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研究报告
定价:26.00元
售价:17.7元,便宜8.3元,折扣68
作者:牛维麟,彭翊
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0-01
ISBN:9787300113487
字数:198000
页码:17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00kg
本书从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两个方面认真开展研究工作,并创新性地建立了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评价指标体系,深入剖析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客观探讨了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发展模式和规划思路,并在此基础上,为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独到的政策意见和建议。
牛维麟,教授,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兼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化科技园管理委员会主任。1951年11月出生,安徽合肥市人,1970年参加工作,曾任煤炭工业部科教司副司长、国家煤炭工业局企改司副司长,2000年10月调人中国人民大学,先后担任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校党委常
这本书的分析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将集聚区简单地视为一个经济现象,而是将其置于更广阔的城市发展、文化传承和社会变革的语境中进行考察。 《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研究报告》就像一位敏锐的城市观察者,它不仅关注产业的体量增长,更着眼于集聚区对城市形象、居民生活以及文化生态的深远影响。我读到了一部分关于集聚区如何成为城市更新和居民生活空间改善的催化剂的论述,例如一些老旧工业区经过创意改造后,不仅重焕生机,也为周边社区居民提供了更多元的文化消费和休闲场所。 报告中对集聚区内不同主体(政府、企业、居民、文化机构等)之间互动关系的梳理,也让我大开眼界。它揭示了集聚区的成功并非单一力量的功劳,而是多方主体在动态博弈中达成共识、协同发展的结果。书中对一些政策制定背后的考量,以及企业在集聚区内如何进行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的具体策略,都展现了作者团队对现实情况的深刻洞察。 此外,报告还对集聚区在应对数字化转型、全球化浪潮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时代挑战时所展现出的韧性和适应性进行了深入分析。它不是简单地罗列问题,而是试图从中提炼出北京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独有的发展规律和模式,为其他城市提供借鉴。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理解北京城市发展新模式的独特视角,以及对未来城市发展方向的深度思考。
评分阅读《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研究报告》,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活力和智慧的实验室,亲眼见证着北京这座城市如何在文化创意产业的浪潮中不断自我革新与发展。 报告的语言风格介于严谨的学术探讨和生动的案例叙述之间,这使得它既具备了研究报告应有的深度和广度,又不失可读性。我尤其欣赏其中对一些“软性”因素的关注,比如集聚区内的创新文化氛围、人才交流机制,甚至是企业之间的非正式互动如何成为驱动创新的重要力量。书中对几个具有代表性的集聚区,如那些从历史建筑改造而来的创意园区,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入微观察,描绘了设计师、艺术家、创业者们如何在其中碰撞灵感,如何互相学习,如何形成一种独特的社区感和归属感。 报告在探讨集聚区可持续发展方面,也展现出了前瞻性的思考。它不仅关注了眼前的经济效益,更着眼于集聚区如何与城市生态、社会责任相结合,如何通过绿色发展理念,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健康、长远发展。书中对例如如何利用科技手段解决环境问题,如何鼓励企业参与社区服务,以及如何构建更具包容性的产业生态等方面的探讨,都让我看到了北京在探索未来城市发展模式上的决心和智慧。这本书不仅是一份研究报告,更是一份关于如何让创意在城市中生根发芽,并开出绚烂之花的行动指南。
评分读完《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研究报告》,我最大的感受是,这座城市的文化脉搏,在创意产业的催化下,跳动得更加有力而富有节奏。报告中详实的数据和深入的分析,如同解剖般精细地展现了北京在构建和优化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方面所付出的努力与取得的成就。 我尤其被那些关于集聚区“软实力”提升的篇章所吸引。书中不仅列举了政策扶持、资金投入等硬性指标,更深入挖掘了诸如品牌塑造、文化IP孵化、跨界融合以及国际合作等“看不见”的要素如何作用于集聚区的成长。例如,书中对某个特定集聚区如何通过举办一系列高水平的国际性文化活动,成功吸引全球目光,提升其国际影响力的案例描述,让我印象深刻。它不再是简单的产业空间聚集,而是上升到了一个文化品牌和城市名片的构建层面。 报告在探讨集聚区如何平衡创新与传承方面也颇具匠心。它没有回避转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同质化、过度商业化等问题,而是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例如如何利用数字技术活化传统文化元素,如何引导企业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不忘初心,坚守文化内核。这种既有宏观视野,又不乏微观指导的分析,让我对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未来发展充满了信心,也对“集聚”这个概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仅仅是空间上的聚集,更是智慧、资源和理念的汇聚与升华。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研究报告》本身就充满了学术研究的严谨感,让我好奇地想要深入了解北京这座国际化大都市是如何在文化创意领域构建和发展其独特的产业生态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梭于北京这座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城市,去探寻那些孕育着无限创意与商业价值的集聚区。 我设想,报告中会详细剖析不同类型集聚区的形成原因,例如是历史文化底蕴的沉淀,还是政府政策的精准引导,抑或是市场需求的强劲驱动。我会特别关注那些关于集聚区在空间布局、功能划分、产业协同以及人才吸引方面的具体案例分析,比如798艺术区是如何从一个废弃工厂蝶变为国际知名的艺术地标,或者中关村如何从一个科技园区拓展出更具文化属性的创意产业。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能提供详实的案例和数据支撑,让我能直观地感受到这些集聚区是如何通过集聚效应,激发创新活力,催生新的商业模式,并最终推动整个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的升级与转型。 此外,报告中对于集聚区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潜在风险的探讨,也会是我关注的重点。例如,如何在高昂的租金压力下保持创意企业的活力,如何平衡商业开发与文化传承的关系,以及如何在全球化竞争中保持北京文化创意产业的独特性和竞争力。我希望能从报告中获得一些前瞻性的洞见,理解这些集聚区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可能出现的机遇与挑战。总而言之,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是一份研究报告,更是一扇窥探北京城市发展新动能的窗口。
评分拿到《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发展研究报告》这本书,我首先被其丰富的图表和数据所吸引。这不仅仅是一份报告,更像是一个详实的数据档案,为研究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我特别关注书中对不同集聚区发展路径的对比分析。通过对例如国家广告产业园、设计之都等不同类型集聚区的案例进行深入剖析,报告清晰地勾勒出了它们各自的优势、劣势以及独特的成长逻辑。这些对比分析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并非所有集聚区的发展模式都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根据自身的禀赋和市场需求进行差异化定位和精细化运营。 报告在探讨集聚区内部的资源整合与协同机制方面,也提供了许多启发性的观点。例如,它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构建信息共享平台、促进产学研合作、搭建投融资对接等多种方式,打破信息孤岛,实现要素的高效流动,从而最大化集聚效应。这些具体的机制设计,对于正在探索产业发展路径的区域和企业来说,无疑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我还注意到,报告在分析集聚区发展的同时,也并未忽视其对城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作用。它通过量化分析和定性描述相结合的方式,阐释了集聚区如何通过孕育优秀的文化产品、培育新兴文化业态,以及促进文化交流,从而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提升城市形象。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量化研究和实践指导相结合的范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