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前必读】:
本店销售的书籍品相可能因为存放时间长短关系会有成色不等,请放心选购。
付款后,不缺货的情况下,48小时内发货,如有缺货的情况下,我们会及时在聊天窗口给您留言告知。
发货地北京,一般情况下发货后同城次日可以到达,省外具体以快递公司运输为准。
望每位读者在收货的时候要验货,有什么意外可以拒签,这是对您们权益的保护。
注意:节假日全体放假,请自助下单;如需帮助请及时与我们联系。祝您购物愉快!商家热线:010-57272736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社会科学院编年简史(1977~2007)(含光盘)
定价:149.00元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史研究室著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0-01
ISBN:978750971683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1.861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所用资料起讫时间为1977年5月至2007年5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编年简史(1977~2007)》体裁采用编年体为主,结合纪事本末体,即主要采取按年、月、日编排史实,部分事体自始至终系统记述。以记述科研学术活动(含学术交流活动)为主,适当选记其他事项。
对外学术交流记述党和人会见访问团组、学者个人,外国总统、总理来我院活动,双方签订学术合作与交流协议的情况。其他交流情况选择重要的记述。
五机构设置记述至研究所、相当于研究所的研究中心和职能机构的厅、局。
干部聘用和任免记述至研究员(含相当)和正所局级以上职务的管理人员。
以文字记述为主,随文适量配图,力求文图并茂。
前纪、附录和主体部分可视作一个整体。前纪衔接主体部分,交代中国社会科学院建立之前哲学社会科学部的情况,即建院的基础。附录的文献、名录和图表是主体部分的有机补充。文献表明几任院长治院的基本思路,体现和反映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几个发展阶段;图表以鲜明的视觉效果,显示人员规模、人员结构和研究机构、研究成果的发展变化。
目录
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一步办好中国社会科学院(代序)——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建院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2007年5月25日)
前纪
1977年
1978年
1979年
1980年
1981年
1982年
1983年
1984年
1985年
1986年
1987年
1988年
1989年
1990年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1997年
1998年
1999年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附录一文献辑选
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把工作中心转移到
社会科学研究方面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全院大会上的报告
(1979年1月6日)
做好规划工作开创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新局面
(1982年10月6日)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次党代会上的讲话
(1985年8月21日)
总结经验振奋精神为把我院建成马克思主义
坚强阵地而奋斗——在中国社会科学院1991年度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1991年12月10日)
办好中国社会科学院繁荣和发展社会科学——在中国社会科学院1999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1998年12月23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汇报提纲》
(1999年6月30日)
深入学习贯彻精神努力开拓我院工作新局面——在中国社会科学院2003年度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2003年3月26日)
关于贯彻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的报告
(2005年3月31日)
附件1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课题研究和理论创新工程要点
附件2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学科建设工程要点
附录二名录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届党政领导人
行政领导
党组(委)领导
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届学术委员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二届学术委员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届学术咨询委员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获得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管理专家”称号的人员
批准中国社会科学院享受特殊津贴的人员
附录三 图表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机构发展沿革示意图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员发展示意图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员结构变化示意图
中国社会科学院对外学术交流示意图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成果统计表
中国社会科学院获奖科研成果统计表
表1 中国社会科学院首届(1993年)科研成果奖
获奖成果一览表
表2 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二届(1996年)科研成果奖
获奖成果一览表
表3 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2000年)科研成果奖
获奖成果一览表
表4 中国社会科学院第四届(2002年)科研成果奖
获奖成果一览表
表5 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五届(2004年)科研成果奖
获奖成果一览表
表6 中国社会科学院第六届(2007年)科研成果奖
获奖成果一览表
表7 中国社会科学院(2000年)获得部委级以上奖励的
科研成果追加奖一览表
表8 中国社会科学院(2002年)获得部委级以上奖励的
科研成果追加奖一览表
表9 中国社会科学院(2004年)获得部委级以上奖励的
科研成果追加奖一览表
表10 中国社会科学院(2007年)获得部委级以上奖励的
科研成果追加奖一览表
表11 中国社会科学院离退休人员届(2005年)
科研成果奖获奖成果一览表
表12 中国社会科学院离退休人员第二届(2007年)
科研成果奖获奖成果一览表
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流动站学科设置一览表
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藏书统计表
后记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厚重的历史文献,简直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改革开放初期那段波澜壮阔岁月的任意门。我最近沉浸在对那个时代的重新认识中,尤其是在阅读了另一本关于那个时期经济腾飞背景的非虚构作品时,深感历史的复杂性与多维性。那本书的叙事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聚焦于宏大的政策制定层面,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个体故事,描绘了社会结构的微妙变化。比如,书中详细记录了一位普通工人家庭如何抓住乡镇企业兴起的浪潮,从一个车间技术员蜕变成小型工厂老板的心路历程,充满了那个时代特有的那种“摸着石头过河”的勇气与智慧。作者对细节的把控令人称道,连当时的工资构成、物价波动,甚至人们对于新事物的最初反应,都描绘得淋漓尽致。读完后,我才真正理解,为什么那三十年会被称为“奇迹年代”,那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无数个微小选择叠加碰撞的结果。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社会阵痛时的那种克制与客观,没有过度渲染苦难,也没有一味歌颂成就,而是力求呈现一个更为立体和真实的画面。对于任何想深入了解那个特定历史阶段社会肌理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参照系。
评分我最近正在啃一本非常学术的关于区域经济学差异的书籍,它的深度和广度都令人敬佩。这本书的重点在于分析了改革开放初期,不同地理区域在资源禀赋、政策倾斜以及历史文化积淀的影响下,是如何走向迥异的发展轨迹的。它引用了大量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和面板数据分析,比如,作者详细对比了南方沿海某经济特区与内陆某个传统工业基地的投资效率差异,并试图从制度变迁的角度给出解释。坦白说,阅读过程需要高度的专注力,因为它充满了专业术语和复杂的图表,但一旦你掌握了它的逻辑主线,你会发现它对理解中国“双轨制”改革的内在机理具有极强的解释力。这本书最成功的一点是,它没有停留在描述“是什么”的层面,而是深入探讨了“为什么会这样”,将宏观政策的落地过程与微观企业的反应紧密结合起来。对于我们这些想弄明白国家发展战略背后的深层逻辑的研究者或爱好者来说,这无疑是一部极具价值的工具书。它强迫你跳出日常叙事的舒适区,用更严谨的科学方法去解构复杂的历史现象。
评分最近手边有本关于中国当代艺术发展脉络的画册,那本书的冲击力远超我的想象。它不是那种枯燥的学院派理论汇编,而是一部视觉盛宴,用色彩、线条和符号讲述了一个民族在快速现代化进程中精神世界的重塑与挣扎。我花了整整一个周末,穿梭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先锋艺术的迷宫之中,那些作品大胆、前卫,充满了对既有范式的挑战。特别让我震撼的是其中关于“行为艺术”的那一章节,作者通过大量的现场照片和艺术家的访谈录,再现了那些转瞬即逝的、充满张力的瞬间。艺术家的创作动机、他们与体制的微妙周旋,以及作品在当时社会语境下引发的争议,都被娓娓道来。这让我意识到,文化和思想的解放往往是与经济转型并行不悖的,甚至在某些方面,艺术家的敏感和探索走在了社会认知的前面。相较于那些只关注经济数据和人口迁移的著作,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维度去审视那个转型期的“精神面貌”。它让我明白,理解一个时代,不能只看GDP,更要看人们如何表达他们的困惑、希望和反抗。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也极其考究,每一页都像是精心策划的作品,值得反复品味。
评分最近看了一本关于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群体命运变迁的文集,这本书的基调是内省且略带伤感的。它聚焦于1980年代那股思想解放浪潮退潮后,知识分子群体如何重新定位自己与社会、与权力的关系。文集收录了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们的回忆录和评论文章,共同描绘了一幅知识精英在时代洪流中不断调整自身价值坐标的图景。其中有一篇关于“人文精神”大讨论的文章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它探讨了在实用主义思潮兴起后,纯粹的学术探索和人文关怀所面临的困境与坚守。作者们坦诚地分享了他们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拉扯、在坚持学术良知与寻求社会影响力的平衡中所做的艰难抉择。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观察社会良心和思想史的独特切口,让我们得以反思,在追求物质富裕的同时,我们付出了怎样的精神代价。它不是一本批判性的历史书,更像是一系列真诚的“自白”,唤起了我对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群体群像的深深敬意与同情。
评分我近期翻阅了一本讲述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精神”建构的社会学专著。这本书的视角非常新颖,它没有聚焦于宏大的城市规划或基础设施建设,而是着眼于新涌入城市的农民工群体以及旧城区居民在空间重组过程中的身份认同危机。作者深入到几个典型的城中村和改造新区进行田野调查,记录了关于“家园”和“陌生人社会”的口述历史。比如,书中描绘了老邻居们在被拆迁后面临的社交断裂,以及新市民们如何在拥挤的集体宿舍中努力建立起新的社群联系。这种从“人”的角度去审视城市化,使得冰冷的数据背后充满了人情冷暖。特别是它对“公共空间”的定义变化进行了深入剖析,探讨了在高速发展中,传统社区的粘性是如何被削弱,以及新的城市文化是如何在商业化运作下艰难萌芽的。这本书的文字朴实有力,充满了社会关怀,它提醒我们,每一条拓宽的马路背后,都意味着无数个生活场景的消失与重塑,而理解这种变迁,是理解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关键所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