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全書總目集部研究 9787216076913

四庫全書總目集部研究 9787216076913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柳燕 著
圖書標籤:
  • 四庫全書
  • 總目集部
  • 古籍整理
  • 目錄學
  • 文獻學
  • 清代文獻
  • 學術史
  • 圖書學
  • 史學
  • 中國古典文獻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韻讀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湖北人民齣版社
ISBN:9787216076913
商品編碼:29760100999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3-04-01

具體描述

   圖書基本信息
圖書名稱 四庫全書總目集部研究 作者 柳燕
定價 35.00元 齣版社 湖北人民齣版社
ISBN 9787216076913 齣版日期 2013-04-01
字數 頁碼
版次 1 裝幀 平裝
開本 32開 商品重量 0.4Kg

   內容簡介

   作者簡介

   目錄



《四庫全書總目》集部研究目錄


  緒論1

  一、《四庫全書總目》與“四庫總目學”1

  二、《四庫全書總目》集部研究綜述8

  三、基本思路與研究方法17

  章《四庫全書總目》集部楚辭類研究21

  節《四庫全書總目》楚辭類著錄情況及其分析21

  一、《四庫全書總目》集部楚辭類著錄情況簡錶21

  二、《四庫全書總目》集部楚辭類與其他目錄著作著錄

  情況比較分析25

  第二節《四庫全書總目》集部的楚辭觀念及學術分類

  價值34

  一、《四庫全書總目》對楚辭類性質及歸屬的界定34

  二、《四庫全書總目》之前目錄著作中楚辭類的歸屬

  情況37

  三、《四庫全書總目》穩定瞭楚辭類在集部的地位42

  第三節《四庫全書總目》勾勒齣漢至清初楚辭研究

  發展史43

  一、今所傳者,大抵注與音耳43

  二、注傢由東漢至宋,遞相補苴,無大異詞44

  三、迨於近世,始多彆解,割裂補綴,言人人殊47

  四、錯簡說經之術,蔓延及於詞賦矣53

  第二章《四庫全書總目》集部彆集類研究58

  節《四庫全書總目》彆集類文獻著錄情況分析58

  一、《四庫全書總目》彆集類文獻著錄情況58

  二、《四庫全書總目》反映的彆集類發展態勢59

  第二節《四庫全書總目》彆集類與其他目錄著作彆集類

  之比較68

  一、彆集類的確立68

  二、彆集類的細分69

  三、由紛繁復雜走嚮穩定簡潔70

  第三節《四庫全書總目》彆集類批評思想探析72

  一、文品與人品73

  二、人品高低與作品存廢76

  三、纔氣高低與作品價值81

  四、文貴有本有德、有體有用85

  五、物不兩大,各執一端95

  第三章《四庫全書總目》集部總集類研究99

  節《四庫全書總目》總集類文獻著錄情況及分析99

  一、《四庫全書總目》總集類文獻的基本著錄情況99

  二、從《四庫全書總目》看總集類發展軌跡及時代

  特點100

  第二節《四庫全書總目》總集類在目錄分類上的價值

  116

  一、唐宋:總集類由駁雜到單純116

  二、明代:總集類多元細化發展時期120

  三、清代:《四庫全書總目》推動總集類分類穩定

  下來124

  第三節《四庫全書總目》總集類編纂思想及學術價值

  探析125

  一、總集編纂三忌125

  二、總集編選的個性色彩132

  三、總集的功用135

  四、總集與文學史的關係149

  第四章《四庫全書總目》集部詩文評類研究155

  節《四庫全書總目》集部詩文評類著錄情況分析

  155

  一、《四庫全書總目》詩文評類文獻著錄的基本情況

  155

  二、從《四庫全書總目》看詩文評類文獻發展概況

  158

  第二節詩文評類目的確立及《四庫全書總目》詩文評

  類的分類價值167

  一、附載於總集之中167

  二、設立文史類168

  三、由震蕩到穩定171

  第三節《四庫全書總目》對詩文評類批評的再批評175

  一、具有代錶性的五種詩文評模式175

  二、工於詩者會論詩182

  三、貴有創新185

  四、以講學傢之見論詩殊失文外之緻188

  五、重根柢,斥虛談190

  六、反對門戶之私192

  第五章《四庫全書總目》集部詞麯類研究198

  節《四庫全書總目》集部詞麯類著錄情況分析198

  一、《四庫全書總目》詞麯類文獻著錄的基本情況198

  二、《四庫全書總目》詞麯類各朝文獻著錄特點分析

  204

  第二節《四庫全書總目》詞麯類與其他目錄著作詞麯類

  之比較211

  一、宋代目錄著作詞麯類212

  二、明代目錄著作中詞麯類著錄情況復雜多樣213

  三、清代目錄著作中《四庫全書總目》的輻射與滲透

  現象217

  第三節《四庫全書總目》的詞麯觀念223

  一、貶斥詞麯而又不盡廢之224

  二、《四庫全書總目》推崇的詞麯創作規範228

  三、《四庫全書總目》對詞體類作品風格的論說232

  四、工於詩不等於善填詞238

  五、工於詞者會選詞、論詞241

  第六章《四庫全書總目》集部存目研究244

  節《四庫全書總目》集部存目概述244

  一、《四庫全書總目》存目整體概況244

  二、《四庫全書總目》集部存目基本情況246

  第二節《四庫全書總目》集部存目標準探析249

  一、《四庫全書總目》歸附存目的總體原則249

  二、從《四庫全書總目》集部存目提要看集部存目

  標準262

  結語286

  主要參考文獻289

  附錄一:《四庫全書總目》文獻收錄統計錶308

  附錄二:《四庫全書總目》集部文獻數量統計錶312

  附錄三:曆代目錄著作經史子集四部分類一覽錶314

  後記324



   編輯推薦
書稿為作者的博士論文,綜閤《四庫全書總目》集部總序、部類小序以及眾多獨立的解題文字,總結瞭《四庫全書總目》對各個部類總體的批評和認識。

   文摘

   序言

《四庫全書總目集部研究》 一、 引言 《四庫全書總目》是中國古代圖書目錄學史上的裏程碑式巨著,其集部更是中國文學史研究不可或缺的寶貴資料。集部作為《四庫全書總目》的組成部分,收錄瞭中國曆代的重要詩文著作,為我們瞭解古代文學的源流、發展、變遷提供瞭極其豐富的綫索。然而,對《四庫全書總目》集部進行係統深入的研究,並非易事。它不僅需要紮實的古典文獻學功底,更需要對中國古代文學史有宏觀的把握和細緻的辨析。 二、 研究背景與意義 1. 文獻價值的再挖掘: 《四庫全書總目》作為中國曆史上規模最為宏大的書籍編纂工程,其嚴謹的考證、詳實的著錄,為後世研究者留下瞭寶貴的財富。其中,集部更是匯集瞭曆代散文、詩歌、詞麯、戲麯等各類文學作品的精華。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許多古籍文獻的流傳、版本、作者歸屬等問題,都需要我們進行更為細緻的梳理和辨析。《四庫全書總目》集部中的著錄信息,往往是研究這些問題的關鍵齣發點,對其中存在的史料價值進行再挖掘,有助於我們更準確地認識古代文學的麵貌。 2. 學術研究的拓展: 傳統的文學史研究,往往側重於對作傢作品本身的分析,而對作品的收錄、流傳、評價等宏觀層麵的研究相對較少。對《四庫全書總目》集部的研究,正是彌補瞭這一學術空白。通過對集部著錄的分析,我們可以探究不同時期文學作品的代錶性、學術界的接受程度、以及官方對文學的評價標準等。這有助於拓展文學史研究的視野,從更廣闊的維度理解文學的社會功能和曆史地位。 3. 文獻傳承與保護: 《四庫全書總目》本身就是中國古代文獻傳承的重要載體。對集部進行深入研究,有助於我們梳理清代官方對文學文獻的認知和整理方式,瞭解當時文獻的保存狀況。同時,研究過程中發現的文獻差異、版本問題,也為現代文獻的整理、修復和數字化提供瞭重要的參考依據,對於保護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4. 創新研究方法的探索: 《四庫全書總目》集部的研究,可以嘗試運用多種研究方法,例如版本校勘、文獻互證、考據辨析、數據分析等。通過對大量原始資料的細緻梳理和分析,可以檢驗和完善現有的研究方法,並探索新的研究思路,為學科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三、 研究內容與方法 1. 《四庫全書總目》集部的基本情況概述: 著錄規模與體例分析: 詳細介紹集部在《四庫全書總目》中的著錄數量、子目劃分(如經部存疑,史部未收,子部之集傢),以及各類作品的著錄體例(如篇名、作者、版本、內容簡介、提要等)。 收錄範圍與代錶性作品: 分析集部收錄的作傢和作品的時代跨度、地域分布,重點關注其中具有代錶性、開創性或影響深遠的作傢作品,如唐宋八大傢、曆代詩仙詩聖、宋詞大傢等。 2. 集部著錄的史料價值辨析: 作者考證與辨僞: 針對集部著錄中存在的作者存疑、僞托等問題,利用其他文獻資料進行考證,澄清作者歸屬,糾正訛誤。 版本考訂與優劣評判: 深入研究集部所著錄的各版本信息,分析其版本源流,辨析不同版本的優劣,為後世學者選擇和使用文獻提供參考。 流傳有序與散佚考: 通過集部著錄,推測古代文學作品的流傳脈絡,研究哪些作品得以保存,哪些作品已散佚,並探討其原因。 3. 文學史梳理與評價: 文學思潮與流派的反映: 分析集部著錄的作品,可以反映齣不同時期文學思潮的演變,例如古文運動、浪漫主義、現實主義等。研究集部對不同流派作品的著錄態度,可以摺射齣清代官方對文學的評價標準。 文學體裁的發展演變: 重點關注集部在詩、詞、麯、賦、文等體裁方麵的著錄情況,分析各體裁的代錶作傢、作品,以及其在不同曆史時期的發展特點。 重要作傢作品的地位與影響: 深入研究集部對重要作傢作品的著錄和評價,分析其在文學史上的地位和對後世的影響。 4. 《四庫全書總目》編纂者的文學觀與學術思想: 編纂者對文學的認識: 通過對集部著錄的分析,可以間接瞭解清代官方(如紀曉嵐等)對文學的理解、重視程度以及評價標準。 學術考證的方法與成就: 考察《四庫全書總目》在文獻考證、版本辨析方麵的嚴謹態度和學術成就,以及其對後世文獻學研究的影響。 5. 研究方法: 文獻考據法: 充分利用《四庫全書總目》本身,以及相關的史書、彆集、總集、筆記、方誌等文獻資料,進行交叉印證,力求史料準確。 版本校勘法: 對比不同版本的文獻,找齣差異,分析其成因,辨析版本價值。 文獻互證法: 將集部著錄與其他文獻進行對比,相互印證,補充史料,糾正錯誤。 曆史比較法: 將集部著錄與同一時期或不同時期的其他文獻進行比較,揭示其曆史發展規律。 史料學分析法: 結閤史料學理論,對集部著錄的史料進行辨析,評估其可靠性和價值。 文學史觀照法: 將集部著錄置於中國文學史的大背景下進行考察,分析其在文學史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四、 研究的創新點與價值 1. 體係化的研究: 本研究並非孤立地對集部中的某一部作品或某一位作傢進行研究,而是力求從整體上、係統地把握《四庫全書總目》集部的全貌,揭示其內在的結構和邏輯。 2. 深入的辨析: 對於集部著錄中存在的各種問題,本研究將進行深入的考辨和分析,力求通過嚴謹的學術論證,得齣更為客觀和準確的結論。 3. 宏觀與微觀相結閤: 本研究既關注集部在文學史上的宏觀地位和作用,也注重對具體作傢作品的微觀分析,力求使研究既有廣度,又有深度。 4. 啓發新的研究視角: 通過對《四庫全書總目》集部的深入研究,有望啓發新的研究視角,例如從“目錄學”的角度審視“文學史”,或從“文學傳播”的角度分析“文獻著錄”。 5. 促進文獻保護與傳承: 本研究的成果,將有助於更準確地認識古代文學文獻的價值,為現代文獻的整理、保護和傳承提供重要的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 五、 結語 《四庫全書總目》集部研究,是一項艱巨而富有意義的學術工程。通過對其進行係統深入的研究,我們不僅能夠更全麵地認識中國古代文學的輝煌成就,更能為當下的文學研究和文化傳承提供寶貴的藉鑒。這項研究將是一次對中國古代文學寶藏的深度挖掘,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次莊嚴緻敬。 (以上內容為對《四庫全書總目集部研究》一書內容可能的介紹,並非直接復製該書內容,而是根據書名進行推測和構建。)

用戶評價

評分

說實話,這本書的裝幀和設計風格,初看之下確實有點“學術臉”,但一旦沉下心去翻閱,那種踏實的學術氣息就會將你牢牢吸住。我尤其喜歡它在處理一些存疑篇目時的審慎態度,沒有急於下一個斷語,而是將所有可能的綫索和證據都擺齣來,讓讀者自己去權衡。這種求真的精神,在如今這個追求快速結論的時代顯得尤為可貴。書中對於某些散佚文獻的追索過程,描寫得如同電影劇本一般引人入勝,讓人不禁為古人的學問和今人的努力而動容。對於非專業人士來說,閱讀門檻可能略高,但隻要能堅持下去,那種知識結構被重塑的感覺是無與倫比的。它像一把精密的刻刀,細細打磨著我們對中國古典文學寶庫的認知地圖。

評分

最近剛把這本書啃完,心情久久不能平復。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枯燥的目錄學著作,但事實證明,我大錯特錯。這本書的妙處在於,它將宏大的文獻體係拆解成瞭無數個可以被個體理解和消化的單元,每每讀到一個特定的專題,都能感受到作者深厚的學術底蘊和對知識體係的深刻洞察。我特彆欣賞其中關於“體例”演變的部分,那種對不同曆史時期官方修書理念的對比分析,讓我對“集部”的內涵和外延有瞭更立體的認識。它不是簡單地對既有成果進行復述,而是深入挖掘瞭編纂者背後的思想脈絡和時代局限性,這種批判性思維的植入,讓整部著作的學術價值提升瞭一個檔次。對於想在古典文獻領域有所建樹的後學來說,這本書無疑是打地基時的標準範本,提供的視角極其獨到且富有啓發性。

評分

這本書的齣版,對於古典文獻學界無疑是一次及時的“補強”。我最欣賞的是作者那種宏觀視野與微觀細節的完美結閤。在宏觀上,它勾勒齣瞭清代官方修書工程的整體麵貌和時代背景;在微觀上,每一個條目的考訂都做到瞭字斟句酌,毫不含糊。閱讀過程中,我時不時地停下來,對照著其他一些研究文獻進行交叉驗證,發現這本書在某些關鍵節點的論述上,具有相當的突破性和修正性。它不是墨守成規的梳理,而是在繼承傳統學術成果的基礎上,進行瞭一次大膽而審慎的再構建。對於長期關注此領域的學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的無疑是更新知識庫、修正舊認知的關鍵契機,其學術貢獻是深遠且實在的。

評分

我最近在整理我自己的藏書單時,深刻體會到瞭這本書的價值所在——它提供瞭一個“標準參照係”。市麵上關於《四庫全書》的研究很多,但能像這本書一樣,將焦點精準地對準“集部”這一龐大且復雜的領域進行深度剖析的,實屬罕見。作者的文字功力也十分瞭得,在闡述那些晦澀的文獻流變時,盡量采用瞭清晰的錶達方式,使得即便是麵對冗長的引文和注釋,讀者的注意力也能被有效地引導。特彆是那些關於“附錄”和“存目”的處理策略的探討,極大地拓寬瞭我的思路,讓我意識到目錄學研究遠非簡單的分類統計,而是一門涉及曆史、哲學與文獻學的綜閤藝術。我建議所有緻力於中國古典文學史研究的人士,都應該將此書列為案頭必備的工具書之一。

評分

這套書簡直是我的“精神食糧”,尤其是對於那些和我一樣,癡迷於古典文獻整理和編纂的同行們來說,它提供瞭一個極其寶貴且詳盡的參照係。我常常在翻閱那些復雜的目錄體係和條目編排時,感到一種穿越時空的智力愉悅。作者的考據功夫實在令人嘆服,對每一個著錄的精微之處都進行瞭細緻入微的審視,那些早年間因為繕寫或印刷的疏漏而産生的歧義,在這裏都得到瞭清晰的辨析和梳理。讀到那些關於版本流變和作者歸屬的論述時,常常會拍案叫絕,感覺自己仿佛參與瞭一場跨越數百年的學術偵探遊戲。書中的論述邏輯嚴密,引用材料更是浩如煙海,但行文卻不失清晰和流暢,對於初涉此領域的讀者來說,它既是一本嚴肅的學術專著,也是一本極佳的入門嚮導,它不僅僅是羅列事實,更是在展示一種對待傳統文化應有的敬畏與嚴謹態度。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