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西征纪程 | 作者 | 钟叔河,曾德明,杨云辉 |
| 定价 | 38.00元 | 出版社 | 岳麓书社 |
| ISBN | 9787553806150 | 出版日期 | 2016-11-01 |
| 字数 | 页码 | ||
| 版次 | 1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走向世界丛书”主要收集1911年以前中国出使 、考察、游历西方各国的记录,全都是亲身经历的见 闻,共收书65种。这和已出版的“初编”35种一起构 成了早期中国人走向世界、认识世界、记录世界、剖 析世界、接纳世界艰难历程的全景图。邹代钧*钟叔 河、曾德明、杨云辉主编鄢琨校注的《邹代钧西征纪 程(精)/走向世界丛书》为其中一册。 |
| 作者简介 | |
| 目录 | |
| 丛书新序丛书原序丛书凡例叙论:一个地理学者的观察(鄢琨)邹代钧西征纪程邹代钧西征纪程索引与简释 |
| 编辑推荐 | |
| 光绪十二年(1886年)刘瑞芬以驻英使臣往伦敦赴任,邹代钧托曾国荃介绍充随员同行,邹代钧*钟叔河、曾德明、杨云辉主编鄢琨校注的《邹代钧西征纪程(精)/走向世界丛书》即为他历时四十一昼夜旅行三万馀里的纪录。作者一行人乘船从上海出发,经东海、南海,西行过马六甲海峡,进印度洋,绕亚丁湾、红海,入地中海,至法国马赛,然后改乘火车、渡轮至英国伦敦。日记中对沿途经过国家和地区的方位、地势、疆域、山川、海洋、政教、历史、风俗、物产、时事等有详细的记述。此次行程四十一昼夜里有三十昼夜是在航行船上,所见其实有限。邹代钧发挥自己专长,对所经各地的历史沿革加以考证,*录成编,弥补了所见的不足。其中,对越南、缅甸、印度、伊朗(俾路支)、意大利、法兰西、英国等与中国有*多渊缘的诸国,都有较详细的介绍。邹代钧是纯粹的地理学者,但他对地理学以外的事物,也有的关注。他详细介绍了法国两院议事制度,英国“君民共主”的立法议政、刑事诉讼等情,颇多赞赏之意。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西征纪程》的书名,光是听着就让人心生向往,脑海中浮现出辽阔的草原、崎岖的山脉,以及那些充满未知与挑战的远方。作为一个热爱旅行和历史的读者,我一直对那些描绘宏大地理跨越和文化碰撞的著作抱有浓厚的兴趣。这本书的装帧设计,从封面那古朴又不失厚重的字体选择,到内页纸张的触感,都透露出一种对史诗感的尊重。我翻开第一页时,那种扑面而来的异域风情,就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拉扯着,瞬间脱离了日常的琐碎,置身于那个充满尘土与阳光的远征队伍之中。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不仅仅是对行进路线的简单记录,更像是在用一种近乎电影镜头的语言,捕捉着沿途每一处光影的变化,每一次风的低语。他似乎有一种魔力,能将那些古老的传说、风土人情,如同珠宝般精心镶嵌在旅途的叙事中,让读者在跟随脚步的同时,也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深度探险。我特别欣赏他对于“在路上”这种状态的哲学思考,那种身处天地之间,个体与宏大历史产生共鸣的瞬间,被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读罢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这本书带来的启发是多维度的,它不仅仅满足了我对“西行”的好奇心,更激发了我对自身局限性的反思。在跟随作者的脚步穿越那些极端环境时,我深刻体会到人类意志力的强大与脆弱并存的悖论。作者在文字中对那些无名英雄的致敬,那些在后勤保障中默默付出的身影,以及那些在绝境中相互扶持的袍泽之情,描绘得极其动人。这让我意识到,任何伟大的“远征”,其背后支撑的绝不仅仅是路线规划或战略目标,更是无数个体的坚守和牺牲。这本书让我明白了“勇气”并非是毫不畏惧,而是在深深的恐惧面前,依然选择向前迈出那一步的决心。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现代生活中可能缺失的那份原始的、不加修饰的生命力与韧性,是关于生存、关于探索、关于超越自我的最深刻的诠释之一。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好像刚刚完成了一次精神上的马拉松,虽然身体没有移动,但精神上的疆域却得到了极大的拓展。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也相当精妙,它并非线性叙事那么简单粗暴,而是巧妙地穿插了作者对于历史事件和地理变迁的深刻反思。想象一下,在队伍跋涉数月,身心俱疲之时,作者突然插入一段对当年某个关键战役的考证,或者对某条河流源头的历史命名变化的追溯,这种节奏的错落有致,极大地丰富了阅读的层次感。它不再是单纯的“我们走了多远”,而是“我们走过的地方,曾经发生过什么,以及它如何塑造了现在”。我特别喜欢他引用的一些历史文献片段,那些古籍中的记载与亲身经历的现场感形成了奇妙的对话,让历史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典籍,而是触手可及的现实。这种将实地考察与文献研究完美融合的叙事手法,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却丝毫没有让人感到枯燥,反而像是听一位博学的向导,在行进中娓娓道来那些尘封的往事,每一次停驻都伴随着知识的馈赠。
评分从文学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极其多变的,这大概是我认为它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在描绘行军的艰辛和士卒的疲惫时,文字变得凝练而有力,充满着一种近乎悲壮的张力,每一个短句都像战鼓一样敲击着读者的心房。然而,当叙述过渡到对异域风光中宁静角落的捕捉时,笔锋一转,又变得如同音乐般舒缓优美,充满了对自然造物的赞叹。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事中偶尔流露出的那种自嘲和幽默感。面对长途跋涉带来的窘境,他总能用一种略带戏谑的方式轻松带过,这不仅调节了全书略显沉重的氛围,也让作者的形象立刻变得立体而亲切,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记录者,而是一个与你我一样,会犯错、会疲惫、也会被美景震撼到的同行者。这种情感上的贴近感,是许多严肃游记中所缺乏的,它使得整本书读起来既有史诗的厚度,又不失人间的烟火气。
评分读完这本关于西征的记录,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对环境细节的观察入木三分,那种描绘的真实感,远超乎一般游记的范畴。就拿他对气候和地形的刻画来说吧,那不是教科书式的干巴巴描述,而是带着强烈主观色彩的、感官全开的体验。比如他描述穿越一片干旱地带时,空气的灼热如何让视线扭曲,连呼吸都带着沙子的粗粝感;又或者在翻越某处山口时,那种突如其来的寒冷是如何像冰锥一样刺入骨髓,让人不得不紧紧裹住皮毛。这种感同身受的描写,让读者仿佛也需要打个冷颤,或者赶紧找水润润喉咙。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将沿途的人民和文化仅仅视为背景板,而是赋予了他们鲜活的生命力。他用充满敬意的笔调,记录了那些与远征队伍相遇的部族的生活习俗、他们的坚韧与智慧,以及他们对于这片土地的深沉依恋。这种尊重和理解,使得整本书的基调非常正向且富有启迪性,让人在惊叹于历史的波澜壮阔之余,更能体会到人类个体在面对自然和命运时的共通之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