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电子电路图识图技巧:升级版 | 作者 | 张拥军 |
| 定价 | 29.80元 | 出版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 ISBN | 9787111552864 | 出版日期 | 2017-03-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依据电子电路的基本特点,结合实际工作对电子电路识图的要求,详细介绍了电子电路识图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本书主要内容包括:电子元件的识别、电子器件的识别、集成电路识别、模拟电子电路基本单元识图和数字电子电路基本单元识图。本书可供电工与电子技术人员学习使用,也可供职业学校电工电子专业的师生参考使用,还可作为职业技能培训部门的教学用书。 |
| 作者简介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目录 | |
| 前言 章电子元件的识别1 1��1电阻器1 1��1��1固定电阻器1 1��1��2可变电阻器11 1��1��3特殊电阻器15 1��2电容器20 1��3电感器29 1��4变压器34 1��5常用接插件39 第2章电子器件的识别42 2��1二极管42 2��2晶体管50 2��3场效应晶体管55 2��4晶闸管57 2��5其他器件的识别60 2��5��1继电器60 2��5��2电声器件62 第3章集成电路的识别66 3��1集成电路的分类及型号命名方法66 3��1��1集成电路的分类66 3��1��2国产半导体集成电路的型号命名 方法68 3��2集成电路应用电路识图基础70 3��2��1集成电路应用电路的功能和 特点70 3��2��2集成电路应用电路的识图方法 和注意事项70 3��2��3集成电路引脚的识别71 第4章模拟电子电路基本单元的 识读76 4��1二极管整流滤波电路76 4��1��1二极管半波整流电路76 4��1��2二极管桥式整流电路76 4��1��3滤波电路78 4��2直流稳压电源电路80 4��2��1稳压管稳压电路80 4��2��2三端稳压集成电路81 4��2��3可调稳压集成电路82 4��3低频小信号放大电路83 4��3��1共发射极放大电路83 4��3��2共集电极放大电路85 4��3��3多级放大电路86 4��4低频功率放大电路89 4��4��1OCL功率放大电路89 4��4��2OTL功率放大电路91 4��4��3集成功率放大电路92 4��5集成运算放大器电路93 4��5��1集成运算放大器93 4��5��2运放线性应用电路95 4��5��3比较器电路98 4��6正弦波振荡电路99 4��6��1RC振荡电路100 4��6��2LC振荡电路101 4��6��3石英晶体振荡电路102 第5章数字电子电路基本单元的 识读103 5��1逻辑代数和逻辑门电路103 5��1��1逻辑代数基础103 5��1��2逻辑门电路105 5��1��3门电路电气参数107 5��2组合逻辑电路110 5��2��1编码器110 5��2��2译码器112 5��2��3显示译码器113 5��3触发器116 5��3��1基本SR锁存器116 5��3��2JK触发器118 5��3��3D锁存器和D触发器119 5��4时序逻辑电路121 5��4��1寄存器122 5��4��2计数器124 5��4��3集成计数器125 5��5脉冲产生和整形电路130 5��5��1单稳态触发器130 5��5��2施密特触发器133 5��5��3多谐振荡器135 5��5��4555定时器135 参考文献138 |
| 编辑推荐 | |
| 技工院校电子类专业 |
| 文摘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 序言 | |
| 精彩内容敬请期待 |
从阅读体验的角度来说,这本书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层层递进,丝毫没有给人“东拼西凑”的感觉。它的结构设计仿佛是为初学者到中级工程师设置的一条平滑的学习曲线。开篇的“基础符号速查”部分,虽然基础,但其归类方式非常新颖,是按照功能域而非字母顺序来编排的,这更符合工程师在实际工作中寻找信息的习惯——你往往记得一个电路是做什么的,而不是它的符号长什么样。随后,对“控制信号”和“反馈回路”图示的专项讨论,解决了我在理解闭环系统时的很多困惑。以前我看带PID控制的图,总是被那些复杂的反馈箭头绕晕,但这本书提供了一种“信号流向可视化”的方法,通过特定的线条粗细和箭头样式,来区分主信号路径和辅助调试信号路径。此外,书中对不同绘图软件输出的图纸差异,也做了一个侧面的探讨,虽然没有直接给出软件操作指南,但通过对比,让我意识到很多“错误”的解读其实只是不同工具生成标准的差异,这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对图纸的兼容性有了更深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给我的第一印象非常专业,配色沉稳,字体排版也显得严谨。我通常对技术类书籍的视觉效果不太挑剔,但这本书在保持专业感的同时,也兼顾了一定的易读性,这在众多晦涩难懂的电路图册子中算是难得的。内容上,我最欣赏它对基础概念的梳理,尤其是在讲解复杂电路符号的演变过程时,作者似乎花费了大量精力去追溯历史渊源,而不是简单地罗列定义。这种溯源性的讲解,让我这个在校期间对模拟电路就感到吃力的读者,终于能将那些抽象的符号和实际的器件功能建立起更牢固的联系。例如,书中对一些特定元件在不同国家标准(ANSI, IEC)下的表示差异进行了详尽的对比,这对于那些需要阅读国际设计文档的工程师来说,无疑是极其宝贵的参考资料。翻阅前几章,感觉作者的意图很明确:不是教你设计电路,而是教你如何快速、准确地“阅读”和“理解”别人画的电路图。从系统框图到详细原理图的过渡,处理得非常流畅,没有出现那种让人感觉生硬跳跃的阅读体验。这套梳理方法论,比我之前零散学习的经验要系统和高效得多。
评分我是一个对电路图的“细节强迫症”患者,过去在查找某个特定连接点或者确认一个反馈回路的走向时,经常因为图纸的复杂度和绘图风格的不统一而感到心力交瘁。这本书的第二个亮点,在于它对图纸布局和信息层次的构建逻辑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它不仅仅停留在“这个是电阻”的层面,而是探讨了在一个规范的原理图设计中,信号流、电源路径、地线是如何被组织和分离的。书中有一个章节专门讨论了“关键节点的标注规范”,这对我后续查看一些老旧或非标准化的工业图纸帮助极大。作者提供了一套自洽的解读框架,当你遇到一个信息量过载的复杂图纸时,可以依据这个框架,先快速锁定电源和地,再追踪核心处理单元的输入输出,最后才是分支电路的细节。这种自顶向下的阅读策略,极大地提高了我的查阅效率。而且,书中对一些常见的设计陷阱,比如交叉线圈的处理、多层板的符号表示等,都有非常实际的案例分析,让我感觉这本书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工程师在手把手指导你如何看图,而不是枯燥的教科书。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工具性极强,但又不失学术深度”。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对“文档化”和“规范化”的强调。在许多工程项目中,图纸的质量直接决定了后续维护和故障排查的成本。这本书似乎肩负着一种“推广良好绘图习惯”的使命。它详细阐述了为什么一个好的电路图需要遵循某些布局原则,比如为什么某些模块必须放在图纸的右侧(代表输出端)等设计“潜规则”。这种对“为什么”的解释,远比单纯的“怎么做”更有价值。对于我这种需要经常跨部门沟通技术细节的岗位来说,能够理解不同团队对图纸的隐含要求,是高效协作的关键。阅读完这本书后,我在审阅供应商提供的原理图时,明显更加自信和挑剔了,能迅速指出那些可能引发歧义的绘图瑕疵。它没有提供任何全新的电路理论,但它提供了一把解读现有世界所有电路图的万能钥匙,这种能力上的提升,是任何理论书籍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我个人对纯理论的教材兴趣缺缺,我更需要的是那种能够立刻在工作中派上用场的“实战手册”。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似乎深谙现代电子系统设计中“模块化”和“集成化”的趋势。它没有花大篇幅去解释半导体物理,而是集中火力在如何理解SoC(系统级芯片)的接口图、FPGA的内部逻辑框图,以及常见的电源管理模块(PMIC)的连接示意图。书中对于那些代表着高密度集成块的特殊符号的解析,是其价值的集中体现。很多时候,我们看到的集成芯片数据手册上的图,往往是高度抽象的,只有关键引脚的逻辑关系。这本书就针对性地提供了如何从这些高度抽象的符号中,逆向推导出其在系统中的作用和限制。我尤其喜欢它对“信号完整性”相关的图示解读,例如,书中如何通过图上的阻抗匹配标记和终端电阻的设置,来判断设计者对高速信号的处理意图,这对我进行PCB后期评审时非常有指导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