与“显”之间的辩证关系。

评分

《高山流水—隐逸人格—中国传统文化人格丛书》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我一直认为,所谓的“隐逸”是一种消极避世的表现,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作者通过大量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事例,将“隐逸”描绘成一种积极主动、充满智慧的人生选择。它不是对现实的逃避,而是对内在价值的坚守,是对世俗名利的超越。书中所探讨的“隐逸人格”,其核心在于一种独立思考的能力,一种不随波逐流的品格,以及一种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大隐隐于朝”的论述感到震撼,这让我意识到,真正的“隐逸”并非只存在于山林之间,它更是一种心境,一种在任何环境中都能保持清醒和独立的能力。这本书的叙事方式也非常吸引人,语言流畅,逻辑清晰,同时又充满了人文关怀。它不仅是历史知识的普及,更是一次关于人生哲学和价值取向的深度对话,读来让人受益匪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