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金石碑拓善本掌故(一)
定价:88.00元
作者:陈红彦
出版社:上海远东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1-01
ISBN:978754761207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国家图书馆藏金石文献年代上起殷商,下至当代,地域遍及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拥有拓片、实物、书籍、画册15万余种,30万余件。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
内容提要
国家图书馆藏金石文献年代上起殷商,下至当代,地域遍及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拥有拓片、实物、书籍、画册15万余种,30万余件。在金石碑拓卷中,我们从馆藏35651片甲骨、约30万件金石拓片中撷取了重要而又颇具特色的藏品,推送给同好。甲骨中有的四方风,铜器中有大克鼎全形拓,石刻中则有曾经多少人顶礼膜拜的《曹全碑》《瘗鹤铭》《神策军碑》《绛帖》《道德经》等,还有超大的龙门洞药方,以及出自康熙宫廷画师之手的《百子团圆图》等,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
目录
出版说明 1
总 序 1
镂于金石,书于竹帛——中国书籍史的先河 1
甲骨善拓掌故
“四方风”——险些被埋没的甲骨珍品 3
半龟版四方风 7
大牛肩胛骨 13
一版甲骨缀合定世系 19
甲骨文中的商代医学 23
罗振玉与国家图书馆馆藏甲骨 31
曾藏国家图书馆的何遂旧藏甲骨 35
国图所藏小校经阁主人旧藏甲骨 39
铜器善拓掌故
大克鼎全形拓 45
罗振玉题端之毛公鼎全形拓 51
精美绝伦的“保鼎”全形拓 57
犬伯斝青铜器拓本 61
阮文达公积古图 65
周希丁和青铜器全形拓 71
陶器善拓掌故
陈簠斋藏瓦当文字 79
瓦当集拓 83
砖文集拓 87
石刻善拓掌故
石鼓文 91
峄山、泰山与琅玡台刻石 95
梁启超旧藏汉君车画像 99
《祀三公山碑》 103
《裴岑碑》 107
《礼器碑》 111
《刘平国碑》 115
《史晨碑》 121
《曹全碑》 125
《张迁碑》 127
《樊敏碑》 131
《谷朗碑》 137
《天发神谶碑》 139
《爨龙颜碑》 143
《瘗鹤铭》 147
《萧憺碑》 151
《张猛龙碑》 153
《麹斌造寺碑》 155
《龙藏寺碑》 159
《九成宫醴泉铭》 161
《姜行本纪功碑》 165
《伊阙佛龛碑》 169
《三藏圣教序记》 173
《李思训碑》 177
《麓山寺碑》 181
《阙特勤碑》 185
《九姓回鹘可汗碑》 189
《颜勤礼碑》 193
《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197
国家图书馆所藏经幢拓本 199
《神策军碑》 207
天一阁旧藏明拓《天一池碑》 211
作者介绍
陈红彦,中国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办公室主任兼国家图书馆古籍馆馆长。个人则点校出版了《花间集》《刘克庄诗集》等。
文摘
无
序言
无
这部书的装帧设计实在太精美了,光是拿在手里摩挲着封面那种略带粗粝却又温润的质感,就已经让人心生欢喜。作者的排版功力也非同一般,每一页的留白都恰到好处,使得那些密密麻麻的文字和图版在视觉上完全没有压迫感,反而有一种疏朗的古韵。我尤其欣赏那种细节处的用心,比如内页的纸张选择,那种微微泛黄的米色调,让人仿佛真的穿越回了那个墨香四溢的年代。虽然我尚未深入阅读其内容,但仅凭这份对“物”本身的尊重和对阅读体验的极致追求,就足以让人感受到出版方和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敬意。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工艺品,放在书架上都自带光芒,难怪能吸引我对这类古籍拓本研究产生浓厚的兴趣,光是翻阅目录和前言时感受到的那种严谨与考究,就让人对手头的这份阅读期待值拉满。
评分阅读一本关于传统金石碑拓的书,最关键的体验之一就是能否从中感受到作者对“掌故”的独特理解和挖掘能力。我个人认为,真正的研究者不应该只是罗列事实,更应该挖掘出隐藏在文物背后的那些人与事的故事。从这本书的结构来看,它似乎避免了那种流水账式的编年史叙述,而是更侧重于挖掘特定碑刻背后的“人物命运”和“时代侧影”。这种叙事方式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将原本可能枯燥的考证过程转化为了一场精彩的历史侦探剧。它引导读者去思考,某位书法家的手稿如何在历史洪流中流转,某个王朝的兴衰是如何被一块沉默的石碑所记录和铭刻。这种将冰冷文物赋予生命温度的写作手法,让我对接下来即将阅读的内容充满了无尽的遐想。
评分这部书的装帧和装帧的精良程度,远远超出了我对一般学术类出版物的期待。我一直觉得,对于研究性质的文本来说,阅读体验往往是次要的,但这本书似乎打破了这个常规。它的开本选择,以及封面材质的触感,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使得即便是长时间的阅读也不会产生疲劳感。更重要的是,在翻阅过程中,我注意到它在处理图像和文字的关系上,有着一种近乎哲学的平衡。图片绝非简单的插图,而是与文本内容形成了强烈的互文关系,每一张拓片似乎都在用自己的语言与作者的文字进行对话。这种图文并茂、相得益彰的编排方式,对于需要对比和参照的碑拓研究来说,是极大的便利,也体现了编辑对“如何有效阅读”这一课题的深刻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简直就是一场视觉盛宴,特别是对于我这种对古典美学有执着追求的人来说。那种印刷出来的纹理,无论是文字还是配图的对比度,都处理得极为细腻,仿佛能触摸到石碑上刀刻的痕迹。我曾花费大量时间在研究不同历史时期拓片中“墨色”的变化上,而这本书在这方面的处理无疑是教科书级别的。它没有使用现代印刷常见的扁平化色彩,而是通过特殊的油墨和印刷工艺,模拟出了不同年代拓本可能呈现出的那种深浅不一、层次丰富的历史层次感。光是研究它如何呈现那些因年代久远而产生的“洇边”或“模糊”的细节,就已经足够让人沉醉。这种对细节的偏执,体现了出版团队对“真”的追求,让人相信书中所载的内容也必是经过千锤百炼的。
评分坦白说,我对历史典籍的偏好一直比较挑剔,尤其是涉及到碑刻文献这种需要极高专业度的领域。市面上很多相关书籍要么过于学术化到晦涩难懂,要么为了迎合大众而失却了应有的严谨性。然而,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却展现出一种罕见的平衡。它在保持专业水准的同时,似乎融入了一种娓娓道来的叙事节奏,使得即便是初涉这一领域的读者也能找到切入点。我注意到作者在描述某件拓片历史渊源时,那种如同讲述老友故事般的亲切感,让我对原本冰冷的文物产生了情感上的联结。这种“可读性”的提升,绝不是简单地简化术语,而是一种高超的文字驾驭能力,它成功地架起了一座通往深奥知识殿堂的桥梁,让人愿意一步步探索其深邃之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