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碑拓善本掌故(一) 9787547612071 陈红彦-RT

金石碑拓善本掌故(一) 9787547612071 陈红彦-RT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红彦 著
图书标签:
  • 金石拓本
  • 碑帖
  • 善本
  • 掌故
  • 陈红彦
  • 古籍
  • 书法
  • 传统文化
  • 艺术
  • 收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万卷轩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上海远东出版社
ISBN:9787547612071
商品编码:29764592821
包装:平装-胶订
出版时间:2017-0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金石碑拓善本掌故(一)

定价:88.00元

作者:陈红彦

出版社:上海远东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54761207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国家图书馆藏金石文献年代上起殷商,下至当代,地域遍及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拥有拓片、实物、书籍、画册15万余种,30万余件。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

内容提要


国家图书馆藏金石文献年代上起殷商,下至当代,地域遍及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拥有拓片、实物、书籍、画册15万余种,30万余件。在金石碑拓卷中,我们从馆藏35651片甲骨、约30万件金石拓片中撷取了重要而又颇具特色的藏品,推送给同好。甲骨中有的四方风,铜器中有大克鼎全形拓,石刻中则有曾经多少人顶礼膜拜的《曹全碑》《瘗鹤铭》《神策军碑》《绛帖》《道德经》等,还有超大的龙门洞药方,以及出自康熙宫廷画师之手的《百子团圆图》等,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

目录


出版说明 1
总 序 1
镂于金石,书于竹帛——中国书籍史的先河 1

甲骨善拓掌故
“四方风”——险些被埋没的甲骨珍品 3
半龟版四方风 7
大牛肩胛骨 13
一版甲骨缀合定世系 19
甲骨文中的商代医学 23
罗振玉与国家图书馆馆藏甲骨 31
曾藏国家图书馆的何遂旧藏甲骨 35
国图所藏小校经阁主人旧藏甲骨 39

铜器善拓掌故
大克鼎全形拓 45
罗振玉题端之毛公鼎全形拓 51
精美绝伦的“保鼎”全形拓 57
犬伯斝青铜器拓本 61
阮文达公积古图 65
周希丁和青铜器全形拓 71

陶器善拓掌故
陈簠斋藏瓦当文字 79
瓦当集拓 83
砖文集拓 87

石刻善拓掌故
石鼓文 91
峄山、泰山与琅玡台刻石 95
梁启超旧藏汉君车画像 99
《祀三公山碑》 103
《裴岑碑》 107
《礼器碑》 111
《刘平国碑》 115
《史晨碑》 121
《曹全碑》 125
《张迁碑》 127
《樊敏碑》 131
《谷朗碑》 137
《天发神谶碑》 139
《爨龙颜碑》 143
《瘗鹤铭》 147
《萧憺碑》 151
《张猛龙碑》 153
《麹斌造寺碑》 155
《龙藏寺碑》 159
《九成宫醴泉铭》 161
《姜行本纪功碑》 165
《伊阙佛龛碑》 169
《三藏圣教序记》 173
《李思训碑》 177
《麓山寺碑》 181
《阙特勤碑》 185
《九姓回鹘可汗碑》 189
《颜勤礼碑》 193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197
国家图书馆所藏经幢拓本 199
《神策军碑》 207
天一阁旧藏明拓《天一池碑》 211

作者介绍


陈红彦,中国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兼国家图书馆古籍馆馆长。个人则点校出版了《花间集》《刘克庄诗集》等。

文摘


序言



《古韵流芳: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珍品赏析》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书画艺术一直是中华文明璀璨的瑰宝,它们承载着古人的思想情感,记录着时代的风貌变迁,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独特体现。本书《古韵流芳: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珍品赏析》旨在带领读者走进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的殿堂,领略那些穿越千年时光、依然散发着耀人光芒的艺术珍品。我们将聚焦于数件具有代表性的古代书画作品,从其创作背景、艺术风格、历史价值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的解读与赏析,力求呈现一幅全面而生动的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画卷。 本书并非单纯的艺术品目录,而是一次深入的艺术对话。我们相信,真正的艺术鉴赏,不仅仅是对作品形式美的欣赏,更是对其背后蕴含的文化精神、时代背景以及作者心路的探寻。因此,我们将从多角度、多层次地展现这些珍品的独特魅力,让读者在欣赏画面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 卷一:笔墨丹青,风骨永存——书法艺术的至高境界 书法,作为中国独有的艺术形式,是汉字美的极致体现,也是文人雅士情感与修养的寄托。本书将精选几幅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代表性书法作品,逐一进行赏析。 晋人风骨,魏晋之风的传承者:我们将首先探讨东晋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的复制品。虽然原件已不可见,但历代摹本、刻帖中的《兰亭集序》依然展现了其“飘若浮云,矫若惊龙”的艺术风貌。我们将分析其笔画的轻重缓急,结体的疏密有致,章法的自然流畅,以及其中蕴含的“暂得欢愉,而放浪形骸之外”的魏晋文人豁达与洒脱。我们会追溯《兰亭集序》在书法史上的地位,以及它如何成为历代书法家学习的典范。探讨其“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是如何炼成的,以及其在美学上的诸多创新之处,例如点画的姿态变化,结构的动感,以及通篇的韵律感。 唐韵磅礴,盛世气象的张扬:继而,我们将目光转向盛唐时期,品读唐代书法大家如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或《多宝塔碑》的书法魅力。颜体的雄浑、端庄、开阔,字里行间流淌着盛唐的自信与磅礴。我们将详细解析颜体字的结构特点,如起笔的方圆、用笔的刚健、结体的紧密有力,以及如何通过笔画的粗细变化和墨色的浓淡枯润来营造出雄浑壮阔的气势。我们会探讨《祭侄文稿》在情感表达上的力度,如何将家国情仇、悲愤之情融入笔墨,使其成为一幅感人至深的“血书”。同时,也会分析《多宝塔碑》的严谨法度与端庄秀丽,展现唐代楷书的典范风范。 宋元雅韵,文人情怀的抒发:进入宋元时期,书法艺术更加注重个人情怀的抒发与个性表达。我们将呈现苏轼的《寒食帖》或赵孟頫的《道德经》等作品。苏轼的行书,以其“丰筋瘦骨,点画爽利”著称,笔墨之间充盈着不羁的文人情怀,字形的变化多端,却又自然天成,充满了书写时的即兴与灵动。我们会深入剖析苏轼书法中的“尚意”之风,以及其如何在贬谪生涯中,将愁苦与豁达融于笔端。而赵孟頫的行书,则展现出一种温润典雅、流畅圆秀的风格,尤其是在《道德经》的抄写中,我们能看到他如何以流畅的笔法,将古老的哲思与自身的学养融为一体,体现出宋元时期文人书法的另一番韵味。 明清变法,地域流派的纷呈:明清时期,书法艺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涌现出更加多样化的风格和流派。我们将探讨如徐渭的狂草,张瑞图的奇崛,或王铎的恣肆奔放。这些书家以其独特的个性和艺术追求,打破了旧有束缚,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我们会分析这些书家在笔法、结构、章法上的创新之处,以及他们如何通过书法来宣泄情感、表达个性。 卷二:山水意境,花鸟传神——绘画艺术的灵魂对话 绘画,是中国艺术中另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不仅描绘自然景物,更寄托着画家的哲学思考与人生感悟。本书将选取几幅在绘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带领读者进入一个由色彩、线条和意境构筑的艺术世界。 山水寄情,胸中丘壑的呈现:中国山水画,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象的摹写,更是画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写照。我们将重点赏析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或郭熙的《早春图》等作品。这些巨幅山水画,以其宏大的气魄、精湛的技法,展现了北宋山水画的最高成就。我们会分析其构图的严谨与开阔,笔法的苍劲与细腻,墨色的浓淡与层次,以及如何通过层峦叠嶂、云雾缭绕的描绘,营造出壮丽磅礴、气象万千的意境。我们会探讨这些山水画中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以及它们如何成为后世山水画创作的范本。 花鸟传神,物外之趣的捕捉:花鸟画,以其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造型,捕捉自然界中的生机与情趣。我们将深入品鉴宋代黄筌或北宋崔白的花鸟画。黄筌的“工笔重彩”风格,设色鲜艳,造型严谨,展现了宫廷绘画的华美与细腻。而崔白的“没骨写生”则以其简洁的笔法,生动的造型,传递出自然生命的活力。我们会分析其在设色、勾勒、渲染等方面的技巧,以及如何通过对花卉、鸟兽的精准描绘,表现出生命体的神韵与灵性,传递出画家对自然万物细致入微的观察与热爱。 人物写意,风俗人情的描绘:中国人物画,不仅描绘帝王将相、文人雅士,也关注市井生活、百姓风貌。我们将探讨如唐代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或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复制品。这两幅作品,以其宏大的叙事性、生动的人物刻画和精细的场景描绘,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虢国夫人游春图》以其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唐代贵族妇女骑马出游的场景,人物造型丰腴,色彩华丽,展现了盛唐女性的雍容与风采。《清明上河图》则以其全景式的构图,细致入微地描绘了北宋汴京城的繁华景象,人物众多,活动各异,栩栩如生,仿佛让我们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个繁华的时代,体验当时的生活气息。 卷三:金石韵致,古韵今声——碑帖与文玩 除了书画,中国古代的“金石学”也是一门重要的学术领域,它通过对古代器物、碑刻、印章等的研究,来解读历史、追溯文化。本书将选取一些与金石相关的艺术形式进行探讨,以期展现中国古代艺术的多样性与深邃性。 碑拓之美,文字的永恒生命:碑拓,是古代石刻文字的复印品,它承载着历史的印记,也蕴含着书法的艺术价值。我们将介绍一些重要的碑刻拓本,例如汉代的《曹全碑》、《乙瑛碑》,唐代的《玄秘塔碑》、《九成宫醴泉铭》等。我们会分析这些碑刻在文字演变、书法风格上的重要意义,以及其如何成为后世书法学习的宝贵资料。我们将从拓印的技法、墨色的运用、纸张的选择等角度,来赏析碑拓本身所具有的艺术美感,以及它如何将历代书家的笔意神采得以传达。 印章艺术,一方寸中的乾坤:中国的印章,不仅仅是身份的象征,更是一门精致的艺术。从秦汉的古朴浑厚,到明清的文人闲章,每方印章都凝聚着匠人的心血和使用者的审美情趣。我们将介绍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印章,分析其篆刻的刀法、章法的布局,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寓意。我们会探讨印章在古代文人心中的地位,以及它如何成为书画作品的点睛之笔。 文房清玩,雅致生活的情趣:笔墨纸砚、镇纸、笔洗等文房用品,在古代文人的书房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们不仅是实用的工具,更是文人雅致生活情趣的体现。我们将介绍一些精美的文房清玩,如古铜镇纸、端砚、瓷笔洗等,探讨其材质、工艺、造型的独特之处,以及它们如何融入到文人的日常生活中,增添艺术的韵味。 《古韵流芳:中国古代书画艺术珍品赏析》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我们希望通过本书,能让更多读者认识、了解并热爱中国古代的书画艺术。我们相信,这些流传千古的艺术珍品,不仅是中华文明的骄傲,更是全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在翻阅本书的过程中,愿读者能感受到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体悟到古人的智慧与情怀,并从中获得心灵的启迪与美的享受。

用户评价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设计实在太精美了,光是拿在手里摩挲着封面那种略带粗粝却又温润的质感,就已经让人心生欢喜。作者的排版功力也非同一般,每一页的留白都恰到好处,使得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和图版在视觉上完全没有压迫感,反而有一种疏朗的古韵。我尤其欣赏那种细节处的用心,比如内页的纸张选择,那种微微泛黄的米色调,让人仿佛真的穿越回了那个墨香四溢的年代。虽然我尚未深入阅读其内容,但仅凭这份对“物”本身的尊重和对阅读体验的极致追求,就足以让人感受到出版方和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敬意。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工艺品,放在书架上都自带光芒,难怪能吸引我对这类古籍拓本研究产生浓厚的兴趣,光是翻阅目录和前言时感受到的那种严谨与考究,就让人对手头的这份阅读期待值拉满。

评分

阅读一本关于传统金石碑拓的书,最关键的体验之一就是能否从中感受到作者对“掌故”的独特理解和挖掘能力。我个人认为,真正的研究者不应该只是罗列事实,更应该挖掘出隐藏在文物背后的那些人与事的故事。从这本书的结构来看,它似乎避免了那种流水账式的编年史叙述,而是更侧重于挖掘特定碑刻背后的“人物命运”和“时代侧影”。这种叙事方式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将原本可能枯燥的考证过程转化为了一场精彩的历史侦探剧。它引导读者去思考,某位书法家的手稿如何在历史洪流中流转,某个王朝的兴衰是如何被一块沉默的石碑所记录和铭刻。这种将冰冷文物赋予生命温度的写作手法,让我对接下来即将阅读的内容充满了无尽的遐想。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和装帧的精良程度,远远超出了我对一般学术类出版物的期待。我一直觉得,对于研究性质的文本来说,阅读体验往往是次要的,但这本书似乎打破了这个常规。它的开本选择,以及封面材质的触感,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使得即便是长时间的阅读也不会产生疲劳感。更重要的是,在翻阅过程中,我注意到它在处理图像和文字的关系上,有着一种近乎哲学的平衡。图片绝非简单的插图,而是与文本内容形成了强烈的互文关系,每一张拓片似乎都在用自己的语言与作者的文字进行对话。这种图文并茂、相得益彰的编排方式,对于需要对比和参照的碑拓研究来说,是极大的便利,也体现了编辑对“如何有效阅读”这一课题的深刻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简直就是一场视觉盛宴,特别是对于我这种对古典美学有执着追求的人来说。那种印刷出来的纹理,无论是文字还是配图的对比度,都处理得极为细腻,仿佛能触摸到石碑上刀刻的痕迹。我曾花费大量时间在研究不同历史时期拓片中“墨色”的变化上,而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处理无疑是教科书级别的。它没有使用现代印刷常见的扁平化色彩,而是通过特殊的油墨和印刷工艺,模拟出了不同年代拓本可能呈现出的那种深浅不一、层次丰富的历史层次感。光是研究它如何呈现那些因年代久远而产生的“洇边”或“模糊”的细节,就已经足够让人沉醉。这种对细节的偏执,体现了出版团队对“真”的追求,让人相信书中所载的内容也必是经过千锤百炼的。

评分

坦白说,我对历史典籍的偏好一直比较挑剔,尤其是涉及到碑刻文献这种需要极高专业度的领域。市面上很多相关书籍要么过于学术化到晦涩难懂,要么为了迎合大众而失却了应有的严谨性。然而,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却展现出一种罕见的平衡。它在保持专业水准的同时,似乎融入了一种娓娓道来的叙事节奏,使得即便是初涉这一领域的读者也能找到切入点。我注意到作者在描述某件拓片历史渊源时,那种如同讲述老友故事般的亲切感,让我对原本冰冷的文物产生了情感上的联结。这种“可读性”的提升,绝不是简单地简化术语,而是一种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通往深奥知识殿堂的桥梁,让人愿意一步步探索其深邃之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