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高山流水—隱逸人格—中國傳統文化人格叢書
:27.00元
售價:18.4元,便宜8.6元,摺扣68
作者:陳洪
齣版社:東方齣版社
齣版日期:2009-12-01
ISBN:9787506036818
字數:181000
頁碼:179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300kg
“人格”的初義,據說是“麵具”(就如小孩玩的鬼臉),後來纔被引申為“社會角色”、“對環境的順應”、某種“特質”等等。那麼隱士的人格是什麼?恕我不作理論總結。我隻籠統地感覺到:真隱士的特質是尋求詩意地棲居,是人性的一種迴歸,是對仕隱情結的解脫。比如孔子周遊列國纍瞭,便說沂水春風“吾與點”;莊子看慣瞭大小諸侯的爾虞我,便要到自然中去逍遙;陶淵明在仕途上倦瞭,便吟“采菊東籬下,悠然望南山”。而假隱士的社會角色是官迷、財迷和名譽迷,就如走“終南捷徑”的盧藏用,“中隱”到宣城的謝朓,披著袈裟的“黑衣宰相”慧琳。
隱士的人格也具有二律背反性。激情的抗議常常代之以冷漠的不動心,任你把屠刀揮舞,塗炭民生;棄俗的高潔往往變成令人作嘔的矯情,隱居用不著不食人間煙火,把飯放餿瞭再吃;美好、堅定的操守時常伴隨迂腐、滑稽的,不知道娶醜妻,以梅為妻,認鶴為子,是否有助於德性……
本書用學術隨筆的方式漫談瞭中國古代的隱士人格和隱士文化,論述範圍相對集中在唐宋以前。全書前麵大半的篇幅,是從麵上談論儒傢、道傢、墨傢、佛教和道教與隱士的相互關係,揭示形形的隱逸現象;後麵的兩篇,是從個案的角度拎齣瞭嵇康和陶淵明兩個標本。
人能否“詩意地棲居”是這本小冊子要討論的原型話題。筆者以為,真隱士的特質是尋求詩意地棲居,是人性的一種迴歸,是對仕隱情結的解脫,是儒、道、釋等各種思潮的産物。同時,隱士的人格亦具有二律背反性:激情的抗議常常代之以冷漠的不動心,棄俗的高潔往往變成令人作嘔的矯情.美好、堅定的操守時常伴隨迂腐、滑稽的。偏偏曆史時光隻放大或縮小瞭這種二律背反人格的某一方麵,於是,隱士變成瞭縹緲理想的標本,似乎他們沒有血肉、沒有痛苦、沒有悲哀。其實並非如此。
陳洪,1959年生,連雲港市人。1983年徐州師範學院中文係本科畢業,1997年蘇州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專業博士畢業。現為徐州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主要從事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文學、文化的教學和研究工作。全國首批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負責人,主持國傢、教育部、江蘇省社會科學
《高山流水—隱逸人格—中國傳統文化人格叢書》這本書,是我近期閱讀體驗中最為深刻的一本。它不像我之前讀過的任何一本關於曆史或文化的書,它沒有枯燥的理論,也沒有空泛的議論,而是用一種充滿生命力的語言,將“隱逸人格”這個概念娓娓道來。我被書中對那些在曆史長河中選擇“不顯”的人物故事所深深吸引。他們的選擇並非齣於無奈,而是齣於對內心價值的堅守,對精神自由的追求。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獨特,他擅長通過細節來刻畫人物的內心世界,通過旁邊的事件來烘托人物的氣質。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淡泊明誌,寜靜緻遠”的論述,它讓我對“隱逸”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不再是簡單的物理上的隔離,而是一種精神上的超脫。讀這本書,讓我對中國傳統文化中那些不為人知的角落有瞭更深的瞭解,也讓我開始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意義和價值追求。
評分我一直對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尤其是那些隱藏在曆史長河中的人格魅力。最近翻閱瞭《高山流水—隱逸人格—中國傳統文化人格叢書》這本書,它著實給我帶來瞭許多觸動。在現代社會快節奏的生活下,我們似乎越來越少有機會去思考“隱逸”的真正含義。這本書並非簡單地羅列古代隱士的故事,而是深入剖析瞭“隱逸”作為一種人格特質,在中國曆史文化中的演變和體現。它不僅僅是地理上的“避世”,更是一種精神上的“獨立”和“自守”。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洞察力,從曆史人物的言行舉止中,挖掘齣他們內心深處的價值取嚮。我尤其喜歡其中對魏晉時期名士風度的解讀,那種超脫世俗、縱情山水的態度,在今天看來既遙遠又充滿吸引力。讀這本書,感覺就像是在與一位智者對話,他引導我反思當下的生活方式,思考個人價值的實現路徑。這本書不是那種看完就忘的書,它會讓你在讀完之後,久久迴味,甚至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選擇。那些關於“非為而為”、“順其自然”的哲學思考,仿佛一股清流,滌蕩著我浮躁的心靈。
評分我最近有幸閱讀瞭《高山流水—隱逸人格—中國傳統文化人格叢書》,這本書給我帶來的衝擊和啓發是難以言喻的。長期以來,我對中國古代的隱士群體充滿好奇,總覺得他們是生活在另一個時代,與我輩格格不入。然而,這本書卻以一種前所未有的視角,將“隱逸人格”置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大背景下進行審視,讓我看到瞭這種人格的豐富性和復雜性。它不再是簡單的“避世”,而是與“仁”、“道”、“俠”等多種價值觀相互交織、融閤的産物。我非常欣賞作者對“高山流水”這一意象的深入解讀,它不僅僅是對友情的一種象徵,更是對一種誌同道閤、精神契閤的隱逸生活方式的寫照。書中的論述嚴謹而生動,將枯燥的曆史事實轉化為引人入勝的故事,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充滿智慧與詩意的時代。讀這本書,我更深刻地理解瞭中國文化中“內聖外王”的理想,以及“隱”與“顯”之間的辯證關係。
評分初次接觸《高山流水—隱逸人格—中國傳統文化人格叢書》,我的預期是想瞭解一些古代文人如何避世隱居的故事,但這本書帶給我的遠不止於此。它將“隱逸”的概念進行瞭多維度的闡釋,不再是單一的“歸隱山林”的刻闆印象。我驚奇地發現,原來“隱逸”也可以體現在“齣而不仕”、“仕而不爭”的智慧之中。書裏對曆代文人士大夫在政治漩渦中保持獨立人格的描繪,讓我看到瞭另一種形式的“隱逸”,那是一種在復雜環境中守護內心淨土的能力。作者旁徵博引,從詩詞歌賦到山水畫捲,再到哲學思想,全方位地展現瞭“隱逸人格”在中國文化土壤中的深厚根基。我特彆欣賞對陶淵明“采菊東籬下”的解讀,它並非簡單的田園牧歌,而是對個體自由精神的極緻追求。這本書的閱讀體驗非常獨特,它不是那種填鴨式的知識灌輸,而更像是一場循序漸進的文化探索。每次翻開,總能發現新的感悟,也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隱”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
評分《高山流水—隱逸人格—中國傳統文化人格叢書》這本書,對我而言,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禮。我一直認為,所謂的“隱逸”是一種消極避世的錶現,但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看法。作者通過大量的曆史事件和人物事例,將“隱逸”描繪成一種積極主動、充滿智慧的人生選擇。它不是對現實的逃避,而是對內在價值的堅守,是對世俗名利的超越。書中所探討的“隱逸人格”,其核心在於一種獨立思考的能力,一種不隨波逐流的品格,以及一種對生命本質的深刻洞察。我尤其對書中關於“大隱隱於朝”的論述感到震撼,這讓我意識到,真正的“隱逸”並非隻存在於山林之間,它更是一種心境,一種在任何環境中都能保持清醒和獨立的能力。這本書的敘事方式也非常吸引人,語言流暢,邏輯清晰,同時又充滿瞭人文關懷。它不僅是曆史知識的普及,更是一次關於人生哲學和價值取嚮的深度對話,讀來讓人受益匪淺。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