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書基本信息 | |||
| 圖書名稱 | 圖說中華節令趣事 | 作者 | 馬大勇著,Dodolog 繪 |
| 定價 | 45.0元 | 齣版社 | 清華大學齣版社 |
| ISBN | 9787302411192 | 齣版日期 | 2015-09-01 |
| 字數 | 220000 | 頁碼 | |
| 版次 | 1 | 裝幀 | 平裝 |
| 內容簡介 | |
本書是一部介紹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普及讀物,描述瞭各個節日詩情畫意的來源和不為現代人所知的各種有趣習俗。圖文並茂,引經據典,全麵揭示瞭中國節令文化的深厚文化內涵。 |
| 作者簡介 | |
| 馬大勇,南寜市作協會員。2000年於北京魯迅文學院作傢班畢業。主要從事中國文化普及讀物的寫作,已齣版多部關於中國節日民俗、插花、雕塑、衣冠禮儀等方麵的作品。 Dodolog,原名劉帥,畢業於上海大學藝術係設計專業。插畫師,已齣版《FairyCOCO:Dodolog手繪水彩插畫集Ⅰ》畫冊。
|
| 目錄 | |
| 精彩內容敬請期待 |
| 編輯推薦 | |
|
|
| 文摘 | |
| 1.1.5 壓歲錢與拜年、訪親、飲春酒 春節裏,人們拜年相賀,是交際的好時候。拜年的禮儀很多,如小輩們於除夕吃過年夜飯或新年淩晨在祭完神與祖先後,便嚮傢中的長輩拜年。去親戚傢也要拜年、拿壓歲錢。過去是小輩嚮老輩跪下叩拜,說幾句祝福的話,老輩也高興地迴贈勉勵、祝福的話語,然後給壓歲錢。如今一般不需跪拜瞭,代以作揖、鞠躬,但都要給壓歲錢。 壓歲錢來源很早。來源於古代厭勝之術。漢代已有一些佩戴、鑄上各種吉祥語的厭勝錢,以求吉利。在唐代詩人王建的《宮詞》中,寫到皇宮中嚮宮女分發金錢的詩句:“宮人早起笑相呼,不識階前掃地夫。乞與金錢爭藉問,外頭還似此間無?” 宋代後在過年時給壓歲錢,逐漸改為給流通的錢幣瞭。清代,兒童過年,長輩給些錢,用紅繩串之,置之臥所,曰“壓歲錢”。《燕京歲事記·壓歲錢》說:“以彩繩穿錢,編作龍形,置於床腳,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之壓歲錢。”所謂壓歲,是壓住一年中的不吉,壓住飛逝的時光、求得吉利之意。給壓歲錢,體現瞭長輩們對小輩的祝福、愛護;而小輩們拿到這些錢,也可以開開心心地去玩,去購買心愛的東西。孩提時代,誰不盼著得到壓歲錢呢? 不過,如果壓歲錢給得過分瞭,也會對小輩們産生不好的影響。所以,近年來又齣現瞭壓歲玩具、壓歲書籍,由長輩嚮小輩贈送,或許這更有益於孩子們的身心健康。拜年也稱為大拜年,“大”字是範圍廣大之意,因為春節期間,除瞭嚮長輩、父母拜年,還要在親朋好友、同事之間互相拜年,贈送年禮。人們穿上新衣,走傢串戶,登門拜年,互緻節日問候,使吉慶安樂的氣氛更為濃重,充滿瞭溫暖的人情味,也可增強團結、消除隔閡。 拜年又稱走春、探春,形式多樣。也有送名片拜年的。因到處拜年,分身乏術,便派人拿名片去拜年,稱為“飛帖”。此俗極古。宋人周密在《癸辛雜識》裏記載瞭一個有趣的故事,周密的錶舅吳四丈,性情滑稽,把友人瀋公子派來送名片的僕人灌醉瞭,暗中把僕人封套裏的名片換成自己的,僕人酒醒後去送名片,白替吳某跑腿,自己主人的名片卻沒有送到。 明代後,投名帖賀年之風大盛。許多人傢隻好“粘紅紙袋於門以接帖,署曰‘接福’,或曰‘代僮’”(清人顧祿撰《清嘉錄》)。明代文人文徵明的《拜年》詩就說:“不求見麵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敝廬。我亦隨人投數紙,世情嫌簡不嫌虛。” 清代,又興起在新年舉行團拜之風,省去同僚間奔走之勞。清人藝蘭生在《側帽餘譚》中說:“京師於歲首,例行團拜,以聯年誼,以敦鄉情,誠善舉也。每歲由值年書紅訂客,飲食宴會,作竟日歡。”這種方法很好,所以如今各機關、社會團體等多有采用。 …… |
| 序言 | |
| 精彩內容敬請期待 |
坦白說,我一開始是被這本書的封麵和畫風吸引的。Dodolog的畫,有一種古典而又帶著些許童趣的感覺,色彩淡雅,綫條流暢,讓人一看就覺得心情舒暢。我買這本書,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喜歡這種風格的插畫。然而,當我真正開始閱讀時,纔發現這本書的內涵遠比我想象的要豐富得多。馬大勇先生的文章,沒有華麗的辭藻,卻有著一種直抵人心的力量。他講的節令趣事,不是那些早已耳熟能詳的故事,而是挖掘瞭一些更深層次的文化內涵。比如,書中關於“立春”的描寫,不僅僅是講瞭鞭春牛、迎春,更是深入探討瞭立春在農耕社會中的象徵意義,它代錶著新生,代錶著希望,代錶著一年的辛勤勞作即將開始。他甚至還提到瞭古人如何通過祭祀和祈禱來迎接春天,那種對自然的敬畏之心,讓人動容。我又特彆喜歡他對“清明”的解讀,不再是簡單的掃墓踏青,而是引申到瞭對生命意義的思考,對先人的緬懷,以及對自然規律的尊重。Dodolog的畫,完美地契閤瞭這種氛圍。在描寫立春時,他畫齣瞭孩子們在田埂上奔跑嬉戲,臉上洋溢著喜悅,仿佛能感受到春天的氣息;在描寫清明時,他則用寫意的手法,描繪瞭遠山如黛,細雨綿綿,人們在墓前默默哀思的場景,意境悠遠,感人至深。這本書,就像是一本精美的畫冊,又像是一本充滿智慧的讀物,它用最美的形式,嚮我們傳遞著最古老、最美好的傳統文化。
評分我一直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那些“小細節”很感興趣,那些在日常生活中被人們代代相傳,卻又未必能說齣所以然的習俗。這本書,恰好滿足瞭我的好奇心。《圖說中華節令趣事》這本書,從一個非常獨特的視角,講述瞭中華傳統節令背後的故事。馬大勇先生的文字,就像是一位耐心的嚮導,帶領我們一步步走進古人的生活,去體驗那些充滿儀式感的日子。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榖雨”的章節,他不僅講瞭榖雨時節的農事活動,更是深入探討瞭“榖雨”這個名字的由來,以及它在中國人心目中的意義——它是播種的希望,是收獲的起點,更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美好體現。他還提到瞭榖雨前後,北方地區品嘗新茶的習俗,那種對自然饋贈的珍視,讓我印象深刻。Dodolog的畫,更是為這些文字增添瞭無限的色彩。在描繪榖雨時,他畫齣瞭農民辛勤勞作的身影,泥土芬芳,生機勃勃,讓人感受到勞動的喜悅;在描繪品茶的場景時,他則用細膩的筆觸,勾勒齣茶杯的精緻,茶湯的清澈,以及人們品茗時的怡然自得,仿佛能聞到淡淡的茶香。這本書,讓我發現,原來我們司空見慣的節令,竟然蘊藏著如此豐富的故事和深刻的智慧,而通過圖畫的輔助,這些故事變得更加生動,更加易於理解。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次穿越時空的旅行,讓我們重新認識瞭那些曾經熟悉,又似乎有些陌生的傳統。
評分拿到這本書,我最先注意到的是它那種沉靜而又充滿古韻的設計感。清華大學齣版社的齣品,本身就帶著一種品質的保證,而馬大勇先生和Dodolog先生的組閤,更是讓我對這本書的內容充滿瞭期待。這本書,並非那種簡單地羅列節令名稱和日期的工具書,而是通過一個個生動有趣的小故事,將中華傳統節令的文化內涵娓娓道來。我特彆欣賞書中對“鼕至”的解讀,不僅僅是講瞭鼕至吃餃子、數九,更是深入挖掘瞭鼕至在中國傳統哲學中的地位——它是陰陽轉換的關鍵節點,是寒鼕的極緻,也是春天即將到來的預兆。馬先生用一種充滿哲思的筆觸,引導我們去感受時間流轉的奧秘,去體悟人與自然的聯係。Dodolog的插畫,則為這些深刻的道理,注入瞭視覺的生命力。在描繪鼕至時,他畫齣瞭北國風光,白雪皚皚,人們圍爐而坐,吃著熱騰騰的餃子,那種溫暖和安寜,透過畫麵撲麵而來;他還巧妙地融入瞭一些象徵性的元素,比如即將破土而齣的嫩芽,暗示著春天的到來。這本書,讓我意識到,原來我們所過的每一個節令,都不僅僅是日曆上的標記,更是我們祖先對於自然規律的深刻認識,對於生活的熱愛,以及對於時間流逝的獨特感悟。它用一種溫潤而有力量的方式,讓我們重新連接起與傳統的紐帶。
評分初拿到這本書,我其實對“圖說”二字抱著一絲絲的保留態度,總覺得圖文並茂的書,要麼是給孩子看的,要麼就是內容不夠深入。但這本書,著實打瞭我臉。馬大勇先生的文字,沒有絲毫賣弄學問的腔調,而是娓娓道來,像是你傢那個見多識廣的長輩,一邊搖著蒲扇,一邊給你講古。他講的那些節令趣事,不再是教科書裏乾巴巴的日期和習俗,而是充滿瞭人情味和生活氣息。比如,我一直以為端午節就是吃粽子、賽龍舟,但馬先生筆下的端午,卻是從屈原的壯烈,聊到夏日驅瘟的各種民間智慧,再到各地不同的粽子習俗,細緻到艾草的種植、香囊的縫製,每一個小細節都寫得生動有趣,仿佛能聞到粽葉的清香,聽到岸邊喧鬧的鑼鼓聲。Dodolog先生的畫,更是錦上添花,每一幅都像是從古畫中走齣來,卻又帶著現代人能理解的幽默和靈動,色彩搭配恰到好處,人物錶情栩栩如生,完美地捕捉瞭文字中的意境。我尤其喜歡描繪中鞦節的那幾頁,月餅的形狀,賞月的場景,一傢人圍坐的溫馨,都通過畫筆得到瞭極緻的展現。這本書,不僅是瞭解中華節令的窗口,更是一次心靈的迴歸,讓我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重新感受到瞭傳統文化的魅力和溫暖。它沒有賣弄任何晦澀的典故,也沒有堆砌枯燥的理論,隻是用最樸實、最動人的方式,把中華的節令文化,像一幅幅精美的畫捲一樣,展現在我們眼前。
評分我總覺得,想要真正理解一個民族的文化,就必須從它的生活習俗入手,而節令,無疑是承載這些習俗最直接的載體。《圖說中華節令趣事》這本書,恰恰抓住瞭這一點。馬大勇先生以一種極其親切的筆觸,帶領我們穿越時空,去探尋那些與我們息息相關的傳統節日背後,蘊藏的深厚文化底蘊。他並沒有選擇那些最為人熟知的節日,而是把目光投嚮瞭那些在日常生活中,可能被我們忽略的節氣和民俗。比如,書中對於“小滿”和“大暑”的描述,就讓我大開眼界。我一直以為小滿隻是一個小小的節氣,但馬先生卻從中解讀齣瞭農民對於豐收的期盼,對於“滿而不溢”的人生哲學的感悟,那種對自然的敬畏和順應,在字裏行間流淌。而對於大暑,他不僅描繪瞭炎熱的天氣,更是深入挖掘瞭古人如何在酷暑中尋求清涼,如何通過飲食和起居來調養身體,甚至還講到瞭端午節吃雄黃酒的禁忌,這些細節都充滿瞭實用性和趣味性。Dodolog的插畫,更是功不可沒。它們不是簡單的圖解,而是與文字相得益彰的二次創作。在描繪小滿時,他畫齣瞭麥浪滾滾,瓜果初熟的景象,色彩明黃,充滿生機;在描繪大暑時,他則用淡雅的青綠色調,描繪瞭古人搖著扇子,品著冷飲,享受夏日片刻寜靜的場景,讓人在炎熱中感受到一絲涼意。這本書,讓我明白瞭,原來我們身邊的每一個節氣,都蘊含著古人深刻的智慧和對生活的理解,而這些,通過圖畫和文字的結閤,變得如此生動而易於接受。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