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非物質文化遺産數字化應用與教育化傳承研究
定價:68.00元
作者:劉正宏
齣版社:中國輕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8-03-01
ISBN:9787518418398
字數: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膠訂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本書以*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教學資源庫項目、北京市高校教改項目民族文化資源在傳媒藝術專業建設中的應用研究、校級重點課題非物質文化遺産數字化應用研究為依托,並由北京市高校教改項目民族文化資源在傳媒藝術專業建設中的應用研究資金支持,重點從民族文化數字化保護、教育化傳承、應用化實踐、平颱化弘藝的載體、意義和方法,來闡釋民族文化繼承和發展的實施路徑,探索與實踐工藝傳承學校教育模式,為培養民族文化傳承創新職業人提供藉鑒案例。
內容提要
無
目錄
章 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的現狀與理念
節 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概念
一、相關概念闡述
二、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特徵
第二節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現狀
一、 我國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現狀
二、 國外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産的
第二章 數字化保護的內容與手段
節 數字化保護意義
一、信息資源交互,擴大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的時空限製
二、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科技化,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産傳承具有廣泛性
三、加強社會化服務,拓展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應用領域
四、提供數字化保護方法,為非物質文化遺産數字化建設積纍經驗
第二節 數字化保護內容
一、非物質文化遺産信息收集
二、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産信息資源數據庫
三、組建非物質文化遺産研究基地
第三節 數字化保護標準和原則
一、數字化保護標準
二、數字化保護原則
第四節 數字化保護手段
一、調查分析、數據數字化整理
二、加強專業人員培養,引入行業專傢
三、製定專門的立法保護,提供法律保障
四、通過地區行為,促進資源與當地經濟接軌
五、構建教學資源庫,促進傳統技能與現代教育相結閤
第三章 教育化傳承的路徑與模式
節 保護與傳承載體
一、人格化載體保護
二、物化載體保護
三、文化空間載體保護
四、産業化載體保護
五、保護與傳承的整體性
第二節 教育化傳承的現狀與目的
一、教育傳承的現狀
二、教育傳承的目的
第三節 教育化傳承的方式與路徑
一、民族文化傳承方式
二、教學資源庫建設思路與原則
三、教學資源庫資源建設與開發
四、搭建民族文化學、研、産、用一體化多元平颱
五、創新教育教學模式
六、成果創新應用效果
第四節 ”課程單元-兔爺泥塑創作”學習方案
一、教學目標
二、學情分析
三、教學過程設計
四、教學效果思考
五、教材與參考網站
第四章 應用化實踐成果的展示與解析
節 數字化資源介紹
一、素材采集加工
二、動畫體驗
三、多媒體産品介紹
四、H5應用頁麵
五、電子書展示
六、APP互動産品體驗
七、移動網絡微信平颱
八、教學案例
九、微課程
十、技藝培訓課
十一、結構化專業課程
十二、産品創新實踐
第二節 學習路徑設計
一、以學習內容為中心的路徑設計
二、以學習者角色為中心的路徑設計
三、多角色、多策略、混閤式的學習中的學習路徑設計
四、景泰藍學習路徑解析
第三節 動畫設計類-《景泰藍製作技藝》動畫短片設計案例
一、教學目標
二、教學任務
三、教學內容
第四節 多媒體産品類-《景泰藍》電子讀物設計案例
一、信息架構及界麵設計
二、教學實施
第五節 APP設計類-《景泰藍》App設計與開發案例
一、案例描述
二、案例教學目標
三、景泰藍App結構及界麵設計
四、景泰藍App的開發與實現
五、景泰藍App測試
【反思與探索】
【參考文獻】
作者介紹
劉正宏,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藝術設計學院院長,副教授,主持學校教育教學等工作多年,具有豐富的工作經驗,對於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數字化應用和教育化傳承方麵有深入研究。
文摘
無
序言
無
我對《非物質文化遺産數字化應用與教育化傳承研究》這本書的關注,源於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深熱愛。在閱讀過程中,我被書中對於“數字化應用”的深入探討深深吸引。我曾親身經曆過一些傳統手工藝在數字化浪潮中的“復活”。比如,一些瀕臨失傳的民間剪紙藝術,通過與電商平颱閤作,藝術傢們能夠將自己的作品直觀地展示給全國乃至全世界的消費者,不僅帶來瞭經濟上的支持,更重要的是讓這些精美的剪紙作品得以被更多人欣賞和喜愛。書中關於建立非遺數據庫、利用VR技術進行虛擬展示的構想,更是讓我看到瞭非遺在數字時代的無限可能。我設想,未來我們可以通過手機APP,就能“走進”一個虛擬的古村落,瞭解那裏的民俗風情,欣賞當地的戲麯錶演,甚至還能學習如何製作當地的特色小吃。這是一種多麼令人興奮的體驗!而書中關於“教育化傳承”的論述,則讓我看到瞭非遺重拾活力的關鍵。我曾參加過一次關於地方戲麯的講座,深感年輕一代對這些傳統藝術的疏離。這本書提齣的,是將非遺融入課程,讓孩子們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我認為這是非常明智的策略。例如,將非遺故事改編成繪本、動畫片,或者組織學生參與非遺體驗活動,這些都能有效地激發他們的興趣,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成為非遺文化的傳承者。
評分讀完《非物質文化遺産數字化應用與教育化傳承研究》這本書,我最大的感觸是,非遺的生命力,其實就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書中關於“數字化應用”的論述,讓我看到瞭技術如何成為保護和傳播非遺的有力工具。我常常在想,如果不是有瞭數字掃描和3D建模技術,那些精美的古建築、石窟寺的壁畫,又該如何纔能被精確地記錄下來,供後人研究和藉鑒呢?而書中提到的“教育化傳承”,更是點亮瞭我對非遺未來的希望。我一直認為,非遺的傳承,不能僅僅依靠少數的專傢學者,更需要全民的參與和熱愛。這本書所倡導的,是將非遺融入教育,讓孩子們從小就接觸、瞭解、喜愛這些寶貴的文化財富。我腦海中浮現齣這樣的畫麵:在學校的非遺課程上,孩子們圍坐在一起,學習如何製作一碗地道的北京炸醬麵,或者學習一首古老的民歌,甚至跟隨老師學習一套簡單的太極拳。這種“在玩中學,在做中學”的模式,比單純的說教更能深入人心,更能培養孩子們對中華文化的自豪感和認同感。這本書讓我相信,隻要我們善於運用科技,並且將非遺的種子播撒在下一代的童年,它們就一定能夠生根發芽,枝繁葉茂。
評分最近讀到一本名為《非物質文化遺産數字化應用與教育化傳承研究》的書,雖然我不是這個領域的專業人士,但它所探討的課題卻深深吸引瞭我。書中觸及到的“數字化應用”部分,讓我聯想到許多我們日常生活中已經習以為常的改變。比如,以前看皮影戲,隻能去特定的戲院,而且戲班子演齣機會寥寥。如今,通過高清的數字影像,我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時間欣賞到各地不同流派的皮影藝術,甚至還能看到幕後製作的花絮,瞭解那些精湛的雕刻和操縱技巧。書中關於數字化存檔的論述,更是讓我意識到,許多瀕臨失傳的傳統技藝,如果不是通過科技手段加以記錄和保存,很可能就永遠消失在曆史的長河中瞭。這種“活態”的傳承方式,不僅讓古老的技藝得以延續,更讓它們以一種全新的方式走近大眾,甚至吸引瞭年輕一代的目光。我尤其對書中提到的虛擬現實(VR)和增強現實(AR)在非遺展示上的應用很感興趣,想象一下,戴上VR眼鏡,就能身臨其境地體驗苗族蘆笙節的熱鬧氛圍,或者通過AR技術,讓古老的石窟壁畫“活”過來,講述它們的故事,這絕對是一種前所未有的沉浸式體驗,也為非遺的傳播打開瞭新的維度。
評分作為一名對曆史文化有著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我一直在思考如何纔能讓那些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産更好地“活”下去,而不僅僅是陳列在博物館裏。這本書恰好解答瞭我的一些睏惑。它在“教育化傳承”方麵提齣的思路,讓我耳目一新。書中強調的不僅僅是簡單地把非遺知識傳授給下一代,而是更注重培養他們對非遺的興趣和情感認同。我設想,如果學校能夠將地方戲麯、傳統手工藝等非遺項目納入課程體係,甚至組織學生走齣課堂,親身體驗製作過程,比如學習紮染、捏泥人,或者跟隨老藝人學習吹奏民族樂器,那將是多麼有意義的學習經曆!這種“做中學”、“玩中學”的方式,遠比枯燥的書本知識更能激發孩子的創造力和對本土文化的歸屬感。書中提到的一些實踐案例,比如將非遺故事改編成動畫片、開發互動式學習APP等,都讓我看到瞭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教育有效結閤的巨大潛力。我尤其贊同書中所說的,教育化傳承的關鍵在於“育人”,培養的不僅僅是技藝的繼承者,更是文化的守護者和傳播者,讓這份珍貴的文化遺産在他們手中煥發新的生機。
評分從我個人的角度齣發,《非物質文化遺産數字化應用與教育化傳承研究》這本書,給我帶來的最直觀感受就是一種“連接”的力量。它不僅僅是關於那些遙遠而古老的技藝,更是關於如何將它們與我們當下的生活、與我們的下一代緊密地聯係起來。我一直覺得,很多非遺之所以難以傳承,一部分原因是它們顯得過於“高高在上”,距離普通人的生活太遠。這本書通過“數字化應用”的視角,讓我看到瞭一個全新的可能性。比如,那些精美的蘇綉、緙絲,以往我們隻能在博物館或者高檔展會上看到,而現在,通過高清的數字影像,我們可以近距離欣賞到絲綫的細膩光澤,感受到針腳的精妙排列,甚至可以看到老藝人運針如飛的每一個瞬間。這種“近距離”的接觸,讓曾經遙不可及的美,變得觸手可及。更重要的是,書中提到的“教育化傳承”部分,讓我看到瞭希望。想象一下,孩子們不再是通過書本上枯燥的文字瞭解“二十四節氣”,而是通過一個生動有趣的APP,學習如何根據節氣來種植農作物,或者通過AR技術,在自己的房間裏“種”齣一片虛擬的稻田,感受農耕文明的智慧。這種寓教於樂的方式,不僅能讓孩子們記住知識,更能讓他們體會到其中蘊含的文化情感和價值。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